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回比利时以后很快就封禁了。我们开始了online food shopping,直到6月份解禁。我们当时没有注意online food shopping期间每个月大概多少钱。
整个夏天我们基本上因为各种原因每天进各种店买东西,包括买菜,所以就更不知道一个月超市多少钱了。但我们自3月16日以后,从来没有去过餐馆,也没有请过人来家吃饭,也没有接受邀请去别人家吃饭。
我们回西班牙4周整。由于疫情,我们又回归家乐福网上订购,他们送。刚才刚订完,下周二送,因为周日周一不送。由于语言困难,我尽可能从原来订的list里找觉得好的,这样碰巧回顾了4周的订单。610欧元。加上Mercadona的一次订单80欧元----这个超市什么都好,就是网络不配照片,而我们识字少,以及因为缺这个少那个每周一次去超市补买一点,差不多四周消费在900欧元--1千欧元。当然这包括什么洗发水护发素牙膏之类的,不单单是吃的。
有一点常识是,比利时不可能比西班牙便宜。当然,在西班牙如果去现场购买,特别是去Mercadona或者Lidle现场购买等等,会便宜一些,特别是如果不需要品牌的话。比如火腿,有20块一公斤的,有200块一公斤的,鱼也有便宜有贵,同样的冰淇淋,家乐福的比有品牌的便宜几倍,等等。
我想乘机调查一下,欧陆和英伦三岛的消费情况。这种日常消费,我是第一次看得这么清楚。因为过去是没有办法看清楚的。首先实地购买回来就忘了,再者经常去餐馆吃饭,自然去超市购买的就少。
基本上不去餐馆吃饭,顶点一周一次外卖而已。
可以查字典
比较零散,一些东西比如牙膏,漱口水,手油会去药店买。吃的和日常生活用品,加上女儿的也是我买,会超出这个数字。现在两个人的生活费,加上她的房费,即两个单身的各自费用,加起来比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要贵一些。
一般单次采购是40-80欧之间,洗发水牙膏也经常在药房买,所以就更加没谱了,另外面包基本都是面包房,今天2块明天4块的,更没法计算了。
的面包坊很好,但现在不敢去。
Lidle实际上是德国的,比利时也有,但在西班牙变种了
其他我们都在超市买,无论在西班牙还是在比利时。
过去牛排一直是在餐馆吃,因为家乐福的很差。这次封禁期间网购在Colruyt发现有非常好的牛排。Colruyt是比利时的超市连锁店。
分开过当然比合伙过要贵。否则离婚为什么贵呢
我家疫情前上家乐福采购,也是100欧元左右的,否则买不到东西。
我穷学生是要算账的,否则要喝西北风了。后来养成习惯,每个月要审查的,本来就是算钱的,你如果愿意可以看看,每个月的不同花销的结构很有意思,包括投资的结构。现在教育女儿,独立了,每个月计划规划一下。她目前还好,收支平衡。本来她每个月要交给我一笔钱的,现在搬出去了,提醒我,每月转账立即取消。
一两个小娃,和我家差不多的话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吃的量大,我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小娃,我们的量应该差不多。家乐福的问题就是它的量是给一个家庭,而不是给一对夫妇的。
其实买东西的时候,保护好了,不是危险的行动。聚会和外食,旅行才是最危险的。
