My two cents: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完成需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作者完成的,第二部分是由reader/viewer
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反应的是世间沧海桑田的不以人的意志来控制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这几十年,如果到silicon valley 来看看,那是一番繁荣!可是没落的那一边的人群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就像小时候的一首歌,没有树高,没有花香,我是一棵没人知道的小草。小草虽然什么也没有,但还是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剧中的女主所有的可以定居下来机会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己的房车再破,也是自己的。所以她的游牧生活既是自己的选择,也不是自己的选择。我看到的是历史的对人个体生活带来的无奈和人作为个体热爱生活,追求尊严的坚持。
昨晚看的,不喜欢
从翻译上讲,无依之地翻译得比较好,因为心安之处是家乡。并不是游牧,只因为心无所依,所以漂泊。
如果影片内容是20-30岁的年轻人,就完全不同了。青春本来就是用来挥洒的,浪费也无所谓。不管什么原因,哪怕是好奇心,哪怕是青春期的躁动,让我们来一趟说走就走漫无目的的旅行……这都不是问题。
影片是夕阳红的老人,不管什么原因,喜欢也好被迫也罢,上了路或者在路上…最后的光景居然不是落寞就是凄凉,如果不是凄惨的话。一般来说,太上忘情,人老了,如果不是或不需要自我辩护,无需生出这许多话来,活你想活的而已……所以,我搞不清他们这么活有什么哲理可言,或因此就应该生出其他关注…比如女主,她不过是永失所爱而有些抑郁,只是抑郁的表现形式是在路上会舒服些……那她就在路上吧,我们祝福她。还有什么可说或应该说的?
欧陆退休老年人用房车旅行的很多,有经济条件不好的,的确是卖了房子买房车。退休老人买房车旅行,就是图一个时间充裕,自由自在。他们周游欧洲列国,暖天到处跑,冬天到温暖的地方,比如西班牙。这是他们要的生活,他们很快乐,很现实,但现实不是非要深刻或痛苦。实际上,冬天他们不一定停在营地,看得开或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冬天租住套房一两个月,因为租金便宜。这样,总比房车在面积上宽松很多,尤其是带车头的房车,内部面积都非常有限。当然,也有旅行一段时间,回家一段时间的。家乡有房子不用说,没房子也不是说没有家。儿女的家也是家,更不要说,家乡也有营地,只要全家团聚,有没有房子倒在其次了。
房车的一个显著缺点是隔绝性比房子差很多,所以可能会很冷或很热。这在电影里有反映。但现在有隔绝性比较好的,尤其是你停在营地,有电,再用一点电暖就很好了。
既然是选择,就无所谓,因为有选择本身就没那么不幸…所以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没来由的不愉快情绪
都是自己走过来的人生,都有高高低低,没有人活得那么容易。自己的生活自己负责,没那么多唧唧歪歪…
那个导演活得太顺利了,找些边边角角来感慨吧?
新鲜空气, 晨曦中伸了一个懒腰,想起来昨晚看的那个灰色晦气电影。。。 不喜欢!
没有房, 没有家,没有工作, 没有孩子,没有积蓄, 还没有到领取退休金的年龄。。。
无依之地 太消沉, 译成无羁之地比较好, 多少有些主观能动性, 选择去流浪。
他们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没孩子有父母兄弟姐妹老友吧?都死绝了?还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一般能有比较好的识别能力——我曾经想从事这种工作的。我不是说这电影本身没拍好,是我觉得这种为做新诗强说愁或现代社会的政治正确,非常让我不耐烦。
自己把日子过成这样,这也是自己想过的日子,这难道是别人的错或怎么着?
那个昨晚中风的军大衣的朋友,可不是他想中风的,他没选择…他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应该发些哲理般议论的
都是自己走过来的人生,都有高高低低,没有人活得那么容易。自己的生活自己负责,没那么多唧唧歪歪…
导演活得太顺利了,找些边边角角来感慨吧?
