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线工作人员,他每4天一次检测,以保证他和他家人的安全。As a frontline worker I get tested every 4 days which is reassuring for myself and my family。他今年7月初就跟我说,Unfortunately the virus is still going strong and working in the local hospitals we are now preparing for a predicted rise in cases
医务工作者即便他们会被第一批提供疫苗,很多人选择穿好PPE,而延缓打mRNA疫苗。其实就是risk和benefits的权衡。你不能用有的risk 是可控,比如很多一线医务人员认为穿好防护这个是可控的,而打急忙批准的全新机理的疫苗这个risk是未知的,他们就会选择前者。说实话只要decision是make well informed的decision,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根据自己的评估。
打完针,大家都要去上班了……就几个月的事情了
同事说,好像不那么容易,我好像得排到8月份。我老公笑死了,说,我比你年龄大,希望排到3-4月份吧……
比利时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打疫苗,到现在日程表还没出来,英国下周就开打了。老百姓一急,政府就挂不住了,说今天出日程表。大家都很好奇今天下午宣布这日程表怎么排的
比利时是超过80%的人愿意接受疫苗。我老公问,不愿意打的人怎么办?我说,打和不打是一样的:打的人通过疫苗获得抗体,不打的人通过得病获得抗体。有些人真的无所谓的,它就是一种流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致死率高一些,尤其是一些特定人群。当然,如果有人自不量力或自以为是,那是这些人自己的事情,我没准备去管…
不过,你放心,亲爱的,死几个就乖了:哦,得病几率是多少,得病死几率是多少,打疫苗死几率是多少……虽然蠢货多,还爱叫唤,但蒙古症患者都知道5欧元比1欧元大,他们又不是蒙古症患儿,会选择的
我网球教练,一个善良但头脑比较简单却喜欢动脑子喜欢学习的棒小伙,我说你打不打无所谓的,他说疫苗不是还有一个长期副作用问题吗?我知道他是受西班牙网上的蠢货们的胡言乱语的影响。我说,第三期临床试验的确要跟踪几年的。我们比利时家原来有一户邻居,就是为GSK做宫颈癌疫苗跟踪工作的。但那个时候,宫颈癌疫苗已经在全世界范围接种很久了。所以,跟踪工作更多是一种研究。当然,有些疫苗的完善周期会很长,比如乙肝疫苗。但新冠疫苗不过就是一个流感疫苗,只不过病毒是新的而已,因此没那么困难和深奥。我不相信它长期的可能的副作用,比如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性会高过新冠的死亡率,会高过飞机失事汽车交通事故的几率……你怎么不担心未来的后者呢?我还特意向他解释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样的疾病。
我学法语的时候只有18岁,那时候就有所谓邀请函每周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看法国电影,但我一向看不上法国人,认为这帮家伙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但我喜欢法国人说话的劲儿,那种尖酸刻薄,哈哈哈哈。比如最近看到一个:“蠢货过去都是躲在犄角旮旯,单打独斗,顶多几个人一起,成不了事。现在他们都跑到网上去了,相互竞蠢,所以,现在对愚蠢的斗争必须从网上开始……”笑翻!
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在网上玩的经验也如此,似是而非的正义感,什么全人类都移民,哦?那不开玩笑,我就去你家吃住了,作息口味按我的来。连什么是国家都不知道,发言积极得很呢。经不住推敲的分析,什么贫富差距如何如何,哦?你和你兄弟姐妹的生活水准还不一样呢,你几个儿女的生活水准还不一样呢,对吧?多读些书,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是一种必然,这是有科学定论的。怎么避免过大的差距,这是另一个话题,而且需要避免的理由和原因也不一样。这种平庸的东西往往跟随者喝彩者众,使我明白为什么政客们讲话都是四平八稳,所答非所问,否则怎么获得最大多数的投票呢……呵呵
我老公过去不上网的,现在刚上网,他智力还可以,就来问我,某某某在网上天天秀等等等等。我觉得是不是太多了?亲爱的,我们很了解他们夫妇,她除了会做这个,能做这个,还会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她也谈不上秀,就是记录她的生活。她很开心,就很好嘛!老公想想,也是,你说的对,原来是这样。有一天,老公又来问我,若望怎么变这么蠢,他支持比利时共产党!亲爱的,若望从小被他极其善良的妈妈无私地呵护和宠溺,现在他妈妈住的破房子外面看都快塌了,他也不管,因为他习惯让别人付出了,所以很支持嚷嚷着让别人掏钱的政党。他自己应该先掏钱去帮助一下他的母亲,然后再支持让别人掏钱为所谓的穷人。他妈妈就是穷人,我们都知道,他都舍不得掏钱…。老公快笑坏了……你说的真对。
因为你老婆的智商是多少?你嘛,不弱 智吧!
