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其实挺广的。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所在是对方是不是吝啬的问题。如果他是个吝啬的人,你就是得到了他的银行账户也不可能随便花钱。如今社会的人,在一个婚姻里,甭管谁管钱,都不可能在花钱的时候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男的真的对家里怎么花钱一点儿不闻不问,同时也没有自己能掌握的钱,很难想象这个人会是一个有大出息的人,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财政自由,也没有财政意识,很难想象这个人有什么大的责任感,挣钱的动力。以前小农经济状态下男的一点儿不管钱是有可能的,因为反正也没有几个钱,就是油盐酱醋那点儿事儿,谁管都无所谓。
如果他不是个吝啬的人呢,即使你不掌握他所有的账户,你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因为该他负责的他负责,你需要的都有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很简单:他要是个吝啬的人,甚至经济上沾了你的便宜,那踢他没商量。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呢, 那就要问问了:你(简单称你,虚拟人称)说的得不到他的账户是什么意思呢?
有很多美眉都讲了,现在社会的夫妻模式是两人有共同的账户,家里的开支都从这里走,同时每人可能会有自己的账户,有自己能支配的私钱,也可能没有,无论怎样,只要是家里的开销俩人有商有量,怎么着都不是问题。
你想得到对方的银行账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对方没给你足够的家用(包括储蓄),还是你想全部掌握对方的经济大权?这个得说清楚。
说到完全掌握对方的经济大权,比如说他的钱你都管,他想花钱的时候跟你要,我个人是没这个要求的,因为我觉得男人这样也太惨了点儿,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谁要是让我这样, 我去~
另外讲了,我怎么记得家坛有帖子说过有国男老公管钱管得死死的,老婆摸不到多少边儿的呢?可见也不是嫁国人就能得到对方的账户。在哪儿都是看人吧?
总体来说,在国内可能能完全掌握到对方经济大权的情况比较多, 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个传统文化包括小农经济之下的文化)。我觉得即使是在国内也是多半看性格,有男人愿意这么做,有男人不愿意。我相信甭管怎样,真正的实质是俩人共同管理(有商有量)。另外就是我上面说的,钱少的无所谓。
要是自己不挣钱呢,那就另说了。
说来说去,还是自己挣钱舒服,想怎么花怎么花。自己有钱花,也不怎么会在意别人怎么花。朗格里格朗~
有一个朋友还说她老公年连账户的密码都不知道。 对我说这话的闺蜜家里也是这个模式。 我姐姐在姐夫在生时也是姐夫把全部收入上缴的。 当然我说的应该是数据不充足的, 但那确实是国人管理资产的一个模式。 我没有说这个模式是好是坏。
主要是被国内和文学城的大款给比的。
就我们家那就个钢蹦,谁管都无所谓,也管不出啥太大的成效,呵呵!
没个几十米的现金流,没几个投资房,就管几瓶油盐酱醋啥的,你说,这能叫管钱吗?
只是她一个人的经历,不能推广到全世界。
甭管表面上谁管谁不管。
要是一方亏待了另一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能抠门儿的更多。 这年头, 挣钱都不容易, 谁不扣门儿谁举手! :D
婚后管钱可能是他们谈朋友时说好的, 我知道广州的家庭以前多是这种模式。 那时的人也没有很多资产, 两人的收入只够家庭开支。 我的朋友们多是结婚至少二十多年了, 结婚时多是一穷二白的,当然也是遵循这个模式了。 这个模式当然对富豪和实业家不合适的
老公安排买豪车,豪宅,豪旅游的。。。
老婆觉得很轻松的
比如家里买房,买车,买家具,买食物,小孩学习费用,还是应该用共同帐户走的。
我们家,婚后啥都在一起,买大件先讨论的
有人就是被欺负的料,木法的。
自己不去掌控,被欺负,也是活该的
只是说一种模式
最主要,谁是花钱大头。
为自己还是为家?
