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襄渝铁路的铁道兵
作者:襄渝线铁道兵第一新管处二营 汪晓燕
襄渝铁路是继成昆铁路之后修建的另一条重要铁路联络线。襄渝线东起襄樊西至重庆,全程八百多公里。其中有隧道四百多个,桥梁有七百多座,横跨3个省份的钢铁大动脉,是连接三线的钢铁大动脉。
1968年,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中、西部的钢铁大动脉,也就是从湖北襄樊至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这也是当时中国地图上,不做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
襄渝铁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一项重要铁路工程。铁路全长916公里,起自襄阳,经莫家营、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西至重庆。1968年开工建设。全线由铁道兵组织施工,共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2个新管处,分别为第1、第2、第6、第7、第8、第10、第11、第13师;6个师属团是第11、第20、第21、第23、第60、第70团;2个独立团是汽车团、机械团。铁道部2个工程局,以及配属施工的民兵与学生等军民。工程建设高潮时,83万多人参与大会战。经过全体施工人员共同努力,1973年10月19日,襄渝铁路全线接轨通车。
襄渝铁路沿线山高峰险,川大流急,要穿过武当山、大巴山、华蓥山,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33次越过后河,横跨嘉陵江。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45%,有35个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它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成昆铁路几乎不分伯仲。它的建成,也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
铁道兵各部队进驻襄渝铁路工地时间:
1968年2月,中央军委电令驻扎在东北的铁道兵第6师迅速入川。
4月,铁道兵第6师进入重庆工地。
6月,从成昆线撤下来铁道兵第7师少量分队进入。
1969年3月,铁道兵第1师从成昆线撤下,进入湖北境内展开施工。
下半年,中央军委调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13师,进入湖北境内施工。
年底,铁道兵第8师从成昆线调入四川万源。
1970年一季度,中央军委调动成昆线撤下来的铁道兵第10师进入陕南旬阳,又将驻扎在福建的铁道兵第11师调到陕南安康。
二季度,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被调入陕南紫阳。
1970年铁道兵第一新管处成昆线撤下进入四川渠县,全面接管新线架桥、铺轨、运输!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传统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艰苦奋斗,为国家新建了一条又一条的钢铁大动脉,被国人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
大巴山隧道,号称“地下长廊”,是全线的关键工程。地质复杂,岩层变化多端。铁青钢硬的“特坚石”,有特殊收缩力的“橡胶泥”,暴涌的地下水,罕见的“泥沙流”。一天,导坑内的几个溶洞同时喷出大股泥沙浆,一昼夜流量达数万立方米。几百米长导坑,被淤积了一米多高。铁道兵与民兵,在齐腰深的泥沙浆里筑墙堵沙。泥浆糊住了衣服,水靴被陷得拔不出来,他们就光着膀子,赤着脚干。终于堵住溶洞,截断泥沙流,保证了隧道向前掘进。
千年顽石锤下开。战士们为修筑桥墩开采石料。
图三为第一新管处机车组配合部队架桥
这是修建襄渝线铁路时,由部队的摄影师拍下的同一地址,不同时期的几张老照片,照片记录了当年铁道兵部队战士艰苦的工作历程!
