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早和我老公有点小争执,我想讲道理,讲不通。争执越来越大。我老公甚至放言。“Don't ask me to do anything" 我气极。
后来我就不讲道理了,讲歪理了。吼吼,就通了。他立刻开始向我汇报他做了啥,计划做啥。
昨天咱俩的讨论贴找不到了,你说你觉得大家因为不喜欢她爆粗口而不喜欢她的小说,你觉得不公平。
你有没有想想这两个事件有可能不是因果关系?如果你认为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或者同为果,是不是更容易想通?
对谁都一样。但是感觉是个体的,只能共鸣,或包容,但不能用道理击破。
就昨天的对话,”你说你觉得大家因为不喜欢她爆粗口而不喜欢她的小说,你觉得不公平。“ 不完全是我的意思,容我解释下。
我个人认为人和书要分开,才是就是论事。但是我也理解别人选择不分开,我真正的不公平感觉是产生于,人家也要我这么做。比如我说她的书写得好,被质疑,然后理由是她爆口,人品差。当然我知道我在坚持自己原则时,会冒犯他人原则,所以我说杠上了。我没有主持公正的意图,但是有坚持原则的意图。
所以你说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事件,我完全同意,但是就这个事件不同意见发生时,很多情况好像不是基于两个独立事件。而且不是我试图把两个事件扯一起。
当然我也看到看了书,就书发表不同意见的。这种我就表喜欢,虽然看法不同。
当然对他人的相反感受我当然时理解的。想得通。我坚持的是我自己的原则。当然这种坚持是不是正确又是另一码事。
黄。
首先一句话说出口,听者的理解可能跟说者的意图相差很多。比如你昨天的话我找不到了,但我说出我对那话的理解,你说不全是你的意思。
其次,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比如我说她的书写得好,被质疑,然后理由是她爆口,人品差。” 我这几天一直在这里,看到有人不喜欢她的书,看到有人反对她爆粗口,但没注意到有人因为她爆粗口而质疑她的书。也就是说,在我看,这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在你看却成了因果关系。
我没有看成因果关系。我不是看成,而是感受到站队的压力。我几乎没有看到有人支持她爆粗口。我相信有人把我列为支持她的人,因为我说她的书的好话。当然如果没有那最好,我就自省下敏感吧。反正感受就是确实的。我会听他人的解释,但不会决定他人的感受。或者被他人决定感受,这也是我的原则。
我确信看到过有人表态,看到她爆粗口而表示不再看她的书的,当然还有受不开始贴在这里的边缘描述的,决定不看的。
另外做个假设,如果我继续在KT说她的书写得好,你推测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大家可以平静讨论吗?还是觉得我在支持她。或者可以作为独立事件存在?
我的感觉是这里常发言的人多数都不读她的书,所以你要讨论书的话,参与人不会多。
另外,爱屋及乌,不喜欢一个人就不喜欢她的作品,这是人之常情。你能想出你讨厌作者却喜欢他的书的例子吗?