谁赚钱多?
男赚少,花的多,那还是别管,是透资的,呵呵!
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经常闹笑话。吃过饭就说,走吧!
平时周末出去我不带包有几年了,都是他付钱,结果养成一个付完帐没想到要把卡收回来的坏习惯。
去年一次请儿子去城里吃日本餐,结果忘了卡,又懒得去拿,让人把卡剪了,我重新申请一张;没想到一个月后和同事出去午餐有发生,那次是让LG去拿;第三次又是,。。。 现在他们父子把我当老年痴呆对待,
只在一方用钱有点过度或有大笔支出时通报一下,提醒稍微收敛一点。
独立的人格最重要,这样才能怎么开心怎么过。
也习惯了,可以自动把“你”换成她自己。
我一婚嫁国男,二婚嫁欧裔男。对我来说,从一婚那里得到整个婆家自上而下的关照和保护,从二婚那里得到平等和独立意识吧。
说管对方账户的, 至少401K和IRA账户是管不到的
我会盯着点的。
刚才付帐时,我一看80 多了,立马问,会有错吗?
人家认真看,说二杯酒25,所以,帐单高了。
我就点了鱼,无淀粉配的。前台是二个蟹饼,一人一个。我喝凉水,所以我现在可以吃南瓜子了。
但愿明天体重不升
一旦到离婚,女方变脱毛鸡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不管是几婚,不管先嫁国人后嫁老外,先嫁老外后嫁国人,单身还是单妈,只要现在是最好的,就对了。这才是越活越明白呀。。
最好只管花钱~~~~
不过钱花多了也累,要是有个指标每天要一定花出去多少钱,估计连花钱的欲望都没有了。。。早上起不来去花钱,那可累死个人了。。。。
因为我不爱管,太懒。每次外派出去,当地的账户都归我管,每次都乱七八糟,,,不得不承认真的不是那块料。。。
如今但凡领导要出差,都要把网银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写给我,就怕我需要。可是快20年在一起,我从来就没进去过一次,,,
这个话题其实挺广的。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所在是对方是不是吝啬的问题。如果他是个吝啬的人,你就是得到了他的银行账户也不可能随便花钱。如今社会的人,在一个婚姻里,甭管谁管钱,都不可能在花钱的时候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男的真的对家里怎么花钱一点儿不闻不问,同时也没有自己能掌握的钱,很难想象这个人会是一个有大出息的人,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财政自由,也没有财政意识,很难想象这个人有什么大的责任感,挣钱的动力。以前小农经济状态下男的一点儿不管钱是有可能的,因为反正也没有几个钱,就是油盐酱醋那点儿事儿,谁管都无所谓。
如果他不是个吝啬的人呢,即使你不掌握他所有的账户,你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因为该他负责的他负责,你需要的都有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很简单:他要是个吝啬的人,甚至经济上沾了你的便宜,那踢他没商量。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呢, 那就要问问了:你(简单称你,虚拟人称)说的得不到他的账户是什么意思呢?
有很多美眉都讲了,现在社会的夫妻模式是两人有共同的账户,家里的开支都从这里走,同时每人可能会有自己的账户,有自己能支配的私钱,也可能没有,无论怎样,只要是家里的开销俩人有商有量,怎么着都不是问题。
你想得到对方的银行账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对方没给你足够的家用(包括储蓄),还是你想全部掌握对方的经济大权?这个得说清楚。
说到完全掌握对方的经济大权,比如说他的钱你都管,他想花钱的时候跟你要,我个人是没这个要求的,因为我觉得男人这样也太惨了点儿,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谁要是让我这样, 我去~
另外讲了,我怎么记得家坛有帖子说过有国男老公管钱管得死死的,老婆摸不到多少边儿的呢?可见也不是嫁国人就能得到对方的账户。在哪儿都是看人吧?