摄影师-王永茂拍摄的几张红卫桥的照片,这可是襄渝铁路地标照片。先后被新华社、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用过。底片现还存于新华社。照片也曾被多家媒体使用。
襄渝线东西两端,分别于1969年7月8日和1970年3月1日开始铺轨架梁。图为第一新管处(现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铺轨队穿山越涧进行铺轨作业。
襄渝线山高涧深、桥隧相连。
襄渝线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有36座车站不得不建在桥梁上或延伸到隧道里。图为一头建在桥梁上,一头建在隧道里的新型4线桥车站。
亲爱的朋友,当您坐上舒适的列车外出观光旅行时,当您随着行进的列车穿梭一个个隧道时,当那一座座桥梁从您的眼前流过时,您是否知道?曾有多少英勇的铁道兵战士,为了修筑祖国大动脉铁路线日夜奋战,挥洒汗水,他们有的终身伤残,有的流血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你坐过火车;那你可曾听过火车长鸣的汽笛声。
大山里的汽笛声分外地响亮,你可曾仔细听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一次次冲锋的号角。
如果你坐过火车,那你可曾遇到过雨季隆隆的雷声;
寂静山林里雷声格外的清脆,你可曾仔细听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一串串劈山的炮声。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见到过南国鲜红的攀枝花;
铁道旁的攀枝花分外的火花,你可曾仔细看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一颗颗鲜红帽徽。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见过春天里铁道旁的百合花;
铁道旁的百合花分外妖娆,你可曾仔细看来;
那是当年铁道兵女战士一个个飒爽的英姿。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见到悬崖峭壁上的彩虹;
悬崖上的彩虹分外的绚丽,你可曾仔细看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织出的一条条彩带。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在昏暗的瞬间迎来光明;
昏暗的瞬间分外的短暂,你可曾仔细想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劈开的一座座高山。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见到曾把毛泽东题写的“铁道兵”三个大字嵌在每一台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头上,牵引着铺轨机、架桥机,把一条条轨排、一片片桥梁拼成了祖国一万二千多公里的铁道线。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听到深山老林拉响的第一声汽笛,向世人宣告“这里通铁路了”。他们始发出每条新线的第一列客、货车,从此,边远地区的老乡才知道什么叫火车。同时,开启了沿线真正意义大宗物流的历史。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知道他们以及传人,把青春和血汗洒向鹰厦线、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南疆线、沙通线、通霍线、太古岚线等等,担负铁道兵向铁道部移交新线之前的试运、管理和养护任务。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知道在所有修建襄渝铁路的部队官兵和民兵背后还活跃着一支神秘的队伍,这就是“铁道兵第一新线铁路运输管理处”(现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铁路运输管理处”,铁路运输管理处主要责任是担负新线运营管理,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先后担负遍及全国的18条铁路干支线的铺架和运营管理。
以上二张为第一新管处配合铁8师38团在青花大桥铺轨时的照片
襄渝线第一新管处正在旬阳庙岭的长廊沟大桥铺架
第一新管处正在铺架的牛圈沟铁路桥。可以看见的隧道就是牛圈沟隧道,一座比较短的隧道,和桥相连的是旬阳隧道出口,长达三千多米。
第一新管处铺架队日夜前进,争分夺秒铺轨架梁。
70年代初中期,在襄渝线上开着火车驶向大巴山深处的崇峰峻岭,征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群。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铁道兵第一新管处!
襄渝线上铁道兵第一新管处机车组驾驶的火车牵引着铁龙奔驰在千里运输线上,架桥、铺轨、运输、新线管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近三十个春秋中,铁道兵第一新管处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豪迈之歌,南征北战,战天斗地,为配合部队修建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朋友,如果你坐过火车,那么请你记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支英雄的部队,她的名字叫 --铁道兵
铁道兵,在中国的军史中,占有不可未灭的地位。在她35年的历史里,脚步遍及祖国天南地北,留下了无比的辉煌与梦想!
永远的背影,不散的军魂,让我们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铁道兵精神与山河同在,铁道兵情谊与日月同辉,她永远激励和鼓动着我们勤奋进取,克坚攻难,勇往直前!
(据铁道兵第一新建铁路管理处)
回放2015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300名战友,重走襄渝铁路,寻找青春足迹:
达州的战友带领大家在寻觅旧址的特征
5月14日至18日,曾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300名战友,重走襄渝铁路,寻找青春足迹。
铁道兵新管处是铁道兵历史上一支鲜为人知的特殊部队,他们牵引着铺轨机、架桥机,把一条条轨排、一片片桥梁拼成了祖国12000多公里的铁道线。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鹰厦线、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沙通线、通霍线、太古岚线等,担负铁道兵向铁道部移交新线之前的试运、管理和养护任务。1984年铁道兵建制撤销而并入中铁建。
战友们奔赴广安车站 (过去的前锋车站)寻找曾经的足迹
半年前,绝大多数已年逾花甲的战友渴望再回魂牵梦绕的襄渝线。别离40年,梦想成真。5月14日起,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300名战友从北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新疆、青海、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13省市自治区集结大巴山下的达州城。
中铁十六局铁运处基地在原新管处大门上拉起横幅,欢迎战友回家
机关旧址河市坝如今是中铁十六局铁运处的家属基地,老楼仅存两座。广场军歌嘹亮,大家合着军歌翩翩起舞。
永远的铁道兵
永远的战友情!
小烟花走不动吧。肯定是姐姐轮流背着的。
可是,没有钱买车票,没有钱住旅店,连买吃的也没有?
冒着被开枪的危险偷了几个馒头,还那么开心?
