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 是指Boston Collge波士顿学院。它和波士顿大学BU不是一所学校。因为波士顿学院不怎么做广告,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它。
BC是一所很不错的综合大学。应该综合排名在30左右。尤其是商学院。在全美商学院中排前三名。法学院也非常好。说它是综合大学,却没有医学院。自然也就没有附属医院。有一所很好的护理学院。
因为这也是距离我家比较近的一所学校。加之校园旁边有一个湖。我便经常有机会去那附近走走。相比哈佛和MIT,这里更清净一些。夏天,我有直接把车开到湖边停靠的时候。走上一圈再开车回家。一天工作的累,都留给了湖水。
我以往的博文曾多次拍摄描写过它。有时候在公司心烦的时候,一想到一会儿开车去湖边散步,心情会一下子亮起来。这个湖处于市内,因为地势较低,湖面大而隐蔽。因此非常静。只可惜,今年入春以来还没去过。
疫情以来,我多数的时候,更喜欢走在校园内或者郊外。早些时候我去女校和湿地。后来那些地方彻底关了。我就试着来到湖边。人太多了,乌泱乌泱的。干脆就直接拐进旁边的学校。
学校有三个校区。栗树山的本校,牛顿的法学院和布莱顿的新校区。每个校区都各有特色,现代中透着古朴和典雅。古老的校园里不仅有最老的哥特式建筑,还有现代大楼。
BC是典型的教会学校。确切地说是天主教教会学校。布莱顿校园曾经是新英格兰天主教会的总部。有人说红衣大主教Cardinal Seán Patrick O'Malley曾经居住在那里。这我倒不清楚,但是在2008年或者09年的九月份,我在校园里的一个教堂里见到过大主教。那天有个朋友说要到波士顿来参加一个活动。问我是否能见个面。我们就见在那里。原来她是来参加学校的一个大型活动。那晚,Cardinal Sean也来了。教堂里座无虚席,大家一起唱诗歌,起立,祈祷。最后,走出教堂大门的时候,Cardinal Sean跟每一个人握手,说祝福的话。朋友是个记者。第二天,把我们握手的照片贴到了网站上。我回家跟领导说这事。他跟我讲了一些关于红衣大主教。大概就是每年的新年上午十点,在电视台向波士顿或者新英格兰人民发表祝福的那个人就是他。但是我好像也没看到过。
这个记者朋友是天主教徒。她说生下来就是了。因为父母家族都是。据她讲,还在她小一些的时候。某年梵提纲大主教Pop来美国访问。来波士顿,就住在这个教堂后面的白色房子里。在美国,大波士顿地区是天主教的大本营。为波士顿建设做出贡献的爱尔兰几乎都是天主教。Pop一定是得来这里。她还说:他们全家老少,换上漂亮的衣服。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那里。结果人山人海。只能远远地看上Pop一眼。尽管如此,她们都还是觉得像过年一样的兴奋。
那篇《落樱时节春正浓》里的落樱和《微风轻佛香四溢》里的玉兰也是在BC院子里拍的。那里永远人少安静。这样的特殊时期,走在春天的BC校园内,更别有一番风味。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皮特林克在那里吧。
法学院也排名很靠前。
到年底这些手机都没用了,因为要出5G了,这些手机都不够5G标准。折腾死个人。
结果一直没机会。就是我老公太忙了。
BC 是指Boston Collge波士顿学院。它和波士顿大学BU不是一所学校。因为波士顿学院不怎么做广告,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它。
BC是一所很不错的综合大学。应该综合排名在30左右。尤其是商学院。在全美商学院中排前三名。法学院也非常好。说它是综合大学,却没有医学院。自然也就没有附属医院。有一所很好的护理学院。
因为这也是距离我家比较近的一所学校。加之校园旁边有一个湖。我便经常有机会去那附近走走。相比哈佛和MIT,这里更清净一些。夏天,我有直接把车开到湖边停靠的时候。走上一圈再开车回家。一天工作的累,都留给了湖水。
我以往的博文曾多次拍摄描写过它。有时候在公司心烦的时候,一想到一会儿开车去湖边散步,心情会一下子亮起来。这个湖处于市内,因为地势较低,湖面大而隐蔽。因此非常静。只可惜,今年入春以来还没去过。
疫情以来,我多数的时候,更喜欢走在校园内或者郊外。早些时候我去女校和湿地。后来那些地方彻底关了。我就试着来到湖边。人太多了,乌泱乌泱的。干脆就直接拐进旁边的学校。
学校有三个校区。栗树山的本校,牛顿的法学院和布莱顿的新校区。每个校区都各有特色,现代中透着古朴和典雅。古老的校园里不仅有最老的哥特式建筑,还有现代大楼。
BC是典型的教会学校。确切地说是天主教教会学校。布莱顿校园曾经是新英格兰天主教会的总部。有人说红衣大主教Cardinal Seán Patrick O'Malley曾经居住在那里。这我倒不清楚,但是在2008年或者09年的九月份,我在校园里的一个教堂里见到过大主教。那天有个朋友说要到波士顿来参加一个活动。问我是否能见个面。我们就见在那里。原来她是来参加学校的一个大型活动。那晚,Cardinal Sean也来了。教堂里座无虚席,大家一起唱诗歌,起立,祈祷。最后,走出教堂大门的时候,Cardinal Sean跟每一个人握手,说祝福的话。朋友是个记者。第二天,把我们握手的照片贴到了网站上。我回家跟领导说这事。他跟我讲了一些关于红衣大主教。大概就是每年的新年上午十点,在电视台向波士顿或者新英格兰人民发表祝福的那个人就是他。但是我好像也没看到过。
这个记者朋友是天主教徒。她说生下来就是了。因为父母家族都是。据她讲,还在她小一些的时候。某年梵提纲大主教Pop来美国访问。来波士顿,就住在这个教堂后面的白色房子里。在美国,大波士顿地区是天主教的大本营。为波士顿建设做出贡献的爱尔兰几乎都是天主教。Pop一定是得来这里。她还说:他们全家老少,换上漂亮的衣服。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那里。结果人山人海。只能远远地看上Pop一眼。尽管如此,她们都还是觉得像过年一样的兴奋。
那篇《落樱时节春正浓》里的落樱和《微风轻佛香四溢》里的玉兰也是在BC院子里拍的。那里永远人少安静。这样的特殊时期,走在春天的BC校园内,更别有一番风味。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疫情之下,走在春天的BC校园 喜欢钟声响起的感觉 落樱时节春正浓 ZT: Amazing action from Tom Cahill 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Latte的日子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皮特林克在那里吧。
法学院也排名很靠前。
到年底这些手机都没用了,因为要出5G了,这些手机都不够5G标准。折腾死个人。
结果一直没机会。就是我老公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