布鲁塞尔家乐福的单价,然后和巴黎家乐福的单价比,居然贵一点
蔬果采购也不一定在超市,因为我常路过一家露天集市,所以就会在那里购买也有更多选择。每次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雨露均沾经常还是现金支付,更不记得了。疫情以来,法国把无接触信用卡支付上限由原来的20-30欧改为50欧,我因为采购很少超过50欧,基本都是无接触支付,乃至于很久很久没有输入过密码,,,都有点不记得了。。。
我本来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尤其不善理财,银行账户我都不看的,有人看就可以了,,,
原先在香港台湾和国内住的时候,至少流水账面我还是会看看的,现在么,,,,上一次看网银账户估计已经是3年前的事了。
哪里比较便宜我会稍稍留意。但是食品的价格,,,呃,真的,我基本没有概念的。
各种小面包,结果给吓着了,根本都不敢进去太多人了!冲到家乐福买了一些简单的面包什么的,就回家了。当天开启网购模式。实际上,这些超市有些时间人比较少,我是知道的。我们去超市买些补充的东西,都选在那些时间,但还是觉得有些柜台人太多,心里不舒服
我本来就是公司的帐房老虎,习惯了倒不是斤斤计较,都是最后一总结,发现支出的大头和自己的想象不同,所以规划起来很方便,花起钱来更开心。打个比喻,今天一路纵穿德国开了下来,在高速的停车场休息,发现开长途的都是爷们,他们发现d打开车门是个娘们儿,我的车牌是最远的南方。一方面俺挺骄傲滴,一路赛车超过无数,女人不比男人差,但是和女儿说,希望她今后不需要自己开长途,开长途是男人的事,但是有自己开长途的勇气和能力。有些跑题了,但你明白我的意思。
长大一定立即买车给她,让她自己开车,不能让男友开车。男娃会瞎开。我刚到比利时的时候,一对夫妇去机场接我,也是女的必须开车。男的告诉我,她遇到过车祸,以后只相信自己开车。
我老公可是从男娃瞎开过来的,他知道男娃有多浑
我不愿去大超市,就是人太多,喜欢去各个小店,每次买东西还和小老板和老板娘聊几句,也挺开心的,可能老了。其实这些习惯和我童年相似,我阿太和娘娘带着我去八仙桥,买菜,米店买米和面,布店买布。。。和你这么一聊,想起了我幸福的童年,我想,我们的童年应该很相似,挺幸福的。我女儿也是这么教的,去不同的小店买东西,东西可以少吃点,但要好一点,精致一些。所以,我很喜欢在罗马和意大利的日子,就是去小店买东西,去小店吃东西。
不要当掌柜,不强势,但是心里不要糊涂。总的来说,分工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关于开车,就说我看到的,德国家庭出门开长途,永远的是男人的事情,太太总是坐在副驾驶位置。所以,俺一路从南到北,超车无数,最后一开门,是女司机哈。我开车不野,但特潇洒。我也挺自豪这一点。好了,亲爱的,祝你们周末愉快,我去呼呼了,有点累了。我在丹麦的边境了。
休息吧
第一次听美国人说欧陆物价低。
不过不管高低,都没有任何可比性
我有很长时间不适应自己要考虑明天吃什么...
这次疫情给逼的,进步很大
我们现在在西班牙天天出门,忙不过来,但和去超市无关
我有同事,他们计划好每周每一天吃什么,然后列表,在周末采购,一次采购完,然后一周的每一顿就这么实施了。
我其实也习惯了,周一到周五基本规划好,周六和周日的,就周五买了。
没注意过多少钱。
基本的平和做不到吗?
