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独裁政府让群众特别忙碌,转移矛盾焦点。 "The dictatorship,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coming into being, was above all diverting. Nazism gave us some dreadful, fundamental things to think about, kept us so busy with continuous changes and ‘crises’ and so fascinated, yes, fascinated, by the machinations of the ‘national enemies’“ 让人莞尔。 泱泱大国,前天鼓动人们砸日货, 昨天抵制韩国货,今天的敌人是美国,人民每一天都很充实忙碌,指哪恨哪,顾不上琢磨自己内部的问题,何其神似! 当然天下乌鸦都差不多黑,各国政府们都爱玩这招。
3.接着第二点的硬币另一面, 从个人角度上说,人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顾不上的时候,就会逃避和否认责任。 作者的这段解析入木三分: “A man can carry only so much responsibility. If he tries to carry more, he collapses; so, to save himself from collapse, he rejects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exceeds his capacity. Responsible men never shirk responsibility, and so, when they must reject it, they deny it. They draw the curtain. They detach themselves altogether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evil they ought to, but cannot, contend with.” 作者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则是,咱们对家人朋友千万不要要求高。
50年代出版的书, 作者是个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犹太后裔, 50年代他去了战败的德国采访了10个普通人的纳粹,(他隐瞒了自己的犹太族裔)。一开篇他就说了,本来自己应该恨这些纳粹,但发现自己其实挺喜欢他们的,还跟他们成了朋友。他们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这本书是围绕这10个纳粹的采访实录,角度不是从创造历史的巨人们, 而是在历史里随波逐流的普通人。 我揣测是作者特意选择的普通人视角, 根本原因是他想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性的法西斯政府倍受当时的德国人民爱戴?诛心之论是莫非普通德国人民这么邪恶? 随着书的展开,答案慢慢浮现。我对作者观点的解读是,是文化和历史的土壤,加上人性的弱点, 而非普通德国人民的邪恶。
书中也插入了一些对德国的高知采访,他们的反思比这10个人更深刻。 但书里的普通人角度更发人深思, 作者讲述的很多历史和文化细节, 是我以前一无所知的。他的观察都是在50年代的观察, 可我觉得就是在今天也很有意义。 说说作者的观察, 里面夹带了我的理解。
1. 作者指出,有什么样的政府, 往往是因为后面有什么样的人民
独裁政府是有其文化和历史的土壤。 作者当然会不由自主的从美国人的滤镜里来看, 发现德国普通人喜欢叫自己“little men”,他们相信精英统治, 他们没有美国人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 也没有美国人骨子里相信的“天赋人权”的平等意识。
作者有很多具体例子, 比如他让德国朋友们想象如果自己当德国国家元首, 会怎么做。 德国人都不肯想象, 说自己怎么可能当国家元首。 他在美国教书时让大学生们想象当美国总统, 学生们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当时的德国人不关心外面的世界,也不想知道。 如果自己所在的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利益, 比如说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经济大为改善, 就不去想少数群体(比如犹太人)受到的极大的不公对待。 等轮到自己被不公对待, 就太晚了。
纳粹政府得到当时很多人的爱戴主要原因, 是因为他们解决了当时德国的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 50年代作者采访的这些普通人,没有人愿意承认纳粹政府的邪恶和罪行。 50年代这些普通人认为希特勒犯的是军事错误, 而不愿意承认其犯下的反人类罪。他们反问作者在二战期间,美国不也把日本后裔关到集中营了嘛, 这不是50步笑一百步嘛。
基辛格的On China一书也是这个观点--今天的中国政府体制后面,也是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比如几千年儒教的君臣父子, 比如几千年的中央集权, 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 独裁政府让群众特别忙碌,转移矛盾焦点。
"The dictatorship,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coming into being, was above all diverting.
Nazism gave us some dreadful, fundamental things to think about, kept us so busy with continuous changes and ‘crises’ and so fascinated, yes, fascinated, by the machinations of the ‘national enemies’“
让人莞尔。 泱泱大国,前天鼓动人们砸日货, 昨天抵制韩国货,今天的敌人是美国,人民每一天都很充实忙碌,指哪恨哪,顾不上琢磨自己内部的问题,何其神似! 当然天下乌鸦都差不多黑,各国政府们都爱玩这招。
3.接着第二点的硬币另一面, 从个人角度上说,人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顾不上的时候,就会逃避和否认责任。
作者的这段解析入木三分:
“A man can carry only so much responsibility. If he tries to carry more, he collapses; so, to save himself from collapse, he rejects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exceeds his capacity.