夜里走山路,会掉悬崖下去么?有狼么?有坏人吗?
61公里的山路?我算一下啊,马拉松是42公里,平路稍微有些坡,每2英里就有水站,食物,厕所,医疗。50公里数超马,61公里要再走11公里。。。我没有走过。我跑过一次50公里。。。。饿着肚子怎么走?有水吗?有Gatorade吗?
爸爸怎么不陪着去呢???我刚想问,又觉得自己很愚蠢。何不食肉糜?爸爸被逼着和妈妈离婚,每天被钢钎抽打也不离,怎么可能去呢?
妈妈在那儿干嘛呢?肯定是家庭不好,或者。。。妈妈是坏蛋么?
爸爸为什么会让四个女儿去看妈妈呢?自己肯定也想去的吧?为什么没去呢?连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儿都没留在身边?为什么?没人照顾?爸爸在干嘛?
。。。。。。
这些问题今天白天上班的时候,一直在想,想了一天,想不明白。
那个时候,父母,特别是”有问题“的,不能离开各自所在的地方是很常见的。
不过,不知道那边山里有没有什么野兽出没。
大的姐姐已经在95年工伤意外中过世了。今天还专门向在德国的二姐和在中国的三姐询问了,我询问的主要是,哪一年?
68年或69年?这是姐姐们也记不太清楚了,她们记忆中应该是69年,因为过后,我大姐就上山下山了。
今天二姐还说,她去看妈妈最多,大多是搭长途货车去的。我去看过二次,一次是和表哥(他到城里找我们),一次是和三个姐姐。
爸爸为什么不去?他的43元公资,是全家的生命钱,他是不可以一天不上班的。
我们那时的命,没有现在的小孩这么珍贵,不是父母不想珍贵,而是他们自已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当时有公路,但不是柏油马路,是石子路,所以今天三姐还说,她的双脚都打起了泡。
今天问二姐,为什么不坐火车,她说哪有钱!我们从下午一直走到第二天清晨,姐姐没有背我,我从小野性十足,聪明伶俐
。我写的是决对真实的事件,我们在文革中受的苦,比这次走夜路,残酷得多的,多得很,这根本不算什么。
看来,文革的记忆,我必须写,如果不写,多年以后,这段苦难的历史就会真的被遗忘,被篡改。
我们那时哪有什么危险意识,修这条铁路死了很多人,沿途都有坟墓。
说不相信的人,你太幸运!,但如果你认为我编故事,那我请你尊重历史,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血淋淋的历史。
经历了那些的人,不会沉浸在小资情调里。可能你在练习写作,综合了几个人的经历。
铁路已经通车了。为啥还说是铁道兵正在修火车道呢?这意思不是火车还没修完吗?没修完是不能通车啊。
襄渝铁路竣工,好像比68,69年都晚。
不过,我相信,那些年,靠走路去很远的地方,都是很常见的。没有车马
我有时候还跟老公撒个嗲,和我在赛跑冲刺时的饿兽形象也不大匹配。
从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妈妈就是“运动员”,历次运动,她都因为家庭出生受牵连,完全谈不上什么个人理想、抱负。她那么聪明、那么漂亮,一辈子能活下来,就是奇迹。
我家老爷子当过铁道兵。。哈哈,要不跟他咨询一下?我没追故事,纯粹回你这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84%E6%B8%9D%E9%93%81%E8%B7%AF#%E8%80%81%E7%BA%BF
全长916公里。自焦柳铁路上襄阳站出岔向西引出,襄阳北站至老河口东站与汉丹铁路共轨。全线东起湖北省襄阳市、经由十堰市,陕西省安康市,四川省达州市、广安市,抵达重庆市。
那个时侯追求理想、追求文学艺术,所以骨子里是理想主义者,是文艺青年。小资情调也是完全真实的。
大约是1967 年
我姨妈就这样,家里专门挂西方古典油画。。。
所以中国现在真的可以西方式“民主”吗?不知道。文革其实就是最大的“民主”。
我那时估计也是碍手碍脚的,就送到外面养一段时间。
也许我嘴甜,真不记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我在岸上看着他扒拉水中叶子将菱摘下。
这场景太清淅了
怀念襄渝铁路的铁道兵
作者:襄渝线铁道兵第一新管处二营 汪晓燕
襄渝铁路是继成昆铁路之后修建的另一条重要铁路联络线。襄渝线东起襄樊西至重庆,全程八百多公里。其中有隧道四百多个,桥梁有七百多座,横跨3个省份的钢铁大动脉,是连接三线的钢铁大动脉。
1968年,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中、西部的钢铁大动脉,也就是从湖北襄樊至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这也是当时中国地图上,不做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
襄渝铁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一项重要铁路工程。铁路全长916公里,起自襄阳,经莫家营、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万源、达县,西至重庆。1968年开工建设。全线由铁道兵组织施工,共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2个新管处,分别为第1、第2、第6、第7、第8、第10、第11、第13师;6个师属团是第11、第20、第21、第23、第60、第70团;2个独立团是汽车团、机械团。铁道部2个工程局,以及配属施工的民兵与学生等军民。工程建设高潮时,83万多人参与大会战。经过全体施工人员共同努力,1973年10月19日,襄渝铁路全线接轨通车。
