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了一个帖,等过一会儿看,居然好多跟帖。我好像闯祸了。那个关于一半不能上高中的事情,我看了就觉得奇怪。就怪那种文体,好像叫“虾尿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当然这种新闻绝对不是我想出来的。我哪有这种创造力。不着边际的。
我倒是可以说说我知道的。因为下面看到了一个词,“分流”。我想也可能是新加坡传过去的。那就是新加坡施行了40年的“小四分流”。臭名昭著,怨声载道。
分流,是英文的 Streaming Syetem翻译成的华语。当初产生的时候,也是好心。因为各个种族,各家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中小学的考试结果参差不齐。某些群体,怎么学,总是考不及格,很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公平又不能给不同肤色或者经济不同的人出不同的考卷。怎么办呢?有人提出“固打制”,别奇怪,就是英文的Quota。现在马拉西亚还在用。这是明显带有种族色彩的。新加坡不能这么干,所以分流制就产生了。
一开始时小学三年级就分流了。到我们那个年代,变成小四分流。考试,成绩好的上快班,学的东西多,考不好的就上慢班,学的内容少。但是,每个人都能及格,期末成绩单拿回家。皆大欢喜。新加坡因为是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所以英语为通用语。小学主课四门,英语,数学,科学,母语。分流后,按成绩分成EM1,EM2和EM3。E就是英语,M是母语,Mother Tongue。我英语过关了,被分到EM1,英语和华语都是主课。EM2呢,母语算副课。EM3的学生,母语干脆不作要求,算选修课。所以在香港学英语,只会英语的是有钱人。而 在新加坡可能相反。在我们那个年代(20年前),只会英语不会华文的,那是成绩差的,没有机会学华语(或者其他母语)。
新加坡是精英治国,大约是15%的人控制着这个国家的管理层,有点像中国的党员治国。时间久了,这个小四分流的阴暗面就出来了。四年级,孩子还没玩够,还没开窍,却一考定终身。有些孩子成熟晚,被你小四一分流,一辈子就这么定了。或者那次考试没有发挥好呢?刚好生病了呢?
到了中学,再一次被分流。这次是A水准,O水准,N水准。你在美国可能不懂,如果你是英式教育体系内的,就知道我在说什么。新加坡没有高中。只有中学,四年制。完了以后,大约15%的人进入“初院”,JC,Junior College。我是华侨初院的。相当于大学预科。两年后考大学。那个比例我不太清楚,但不会低于10%,也不会高于20%。而对于绝大部分中学毕业的,O水准,进不了JC,就去“抛力”,Poly。相当于中专或者大专,三年制。出来就工作了。而成绩最差的大约15%,进入ITE,职业学校。毕业当然也是工作。这样,不管你成绩好坏,都能学到一样技能,有碗饭吃。当然前途是不同的,工资水准也不同。
那么中学毕业大部分人不能上大学了吗?也不是,大学的门还是敞开的,就是门不够宽。我那个时候新加坡只有两所大学,NUS,NTU,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如果你在“抛力”成绩好,Top 5%,你可以上大学。而且学分可以转,而且大学生三年。这样,和那些当年上JC的同龄毕业。人家是2年加4年,你是3年加3年。很多人自摸生路,抛力毕业后,到国外上大学。有点儿像美国的Community College转大学。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有些人就是大器晚成,比如Jack Ma。如果被这些分流制度卡死,那也很可惜的。新加坡的小四分流制度,大概在2024年中止。
只要他们自己想,并且愿意付出一点努力。但是留在JC的孩子也不能强迫末尾淘汰。总之,教育系统应该鼓励想学习用功聪明的孩子,在各种阶段都给他们机会。
他爸说,人家退的可是哈佛大学。
你有本事,先给我考上哈佛,再来跟我说退不退。
但是欧亚的“大学生”平均素质也更高,特别是理工科。
提高班就是将6个班里前50人组成一个提高班
http://m.cooco.net.cn/article/6618.html
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就确定一个基调
有什么疑问的,可以去读: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谢谢为我背书。
就是觉得,是不是矫枉过正了?走新加坡的老路?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也许看效果,过几年不行的话再换。就是这几届学生可能会艰难。
是某省针对该信息辟谣的
https://www.sohu.com/a/442972900_120982543
你网上查一下不都知道了吗?