Responsible men never shirk responsibility, and so, when they must reject it, they deny it. They draw the curtain. They detach themselves altogether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evil they ought to, but cannot, contend with.”
作者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则是,咱们对家人朋友千万不要要求高。
作者在德国认识/采访了很多人, 发现大多数人加入纳粹的动机, 是因为恐惧和利益。 狂热的纳粹分子是极少数。 恐惧是因为当时纳粹政府对个人的控制很强, 担心自己不加入会被“另眼相看”。 利益是如果加入,工作机会更多,得到提拔的可能性也更大。
作者在这里讲了一件让人深思的事情:
纳粹在用煤气毒杀犹太人是个军事上的绝密行动,没有任何纸面记录, 都是口头命令。 有一个环节是纳粹一个高级将领去化工厂找厂长要大量毒气, 都是口头交谈。 作者在文中说, 没有人知道具体对话, 没有人知道厂长当时具体怎么想的。 作者行文里隐含的一层意思是, 即使没有挑明,厂长应该可以推测出用途。
我想, 一个没有任何保护Whitle blower的法律程序之后的专制政府,个人在良心底线和自己身价性命的天平之下,这几乎是必然。
4. 历史的倒退之感慨
作者也仅用了一些德国高知的对“历史的倒退”的感慨, 他们感慨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德国。 他们感慨温水煮青蛙,在历史的漩涡里面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们悔恨和痛恨自己不敢站出来。
一片小树叶,就算身不由己,可能不能知道激流的方向呢?当然判断方向还是很难。
从元首终身制, 到全民学习强国红宝书, 到天网, 这些又会不会是清水煮青蛙呢。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以无比精彩的一段节选结束:
https://press.uchicago.edu/Misc/Chicago/511928.html
PF你静心读书的精神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孩子极力推荐给我normal people,说电视剧对原著很忠实。可惜我对描写这种爱的纠结的现在不怎么感冒。可能荷尔蒙分泌不足哈哈
还有就是poverty。时值一战战败,失业率很高,中产几乎消失,整个社会呼唤变革,也就是change。communist当时也是趁虚而入,当时纳粹就是利用anticommunist 的幌子赢得很大一部分保守派,尤其是南部的catholic。
当时的选择就是communist or nazi
深刻而易懂。令人感慨。我猜这样的书是很多人没有机会读到的。
一起散步,谈谈好书好剧,想起很多年前和老爸在海边散步的情景。你这么说,我听完这本书就追normal people
听父辈讲当年毛就是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地发动,老百姓都没喘息的机会,更谈不上反抗了哈哈
建国初发动的那些政治运动,是为了巩固政权。因为政权建立初期,是用武力夺来的,合法性有待商榷,所以巩固政权是当务之急。后来毛发动文革,据说是想要抓权,把权力收回来,集中在自己手里。
独裁者哈哈。
我同意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人说中美都是精英治国,我也同意。而且我觉得应该这样,毕竟有谋略有远见的人,只是人群的极少数。大多数人都只是乌合之众,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这点美国老百姓也不比中国老百姓觉悟高。中国人集体意识更浓,美国人个人意识更浓。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美国人一方面更自我,重视个人权力,另一方面也更自私。
中国有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文化政治传统。中国人也是没有浓厚宗教情结,不信来生,最入世重视今生奋斗,最反对阶级固化的人民。从两千多年起就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中国的贵族从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失势,科举制度培养了文官集团后,贵族就更没有势力了。而文官集团是不问出身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几十年,几百年就改朝换代一次。不过也有说是因为生产力粮食供应有限,每次人口发展到一定高度,就会有战乱,然后人口急降到低点,再来发展。直到清朝玉米和土豆这种易于种植产量又大的农作物引进并大量铺开以后,中国人口才急剧增长到了四亿左右。现在世界人口这么多,也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了养得起啊。到养不起时,自然会有办法让人口急降的。
所有市场推广的实质都是利用人性里的恐惧和贪婪。“全场五折”-贪婪。“只限三天”-恐惧。“死后你会上天堂”, “每月捐出收入10%给教会,能让你的财富增加最快” -贪婪。“不信教会下地狱”-恐惧。也许这些宣传不是真正的宗教精神,但我只是重复我看到过听到过的宣传,有浓厚的市场推广味道。
我知道在国内如果在国营企事业单位,政府里工作,入党是可以有更多升迁机会的。但是民营和外企应该没有关系了。
据说现在民粹是世界潮流。我个人有一点点怀疑,是不是中国的民主倒退,也跟现在西方民主发展不利有关系呢?比如美国现在的党争和分裂,让民主失去了过去那么强烈的光环。
区里的, 他们的财产也会被没收的。 所以他们历来都很重视教育,说那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中国人是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信道家。儒家是入世哲学。失意时就要去追寻出世,田园风光,其实还是在等机会入世。
战胜国搜刮掠夺分割德国,让广大的德国民众民不聊生,极度贫困。在那么严苛的大环境下,德国人民寄望于一个强大的政权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因此极端渴望德国强大的人民推举出了一个极端恐怖的社会民主党,其头子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严厉镇压犹太人,有转嫁危机的考虑,也有掠夺犹太人财富的考虑。。。
给你N个赞!