襄渝铁路沿线山高峰险,川大流急,要穿过武当山、大巴山、华蓥山,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33次越过后河,横跨嘉陵江。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45%,有35个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它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成昆铁路几乎不分伯仲。它的建成,也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
铁道兵各部队进驻襄渝铁路工地时间:
1968年2月,中央军委电令驻扎在东北的铁道兵第6师迅速入川。
4月,铁道兵第6师进入重庆工地。
6月,从成昆线撤下来铁道兵第7师少量分队进入。
1969年3月,铁道兵第1师从成昆线撤下,进入湖北境内展开施工。
下半年,中央军委调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13师,进入湖北境内施工。
年底,铁道兵第8师从成昆线调入四川万源。
1970年一季度,中央军委调动成昆线撤下来的铁道兵第10师进入陕南旬阳,又将驻扎在福建的铁道兵第11师调到陕南安康。
二季度,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被调入陕南紫阳。
1970年铁道兵第一新管处成昆线撤下进入四川渠县,全面接管新线架桥、铺轨、运输!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传统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艰苦奋斗,为国家新建了一条又一条的钢铁大动脉,被国人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
大巴山隧道,号称“地下长廊”,是全线的关键工程。地质复杂,岩层变化多端。铁青钢硬的“特坚石”,有特殊收缩力的“橡胶泥”,暴涌的地下水,罕见的“泥沙流”。一天,导坑内的几个溶洞同时喷出大股泥沙浆,一昼夜流量达数万立方米。几百米长导坑,被淤积了一米多高。铁道兵与民兵,在齐腰深的泥沙浆里筑墙堵沙。泥浆糊住了衣服,水靴被陷得拔不出来,他们就光着膀子,赤着脚干。终于堵住溶洞,截断泥沙流,保证了隧道向前掘进。
千年顽石锤下开。战士们为修筑桥墩开采石料。
图三为第一新管处机车组配合部队架桥
这是修建襄渝线铁路时,由部队的摄影师拍下的同一地址,不同时期的几张老照片,照片记录了当年铁道兵部队战士艰苦的工作历程!
摄影师-王永茂拍摄的几张红卫桥的照片,这可是襄渝铁路地标照片。先后被新华社、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用过。底片现还存于新华社。照片也曾被多家媒体使用。
襄渝线东西两端,分别于1969年7月8日和1970年3月1日开始铺轨架梁。图为第一新管处(现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铺轨队穿山越涧进行铺轨作业。
襄渝线山高涧深、桥隧相连。
襄渝线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有36座车站不得不建在桥梁上或延伸到隧道里。图为一头建在桥梁上,一头建在隧道里的新型4线桥车站。
亲爱的朋友,当您坐上舒适的列车外出观光旅行时,当您随着行进的列车穿梭一个个隧道时,当那一座座桥梁从您的眼前流过时,您是否知道?曾有多少英勇的铁道兵战士,为了修筑祖国大动脉铁路线日夜奋战,挥洒汗水,他们有的终身伤残,有的流血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你坐过火车;那你可曾听过火车长鸣的汽笛声。
大山里的汽笛声分外地响亮,你可曾仔细听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一次次冲锋的号角。
如果你坐过火车,那你可曾遇到过雨季隆隆的雷声;
寂静山林里雷声格外的清脆,你可曾仔细听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一串串劈山的炮声。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见到过南国鲜红的攀枝花;
铁道旁的攀枝花分外的火花,你可曾仔细看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一颗颗鲜红帽徽。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见过春天里铁道旁的百合花;
铁道旁的百合花分外妖娆,你可曾仔细看来;
那是当年铁道兵女战士一个个飒爽的英姿。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见到悬崖峭壁上的彩虹;
悬崖上的彩虹分外的绚丽,你可曾仔细看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织出的一条条彩带。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在昏暗的瞬间迎来光明;