唉,我以后也会很少上网了,因为网上都是这么聪明的老鼠
🔥 最新回帖
可以理解的。我无所谓,我相信新技术
开发的基因疫苗品种很多,你对哪个有信心,你就用哪个。但是,你最好选有效率高的,否则打完疗程没有产生抗体,不可能再打另外一种的。那时候怎么办?
中国乙肝医生,包括中国著名的乙肝医生都对我说,中国的乙肝灭活疫苗不要用,现在已经不用灭活疫苗了。中国的基因乙肝疫苗也不要用,没有效果。要用就用进口的基因乙肝疫苗。他们自己因为没有进口的乙肝疫苗,都不打疫苗,也不给儿女用。基因乙肝疫苗研发应用了很多年,现在已经很成熟了。中国现在基因乙肝疫苗已经是新生儿常规打的疫苗,但自费。不知道用的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估计国产的应该也成熟了
中国现在在基因疫苗研发生产上应该有了很大进步。
现在已经完全不研发灭活疫苗了,中国那个新冠灭活疫苗实在是救急用的。
🛋️ 沙发板凳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他们是一线工作人员,他每4天一次检测,以保证他和他家人的安全。As a frontline worker I get tested every 4 days which is reassuring for myself and my family。他今年7月初就跟我说,Unfortunately the virus is still going strong and working in the local hospitals we are now preparing for a predicted rise in cases
我老公的一个好朋友,他的新女朋友,----真的是新的,他第二个女朋友十年纪念会相当于结婚10年纪念日我们还参加的,然后就是现在这个了,呵呵,是重症病房的护士,每2小时换班,每次出来,大汗淋漓,她说那些东西裹在身上特别闷。
现在,他们都在等待疫苗解放他们。
到夏天,只能完成400万人的接种。这什么烂政府啊?6个月就打4百万人啊?说是产能跟不上,只能跟着产能走。这怎么可能呢?
我一共骂过两回:一开始,决策失误,瞎搞;第二次就是9月份,明明要高企,非要放松管制,结果搞得一塌糊涂。那次连病毒学家都骂的。所以现在底气足,不放松管制了。
现在又讨骂,打个针,打这么长时间才打4百万?

如果强制就有问题了。比如疫苗真有用的话,不打疫苗的不存在对他人造成伤害, 最多就是自己害自己不是,何必强制呢。所以你不管其他人如何是对的.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当然老年痴呆是例外
成年人除非来跟你商量着怎么办,否则他/她是来寻求你的认可的,他/她早就拿定主意了。
比如你吃羟氯喹预防新冠,我连劝你都没劝。
如果你觉得我听起来好像疫苗专家一样,应该是你对疫苗的了解太少,所以我泛泛地说两句,你就会觉得我知道好多似的。
本来希望到年底能拿到五百万支,现在估计只有这八十万支了。这个药需要零下75度的存储限制了产能运输
靠Puurs那个点打,新鲜,不然路上运输冷冻不好都失效了
我老公年轻时代在那里上过班,我说你还记得那里的人吗?不行联系联系,去他们工厂打吧……
Pfizer和Monder是mRNA的疫苗,是个完全新的机理和以往所有的疫苗都不一样,对long term的影响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能用先进东西的人或国家。远的不说,就这川普的基因药品,不是还说只有他老人家才有这个医疗资源吗?怎么轮到自己用新技术的疫苗,那么多话起来?