学的历史课本不一样哈哈。佛教渗透到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你看看寺庙有多少就知道了。
历来不是一直有很多批评,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就是说国人没有宗教情结啊。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瑞典人没抗议)
人民被诱骗或者绑架,逐渐在恐惧的心理下屈服,顺从,直至参与、爱戴。
写得真好!
还是二战,还是德国,还是史书,还有一本也是我很喜欢的。Bonhoeffer by Eric Metaxas...他应该属于德国的精英阶层了,是个虔诚的教徒,从一开始就反对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排斥,后来干脆参加了暗杀希特勒的行动。
关于二战前和二战中的美国,也有不少史书。我很喜欢的有这几本:
The Washington War by James Lacey
Those Angry Days by Lynne Olsen
Leadership in Turbulent Time (罗斯福和二战只是其中一部分) by Doris Goodwin
这本讲了不少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和杜鲁门是如何在二战后期协商瓜分世界的:
Six Months in 1945 by Michael Dobbs.
我刚刚听完两本小说,一本是:The Things We Cannot Say by Kelly Rimmer
一本是 Code Name Helene by Ariel Lawhon
都是二战为背景,一本是波兰的,一本是法国的。我都很喜欢。
二战的小说更多了,除了这两本,我最喜欢的是: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
描写战争的小说,我最喜欢的是Jeff Sharra 的,有二战的,也有南北战争的。
2. 同意人性的恐惧和贪婪是universal, 不过我觉得专制会对此更没有限制,民主多少有个制衡
我记得早上我跟了一个主贴的。谢谢你的分享。觉得这里很多女子都太有思想,太有才华了。
卡夫卡曾说:"很难谈论真理,因为即使存在着唯一的一条真理,它也是活生生的,并因此有着一张灵活多变的面孔。”
莱辛也曾说:“人类世界不可能有唯一的真理。”
“让每个人说出他所认为的真理;
并让真理自己被引向上帝!”
一战、二战时的德国历史,纳粹历史,一直是一个历史话题,被不断的争论、重构、再现………。
一场瘟疫,让我有了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但琐事缠身,才开始了解。希望通过阅读、思考后,能与你交流。
有一本关于纳粹的书,有很多史料,如果有时间,你可看看
另外有部电影,也很有意思,我还没看,但转一个影评给你(不代表我的观点,因为我没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2026672/
(大意)为什么我们不回顾文革,是因为我们不敢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羞愧。因为几乎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做了一些违背良知的事,或者说,没有做符合良知的应该做的事。
非常喜欢你们这样有自己思考能力的人。
不愿意回顾的,也不只是中国人。。。。
另外南北战争和独立战争时期的小说也不少。。历史书也很多。美国历史短,所以不太复杂深刻。不像中国历史,搞不懂啥是真的啥是传说。。
边做口罩边听,或者边开车边听。
喜欢的就听下去,不喜欢的就还。图书馆借书下载都太方便不过了。
喜欢的书,听完了再买,可以反复看。米粥读过的这本,我就是听完了,去买的,再读过。
这些年生活在美国,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专业书籍上。很多年不读书。前一阵子读了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清朝的也没读下去。我老公喜欢历史。一战,二战电影,电视剧他也喜欢看。我也跟着学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能在这里跟着你们学习。你知道有人提起,你可能就会去读一读。不然,也就那样了。
这本书的中译本很早就在中国出版发行了吧?
这二十年,我就忙小孩,读的书,也是关于教育的。特别高兴你和糯米粥等ID,
让我有了重新读书的欲望。
给纳粹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吗?