昏暗的瞬间分外的短暂,你可曾仔细想来;
那可是当年铁道兵战士劈开的一座座高山。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见到曾把毛泽东题写的“铁道兵”三个大字嵌在每一台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头上,牵引着铺轨机、架桥机,把一条条轨排、一片片桥梁拼成了祖国一万二千多公里的铁道线。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曾听到深山老林拉响的第一声汽笛,向世人宣告“这里通铁路了”。他们始发出每条新线的第一列客、货车,从此,边远地区的老乡才知道什么叫火车。同时,开启了沿线真正意义大宗物流的历史。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知道他们以及传人,把青春和血汗洒向鹰厦线、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南疆线、沙通线、通霍线、太古岚线等等,担负铁道兵向铁道部移交新线之前的试运、管理和养护任务。
如果你坐过火车,你可知道在所有修建襄渝铁路的部队官兵和民兵背后还活跃着一支神秘的队伍,这就是“铁道兵第一新线铁路运输管理处”(现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铁路运输管理处”,铁路运输管理处主要责任是担负新线运营管理,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先后担负遍及全国的18条铁路干支线的铺架和运营管理。
以上二张为第一新管处配合铁8师38团在青花大桥铺轨时的照片
襄渝线第一新管处正在旬阳庙岭的长廊沟大桥铺架
第一新管处正在铺架的牛圈沟铁路桥。可以看见的隧道就是牛圈沟隧道,一座比较短的隧道,和桥相连的是旬阳隧道出口,长达三千多米。
第一新管处铺架队日夜前进,争分夺秒铺轨架梁。
70年代初中期,在襄渝线上开着火车驶向大巴山深处的崇峰峻岭,征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群。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铁道兵第一新管处!
襄渝线上铁道兵第一新管处机车组驾驶的火车牵引着铁龙奔驰在千里运输线上,架桥、铺轨、运输、新线管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近三十个春秋中,铁道兵第一新管处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豪迈之歌,南征北战,战天斗地,为配合部队修建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朋友,如果你坐过火车,那么请你记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支英雄的部队,她的名字叫 --铁道兵
铁道兵,在中国的军史中,占有不可未灭的地位。在她35年的历史里,脚步遍及祖国天南地北,留下了无比的辉煌与梦想!
永远的背影,不散的军魂,让我们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铁道兵精神与山河同在,铁道兵情谊与日月同辉,她永远激励和鼓动着我们勤奋进取,克坚攻难,勇往直前!
(据铁道兵第一新建铁路管理处)
回放2015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300名战友,重走襄渝铁路,寻找青春足迹:
达州的战友带领大家在寻觅旧址的特征
5月14日至18日,曾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300名战友,重走襄渝铁路,寻找青春足迹。
铁道兵新管处是铁道兵历史上一支鲜为人知的特殊部队,他们牵引着铺轨机、架桥机,把一条条轨排、一片片桥梁拼成了祖国12000多公里的铁道线。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鹰厦线、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沙通线、通霍线、太古岚线等,担负铁道兵向铁道部移交新线之前的试运、管理和养护任务。1984年铁道兵建制撤销而并入中铁建。
战友们奔赴广安车站 (过去的前锋车站)寻找曾经的足迹
半年前,绝大多数已年逾花甲的战友渴望再回魂牵梦绕的襄渝线。别离40年,梦想成真。5月14日起,铁道兵新建铁路管理处300名战友从北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新疆、青海、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13省市自治区集结大巴山下的达州城。
中铁十六局铁运处基地在原新管处大门上拉起横幅,欢迎战友回家
机关旧址河市坝如今是中铁十六局铁运处的家属基地,老楼仅存两座。广场军歌嘹亮,大家合着军歌翩翩起舞。
永远的铁道兵
永远的战友情!
小烟花走不动吧。肯定是姐姐轮流背着的。
可是,没有钱买车票,没有钱住旅店,连买吃的也没有?
冒着被开枪的危险偷了几个馒头,还那么开心?
夜里走山路,会掉悬崖下去么?有狼么?有坏人吗?
