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傲慢与偏见里的妈妈还有她的远房亲戚的表现时,我总是在想,为什么Miss Austen会如此无情地描写中年女人和牧师呢?她笔下的许多中年女子都跟曹雪芹笔下的婚后女子差不多,呱噪,急功近利,甚至有些不知羞耻。。。
Miss Austen笔下可爱的女孩子也不多,除了她心爱的伊丽莎白和Jane,她笔下的女孩子不是如Liz父亲所说的那样无知呱噪外,就是如Lucas小姐那样急匆匆地把自己嫁出去。还有另外的女主Emma,MaryAnn等,都不完美。只有伊丽莎白和Jane是几乎完美的。
Miss Austen笔下的人物都很活灵活现,有些场景的描写真实得让人流汗。
我心里知道,即使我很喜欢读Miss Austen的书,但我知道她写的故事也带有偏见与傲慢。她的傲慢在于她推崇读书人,又不喜欢死读书的Mary,哈哈哈。。。所以一个好作家,也是很挑剔难缠的。
即使明白Miss Austen的偏见和傲慢,但不影响我欣赏她的文字。她的文字跳脱活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当年英国乡下的桃红柳绿,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英国乡下与那个年代的中国乡下的异曲同工,人们忙着生活,忙着嫁女儿,忙着gossiping。。。
都读懂了,比如我身上其实就有你描述的傲慢和偏见(嘿嘿嘿,这个我前几年也反思出来了)
我稍微把镜头放远一点点,有没有觉得,我们有时候需要a good dose of humility & submission? 这个在有些宗教里(比如基督教,比如儒教里面),真是立身之本。
我们的成长环境,我觉得只是屈服权威,恨人有笑人无,而不是真正的humility
先发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真正的属于“自己”塑造的很少。
我每周去上的瑜伽课,很多pose的隐喻就是submission--我们是宇宙里的微尘。
前半生往外走,是征服的过程。后半生往内观,是屈服的过程。各有各的美
而且有相当的humility.
举例之一,男主之所以完全迷上表姐,我的解读,2个原因。1. 表姐是他想成为,却无力成为的人;2. 表姐让他觉得他被“看”到被懂得。
作者这可不是洞悉人性吗?其实被人喜欢大抵如此,你身上有对方或者认同,或者求而不得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他其实是喜欢他自己
他们所在时代对“个性”对“自我”就是分外压抑?
我最近2周在读non-fiction, "the second mountain", 据这本书锁说的,美国~60年代才开始解放自己的。在这之前 ,的确就是这本书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压抑。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也许是有领先于时代的洞察力
不喜欢他自己,因为他与他父亲在性格长相上太相似了。
我家那只也蛮深刻的嘛~~~
有时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都带有很深刻的心理烙印。
书中有一段男主幻想着年轻貌美的妻子会不会猝死。当然这是暗写男主在婚姻里的压抑。可另一方面,就是软善如男主,心里也会有这样漆黑的森林。更有趣的是,书开始男主多少还是以为自己爱未婚妻的。
如果时间都被现代物理学家论证有起点和终点,那么男女之情又凭什么可以不遵循规律呢?
坏了,跑题了。一扯三千里
就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活的印象。
比如张爱玲的刻薄黑暗,钱钟书的讥诮讽刺,后来读了些有关他们的文章,也是不意外的。。。
真是很爱你!
聪明智慧有正义感,有理有节!
今天早上突然心潮澎湃,如果真是世界末日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惦记的就是灵魂相通的美好的人们。其中有你!