我觉得你潜意识里想不通的是为啥这么好的书却很少人喜欢,对不对?你给自己的解释是因为她爆粗口或人不能理性地把人和书分开,但这个解释又不能完全让你想通,所以很纠结。
猜测太多会走向judge了。
你说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就是说明你认可人和书不能分开是普遍的现象。所以KT有这种现象也不奇怪对吧。你让我举出讨厌作者却喜欢书的例子,是不是你潜意中质疑,可以有人可以做到不喜欢作者却喜欢她/他书的现象?对于我个人,我的确没法给你例子,因为首先,我想不出一个让我讨厌的作者。对生活中遇到的人,我都比较少用到讨厌这种强烈的感觉,何况8杆子打不着的作者。对了我讨厌我老公。不过他不是作者。哈哈。玩笑。
事实上我描述了很多次了,我很强调边界感。所以我不会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对错加给别人。对那本书的关于我自己的感受我在另外一个贴里表达过了。就是常在在孤岛,偶尔见到一首帆船经过。在孤岛的人,不太在意其他人为啥不在岛上的。所以你对我的猜测,什么潜意识等,大方向都是不对的了。
为了避免误解,说明下,孤岛,不是说全部的我在孤岛。我的部分思考体验在孤岛。
有时候我就以毒攻毒。:)
一想到你给老公讲道理我就想笑,肯定被你转昏了:)
说白了,书就是作者的一部分,分不开的。
喜欢决定他人感觉,老是,你是这样的布拉布拉。我跟他解释还不听。后来火了,就也来个决定他人的感觉,你是这样的布拉布拉,也拒绝听解释。
当然后来我自己也反思了下。结果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句。要包容对方的感觉吧,有时需要把道理放下。
另外,理想和为人处世也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和作者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不是他的思想,他的体验。按模板来的。
各种写作工作室就是干这个的
但让他当家长的时候又不当。特讨厌。
去年我家和邻居合伙砍树。后来算钱。我说问我家领导去,让他决定吧。邻居问他,说要问我。我说那好吧,我不想细算了,就大概这样笼统算个整数吧。邻居同意,说你做了最多,就你说了算。
后来邻居送钱上门,我老公开门,结果他不接人家的钱说要再算下,让后告诉他。邻居只能回去。后来他算个数字比原来少了大概12刀。我特尴尬。
你说这什么人吗?
谁叫我去让他开门的。当时我知道邻居来,但是我忙做饭,一时脱不开身。
是满足双方的心理需要。
我家那位总是把理性放在至高的位置上,但其实自己却是一个情绪脆弱敏感的人。我们如果平静地讲道理,他是有头有尾的论述,我是一句一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所以基本都是他赢的。但是一到来情绪了,他要不很抓狂要不就很封闭,我还得反复跟他解说,人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放到跟“理性”差不多的高度来重视,不要成天想着贬低压抑它们,同理,如果我对某事“感受”不好,也拜托你重视起来。
有点像你家那位那样。可惜,我家那位没有你镇定,情绪来得比我更快。往往是他人的情绪让我感觉抓狂,觉得不可理喻了。
比如今早和我老公有点小争执,我想讲道理,讲不通。争执越来越大。我老公甚至放言。“Don't ask me to do anything" 我气极。
后来我就不讲道理了,讲歪理了。吼吼,就通了。他立刻开始向我汇报他做了啥,计划做啥。
昨天咱俩的讨论贴找不到了,你说你觉得大家因为不喜欢她爆粗口而不喜欢她的小说,你觉得不公平。
你有没有想想这两个事件有可能不是因果关系?如果你认为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或者同为果,是不是更容易想通?
对谁都一样。但是感觉是个体的,只能共鸣,或包容,但不能用道理击破。
就昨天的对话,”你说你觉得大家因为不喜欢她爆粗口而不喜欢她的小说,你觉得不公平。“ 不完全是我的意思,容我解释下。
我个人认为人和书要分开,才是就是论事。但是我也理解别人选择不分开,我真正的不公平感觉是产生于,人家也要我这么做。比如我说她的书写得好,被质疑,然后理由是她爆口,人品差。当然我知道我在坚持自己原则时,会冒犯他人原则,所以我说杠上了。我没有主持公正的意图,但是有坚持原则的意图。
所以你说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事件,我完全同意,但是就这个事件不同意见发生时,很多情况好像不是基于两个独立事件。而且不是我试图把两个事件扯一起。
当然我也看到看了书,就书发表不同意见的。这种我就表喜欢,虽然看法不同。
当然对他人的相反感受我当然时理解的。想得通。我坚持的是我自己的原则。当然这种坚持是不是正确又是另一码事。
黄。
首先一句话说出口,听者的理解可能跟说者的意图相差很多。比如你昨天的话我找不到了,但我说出我对那话的理解,你说不全是你的意思。
其次,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比如我说她的书写得好,被质疑,然后理由是她爆口,人品差。” 我这几天一直在这里,看到有人不喜欢她的书,看到有人反对她爆粗口,但没注意到有人因为她爆粗口而质疑她的书。也就是说,在我看,这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在你看却成了因果关系。
我没有看成因果关系。我不是看成,而是感受到站队的压力。我几乎没有看到有人支持她爆粗口。我相信有人把我列为支持她的人,因为我说她的书的好话。当然如果没有那最好,我就自省下敏感吧。反正感受就是确实的。我会听他人的解释,但不会决定他人的感受。或者被他人决定感受,这也是我的原则。
我确信看到过有人表态,看到她爆粗口而表示不再看她的书的,当然还有受不开始贴在这里的边缘描述的,决定不看的。
另外做个假设,如果我继续在KT说她的书写得好,你推测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大家可以平静讨论吗?还是觉得我在支持她。或者可以作为独立事件存在?
