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经常说,“Buying an old house is a labour of love”,当你决定要买老房子里的时候就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你可能会麻烦不断。最好还有一身DIY的本领,因为基本上你干完一部分又会发现更多的活儿需要干,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干,是不会又builder接这样的活儿的。所以有人说如果你不善于DIY除非有一大笔钱请人做,还是不要买老房子,否则就是自讨苦吃。你要是问我,再搬家还买老房子吗?我肯定说,NO。下次再在英国买房一定是买一块地,平地起楼会比该老房容易的多。如果离开英国,他希望下一个工程是希望在中国买一个老房子修起来,看来我们干活儿还没干够啊!
到今年的一月26号,我们就搬到这个英国老房四周年了。现在回过头看,真的不敢相信我们这四年取得的成果。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休过周末的,国外假期不超过四天(除了回国一次三周),花费了十万英镑左右,大部分活儿都是我们俩自己干的,真不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您说怎么不找人干?我们一开始是有马尼亚装修工人干,可他们干了四周后不干了,因为我先生对工程质量要求太高。随后工人们拿着三分之一的工程款跑路了。我先生决定自己干了,他从小跟爸爸做DIY,水电暖都会,除了瓦匠活不熟,其他都行的。他说,“我肯定能干好,我过去也没花钱雇人干过活儿。就是你要耐心等待,我也不能给你一个完工的日期。” 他知道我是个急性子,没想到我这一等就是四年啊!
(刚买来时的破败样子)
您说为啥买这么个破败的老房子?因为英国人喜爱老的东西,对老的东西的热情要远远胜过对新东西的喜爱,爱住老房子也是这种心理的写照,英国人觉得住在老房子里显得有文化根基,觉得自豪。而且英国老房子本身的 character 特点也深深吸引他们,同样大小和地段的房子,老房子经常会贵的多。
(房后的这条河让我们下定决心买这个老房)
这个老房子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并不是英国人最爱的维多利亚或者乔治亚国王时期的建筑。但由于在泰晤士河一条支流的岸边,符合我们“有风景的房子”的愿望。房子在中介的照片里看不出任何问题,但里面已经破破烂烂,地板的洞可以看到外面,连暖气都没有,屋里阴冷潮湿。但我们看到它的potential潜力,如果是漂漂亮亮的我们这个价钱可能拿不到。看完房子我当时就给出价钱,知道大伦敦一年长7-8%,Zooplar网上查到上次交易的价钱,基本算出卖主的心理价位,果然出价后房主又加了5000英镑成交了。而且老房子去伦敦方便,当时我在伦敦的医院上班,有空调快车(大部分伦敦火车和地铁没有空调)夏天上班不受罪。房子离高速近所以也方便我家英国人去Buckinghamshire上班。
老房子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保暖,布局,门窗,照明还有鼠害,这些都可以克服解决的。
首先是保暖:当年建房子的时候还考虑不到保暖节能这个课题,那时候更重视地基,建筑材料这样更基本的要素。住过老房子的人都知道,冬天特别阴冷潮湿,墙摸着感觉要渗出水来,犄角旮旯还会长毛。
(保暖泡沫再加上保暖plaster board)
由于有太阳能电池板在房顶上,为了房子更加环保,我们把能加地暖的房间都加了地暖。现今的地暖都可以在手机上控制,在回家之前打开,到家暖暖的踩在地上。
门窗更换:老房子的窗户有几十年了,保暖不好,当然也不隔音。英国的塑钢门窗质量好,价钱也好,一个400英镑左右。我自己从来没数过有多少门窗,直到门窗公司来报价,我们才知道一共18个门窗,全换下来又是一大笔钱。
照明:老房子的照明都不好,尤其室外,晚上郊区没路灯漆黑一团。先生装所有路灯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路灯真正让老房子换发了青春。