今天出门去送刻字材料,拖着小胖子陪我,回来的路上为了犒赏他的陪伴,给他买了根伸缩痒痒挠,,,回来逮谁挠谁,愁死人了。
7788买了一堆,自行车筐里一丢,就回家了,都是几块几毛的账,零角子付出去,小票也没有。真要记账,苦了。
所以采购啥的,基本都combine在4趟里了,不然一天下来,净忙穿鞋脱鞋了。
我俩采购风格完全不同,他两只大购物袋装满了,我一个都提不动。我自己包里常备的是折叠的棉布购物袋,每次就买一点点(其实有时候也吃重的,但是按领导说就是“一点点”)
不过有时候确实比4趟还多,所以我系带的鞋统统都束之高阁,夏天都拖鞋,冬天都是一脚蹬
和欧陆都没有可比性。
每个人消费习惯不同,比如同样的东西有机的价格就不一样,一般来说欧洲大超市东西的价格差不了多少,不过法国的酒比我们便宜好多,所以这里的人常常摆渡到法国直奔超市买酒然后摆渡回来
最可恨的是,一次飓风停电4天,俩个塞得满满的冰箱,所有事物全都坏掉扔掉了。
3月16日回比利时以后很快就封禁了。我们开始了online food shopping,直到6月份解禁。我们当时没有注意online food shopping期间每个月大概多少钱。
整个夏天我们基本上因为各种原因每天进各种店买东西,包括买菜,所以就更不知道一个月超市多少钱了
。但我们自3月16日以后,从来没有去过餐馆,也没有请过人来家吃饭,也没有接受邀请去别人家吃饭。
我们回西班牙4周整。由于疫情,我们又回归家乐福网上订购,他们送。刚才刚订完,下周二送,因为周日周一不送。由于语言困难,我尽可能从原来订的list里找觉得好的,这样碰巧回顾了4周的订单。610欧元。加上Mercadona的一次订单80欧元----这个超市什么都好,就是网络不配照片,而我们识字少
,以及因为缺这个少那个每周一次去超市补买一点,差不多四周消费在900欧元--1千欧元。当然这包括什么洗发水护发素牙膏之类的,不单单是吃的。
有一点常识是,比利时不可能比西班牙便宜。当然,在西班牙如果去现场购买,特别是去Mercadona或者Lidle现场购买等等,会便宜一些,特别是如果不需要品牌的话。比如火腿,有20块一公斤的,有200块一公斤的,鱼也有便宜有贵,同样的冰淇淋,家乐福的比有品牌的便宜几倍,等等。
我想乘机调查一下,欧陆和英伦三岛的消费情况。这种日常消费,我是第一次看得这么清楚。因为过去是没有办法看清楚的。首先实地购买回来就忘了,再者经常去餐馆吃饭,自然去超市购买的就少。
基本上不去餐馆吃饭,顶点一周一次外卖而已。
可以查字典
比较零散,一些东西比如牙膏,漱口水,手油会去药店买。吃的和日常生活用品,加上女儿的也是我买,会超出这个数字。现在两个人的生活费,加上她的房费,即两个单身的各自费用,加起来比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要贵一些。
一般单次采购是40-80欧之间,洗发水牙膏也经常在药房买,所以就更加没谱了,另外面包基本都是面包房,今天2块明天4块的,更没法计算了。
的面包坊很好,但现在不敢去。
Lidle实际上是德国的,比利时也有,但在西班牙变种了
其他我们都在超市买,无论在西班牙还是在比利时。
过去牛排一直是在餐馆吃,因为家乐福的很差。这次封禁期间网购在Colruyt发现有非常好的牛排
。Colruyt是比利时的超市连锁店。
分开过当然比合伙过要贵。否则离婚为什么贵呢
我家疫情前上家乐福采购,也是100欧元左右的,否则买不到东西。
我穷学生是要算账的,否则要喝西北风了。后来养成习惯,每个月要审查的,本来就是算钱的,你如果愿意可以看看,每个月的不同花销的结构很有意思,包括投资的结构。现在教育女儿,独立了,每个月计划规划一下。她目前还好,收支平衡。本来她每个月要交给我一笔钱的,现在搬出去了,提醒我,每月转账立即取消。
一两个小娃,和我家差不多的话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吃的量大,我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小娃,我们的量应该差不多。家乐福的问题就是它的量是给一个家庭,而不是给一对夫妇的。
其实买东西的时候,保护好了,不是危险的行动。聚会和外食,旅行才是最危险的。
布鲁塞尔家乐福的单价,然后和巴黎家乐福的单价比,居然贵一点
