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一次我们这里信息算是够透明的了。有没有用呢?没多大用。透明了老半天,还是错过了抗疫的黄金时期,明天我们就要迈入万人大国了。。。
有人说,是因为欧洲各国政府信不过中国的抗疫经验,觉得中国封城锁国更多是政治行为,跟疫情没多大关系。直到隔壁意大利出大乱子了,才如梦初醒。
有人说,是因为欧洲的办公室各种专家过于骄傲自满于过往的知识积累,轻视了新冠病毒,太没当回事。专家的意见直接影响到政治层面对政策的制订。直到自己的医院爆了,医护倒下了,前线医院的医生出来骂街了,这才醒过来了。
有人说,是因为老百姓承平太久,散漫太久,不撞南墙不掉头不见棺材不掉泪,非要看到血才知道厉害。现在一天天看着病例数字飞涨,更是看到来自意大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才终于接受了在家禁足的命令。
我给卫生部写的帖子里提的所有问题,今天晚上在电视新闻里都听到了答复。当然不敢说是因为我的提问和建议,但至少我是提问的众人之一。虽然有些答复还是不能太令人满意,但是这个透明度和回复速度还是很让人服气的。所以我立刻又去写帖,因为看起来似乎是有一点点用的。
自从被关起来之后,我心情平静很多,天天研究菜谱,盯娃网课,顺便收拾一下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毕竟春天来了,万物更苏,我喜欢家里多些生气。而且阳台收拾舒服了,宅家的时候也可以出来晒晒太阳。。目前还没有看到义工动员的信息,但是我知道终究会有的。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想做,但是现在很忙顾不上。我们几个朋友在联系中国产能过剩的医疗防护工厂以及快速检测试剂工厂和这边的对接单位,采买负责人等等。虽然力量微薄,但是假如能早一日促成,也算是一点功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求问心无悔。
前两三个礼拜那种感觉,就像是预知了可怕未来,声嘶力竭去呼喊,却被别人当成疯子神经病二百五而百般嘲笑,,那种痛苦和焦虑。等到如今真相大白了,我简直都快虚脱了,不由得要远离媒体自我保护。有的朋友还没能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今天早上她给我电话的时候,我听出她刚刚哭过。下午,另外一个“心大”的朋友突然发来焦急的信息,原来跑去乡间禁闭的她直到今天才想起来去采购,跑了几家大型超市,只看见空空如也的货架,又发现仅剩的日用品也都限购的时候,差点崩溃。。。我只能凭自己的推测安慰他们,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真的会好起来,或者那么快会好起来。
明天又要盯网课,给娃们当秘书跑前跑后。希望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快快成长起来,我还想着有点空闲写两笔字呢,好久没摸笔了。
再说这个新冠病毒跟以前的病毒都不一样。 各国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以前那么多禽流感,猪流感什么的, 不也都平平安安地过去了吗,不过是感染一批人, 死去一小部分人, 没造成什么大风浪啊。 以前有哪个病毒这么大规模地被检测过吗?美国CDC说系统就不是这么设置的,也就是说以前的瘟疫从来都没要求过做大规模检测, 也都平安过来了。
中国企业出口口罩, 需要三证齐全。听说口罩要有FDA认证过的才行, 不然会被美国海关拦住, 有这个认证的不多。
春假去欧洲旅游的学生回国都不隔离的
我朋友昨天接到女儿学校电话,一个她女儿的同班同学确诊了,要求他们全家自行隔离,幸好她两夫妇都在家工作,该囤的东西都囤了
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我们留守巴黎的,应该无碍。何况我提前两周就让领导去做了一些储备,所以大抢购就没有去凑热闹。
所以从意大利伊朗回来的人不必隔离了。。。本来还在14天的人听得一头雾水。不过那时候我们总统还带着媳妇出入剧院呢,鼓动百姓们不要改变生活方式,多洗洗手就行了,别戴口罩,那玩意没用。9天之后,对病毒宣战。。。
可恶的是我党根本不在乎海外华人的处境,还在添油加醋,真的盼望疫情快点平息下来,但是怎样要都要做好30-60天的准备。
赶在49年加入了国民党。
连累着家人。现在这个数字里并不包括轻症。
上年纪的人,就要命了。
像中国那样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住一道的模式家庭不多。希望小型家庭可以比较容易逃脱这个魔咒。
越看越像是战前舆论准备
还没有看到拐点,一天新增4200,死亡近500
不成立呀!
关键是传播范围那么广,基数太大的话,即使只有百分比很低的人转成重症,医疗系统也承受不起。
反正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了。做好防护,少出门,不生病,只有这一条路。
什么时候是别人刺激他,而不是他主动攻击人家?