我的感觉是这里常发言的人多数都不读她的书,所以你要讨论书的话,参与人不会多。
另外,爱屋及乌,不喜欢一个人就不喜欢她的作品,这是人之常情。你能想出你讨厌作者却喜欢他的书的例子吗?
我觉得你潜意识里想不通的是为啥这么好的书却很少人喜欢,对不对?你给自己的解释是因为她爆粗口或人不能理性地把人和书分开,但这个解释又不能完全让你想通,所以很纠结。
猜测太多会走向judge了。
你说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就是说明你认可人和书不能分开是普遍的现象。所以KT有这种现象也不奇怪对吧。你让我举出讨厌作者却喜欢书的例子,是不是你潜意中质疑,可以有人可以做到不喜欢作者却喜欢她/他书的现象?对于我个人,我的确没法给你例子,因为首先,我想不出一个让我讨厌的作者。对生活中遇到的人,我都比较少用到讨厌这种强烈的感觉,何况8杆子打不着的作者。对了我讨厌我老公。不过他不是作者。哈哈。玩笑。
事实上我描述了很多次了,我很强调边界感。所以我不会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对错加给别人。对那本书的关于我自己的感受我在另外一个贴里表达过了。就是常在在孤岛,偶尔见到一首帆船经过。在孤岛的人,不太在意其他人为啥不在岛上的。所以你对我的猜测,什么潜意识等,大方向都是不对的了。
为了避免误解,说明下,孤岛,不是说全部的我在孤岛。我的部分思考体验在孤岛。
有时候我就以毒攻毒。:)
一想到你给老公讲道理我就想笑,肯定被你转昏了:)
说白了,书就是作者的一部分,分不开的。
喜欢决定他人感觉,老是,你是这样的布拉布拉。我跟他解释还不听。后来火了,就也来个决定他人的感觉,你是这样的布拉布拉,也拒绝听解释。
当然后来我自己也反思了下。结果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句。要包容对方的感觉吧,有时需要把道理放下。
另外,理想和为人处世也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和作者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不是他的思想,他的体验。按模板来的。
各种写作工作室就是干这个的
但让他当家长的时候又不当。特讨厌。
去年我家和邻居合伙砍树。后来算钱。我说问我家领导去,让他决定吧。邻居问他,说要问我。我说那好吧,我不想细算了,就大概这样笼统算个整数吧。邻居同意,说你做了最多,就你说了算。
后来邻居送钱上门,我老公开门,结果他不接人家的钱说要再算下,让后告诉他。邻居只能回去。后来他算个数字比原来少了大概12刀。我特尴尬。
你说这什么人吗?
谁叫我去让他开门的。当时我知道邻居来,但是我忙做饭,一时脱不开身。
是满足双方的心理需要。
我家那位总是把理性放在至高的位置上,但其实自己却是一个情绪脆弱敏感的人。我们如果平静地讲道理,他是有头有尾的论述,我是一句一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所以基本都是他赢的。但是一到来情绪了,他要不很抓狂要不就很封闭,我还得反复跟他解说,人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放到跟“理性”差不多的高度来重视,不要成天想着贬低压抑它们,同理,如果我对某事“感受”不好,也拜托你重视起来。
有点像你家那位那样。可惜,我家那位没有你镇定,情绪来得比我更快。往往是他人的情绪让我感觉抓狂,觉得不可理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