坐马桶的时候跟了个帖。。。。
冲马桶水的时候就又写了这篇文章
我都不敢说话了。
我又不是无中生有。看到糯米的帖子想起了这个,多了句嘴。
我下一次看到这帖的时候,快两小时之后了。
现在是晚上了,在家里,不在冲马桶。
你不解释一下我还不知道什么"四分流"一类的操作呢。那我倒不敢接你的贴子了
研究生啥的,很难找到工作。
可不就是过去的高中生吗。
走大学的路子, real 学校 就是将来去技校专科。
亲戚的孩子小三的时候, 老师说, 将来这孩子不能去文理中学。家长才明白这个分流, 狂补一年。
学习不好的不上普高,去技校。但是被分出去的大多是某族裔,民权运动时期是种族歧视的罪行之一,被废止了。现在也有技校,很少,而且是家长个人选择。想上高中的都得给上
“我好像闯祸了” -- 我年龄比你大,就厚颜说一句: 千万不要把论坛上的争论或者批评当回事。 大伙儿的背景千差万别, 再加上个性不同, 哪怕一样的客观事实, 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完全不同。
再加上论坛上面的网友跟真实生活的朋友往往很不同。 其一价值观差异可以大的没边了, 真实生活里的好友都是理念和处世方式都接近的。 其二网友不同, 有的说话确实很冲,我就绕路互不搭理。我们的宝贵时间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今儿个唠叨了。 每天开心!
集中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从孩子角度来说不必浪费时间学习并不适合他的课程,而且这种政策之所以出台,一定是与现实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问题是首先是一刀切,没有回旋的余地,对个人来说就如同人生没起步有些路就被封上了,不能体现公平,难道不能给个人多一点点选择吗?另外,如果未来上还有回到普教系统的“匝道”(就像高速公路错过出口之后的绕道),以及继续教育这样的道路,并且就业市场对第一文凭的关注度不是那么执念,这种早早分流不是坏事,可是中国的就业市场比较缺少这样的宽容度,多数规定包括招聘条件等等都很“硬性”。这个还是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有关。可能下棋的那只手早已料到未来人口断崖下跌的情况,或许宽容度会逐步增加?
那时候, 有点小骄傲的。
进了大学, 就觉得自己是学渣了。。。
因为我心思不在本专业上, 喜欢看小说, 点蜡烛看小说到凌晨是常事
今天跟了一个帖,等过一会儿看,居然好多跟帖。我好像闯祸了。那个关于一半不能上高中的事情,我看了就觉得奇怪。就怪那种文体,好像叫“虾尿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当然这种新闻绝对不是我想出来的。我哪有这种创造力。不着边际的。
我倒是可以说说我知道的。因为下面看到了一个词,“分流”。我想也可能是新加坡传过去的。那就是新加坡施行了40年的“小四分流”。臭名昭著,怨声载道。
分流,是英文的 Streaming Syetem翻译成的华语。当初产生的时候,也是好心。因为各个种族,各家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中小学的考试结果参差不齐。某些群体,怎么学,总是考不及格,很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公平又不能给不同肤色或者经济不同的人出不同的考卷。怎么办呢?有人提出“固打制”,别奇怪,就是英文的Quota。现在马拉西亚还在用。这是明显带有种族色彩的。新加坡不能这么干,所以分流制就产生了。
一开始时小学三年级就分流了。到我们那个年代,变成小四分流。考试,成绩好的上快班,学的东西多,考不好的就上慢班,学的内容少。但是,每个人都能及格,期末成绩单拿回家。皆大欢喜。新加坡因为是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所以英语为通用语。小学主课四门,英语,数学,科学,母语。分流后,按成绩分成EM1,EM2和EM3。E就是英语,M是母语,Mother Tongue。我英语过关了,被分到EM1,英语和华语都是主课。EM2呢,母语算副课。EM3的学生,母语干脆不作要求,算选修课。所以在香港学英语,只会英语的是有钱人。而 在新加坡可能相反。在我们那个年代(20年前),只会英语不会华文的,那是成绩差的,没有机会学华语(或者其他母语)。
新加坡是精英治国,大约是15%的人控制着这个国家的管理层,有点像中国的党员治国。时间久了,这个小四分流的阴暗面就出来了。四年级,孩子还没玩够,还没开窍,却一考定终身。有些孩子成熟晚,被你小四一分流,一辈子就这么定了。或者那次考试没有发挥好呢?刚好生病了呢?