61公里的山路?我算一下啊,马拉松是42公里,平路稍微有些坡,每2英里就有水站,食物,厕所,医疗。50公里数超马,61公里要再走11公里。。。我没有走过。我跑过一次50公里。。。。饿着肚子怎么走?有水吗?有Gatorade吗?
爸爸怎么不陪着去呢???我刚想问,又觉得自己很愚蠢。何不食肉糜?爸爸被逼着和妈妈离婚,每天被钢钎抽打也不离,怎么可能去呢?
妈妈在那儿干嘛呢?肯定是家庭不好,或者。。。妈妈是坏蛋么?
爸爸为什么会让四个女儿去看妈妈呢?自己肯定也想去的吧?为什么没去呢?连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儿都没留在身边?为什么?没人照顾?爸爸在干嘛?
。。。。。。
这些问题今天白天上班的时候,一直在想,想了一天,想不明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那个时候,父母,特别是”有问题“的,不能离开各自所在的地方是很常见的。
不过,不知道那边山里有没有什么野兽出没。
大的姐姐已经在95年工伤意外中过世了。今天还专门向在德国的二姐和在中国的三姐询问了,我询问的主要是,哪一年?
68年或69年?这是姐姐们也记不太清楚了,她们记忆中应该是69年,因为过后,我大姐就上山下山了。
今天二姐还说,她去看妈妈最多,大多是搭长途货车去的。我去看过二次,一次是和表哥(他到城里找我们),一次是和三个姐姐。
爸爸为什么不去?他的43元公资,是全家的生命钱,他是不可以一天不上班的。
我们那时的命,没有现在的小孩这么珍贵,不是父母不想珍贵,而是他们自已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当时有公路,但不是柏油马路,是石子路,所以今天三姐还说,她的双脚都打起了泡。
今天问二姐,为什么不坐火车,她说哪有钱!我们从下午一直走到第二天清晨,姐姐没有背我,我从小野性十足,聪明伶俐
。我写的是决对真实的事件,我们在文革中受的苦,比这次走夜路,残酷得多的,多得很,这根本不算什么。
看来,文革的记忆,我必须写,如果不写,多年以后,这段苦难的历史就会真的被遗忘,被篡改。
我们那时哪有什么危险意识,修这条铁路死了很多人,沿途都有坟墓。
说不相信的人,你太幸运!,但如果你认为我编故事,那我请你尊重历史,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血淋淋的历史。
经历了那些的人,不会沉浸在小资情调里。可能你在练习写作,综合了几个人的经历。
铁路已经通车了。为啥还说是铁道兵正在修火车道呢?这意思不是火车还没修完吗?没修完是不能通车啊。
襄渝铁路竣工,好像比68,69年都晚。
不过,我相信,那些年,靠走路去很远的地方,都是很常见的。没有车马
我有时候还跟老公撒个嗲,和我在赛跑冲刺时的饿兽形象也不大匹配。
从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妈妈就是“运动员”,历次运动,她都因为家庭出生受牵连,完全谈不上什么个人理想、抱负。她那么聪明、那么漂亮,一辈子能活下来,就是奇迹。
我家老爷子当过铁道兵。。哈哈,要不跟他咨询一下?我没追故事,纯粹回你这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84%E6%B8%9D%E9%93%81%E8%B7%AF#%E8%80%81%E7%BA%BF
老线: 简介[编辑]全长916公里。自焦柳铁路上襄阳站出岔向西引出,襄阳北站至老河口东站与汉丹铁路共轨。全线东起湖北省襄阳市、经由十堰市,陕西省安康市,四川省达州市、广安市,抵达重庆市。
建设历史[编辑] 1968年4月:开始修建 1971年8月:铺通到达县 1975年11月:临时运营 1979年12月:全线建成 1980年10月:襄樊-安康段电气化 1983年12月:安康-达州段电气化 1998年12月:全线电气化 2009年6月27日:襄樊-安康段复线化完成 2009年10月31日:全线复线化。那个时侯追求理想、追求文学艺术,所以骨子里是理想主义者,是文艺青年。小资情调也是完全真实的。
大约是1967 年
我姨妈就这样,家里专门挂西方古典油画。。。
所以中国现在真的可以西方式“民主”吗?不知道。文革其实就是最大的“民主”。
我那时估计也是碍手碍脚的,就送到外面养一段时间。
也许我嘴甜,真不记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我在岸上看着他扒拉水中叶子将菱摘下。
这场景太清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