总体来说,在国内可能能完全掌握到对方经济大权的情况比较多, 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个传统文化包括小农经济之下的文化)。我觉得即使是在国内也是多半看性格,有男人愿意这么做,有男人不愿意。我相信甭管怎样,真正的实质是俩人共同管理(有商有量)。另外就是我上面说的,钱少的无所谓。
要是自己不挣钱呢,那就另说了。
说来说去,还是自己挣钱舒服,想怎么花怎么花。自己有钱花,也不怎么会在意别人怎么花。朗格里格朗~
有一个朋友还说她老公年连账户的密码都不知道。 对我说这话的闺蜜家里也是这个模式。 我姐姐在姐夫在生时也是姐夫把全部收入上缴的。 当然我说的应该是数据不充足的, 但那确实是国人管理资产的一个模式。 我没有说这个模式是好是坏。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在逐渐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在逐渐了解世界的异性。他们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分子。于是,有些中国人漂洋过海,嫁给了外国男人或者娶了外国女孩。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繁荣昌盛。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而到了1997年已达50773对,涉及53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欢乐痛苦。由于文化的差异的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
日本男性最愿意娶中国女性
随着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以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目的旅居日本的中国人在逐渐增加。在这些中国人中,一些女性嫁给了日本人为妻。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日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婚姻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日本男子娶外国女子为妻的越来越多,其中娶中国女子为妻的比例最高。
随着日本人口增长率一年比一年低,40多岁的一般日本男性现在很难找到二三十岁的日本女性为妻,原因是如今日本女性都要求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一般的40多岁的日本男人的经济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她们的要求。于是,这些日本男子尽快解决单身寂寞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寻求配偶的目标转向国外。一般日本人都认为,中国人的长相与日本人很像,饮食差异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会写汉字,等等。
中澳婚姻温而不热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地球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文化背景十分不同,但是两国间的联姻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当中,除了经济的吸引和文化的好奇等有利因素之外,也存在许多困难和误解尽管中澳交流年年发展,但是两国婚姻并没有出现过突增或者突降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结婚人数比例的增长基本不超过7%,偶尔还有降低。这种平缓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几年中澳婚姻交流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
澳大利亚移民局对中澳婚姻的签证一直控制严格。首先他们要证明双方婚姻关系的真实性和持久性,而且这种考核对申请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现状,家庭中长辈参与程序和申请人对婚后的安排,并未加以深入考察,而是直接套用澳大利亚的各种观念、行为标准和移民部政策,罗列出一串串申请人未能符合的条件或标准。所以有时候申请人在面试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会成为拒签理由之一;有时,申请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矛盾或不和,尽管双方和好如初,但仍然会被移民官抓住把柄赫然成为拒签的重要理由之一。从2002年12月开始,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实施新的结婚证书颁布办法,所有要登记结婚的配偶,可以先谈好彼此的结婚条件,包括离婚时财产如何分配,小孩如何教育,要到什么地方度假,甚至一周做爱几次,等等。
许多在悉尼的中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但是澳大利亚人对此另有看法,悉尼大学正要结婚的安德森教授就认为,这样很清楚,也是一种互相尊重对方的表现。
中澳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专家说原因和澳大利亚整体婚姻文化习惯有关。澳大利亚是有名的家庭观念差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夫妻离婚率排到前三,第一是美国。4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男人中,有过离婚记录的占全体总数的40%。所以澳大利亚人把婚姻看得比较淡。
中德联姻喜忧参半
上海的磁浮列车开通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电机商人彼得先生感到非常兴奋。他很清楚,中德两国合作的磁浮列车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中德两国在上海的合作前途无量,对他个人来说,这绝对有助于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上海找一个中国媳妇。“两国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姑娘对我们越来越不陌生,我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越来越容易。”彼得操着生硬的汉语说。据了解,彼得先生身边有这种想法的德国小伙子还有不少。
德国人把婚姻家庭看得很重,这一点和中国人很相似。如此他们认为应当有了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结婚,否则婚姻会不稳定。也因此,德国人办理跨国结婚的手续非常烦琐。登记结婚的话,首先要把从小到大各种证件能办上的都办上。这些文件必须首先经过中国公证机构公证,再经中国外交部确认,最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馆认证后再邮寄到德国,由在德国注册的翻译公司译成德语,后再递交给婚姻登记处。但最终能否结婚不是由婚姻登记处说了算,所有文件都得送德国各州最高法院由法院决定。一般来说,没四个月这套程序批不下来。乃至有一种说法建议凡欲和德国人结婚者转道丹麦办理,那里三天就够了
主要是被国内和文学城的大款给比的。
就我们家那就个钢蹦,谁管都无所谓,也管不出啥太大的成效,呵呵!