英国老房子,尤其在郊区都有很大的花园,我们有将近一英亩的地。刚买的时候高兴呀,真成地主了,时间久了就知道了,一个大花园给你带来多少额外的工作,割草,修剪树木,到了夏天草疯长,几天就得割。花园里的工作主要是修路,和搭河边的平台。平台做得非常专业,爷俩一起上阵,先除草再打龙骨,河边延长出去的部分要用到铆钉钉到水泥岸堤上。我还是负责刷漆,还是我喜欢的灰色。
(终于可以坐在河边喝茶了)
最近我们又一起建了桥,灰色的桥加一点中国红色点缀,整个花园更有感觉了。
(建桥用了八百多钢钉)
(最近还在花园的桥上办了婚礼)
四年下来,我从一个娇气的小资蜕变成了一个painting queen ,我家的房子内部全是我刷的,因为刷漆是装修里技术含量最低的,我的最满意的刷漆作品是刷楼梯。虽然楼梯很破旧,打过砂纸后露出来竟是最好的木材,前后刷了七八遍红木清漆。
(先生洗房瓦之后大家都以为我们换了新瓦)
(装阳台)
(装百叶窗)
(建小房- man cave/game room)
(小房建好了孩子们来了只去那里不进屋了)
(终于有些样子了)
(四年前的儿子)
(工余和爸爸在自家河边钓鱼)
(四年后小男孩长成少年-在中国姥姥家)
在过去四年里,我们修了房子,结了婚,把儿子养成小DIY高手。
(婚宴在自家花园举行)
最近为了租房,我又把家里全刷了一遍,直到圣诞节和新年夜也没停,我手掌里起了茧子,瘦了四斤,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先生用今年的圣诞假期把房子的地板全换了,让老房子彻底焕然一新。我就是那个跟在他后面给他递地板,给他冲咖啡,给他做饭的那个,让他全速运转,赶在四周年之前竣工。我先生在过去四年里,在家的时候总是一身工服在干活。有一次,我朋友七岁的女儿以为他是builder,带着她们玩儿也是收了主人的钱的。
(后院的风景)
我们累的时候,就坐在河边,看风景这边独好,好像一切付出都值得。
英国人经常说,“Buying an old house is a labour of love”,当你决定要买老房子里的时候就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你可能会麻烦不断。最好还有一身DIY的本领,因为基本上你干完一部分又会发现更多的活儿需要干,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干,是不会又builder接这样的活儿的。所以有人说如果你不善于DIY除非有一大笔钱请人做,还是不要买老房子,否则就是自讨苦吃。你要是问我,再搬家还买老房子吗?我肯定说,NO。下次再在英国买房一定是买一块地,平地起楼会比该老房容易的多。如果离开英国,他希望下一个工程是希望在中国买一个老房子修起来,看来我们干活儿还没干够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我自己和认识的人都是懒人,当然也不handy。
下班后就relax,和你们比真觉得惭愧。
我是一点忙都帮不上的。
维修,都遗憾为什么找了个四肢不勤的,甚至想自己报班学装修。
会不会冻裂了?
1. 英国南方比较温暖。估计没那么冷。苏格兰除外。
2. 这个是室内,估计不会冷到那个地步。
3. 这是电线的,应该不会冻裂吧?
有些地暖是水管,估计有这个问题。但是,美国有些地暖是室外的,比如门前的Driveway,开了以后不积雪。那么如果是水管的,估计有冻裂的考虑。也许能做到不裂,或者用电热线的。
另外,这地暖是辅助的吧?
一般来说水管的地暖,肯定在气温还没有很低时就开始用了。我韩国婆婆家相当于中国北方,是个独立屋,自己家烧个小锅炉,地暖就是水泥地上铺的水管子。他们比伦敦冷多了。可是一般到秋天就采暖了,那水一直是热的,冻不上。
我家也换了塑钢窗,可惜房子卖了。改造老房子很有价值,就是后来卖给别人也是值得的,让更多人受惠。旧的东西如果是质量好的,维护好继续使用,是很环保的行为。
有没有查过online schools呢?
美国有online schools。我女儿读过(因为她数学超前,小学5年级时没法在小学上初中数学课)。我觉得online schools很好,内容和州里制定的教学大纲一致,而且又不受同学打扰(我女儿学得很快。如果在一般学校,老师要等全班学会了才会继续教新内容),我女儿读得很轻松,每天上课2小时不到,剩下的大把时间养宠物,旅游,是她最快乐的一年。第二年她去了本地初中,她的统考成绩是满分,所以online school教的知识也很so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