还需要卖掉房子来买房车,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我没有看到豪华,我看到勤勤恳恳,我感到尊重。我有共鸣。
这个电影被主流追捧,其实是粉饰太平,把因为全球化失去稳定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到处流落的人说成是享受自由。 你不在美国,可能对那些小地方人的失落感没体会。
你痛恨的瘾君子
,说是叫嬉皮士。70年代的时候,控制主流媒体的左派们,睁着眼睛说瞎话,什么资本主义咯,什么乱七八糟的,非要让编导到大街上找无家可归的单身母亲和孩子。结果1万个里也找不到一个,都是瘾君子,那些所谓的单身母亲,实际上也是一路。这在本世纪初,都被揭发出来。
你可别夹带私货啊
你说实话,这些人在美国,勤勤恳恳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如果不是选择这样,可能这样吗?还是那句话,即使他们没有孩子,不至于没有父母亲朋老友吧?活成这样,如果是被迫的,到底是谁的问题
当时有预感,这部电影因为其题材会"走红"......
现在,越来越不想说太多,说多了懒得跟人理论....
对这部电影,我前两天也只是简单的跟了一句在其他人的帖子下....
现在,越来越不想说太多,说多了懒得跟人理论....
追求的灵魂?
女主原来经济条件也不错的,她永失所爱,心情抑郁,只有在路上才能有所慰及...你也用不着这样拔高她。人不会突然成为哲学家的
好莱坞的好电影多得很,未必这部就那么灵魂
,还灵魂探索...
我也没问你
从而激发自己心灵角落里的一点同情心。所以这部电影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吧。
没必要搞成这样
只有你自己是不是喜欢。弱者,穷人,不是天然的正义者和道德家或哲学家。
获奖电影,你完全可以不喜欢。更不要说,艺术是受当时流行思潮影响的,你就更可以有喜欢和不喜欢了。
Camper /trailer. 土著,谁帐篷的。这样的设施一般会配套免费幼儿园,安全注射场所
我觉得主流社会里追求个人梦想或者个人所期待生活的空间还很大。。。
你早该说你的理解,而不是忙着judge我
以前我在国内第一次出去徒步和露营的时候,我的朋友完全不能理解为啥大夏天的的出去在太阳下暴晒,晚上被蚊虫叮咬,说我是自讨苦吃,可是我就是很喜欢啊,并未觉得苦,我喜欢在路上,喜欢自由的感觉。
总是怂天怂地的自以为是, 也是没谁了。我们定制了一辆class B, Mercedes outside VAN, 玩了几次, 可惜遇到了pandemic,现在闲在家里, 花费20万, 就为了自己体验一下, 我的感觉是, 在外面确实很幸苦,即使有最好的房车,也没有呆在家里舒服, 但是因为天地广阔, 确实能让人超然,因为每天可以到不同的地方,也不会感到boring。那些Nomadland的人, 很多都不是主动的选择, 没有人会选择无依之地,要是有所依托的话,那都是些很不幸的人,生活发生变故,也不愿给社会给亲人添麻烦,也要活下去啊,选择这样的活法,无可厚非,他们没有偷没有抢, 比那种拿福利过一辈子的人,境界完全不同。
你要是牛的话,先把话说清楚比较好
另外,怂天怂地是什么意思?
再也不喜欢苦哈哈又晦涩暗沉的东西。比女主更失意的有太多,更觉得人不能自我放逐,那样只会越来越苦。女主用这样流浪的自由来孤独地抚慰心灵深处的伤痛,电影的主题诉说了一种无所依靠的悲凉,也许女主觉得这样的生活可以减轻一点痛苦,如果她能去尝试做义工去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一定能感到更快乐一些。
廊桥遗梦是不是有点类似,莫名的悲情,不是我欣赏的人生和文学。可以有点惆怅和朦胧,有点哲理和韵味,但我还是喜欢充满生活气息,故事性强的作品,比如傲慢与偏见,如今读来真的很好看。
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反应的是世间沧海桑田的不以人的意志来控制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这几十年,如果到silicon valley 来看看,那是一番繁荣!可是没落的那一边的人群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就像小时候的一首歌,没有树高,没有花香,我是一棵没人知道的小草。小草虽然什么也没有,但还是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剧中的女主所有的可以定居下来机会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己的房车再破,也是自己的。所以她的游牧生活既是自己的选择,也不是自己的选择。我看到的是历史的对人个体生活带来的无奈和人作为个体热爱生活,追求尊严的坚持。
当人遇到低谷的时候,选择还是有的,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做些其他事情。既然有选择,就不是那么不幸,对吧?同样,也不用为自己的选择涂脂抹粉,比如选择做义工派遣抑郁就是宇宙大爱,选择离开就是追求自由独立,不寄人篱下。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寄人篱下,比如她打工挣钱的时候,不是也是一种寄人篱下?
