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传染率又有抬头,难怪嘛,大前天我路过市中心的

a
aklei
楼主 (文学峸)

河滩,看这休闲晒太阳的小仙们,都是不怕病的勇士人挨着人

a
aklei
汉堡的解刨专家说去世的都是有基础病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自认为体壮的就不当回事儿
a
aklei
汉堡的解刨专家说去世的都是有基础病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自认为体壮的就不当回事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p
purple123
就怕这样的各自为政的。有关有不关,弄的再长时间也不管用。
4
44
这个说法有道理否?

意大利的观察

最新颖的一个观点就是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的免疫力低下(老人/基础病),大剂量暴露(医护等高危工作)这两条外,提出了潜伏期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运动,是轻症迅速变重症的导火索。这样可以filter出来低危人群中的潜在重症患者。

众所周知,目前最大绊脚石就是那些较为健康年轻的人中究竟“谁会变成重症”。上海张医生主张的是轻症阶段的营养摄取是“轻转重”的决定因素。而这个意大利模型提出来的是“结局如何在感染初期就已经决定”。大量病毒是否在免疫建立前冲击肺泡是胜负手。

模型认为大部分低危感染人患者,病毒慢慢run the course, 免疫系统逐步建立,这样病毒发起总攻的时候,免疫已经“到位”。

年轻人中不少类似意大利1号患者的rapid转重症/危重插管的例子。(回顾:30+运动达人,潜伏期踢球马拉松,rapid转重症迅速危重插管,震惊欧洲)。模型认为其剧烈运动气喘吁吁导致的大量病毒从上呼吸道“冲”到下呼吸道,在免疫未“部署到位”前“总攻”肺泡,是rapid转重的原因。同时留给医生的window很小,极危险。

意大利观察到是湍流,深呼吸。

病毒流行时不要剧烈运动,新冠初期就已经决定会不会重症。

如果感染发生在上呼吸道,空气经过上呼吸道粘液纤毛这些屏障,只有少量到达肺泡,然后上呼吸道逐渐产生抗体就是轻症。

如果暴露在病毒中时深呼吸,大量病毒一开始就到达肺泡就危险了。

a
aklei
德国好像只在乎不要发生医疗资源挤兑现象就OK,没有彻底阻断瘟疫流行的大决心。
a
aklei
诶呀,我不是学医的,这问题太深了,对我来说。
p
purple123
这个有道理。今天城头那个重症患者也是去运动回来后开始发烧。
z
zhuangqiushui
觉得有道理,当时看各种消息也说中国方舱伙食比较好,量大,估计是要补充营养吧
z
zhuangqiushui
这个不算多的,我们平时海滩上也有人,还是四级警戒呢,下面人更要多了
f
fourwaves
德国人好像比较懂得如何保护老年人,死亡人数在欧洲大国最低,是不是这样?

l
lookatme..
有道理
军大衣
不可能彻底阻断的呀,这就叫全球视野,,,

别忘了我们法国就在旁边,德国它敢清零,我们跟它没完。。。

a
aklei
德国生活水准高于南欧,住得不那么密集,性格也比南欧人偏冷些,耐得住寂寞孤独。这

有可能是发病率低些的部分原因吧。

军大衣
德国发病率并不低,而是重症率和死亡率低。
p
purple123
就是啊。那么安全当然要去住一住!
a
aklei
比南欧低不少?吧
a
aklei
我手机照不到桥洞那边的,人是密密麻麻,跟音乐节似的。
军大衣
低一点,但是数字还是符合大国身份的
军大衣
;P

成绩太好,拉仇恨

a
aklei
那就是最近一个月涨的太快,我又没特别追踪数据。感染人数多,发病不多吧?
军大衣
我们的媒体可是急吼吼地报你们疫情抬头了

前段时间怎么能跟我们拉那么大差距呢?都是一个盟的香主,互相要给点面子。

 

a
aklei
呵呵,法国人也比不了德国人能耐孤独吧?
军大衣
我们5月11日解禁,不过以我目测,6月就又会关起来了。。。

我正在列单子,看看暑假关禁闭还缺点啥,解禁那几个礼拜赶快去囤一点

a
aklei
昨天我在下面讲连看了两部法国旧片,一个是阿兰德龙主演,一个是索菲玛索主演。怎么

德国就产生不了那么有魅力的影星呢?

军大衣
但是德国有很好的电影

我家领导还特喜欢看德国片,,,欺负我不懂德语

a
aklei
我觉得反每周免不了至少一次去超市购买新鲜蔬菜水果,所以囤不囤货都没啥意义了。
a
aklei
德国影片有不错的,可是没出现过特迷人的星儿。
a
aklei
剧本好,演技高,可就是不迷人,不勾魂!
军大衣
吃的基本不用囤什么,主要是比如囤个新款运动服,瑜伽垫,哑铃啊,花土,花肥

或者多买个冰柜放冰淇淋等等,如果再次封禁,有些店就又关了,买也买不到了。

军大衣
好像真有这么一点。。。
z
zhuangqiushui
你们夏天还关起来那太残忍了。。。
军大衣
那怎么办呀,架不住

太浪漫啊。。。

军大衣
一年多了我好不容易开始每天锻炼个20分钟,,,

这到底继续不继续啊?

a
aklei
以后有空我也回忆下我为数不多的法国同事。。。
z
zhuangqiushui
方舱里也跳广场舞,要不你做那个?
a
aklei
20分钟不剧烈的,绝对harmlos,
军大衣
哎呀,想偷懒还是理由不充分
军大衣
笑死了。。。还得穿上棉睡衣

或者防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