用mRNA做药是第一次。我只不过称述一个事实,你不用这么defensive。这就是为什么FDA要为这个疫苗开AC meeting,而对monoclonal antibodies Lilly 和Regeneron 的EUA没有AC meeting。 当然也理解你有这疑惑,毕竟药物批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只听她男朋友这样讲。想想当时武汉医护人员穿成那样干8-12小时!
针对“怎么轮到自己用新技术的疫苗,那么多话起来?”,多回了你一句
新的呢!任何时候都是新的,先进的,就是好的。这次突然例外了?
你邻居就是做这个的吧,主要是跟踪长期 的安全性。我也不打算打这两个mRNA的疫苗,安全数据时间不够长。三期一共才两个月的时间。 我等NVAX的出来打,他家的安全性要更好。貌似效率也更高。
其他的疫苗还没有递交FDA未成年人trial
完全新的机理,me too药,机理以被证实,new formulation,new therapeutic,不同种类的新药对safety data的要求和concern是不一样的
特权甚至到美国瑞士治病,这些不需要解释和一一陈述吧?
我只是强调强生有对未成年人的clinical trial。 如果感兴趣,我可以post 12/10 FDA 对Pfizer 疫苗的AC meeting link。AC meeting 是开放给Public的。Dr. Hahn 说AC meeting 4天后Pfizer的会批。Pfizer和其他公司eventually 也会有对未成年人的trial。Moderna的AC好像是12/20。
那个团队的人很强的,我认识。我对他们有信心。他们也是那个99%的伊波拉疫苗的develop团队
他家一个大头是我们的老朋友
一可以看看别人打了有什么安全问题没有,2 是等其他厂家的出来看他们的数据如何。反正不着急
都被安排在最后,西班牙就是这样,比利时还没有提出小童注射疫苗时间表
你总回答不到点子上,他总斩钉截铁。
首先dose就得改,小孩体重轻多了
off label use怎么掌握不知道。Pfizer好像从九月起include the patients as young as 16,好像10月份又加入patients as youn as 12。但data还没有出来。
不喜欢这样,容易出问题
就越有顾虑。不然也就上了
。想想有时知识太多也“反动”
希望赶个早市,这是可以理解的。
你把这两公司搞混了吧?
他的老鼠在深夜发光,从而引发一个新的制药平台的诞生
几个月以后有多品种疫苗,那当然要选一下…现在这个我没问题的,只有欧盟批下来。FDA已经批了,对吧?
10月12日了,这是因为语言排序不一样。
哦,难怪欧盟也还没批。
英国的胆子好大啊……
都买了两套房子了。卖了一块地,马上卖一个出租房,除了去餐馆堂吃现在不方便,其他都基本正常。反正我家本来就不爱去餐馆,自己吃的好
估计FDA恨不得自己帮忙写clinical document呢,反正类似的事情他们也不是没干过
医务工作者即便他们会被第一批提供疫苗,很多人选择穿好PPE,而延缓打mRNA疫苗。其实就是risk和benefits的权衡。你不能用有的risk 是可控,比如很多一线医务人员认为穿好防护这个是可控的,而打急忙批准的全新机理的疫苗这个risk是未知的,他们就会选择前者。说实话只要decision是make well informed的decision,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根据自己的评估。
知道他们有足够的信息,会做最稳妥的选择。
但我文中的那些蠢货并不是专业医生,我想你也懂的。
另外,我不怕用新药的,因为我赌概率。
不过,当年禽流感疫苗我没有打,因为我不需要,不是害怕疫苗或害怕新药
不一样。比方说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就会又多一层考虑,反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我明白你文中指的人不是make informed decision。哎不说了。这个病毒把大家都整得人仰马翻,想想就抑郁
英国人真是先锋队员,头铁得很。
我只是听老公转述一下
不过这样更放心了,FDA和欧盟都很谨慎
等着看别的头铁的国家打针的效果如何,然后copy paste
比利时政府的文告是,如果欧盟按时批准,我们将在1月5日开始接种疫苗。我们绝不会耽误时间。我当时还纳闷,什么意思啊?
我就认识你一个美国人吧?
我们是NHS一个系统容易搞定,准备好久了,这次有53家医院有设备有人手打这个疫苗
神经官能症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