所以我说,成年人的人生,自己走过,都有高低,没必要辩护,更不能贴金。自我辩护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我身边的每个人,喜欢,或不喜欢,都有其非常个人的原因。
好的电影,只是艺术地呈现真实生活,引发每个人不同的思考,而不是政治教育式的中心思想。
也许人家并没有想要引起关注,也没有要说什么哲理,更没有什么唧唧歪歪。。。
只是碰巧得奖了,被你看了,想多了。。。
一切都是套路,恶俗。还是欧洲影片更有人文气息。
我也不喜欢
那就是人就愿意这样生活,怎么叫弱势?顶多就是边缘人。人愿意做边缘人,关我们什么事,好坏他们都活该。这才是对他们最正确的态度。对吧?
批判一部電影 - 陶傑 更新時間 (HKT): 2021.04.28 02:00
首先,這伙游牧的旅遊舊汽車蝸牛族,是全球化之下跨國企業亞馬遜壓榨之下的無產者。既然如此,編導為何要將他們的困境蓄意浪漫化?美國人有美國人的民族基因,麥多蒙當然不是中國的祥林嫂。於是電影看到一半,我期待她引臂一呼,與城市裏的黑命貴游擊隊聯絡,城鄉聯成一線,只浪跡天地沒有用,應該與BLM在洛磯山下會師,然後成立一個革命根據地,最好在加州內華達邊境,自立為一個人民共和國。
找了一位北京出生的女導演趙婷,應該有這樣的記憶初心。中國恨趙導狐假虎威的仗着美國人撐腰而抹黑自己的祖國,網絡展開批判,其仇恨可以理解,但若大陸仍有夏衍、姚文元、周揚甚至戚本禹這般理論精英,批趙婷應該從電影對美國資本帝國的投降和消極主義入手,質問:面對資本財團這樣的壓迫,為什麼戲裏的人物只會唸莎士比亞商籟的第十八首?這種小資產階級的呻吟,水準連瞿秋白也不如。趙婷辜負了她的原居國的文化,在這個意義之上,奧斯卡獎項雖然是針對城市街頭亞裔和華人遭到外國的白人和黑人的暴力襲擊,趙導也有點辜負了她的膚色。
要對這部電影展開大批判,應該在這一個層面入手。但今日的中共沒有這個水準。難怪美國的極左不滿意,還破口大罵荷里活種族歧視,中國也抵制。而片中的罪惡企業亞馬遜,又是拜登政府的幕後金主,所以「浪跡天地」對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批判,不痛不癢,在此處留手。
四十年前的「飛越瘋人院」,男主角面對這個制度,是帶領一群低端人口奮起反抗。自己力有不逮而捐軀,但只要主義真,革命定有後來人。這就令人熱血沸騰,是真正的革命電影。
但「浪跡天地」沒有交足貨,軟綿綿、輕飄飄,缺乏戰鬥力。人之初、性本善?導演這句致謝辭暴露了她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裏伯恩斯坦的本質。若是最後一幕,女主角跳上車頂,振臂一呼,蒼茫大地,暮色漸漸黑下來,游牧一族擎起火把,迎接黑夜,這就為拍續集下伏筆。
See?這就叫做左,是左而不膠的真紅左,不是奧巴馬式紐約芝加哥東岸式的吹水完畢一切照舊的學院泡沫左。
但是,怎麼可能呢?因為美國的左膠和荷里活也貪錢,他們也要金主。所以,看了「浪跡天地」,不是要趙婷強學塔倫天奴,不,只是崇優的我,覺得中國的陳勝吳廣更高一籌;看了法蘭西絲麥多蒙,我更懷念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