蔬果采购也不一定在超市,因为我常路过一家露天集市,所以就会在那里购买也有更多选择。每次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雨露均沾
经常还是现金支付,更不记得了。疫情以来,法国把无接触信用卡支付上限由原来的20-30欧改为50欧,我因为采购很少超过50欧,基本都是无接触支付,乃至于很久很久没有输入过密码,,,都有点不记得了。。。
我本来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尤其不善理财,银行账户我都不看的,有人看就可以了,,,
原先在香港台湾和国内住的时候,至少流水账面我还是会看看的,现在么,,,,上一次看网银账户估计已经是3年前的事了。
哪里比较便宜我会稍稍留意。但是食品的价格,,,呃,真的,我基本没有概念的。
各种小面包,结果给吓着了,根本都不敢进去
太多人了!冲到家乐福买了一些简单的面包什么的,就回家了。当天开启网购模式。实际上,这些超市有些时间人比较少,我是知道的。我们去超市买些补充的东西,都选在那些时间,但还是觉得有些柜台人太多,心里不舒服
我本来就是公司的帐房老虎,习惯了倒不是斤斤计较,都是最后一总结,发现支出的大头和自己的想象不同,所以规划起来很方便,花起钱来更开心
。打个比喻,今天一路纵穿德国开了下来,在高速的停车场休息,发现开长途的都是爷们,他们发现d打开车门是个娘们儿,我的车牌是最远的南方。一方面俺挺骄傲滴,一路赛车超过无数,女人不比男人差,但是和女儿说,希望她今后不需要自己开长途,开长途是男人的事,但是有自己开长途的勇气和能力。有些跑题了,但你明白我的意思。
长大一定立即买车给她,让她自己开车,不能让男友开车。男娃会瞎开。我刚到比利时的时候,一对夫妇去机场接我,也是女的必须开车。男的告诉我,她遇到过车祸,以后只相信自己开车。
我老公可是从男娃瞎开过来的,他知道男娃有多浑
我不愿去大超市,就是人太多,喜欢去各个小店,每次买东西还和小老板和老板娘聊几句,也挺开心的,可能老了。其实这些习惯和我童年相似,我阿太和娘娘带着我去八仙桥,买菜,米店买米和面,布店买布。。。和你这么一聊,想起了我幸福的童年,我想,我们的童年应该很相似,挺幸福的。我女儿也是这么教的,去不同的小店买东西,东西可以少吃点,但要好一点,精致一些。所以,我很喜欢在罗马和意大利的日子,就是去小店买东西,去小店吃东西。
不要当掌柜,不强势,但是心里不要糊涂。总的来说,分工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关于开车,就说我看到的,德国家庭出门开长途,永远的是男人的事情,太太总是坐在副驾驶位置。所以,俺一路从南到北,超车无数,最后一开门,是女司机哈。我开车不野,但特潇洒。我也挺自豪这一点。好了,亲爱的,祝你们周末愉快,我去呼呼了,有点累了。我在丹麦的边境了。
休息吧
第一次听美国人说欧陆物价低。
不过不管高低,都没有任何可比性
我有很长时间不适应自己要考虑明天吃什么...
这次疫情给逼的
,进步很大
我们现在在西班牙天天出门,忙不过来,但和去超市无关
我有同事,他们计划好每周每一天吃什么,然后列表,在周末采购,一次采购完,然后一周的每一顿就这么实施了。
我其实也习惯了,周一到周五基本规划好,周六和周日的,就周五买了。
没注意过多少钱。
基本的平和做不到吗?
7788买了一堆,自行车筐里一丢,就回家了,都是几块几毛的账,零角子付出去,小票也没有。真要记账,苦了。
所以采购啥的,基本都combine在4趟里了,不然一天下来,净忙穿鞋脱鞋了。
我俩采购风格完全不同,他两只大购物袋装满了,我一个都提不动。我自己包里常备的是折叠的棉布购物袋,每次就买一点点(其实有时候也吃重的,但是按领导说就是“一点点”)
不过有时候确实比4趟还多,所以我系带的鞋统统都束之高阁,夏天都拖鞋,冬天都是一脚蹬
和欧陆都没有可比性。
每个人消费习惯不同,比如同样的东西有机的价格就不一样,一般来说欧洲大超市东西的价格差不了多少,不过法国的酒比我们便宜好多,所以这里的人常常摆渡到法国直奔超市买酒然后摆渡回来
最可恨的是,一次飓风停电4天,俩个塞得满满的冰箱,所有事物全都坏掉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