John Maynard Keynes在一战停战后谈判赔款协议时就看到其长远的危害了,他甚至辞去了政府职务以示抗议。可惜当时战胜国政府短视,用巨额的赔款完全压垮了德国,给二战埋下了种子。
如果大比例的普通人的生活被毁灭,极端主义就会流行,人的罪性就会让人做出不可想象的事。任何关于二战的反思,不讨论德国在一战结束二战之前空前的危机,都是不全面的。
最后合约签订之后,有人长叹一声说,这合约就是要逼德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啊。。。结果呢,,,20年都没要!
直到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图书馆借了Jeff Shaara 和他父亲Michael Shaara的战争小说,才知道,所谓历史小说,也可以很忠实于历史事实。然后就开始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了。也开始理解为什么种族问题这么复杂。。。从那段历史,再向前翻,就翻到独立战争和宪法,再翻到美国最高法院的发展。向外翻,就有英国历史,法国历史,对美国的影响都很大。。
二战也很有意思。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波兰的,俄罗斯的。
建立一个军事政治联盟,在各国各地区考察之后,选择了二战时的敌国日本,因为当时日本的workmanship非常厉害,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经济发展,给城市里的日本人很多工业化的训练,因此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后逐步从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其工业人口的素质非常非常高。
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跟日本天皇签订了一个不能有军队的条约,日本至今只有国民自卫队,而没有军队。但是日本人的军事训练素质非常高,他们可以很快转变为军人。。。
日本人痛恨美国,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同美国同盟。
历史很有意思。。。
聪明勤劳,九九六,货轮一到港,各国制造业寸草不生。直到用手工和缝纫机制作口罩,如梦初醒,咬牙切齿。
记得在夫子庙买旅游纪念品,大概讲价太狠,小哥说:带偶一起混混嘞。
所以二战后帮德国重建,没有犯一战后同样的错误。
如果把德国的错误都归于他们的历史文化,那二战后盟国的做法就会不同。
我刚看到一篇文,发上面了。
https://www.dw.com/zh/%E4%B8%93%E8%AE%BF%E5%90%91%E4%B8%AD%E5%9B%BD%E7%B4%A2%E8%B5%94-%E5%8F%AF%E8%83%BD%E5%8F%8D%E8%80%8C%E5%8A%A9%E9%95%BF%E4%B8%AD%E5%85%B1%E6%94%BF%E6%9D%83/a-53305297
各司其职。记得南怀瑾好像打过一个比方,对中国人来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我觉得挺形象的。
中国人拜神佛是一方面,但是第一还是要拜祖先。
至于中国人求神拜佛,哪个有用就拜哪个,关公是佛还是道?再过几百年,会不会有人拜老毛都说不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sconsin_v._Yoder
那个同事跟我说,美国政府的一个特点是让平庸的人在政府里,然后尽量尊重民意。比如上面这个armish education案例,就是哪怕出外上学其实更“好”,但还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现在的我慢慢个更加理解了
这和中国有很大不同。比如, 这次病毒。中国是强制隔离。不准出门。我跟家人说美国也封城了。我不去工作。天好出去散步。他们说你还能出去散步?这个尊重要在这里生活久了才能慢慢体会。所以,每当人们说起中美的比较时,不仅仅是中国现在也怎么怎么样。。。。
我觉得你写这样的读书笔记非常好。对大家抛砖引玉。而对像我这样的对历史,尤其是西方历史不了解的人是一个引导作用。通过对比,反思去思考问题。非常好。
人而更美好。
纳粹上台和今天的川普上台一样,就是政治家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利用人民本身的偏见大搞民粹主义。欧洲反犹情绪哪里都有,美国也有。但是一战之后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围堵,把德国人逼上梁山了,一箩筐的马克只能当柴烧。民众的情绪无处发泄,希特勒利用了人类的劣根性,把经济的萧条归咎于犹太人放高利贷。这与当今川普把美国经济衰退归咎于移民和国际贸易,把疫情归咎于中国大陆,没有什么两样。而美国人傻傻地信,更加说明了美国人再怎么“独立”,“自由”,都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傲慢和愚蠢。
美国大众一味迷信自己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美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凡事不认真观察事实和局势,只是一味地通过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来看待问题,迟早要玩完。现在美国人追求的自由,那还叫“自由”吗?完完全全就是“自私”。 既然不要精英统治,那么让谁来统治?农村红脖子?圣经带的基督塔利班们?还是大街上吸毒领救济的穷白人穷黑人?明明就是个荒废了基础教育几十年的愚民国家,却人人觉得自己的观点和精英的观点一样重要。呵呵。现在的美国,除了全世界各地收割韭菜苟延残喘,还能干什么?可怜了其他西方国家和亚洲民主国家,不得不被美元和大炮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