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颜宁的成果

p
playForever
楼主 (文学峸)

[Photo]

生物学家颜宁要回国担任新创办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了。颜宁赖以成名的成果是“人类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50年的问题,在颜宁团队的努力下,第一次在冷冻电镜下得到了揭示。但是这个成果从“颜宁验证了这个结构变成了颜宁发现了这个结构”,其中的故事令人感慨。
验证和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当于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杨振宁李政道和验证了这一定律的吴健雄这样的关系。而颜宁将这两者都归于自己了。提出这个“转运蛋白分子结构模型”的其实另有其人,且早在20年前。故事很长,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颜宁简历:
1996年-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0年-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5年-200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7日,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6][7];2019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2年接受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一职准备返国。
再看颜宁的恩师施一公的简历:
1985-1989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学士
1990-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博士
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博士后
1996-1997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博士后
1998-2001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助理教授
2001-2003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副教授
2003-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教授
2007-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至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为什么会提到施一公的简历?因为这个故事与施一公有脱不了的干系。在后面读者就会明白。颜宁的成果背后,有施一公的影子。
颜宁的成果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在一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只要是生物体,只要给葡萄糖,生物体就有存活的能量来源。然而,葡萄糖是如何进入细胞的?这一直都是个谜,因为营养和细胞的代谢物进入细胞是受到限制的,而葡萄糖却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搞清带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结构就成了科学家的梦想. 
在这个领域想揭开谜底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也一直在努力做这样的课题。碍于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想搞清葡萄糖被细胞吸收的生物机理,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在继续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有必要插叙一下施一公在美的读博经历。施一公的博士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完成的,随后继续霍普金斯做博士后。
施一公的博士生导师是比特·麦洛尼博士,已于2013年去世。记住这个时间点,跟故事有关联性。施的导师是一个极其好心肠的人,施在读博之初,有一门生物学考试三次考试52、32、22分,他去求导师网开一面,不然他的奖学金就会被取消,他的导师“戴着眼镜眯着眼看了他半天,仿佛他不是一个好学生”(施自语)