你们都没看他讲话后,幕僚们替他back paddle? 好不容易照本宣科念个稿子,还都是错。正经事干不了,挑仇恨最拿手。。。
推到车、溜肩、抢功、挑起仇恨、锱铢必较……
难为你们美国同学两个都遇上了
念稿都能念错,这也是共同点
9月28日上老虎凳,我没招;
9月29日灌辣椒水,我还没招。
9月30日敌人用美人计,我招了。
10月1日我还想招,TMD解放了
两星期要两万台
应该说这一次我们这里信息算是够透明的了。有没有用呢?没多大用。透明了老半天,还是错过了抗疫的黄金时期,明天我们就要迈入万人大国了。。。
有人说,是因为欧洲各国政府信不过中国的抗疫经验,觉得中国封城锁国更多是政治行为,跟疫情没多大关系。直到隔壁意大利出大乱子了,才如梦初醒。
有人说,是因为欧洲的办公室各种专家过于骄傲自满于过往的知识积累,轻视了新冠病毒,太没当回事。专家的意见直接影响到政治层面对政策的制订。直到自己的医院爆了,医护倒下了,前线医院的医生出来骂街了,这才醒过来了。
有人说,是因为老百姓承平太久,散漫太久,不撞南墙不掉头不见棺材不掉泪,非要看到血才知道厉害。现在一天天看着病例数字飞涨,更是看到来自意大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才终于接受了在家禁足的命令。
我给卫生部写的帖子里提的所有问题,今天晚上在电视新闻里都听到了答复。当然不敢说是因为我的提问和建议,但至少我是提问的众人之一。虽然有些答复还是不能太令人满意,但是这个透明度和回复速度还是很让人服气的。所以我立刻又去写帖,因为看起来似乎是有一点点用的。
自从被关起来之后,我心情平静很多,天天研究菜谱,盯娃网课,顺便收拾一下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毕竟春天来了,万物更苏,我喜欢家里多些生气。而且阳台收拾舒服了,宅家的时候也可以出来晒晒太阳。。目前还没有看到义工动员的信息,但是我知道终究会有的。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想做,但是现在很忙顾不上。我们几个朋友在联系中国产能过剩的医疗防护工厂以及快速检测试剂工厂和这边的对接单位,采买负责人等等。虽然力量微薄,但是假如能早一日促成,也算是一点功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求问心无悔。
前两三个礼拜那种感觉,就像是预知了可怕未来,声嘶力竭去呼喊,却被别人当成疯子神经病二百五而百般嘲笑,,那种痛苦和焦虑。等到如今真相大白了,我简直都快虚脱了,不由得要远离媒体自我保护。有的朋友还没能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今天早上她给我电话的时候,我听出她刚刚哭过。下午,另外一个“心大”的朋友突然发来焦急的信息,原来跑去乡间禁闭的她直到今天才想起来去采购,跑了几家大型超市,只看见空空如也的货架,又发现仅剩的日用品也都限购的时候,差点崩溃。。。我只能凭自己的推测安慰他们,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真的会好起来,或者那么快会好起来。
明天又要盯网课,给娃们当秘书跑前跑后。希望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快快成长起来,我还想着有点空闲写两笔字呢,好久没摸笔了。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再说这个新冠病毒跟以前的病毒都不一样。 各国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以前那么多禽流感,猪流感什么的, 不也都平平安安地过去了吗,不过是感染一批人, 死去一小部分人, 没造成什么大风浪啊。 以前有哪个病毒这么大规模地被检测过吗?美国CDC说系统就不是这么设置的,也就是说以前的瘟疫从来都没要求过做大规模检测, 也都平安过来了。
中国企业出口口罩, 需要三证齐全。听说口罩要有FDA认证过的才行, 不然会被美国海关拦住, 有这个认证的不多。
春假去欧洲旅游的学生回国都不隔离的
我朋友昨天接到女儿学校电话,一个她女儿的同班同学确诊了,要求他们全家自行隔离,幸好她两夫妇都在家工作,该囤的东西都囤了
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我们留守巴黎的,应该无碍。何况我提前两周就让领导去做了一些储备,所以大抢购就没有去凑热闹。
所以从意大利伊朗回来的人不必隔离了。。。本来还在14天的人听得一头雾水。不过那时候我们总统还带着媳妇出入剧院呢,鼓动百姓们不要改变生活方式,多洗洗手就行了,别戴口罩,那玩意没用。9天之后,对病毒宣战。。。
可恶的是我党根本不在乎海外华人的处境,还在添油加醋,真的盼望疫情快点平息下来,但是怎样要都要做好30-60天的准备。
赶在49年加入了国民党。
连累着家人。现在这个数字里并不包括轻症。
上年纪的人,就要命了。
像中国那样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住一道的模式家庭不多。希望小型家庭可以比较容易逃脱这个魔咒。
越看越像是战前舆论准备
还没有看到拐点,一天新增4200,死亡近500
不成立呀!
关键是传播范围那么广,基数太大的话,即使只有百分比很低的人转成重症,医疗系统也承受不起。
反正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了。做好防护,少出门,不生病,只有这一条路。
什么时候是别人刺激他,而不是他主动攻击人家?
你们都没看他讲话后,幕僚们替他back paddle? 好不容易照本宣科念个稿子,还都是错。正经事干不了,挑仇恨最拿手。。。
推到车、溜肩、抢功、挑起仇恨、锱铢必较……
难为你们美国同学两个都遇上了
念稿都能念错,这也是共同点
9月28日上老虎凳,我没招;
9月29日灌辣椒水,我还没招。
9月30日敌人用美人计,我招了。
10月1日我还想招,TMD解放了
两星期要两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