没个几十米的现金流,没几个投资房,就管几瓶油盐酱醋啥的,你说,这能叫管钱吗?
只是她一个人的经历,不能推广到全世界。
甭管表面上谁管谁不管。
要是一方亏待了另一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能抠门儿的更多。 这年头, 挣钱都不容易, 谁不扣门儿谁举手! :D
婚后管钱可能是他们谈朋友时说好的, 我知道广州的家庭以前多是这种模式。 那时的人也没有很多资产, 两人的收入只够家庭开支。 我的朋友们多是结婚至少二十多年了, 结婚时多是一穷二白的,当然也是遵循这个模式了。 这个模式当然对富豪和实业家不合适的
老公安排买豪车,豪宅,豪旅游的。。。
老婆觉得很轻松的
比如家里买房,买车,买家具,买食物,小孩学习费用,还是应该用共同帐户走的。
我们家,婚后啥都在一起,买大件先讨论的
有人就是被欺负的料,木法的。
自己不去掌控,被欺负,也是活该的
只是说一种模式
最主要,谁是花钱大头。
为自己还是为家?
谁赚钱多?
男赚少,花的多,那还是别管,是透资的,呵呵!
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经常闹笑话。吃过饭就说,走吧!
平时周末出去我不带包有几年了,都是他付钱,结果养成一个付完帐没想到要把卡收回来的坏习惯。
去年一次请儿子去城里吃日本餐,结果忘了卡,又懒得去拿,让人把卡剪了,我重新申请一张;没想到一个月后和同事出去午餐有发生,那次是让LG去拿;第三次又是,。。。 现在他们父子把我当老年痴呆对待,
只在一方用钱有点过度或有大笔支出时通报一下,提醒稍微收敛一点。
独立的人格最重要,这样才能怎么开心怎么过。
也习惯了,可以自动把“你”换成她自己。
我一婚嫁国男,二婚嫁欧裔男。对我来说,从一婚那里得到整个婆家自上而下的关照和保护,从二婚那里得到平等和独立意识吧。
说管对方账户的, 至少401K和IRA账户是管不到的
我会盯着点的。
刚才付帐时,我一看80 多了,立马问,会有错吗?
人家认真看,说二杯酒25,所以,帐单高了。
我就点了鱼,无淀粉配的。前台是二个蟹饼,一人一个。我喝凉水,所以我现在可以吃南瓜子了。
但愿明天体重不升
一旦到离婚,女方变脱毛鸡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不管是几婚,不管先嫁国人后嫁老外,先嫁老外后嫁国人,单身还是单妈,只要现在是最好的,就对了。这才是越活越明白呀。。
最好只管花钱~~~~
不过钱花多了也累,要是有个指标每天要一定花出去多少钱,估计连花钱的欲望都没有了。。。早上起不来去花钱,那可累死个人了。。。。
因为我不爱管,太懒。每次外派出去,当地的账户都归我管,每次都乱七八糟,,,不得不承认真的不是那块料。。。
如今但凡领导要出差,都要把网银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写给我,就怕我需要。可是快20年在一起,我从来就没进去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