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家看了个2019年的电影Vita & Virginia,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Virginia Woolf跟同时代女作家Vita Sackville-West的一段热恋。 匆匆写几句。 这个电影是忠于史实的。 Virginia遇到Vita的时候, Virginia的还没有成名,跟老公在自己房子地下室办了个印刷小作坊。 Vita是贵族后裔和社会名媛,自己是畅销书作者,同时也因为滥情而臭名昭著。 这里让人吃惊的是,Vita的老公,外交官Sir Harold Nicolson一直深爱她,或者说Vita和Nicolson一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深爱对方, 尽管他们各自都不停的跟同性卷入恋情。当代的时髦词就是Open marriage Vita与Virginia相恋的时间段里,Vita把自己的畅销书放在Virginia家办的印刷小作坊里出版,以帮助他们作坊度过赤字危机。 两人恋情期间也是她们文学创作的高峰。Virginia最出名的作品“Orlando”, 就是以Vita为原型的传记。 Vita的儿子说: "The effect of Vita on Virginia is all contained in Orlando, the longest and most charming love letter in literature." 我的几个感慨: 1. 对情感丰富细腻的人来说, 情感可以是多维和多元的。 比如这段史实里面的两夫妻。他们4个人都愿意接受这样的状态。 2. 更大的能力, 就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度 20年代的Vita & Virginia得到的自由度应该远胜于同时代平均水准。 后面的原因,是因为Vita的富贵出身和自身魅力,是因为Virginia的惊世才华。 3. Vita & Virginia家族都人才辈出, 而且圈子都是谈笑有鸿儒, 来往无白丁。 然后超前的liberal。 然后再读了Woolf, 她家里兄弟姐妹人才辈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ginia_Woolf Vita也是, 俩儿子都是人中龙凤。 其中一个儿子还为父母写了回忆录“Portrait of a Marria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ta_Sackville-West 电影里面20年代的衣服很雅致,几个演员都是名演员。觉得剧本有些欠缺,不能真正表达人物深层的一些性格. 但几乎可以当作历史纪录片来看。
婚姻里,苦得多;但做父母的还是一直push自己的孩子们结婚。。。
我只关心一件事:是不是开心or happy?开心就好。
记得一位朋友对我说,她男朋友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就是:baby呀,我舍不得睡着,因为睡着了怕看不见你。。。是一首英文歌。那位朋友经历过不同的relationship,后来遇到这位,在个性和性趣上很匹配,因此爱得浓烈。。。
中国人经历了明朝的朱程理学之后更是对女子们的人性进行残酷压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还要孝敬公婆抚养妾侍们生的孩子。女人被当成工具。。。很残忍。
女人。还有罗素,还有日本那个著名导演。。。艺术家的情感就是要奔放,保持人性的自然,不受世俗道德约束。愿意遵守婚姻道德的,是愿意过世俗稳定生活的男女。
来这里不久,发现几位才女的文笔了得。开心。
联想到国内的民国时期,也是感情比较自由宽容的时代,反而一百年后,人们的视野更狭窄了些。
女人纠缠起来也是会搞死人的呀。。。我觉得月亮河纠结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未来的恐惧,没有安全感。
其实开个小店,卖韭菜盒子+小米粥+糯米粥(嘿嘿。。。)都可以怡然自得。
那年代的巨富之女卓文君当垆卖酒,觉得她活得很自我,很有底气。
可能形式上的婚姻能给她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有人爱说为了孩子牺牲,为了家庭牺牲,其实都是借口,给自己找的借口。。。
如果真心想做点什么的话,每天肯定有时间做。。。我现在每天抽出一个多小时抄写心经。。。很享受那种很focused的感觉,专注而安宁,每一笔下去,都是很虔诚的祈祷。。。为那些不幸感染病毒的人们祈祷,祈祷菩萨保佑大家平安喜乐。
糯米粥每天都给自己时间做她自己爱做的事情,她给予我很多很美好的引导,自律而专注。
最近感觉到,现代人记忆力下降,专注能力下降,跟很少动笔写字,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不是只有情感细腻的人,是所有人的情感其实都是多元的(至少在内心),爱情本身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想像和向往,
而且是动态发展,会改变的。婚姻无法限制人的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有才有“红玫瑰”“白玫瑰”,才有抛夫弃子。
但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去满足自已的愿望的。
第二,只有有能力的人,这个能力包括经济能力和精神能力,才有可能不受世俗因素制约.可以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和活法。
能做到自律和专注很不容易,向你和糯米粥学习。
对于#1 情感的多维和多元,其实从人性的角度很多人在某些时候都有这样的意念。当然社会和道德的稳定、对家庭、对孩子等弱势人群的保护,不能让这样的意念成为主流,必须遏制。而且,绝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也handle不了。您说的是个实证例子,很又才华的女演员Tilda Swinton也是如此。
关于#3也是我特别羡慕的境界。人的一生很短,如果身边都是有才华有趣味的人,堪称幸事。如果成天不得不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实在很可怜;或者,即使光鲜靓丽,但权谋争斗、掐尖逞强,纵然有成功的外衣,其实也无甚大趣。
记得看过一本《Books I Love》,作者出身于真正的书香门第,一家都是书痴。爸爸是大学校长;妈妈在厨房随便聊着家常就会带出一句拜伦或者济慈的话;他自己是天天在纽约的地铁上一手抓着吊环、一手读着莎士比亚。对他来说读书不是为了什么"气自华",就随意这么读了而已。
仔细去观察下,历史其实一直在反复,螺旋式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