到了中学,再一次被分流。这次是A水准,O水准,N水准。你在美国可能不懂,如果你是英式教育体系内的,就知道我在说什么。新加坡没有高中。只有中学,四年制。完了以后,大约15%的人进入“初院”,JC,Junior College。我是华侨初院的。相当于大学预科。两年后考大学。那个比例我不太清楚,但不会低于10%,也不会高于20%。而对于绝大部分中学毕业的,O水准,进不了JC,就去“抛力”,Poly。相当于中专或者大专,三年制。出来就工作了。而成绩最差的大约15%,进入ITE,职业学校。毕业当然也是工作。这样,不管你成绩好坏,都能学到一样技能,有碗饭吃。当然前途是不同的,工资水准也不同。
那么中学毕业大部分人不能上大学了吗?也不是,大学的门还是敞开的,就是门不够宽。我那个时候新加坡只有两所大学,NUS,NTU,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如果你在“抛力”成绩好,Top 5%,你可以上大学。而且学分可以转,而且大学生三年。这样,和那些当年上JC的同龄毕业。人家是2年加4年,你是3年加3年。很多人自摸生路,抛力毕业后,到国外上大学。有点儿像美国的Community College转大学。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有些人就是大器晚成,比如Jack Ma。如果被这些分流制度卡死,那也很可惜的。新加坡的小四分流制度,大概在2024年中止。
只要他们自己想,并且愿意付出一点努力。但是留在JC的孩子也不能强迫末尾淘汰。总之,教育系统应该鼓励想学习用功聪明的孩子,在各种阶段都给他们机会。
他爸说,人家退的可是哈佛大学。
你有本事,先给我考上哈佛,再来跟我说退不退。
但是欧亚的“大学生”平均素质也更高,特别是理工科。
提高班就是将6个班里前50人组成一个提高班
2021年重大改革-职普五五分流,中考禁止复读
http://m.cooco.net.cn/article/6618.html
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就确定一个基调
有什么疑问的,可以去读: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谢谢为我背书。
就是觉得,是不是矫枉过正了?走新加坡的老路?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也许看效果,过几年不行的话再换。就是这几届学生可能会艰难。
是某省针对该信息辟谣的
https://www.sohu.com/a/442972900_120982543
你网上查一下不都知道了吗?
坐马桶的时候跟了个帖。。。。
冲马桶水的时候就又写了这篇文章

我都不敢说话了。
我又不是无中生有。看到糯米的帖子想起了这个,多了句嘴。
我下一次看到这帖的时候,快两小时之后了。
现在是晚上了,在家里,不在冲马桶。
你不解释一下我还不知道什么"四分流"一类的操作呢。那我倒不敢接你的贴子了
研究生啥的,很难找到工作。
可不就是过去的高中生吗。
走大学的路子, real 学校 就是将来去技校专科。
亲戚的孩子小三的时候, 老师说, 将来这孩子不能去文理中学。家长才明白这个分流, 狂补一年。
学习不好的不上普高,去技校。但是被分出去的大多是某族裔,民权运动时期是种族歧视的罪行之一,被废止了。现在也有技校,很少,而且是家长个人选择。想上高中的都得给上
“我好像闯祸了” -- 我年龄比你大,就厚颜说一句: 千万不要把论坛上的争论或者批评当回事。 大伙儿的背景千差万别, 再加上个性不同, 哪怕一样的客观事实, 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完全不同。
再加上论坛上面的网友跟真实生活的朋友往往很不同。 其一价值观差异可以大的没边了, 真实生活里的好友都是理念和处世方式都接近的。 其二网友不同, 有的说话确实很冲,我就绕路互不搭理。我们的宝贵时间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今儿个唠叨了。 每天开心!
集中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从孩子角度来说不必浪费时间学习并不适合他的课程,而且这种政策之所以出台,一定是与现实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问题是首先是一刀切,没有回旋的余地,对个人来说就如同人生没起步有些路就被封上了,不能体现公平,难道不能给个人多一点点选择吗?另外,如果未来上还有回到普教系统的“匝道”(就像高速公路错过出口之后的绕道),以及继续教育这样的道路,并且就业市场对第一文凭的关注度不是那么执念,这种早早分流不是坏事,可是中国的就业市场比较缺少这样的宽容度,多数规定包括招聘条件等等都很“硬性”。这个还是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有关。可能下棋的那只手早已料到未来人口断崖下跌的情况,或许宽容度会逐步增加?
那时候, 有点小骄傲的。
进了大学, 就觉得自己是学渣了。。。
因为我心思不在本专业上, 喜欢看小说, 点蜡烛看小说到凌晨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