惭愧,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你那么犀利勇敢,还有你的敏感也非常独特。
别担心,我们这一代要继续努力,为了娃和后代们,争取不要看到所谓的末世。。。
我们彼此彼此
所以文学作品中男性笔下有最完美的女性,女性笔下有最完美的男性。
人类总是生存下去,世界还会桃红柳绿,春华秋实。
英文中文电影电视各个版本,包括zombie 版, lol
很接地气,有点小幽默和调皮。我觉得那些庸俗难堪的人物描写是根据人物角色的需要,比如说伊丽莎白的婶婶mrs gardiner 是中年女性很不错啊。喜欢结果皆大欢喜,哪怕牧师和他太太也是符合各自的利益需要。跟我们现在一样,普通人过日子有各种琐碎挑战,但还得好好过下去。
怎么可以得来如此自然。
别打我。
我是浪漫的现实主义,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东西,就是人无完人,都有缺陷,但是必须有点小浪漫。
所以,我喜欢无名的裘徳
期待人家的看法。。。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
那个年代的她,居然懂那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真让人叹服。
每次看到傲慢与偏见里的妈妈还有她的远房亲戚的表现时,我总是在想,为什么Miss Austen会如此无情地描写中年女人和牧师呢?她笔下的许多中年女子都跟曹雪芹笔下的婚后女子差不多,呱噪,急功近利,甚至有些不知羞耻。。。
Miss Austen笔下可爱的女孩子也不多,除了她心爱的伊丽莎白和Jane,她笔下的女孩子不是如Liz父亲所说的那样无知呱噪外,就是如Lucas小姐那样急匆匆地把自己嫁出去。还有另外的女主Emma,MaryAnn等,都不完美。只有伊丽莎白和Jane是几乎完美的。
Miss Austen笔下的人物都很活灵活现,有些场景的描写真实得让人流汗。
我心里知道,即使我很喜欢读Miss Austen的书,但我知道她写的故事也带有偏见与傲慢。她的傲慢在于她推崇读书人,又不喜欢死读书的Mary,哈哈哈。。。所以一个好作家,也是很挑剔难缠的。
即使明白Miss Austen的偏见和傲慢,但不影响我欣赏她的文字。她的文字跳脱活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当年英国乡下的桃红柳绿,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英国乡下与那个年代的中国乡下的异曲同工,人们忙着生活,忙着嫁女儿,忙着gossiping。。。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都读懂了
,比如我身上其实就有你描述的傲慢和偏见(嘿嘿嘿,这个我前几年也反思出来了)
我稍微把镜头放远一点点,有没有觉得,我们有时候需要a good dose of humility & submission? 这个在有些宗教里(比如基督教,比如儒教里面),真是立身之本。
我们的成长环境,我觉得只是屈服权威,恨人有笑人无,而不是真正的humility
先发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真正的属于“自己”塑造的很少。
我每周去上的瑜伽课,很多pose的隐喻就是submission--我们是宇宙里的微尘。
前半生往外走,是征服的过程。后半生往内观,是屈服的过程。各有各的美
而且有相当的humility.
举例之一,男主之所以完全迷上表姐,我的解读,2个原因。1. 表姐是他想成为,却无力成为的人;2. 表姐让他觉得他被“看”到被懂得。
作者这可不是洞悉人性吗?其实被人喜欢大抵如此,你身上有对方或者认同,或者求而不得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他其实是喜欢他自己
他们所在时代对“个性”对“自我”就是分外压抑?
我最近2周在读non-fiction, "the second mountain", 据这本书锁说的,美国~60年代才开始解放自己的。在这之前 ,的确就是这本书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压抑。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也许是有领先于时代的洞察力
不喜欢他自己,因为他与他父亲在性格长相上太相似了。
我家那只也蛮深刻的嘛~~~
有时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都带有很深刻的心理烙印。
书中有一段男主幻想着年轻貌美的妻子会不会猝死。当然这是暗写男主在婚姻里的压抑。可另一方面,就是软善如男主,心里也会有这样漆黑的森林。更有趣的是,书开始男主多少还是以为自己爱未婚妻的。
如果时间都被现代物理学家论证有起点和终点,那么男女之情又凭什么可以不遵循规律呢?
坏了,跑题了。一扯三千里
就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活的印象。
比如张爱玲的刻薄黑暗,钱钟书的讥诮讽刺,后来读了些有关他们的文章,也是不意外的。。。
真是很爱你!
聪明智慧有正义感,有理有节!
今天早上突然心潮澎湃,如果真是世界末日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惦记的就是灵魂相通的美好的人们。其中有你!
惭愧,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你那么犀利勇敢,还有你的敏感也非常独特。
别担心,我们这一代要继续努力,为了娃和后代们,争取不要看到所谓的末世。。。
我们彼此彼此
所以文学作品中男性笔下有最完美的女性,女性笔下有最完美的男性。
人类总是生存下去,世界还会桃红柳绿,春华秋实。
英文中文电影电视各个版本,包括zombie 版, lol
很接地气,有点小幽默和调皮。我觉得那些庸俗难堪的人物描写是根据人物角色的需要,比如说伊丽莎白的婶婶mrs gardiner 是中年女性很不错啊。喜欢结果皆大欢喜,哪怕牧师和他太太也是符合各自的利益需要。跟我们现在一样,普通人过日子有各种琐碎挑战,但还得好好过下去。
怎么可以得来如此自然。
别打我。
我是浪漫的现实主义,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东西,就是人无完人,都有缺陷,但是必须有点小浪漫。
所以,我喜欢无名的裘徳
期待人家的看法。。。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
那个年代的她,居然懂那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真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