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很多工具,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中国用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应付各种情况。
比如说做包子吧,看中国的包子店,好几个人神情倦怠地坐一排,用一把刀哒哒哒地切肉和所有的菜,然后用手包,手势飞快,上下翻飞,从早包到晚,包出成千上万个小包子。看的人心里有些着急,为什么不发明一个机器干这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呢?
在美国,很小的一个功用,都有一个专门的器具。准备一个dinner,十几种不同的刀不说,还有削皮的工具,去核的工具,混合的工具,切几瓣的工具,切成碎的工具,打成泥的工具。每个工具用上一秒钟,最后花上半小时至一小时清洗工具。吃一个早餐,有煮蛋的机器,有煎蛋的机器,有做waffle的机器,有做omelette的机器,厨房为了收集这些省力的工具和机器,堆得越来越满,满得最后连菜都不想做了。
说来说去,就是懒得做。
德国的工具还挺好用的。
我就一个碗, 一双筷子, 一个锅就搞定。
就是蛋炒好, 进盘, 锅子里基本没啥蛋的。
他做的, 每次锅里, 还余下好些边边角角
国内的削皮刀是这样的:
美国的是这样的,削胡萝卜皮,黄瓜皮非常顺手
以前国内开罐头总是吭哧吭哧的,第一次用CAN OPENER印象很深,觉得很方便:
跟着菜谱学做饭,量杯很重要,精准的量和时间,即使做饭菜鸟如我,也能做出美味佳肴的:
带了几个箱子过来,光刀就有几十把。中国厨子出场,一把大刀,一块毛巾肩膀上一搭
没想到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rshaw_Knives
互相兼并,都搞不清了
比如:
汽车顶上放的各种架子、箱子,Yakima牌子也是美国的,源于印第安人部落名(现在是华盛顿州城市名),听上去很日本吧
我的感觉是:
首先刀是一定要分的,生熟荤素,水果蔬菜——一把刀,卫生成问题;
其次:国内的一把刀,千年没有改进,就是屠夫刀,对于精致菜肴有挑战,而且烹调费力,不能成为享受和爱好
最后工具方面:我提倡适可而止,一把刀一定不够,但是七荤八素来一堆工具,那只是宽慰自己不是不会做而是工具不够。但是,真正会做饭的,基本好的一套刀具一定要有,基本的炊具,包括好的铁锅,炒锅要有,节省时间的基本工具要有。其他的都是可有可无。
设备差,饭不一定难吃,但是厨师消耗一定大;设备好,饭未必好吃,厨师消耗一定小。
美国有很多工具,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中国用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应付各种情况。
比如说做包子吧,看中国的包子店,好几个人神情倦怠地坐一排,用一把刀哒哒哒地切肉和所有的菜,然后用手包,手势飞快,上下翻飞,从早包到晚,包出成千上万个小包子。看的人心里有些着急,为什么不发明一个机器干这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呢?
在美国,很小的一个功用,都有一个专门的器具。准备一个dinner,十几种不同的刀不说,还有削皮的工具,去核的工具,混合的工具,切几瓣的工具,切成碎的工具,打成泥的工具。每个工具用上一秒钟,最后花上半小时至一小时清洗工具。吃一个早餐,有煮蛋的机器,有煎蛋的机器,有做waffle的机器,有做omelette的机器,厨房为了收集这些省力的工具和机器,堆得越来越满,满得最后连菜都不想做了。
说来说去,就是懒得做。
德国的工具还挺好用的。
我就一个碗, 一双筷子, 一个锅就搞定。
就是蛋炒好, 进盘, 锅子里基本没啥蛋的。
他做的, 每次锅里, 还余下好些边边角角
国内的削皮刀是这样的:
美国的是这样的,削胡萝卜皮,黄瓜皮非常顺手
以前国内开罐头总是吭哧吭哧的,第一次用CAN OPENER印象很深,觉得很方便:
跟着菜谱学做饭,量杯很重要,精准的量和时间,即使做饭菜鸟如我,也能做出美味佳肴的:
带了几个箱子过来,光刀就有几十把。中国厨子出场,一把大刀,一块毛巾肩膀上一搭
没想到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rshaw_Knives
互相兼并,都搞不清了
比如:
汽车顶上放的各种架子、箱子,Yakima牌子也是美国的,源于印第安人部落名(现在是华盛顿州城市名),听上去很日本吧
我的感觉是:
首先刀是一定要分的,生熟荤素,水果蔬菜——一把刀,卫生成问题;
其次:国内的一把刀,千年没有改进,就是屠夫刀,对于精致菜肴有挑战,而且烹调费力,不能成为享受和爱好
最后工具方面:我提倡适可而止,一把刀一定不够,但是七荤八素来一堆工具,那只是宽慰自己不是不会做而是工具不够。但是,真正会做饭的,基本好的一套刀具一定要有,基本的炊具,包括好的铁锅,炒锅要有,节省时间的基本工具要有。其他的都是可有可无。
设备差,饭不一定难吃,但是厨师消耗一定大;设备好,饭未必好吃,厨师消耗一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