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关于大屠杀的声音

寂寞的烟花
楼主 (文学峸)

1996年,有两本关于纳粹杀害犹太人的书,引起了轰动,特别是哈佛大学助理教授Daniel Goldhagen的

The Holocaust: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成为畅销书。Wikipedia 这样介绍

的:The book, which began as a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 written largely as a response to Christopher Browning's Ordinary Men: 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101 and the Final Solution in Poland (1992).[20] Much of Goldhagen's book was concerned with the same Order Police battalion, but with very different conclusions.[21] On April 8, 1996, Browning and Goldhagen discussed their differences during a symposium hos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22] Browning's book recognizes the impact of the unending campaign of antisemitic propaganda, but it takes other factors into account, such as fear of breaking ranks, desire for career advancement, a concern not to be viewed as weak, the effect of state bureaucracy,[23] battlefield conditions and peer-bonding.[21][24] Goldhagen does not ac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these variables. Goldhagen's book went on to w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s 1994 Gabriel A. Almond Award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Democracy Prize of the Journal for Germa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25] Time magazine reported that it was one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1996,[26] and The New York Times called it "one of those rare, new works that merit the appellation 'landmark'".[27] 

有意思的是,Goldhagen的父亲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哈佛大学教授大屠杀课程。

Goldhagen 的书,排斥了过去历史学家从其他影响人们的行为因素如:经济萧条、集权制度、社会关系和人的心理特点的角度,通过分析

大胆得出结论:德国人的反犹主义信念是大屠杀的根本原因。作者在1996年的New Pepublic 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我的著作着重于大屠杀的动机因素。对希特勒以及那些实施他的屠杀计划的人来说,杀害犹太人的愿望主要出自单一的、共同的根源---

即充满敌意的反犹太主义。”

 Goldhagen 主要强调“国民性”和“国民文化”,所以他没有选择“死亡集中营”,而是选择了1:普通警察部队 2:不以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营” 3:“死亡跋涉”

我还没读他的书,但他的另一种声音,在当时引起了一阵讨论,也引起了一些批评。

看了糯米粥的读后感之后,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觉得很有意思。

 

 

寂寞的烟花
糯米粥,你有时间可以读读,我只看看介绍就够了。我喜欢看家居、时尚的书。历史和政治,对我来说,太复杂。
寂寞的烟花
糯米粥,你有时间可以读读,我只看看介绍就够了。我喜欢看家居、时尚的书。历史和政治,对我来说,太复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糯米粥
我们老祖宗有一句挺有智慧的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我想,人文社科方面,一个复杂的大事件后面有很多因素。我猜想人文方面写书写论文要有新意,就得从各个角度深挖。

另外亲,我读懂了你的善意。抱抱!

糯米粥
这周在追剧,war & peace, 2016年BBC拍的:

Hulu给我推荐了这部剧,War & Peace, 追到第一季一半左右,欲罢不能。没有看过原著,但在剧中体会到作品的恢宏壮阔,也体会到作者的细腻多思,托尔斯泰的巨著, 实在不负盛名。

其实跟刚看完的Normal People骨子里相似之处是,几百年过去,永恒的主题是青年男女撞撞跌跌,在社会上在生活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然War & Peace场景,人物等等都要复杂很多。

Normal People给观众的一个message是,活着,不一定就是为了爱,或者被爱。可以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War & Peace只看了第一季的一半, 从战场到舞会,从拿破仑到沙皇到几个俄国贵族青年, 有生死离别,也有兄弟情谊,男女之恋。印象深刻的是:we must believe there’s more to it than our lives on this scrape of earth.

糯米粥
还有两个图片:

g
gzlady
赞烟花的博学善思。 这些年常看一些英国的电视剧, 会不时提到英国人以前对犹太人的歧视。

以前犹太人常被视为肮脏, 贪婪的人。 anti-semitism 一直都在欧洲存在着的。 这种反犹太主义最近几年又在美国有一点苗头。

禾口
莎士比亚戏剧里的犹太人都是坏人。

美国的犹太人根很深了,估计撼动不了。

j
julie116
九十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是一个重要转折。但是把二战描述成一个以种族歧视为中心的

战争很难解释美国参战,以及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等。毕竟当时的白人种族中基督教还是主流,同宗教,同种族之间相互厮杀去拯救一个被歧视,被屠杀的少数民族?中间似乎缺了点什么。

寂寞的烟花
我很欣赏你勤学善思,看到这本书在当时引起的讨论,就想,你可能有兴趣了解

今天,读杜拉斯的一个短文,其中一句话让我吃惊,她说:“除了智力以外,没有幸福可言。我想那些像卢梭、蒙田、狄德罗之类

的人企及了幸福。”

愿你在追求智慧的路上自由自在的行走。

 

寂寞的烟花
广姐,我只是看了介绍后,觉得有意思,就想着介绍给糯米粥看看,她是真的好学。
寂寞的烟花
我现在很惨,老二越觉越晚,很叛逆,搞得我身心疲惫。
寂寞的烟花
我没读这么多历史书,现在只想简单一点好。
禾口
随他吧,好在现在在家上学。
寂寞的烟花
谢谢。
j
julie116
只是从common sense 角度来说。就像看某些好莱坞电影,跳跃太多就觉得不连贯。觉得有些事应该没交代
g
gzlady
是的, 沙翁剧中的犹太人都是坏人。 我现在跑步时听海明威的Sun aslo Rises,

也提到在二十年代时, 男主角在普林斯顿读大学 时还是遇到歧视的。当然, 现在在美国犹太人的根基很深的, 歧视肯定不成气候。

布兰雅
问一个成语:

“你死我活”,比如比武。这个我似乎懂。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就不懂了。这不一回事么?

布兰雅
这个句子能不能修改一哈

。。。在哈佛大学教授大屠杀课程。。。

g
gzlady
你和她都好学 :)
寂寞的烟花
这本书中也有很多分析,作者还引用了历史资料,当时参加屠杀的警察的话:“我们不承认犹太人是人”

但他的书出来后,引起了讨论,也引起很多批评。

寂寞的烟花
布兰雅
吓死我了。。。哈哈
j
julie116
还有,1939年时有一定认知的成年人的话,比如1939年25岁的人到了1996年就八十多岁了。二战初始有成熟判断的一百多岁了。那

改变narrative 能出来用亲身体验驳斥的已经无多矣。he said she said 就和今天的病毒起因讨论差不多了

寂寞的烟花
写书的是儿子,也在哈佛,幸存者是父亲
寂寞的烟花
哈哈,老毛发动文革,充分体现了斗争哲学,我很讨厌。
糯米粥
猜想就跟“救火”一样,要细想就不合逻辑,但约定俗成了?
糯米粥
谢谢这么美好的祝福!我是正好对一些事物好奇,所以去打听~
布兰雅
晒太阳,看医生,吃食堂,打扫卫生,养病,.....
g
gzlady
据说当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时也是把中国人看作猪的。 很悲惨的历史。。。
阖家幸福安康
看不懂也赞一个有思想的美女:)
S
Speedy2426
这部剧当时BBC花了巨款拍的但是轰动效果还不如这次的Normal People,我想主要原因是这次的疫情让大家都

窝在家里有无限制的时间追剧、回忆自己的青春时代,报纸、电台都在评论这部剧

糯米粥
嗯,还真是的呢. 其实我觉得War &Peace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