这些看似跟故事无关的插曲,并非废话,因为施的导师也是这起学术官司的当事人。而施一公的导师有一个高足,在施读博期间在其导师手下做博士后,就是“杨李”中的“杨”,所以就跟施有了交集。这个“杨”在1993年用当时没有人想到的“土办法”(不是主流认可的办法)居然模拟出了葡萄糖蛋白载体的理论模型。他的论文成果以第一作者和导师联名发表在当时比《自然》更受业界学者看重的《细胞》杂志上。因为在当时这是一个理论模型,论证了葡萄糖蛋白载体必须以这样的模型运作,而没有设备可以3D实物的观察结果予以验证。这为“杨”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取得这样的成就之后竟然离开了这个领域。
这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是1993年发表的,看施一公简历,其时他正在读博。要说如此有抱负的施一公不知道这篇论文,或者说没有读过他导师的这篇论文,或者他的导师没有跟他提起过这篇论文,相信没人会信。施可以公开自己考试的不及格,可以公开导师对他的恩情,为何在颜宁成果出来前后,独独不提这篇论文?
颜宁在9年之后发布了她同样课题的论文,但比前者更进了一步,她用那时最先进的冷冻电镜获取了葡萄糖蛋白载体的3D照片,从而以令人信服的科学实证验证了“杨李”模型。如果说颜宁获奖无数的论文施一公没有读过会有人信吗?
颜宁论文发布的时间点“刚好”是2014年,在论文中颜宁引用了诸多其它的论文,却独缺“杨李”9年前相同结果的论文,这样的事发生在学术界是难以想象的。而施一公的导师又“恰巧”在2013年去世,一个看似完美的时间差。为什么颜宁2014年发布论文之后的5年靠这篇论文获得了诸多大奖而没有引起任何质疑和非议?
因为颜宁的论文是发表在《自然》而不是《细胞》杂志上,姑且算作是又一个巧合。按照自律原则,杂志相信投稿者的道德水准而不会像今天大学的学位论文去“查重”。而“杨李”二者一个2013年归西了,一个在博士后做完就因为个人原因退出了这一领域的工作转去其它领域了。照理说,颜宁的“原创发现”安全而完美。
自从2014年颜宁的论文发表以后,无论在国内和国际上,荣誉满载,平安无事。当然这样的“原创成就“任何荣誉都是应得的,它体现了国家对科技成就的重视,国际学术界对这样的成就的骄傲,也让学术同仁钦佩、艳羡。颜宁自己也一定极其自豪和高兴,于2016年接受了央视的邀请,参加了《开讲啦》的电视节目。
凡事有因果。因为《开讲啦》节目的火爆,颜宁在国内成了既有学问又有颜值的女神。颜宁在节目上让观众知道了她是如何从构想到实验一步一步走过来,取得葡萄糖转运蛋白载体的3D结构的,一时风头无两。她现在想起来应该会后悔参加这样的节目,因为不参加,“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如此又过了三年,时间来到了2019年,拜网络之赐,颜宁也成了网红。这样的成就,这样的颜值,这样的年龄,偏还是单身,想不红也不可能。然鹅,正所谓祸兮福所倚。正是因为网络,让退出了学术圈的“杨振宁”偶然之间神使鬼差地看到了颜宁的《开讲啦》节目。当他看到颜宁节目上讲解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时,
“杨”心跳加速,“咦,这个蛋白载体模型怎么跟我耗时数年的博士后论文模型一模一样”?然后赶紧去查看颜宁的获奖论文,顿时明白了颜宁论文的全部内容,仔细检查了颜宁论文中引用的各种其它论文,发现自己的论文完全没有提及,这是同行之间极其忌讳的事情,因为在学术领域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
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同行学者的尊重,也让后人可以了解新的成果所基于的前人足迹,让后来者踩着他人的肩膀登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这是科学意义上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规范。科学研究的金字塔,是由无数人的不懈努力,由少数人才能加运气的突破,才让科学技术得以不断进步。
“杨”发现了自己的论文没有被引用的事实之后,又去了解了颜宁的成长经历,就发现了曾经的学弟施一公是颜宁的老师。虽然跟这位学弟没有很深的个人交往(一个是导师的博士后高足,得到导师的充分信任,可以随意决定是否参加每周的例行会议;一个是新晋博士生的菜鸟,导师手下诸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 但是对这位学弟与他共学期间的一切还是了如指掌的,因为“杨”的导师对“杨”青睐有加,会每周安排时间跟他除了学业和课题之外天南地北的闲聊,甚至一些私人决定都会先征求“杨”的意见。节假日会邀请“杨”去家里做客,以至于让师母也爱屋及乌。这是一种自然而又让人羡慕的师生关系,让“杨”不了解施都难。“杨”了解了颜宁论文的一切之后,在网上发文详细介绍了自己发现葡萄糖蛋白载体结构模型的前后经过,同时肯定了颜宁成果的积极意义,说自己的模型和颜宁通过冷冻电镜得到的3D结构完全一致,且是世界上唯二的葡萄糖蛋白载体结构发现者,通过3D照相将结构呈现出来,验证了“杨”自己理论结构模型的正确.
“杨”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后,传到了颜宁那里。颜宁即刻在微博上作出了反应,回应说她做的转运蛋白结构跟“杨“的结构模型不是一回事,希望不要来碰瓷。外行当然是搞不清楚的,但是在美国,内行的华人一大堆,更何况“杨”是施一公的师兄,真正的分子生物博士,怎么能不明白颜宁是在狡辩?
“杨”一针见血地指出四点:
1.她没否认她读过他的论文
 2.她在反驳里无法表明她的研究比“杨”的研究更接近于活体细胞的真实动态。
 3.颜宁以为在论文里不提“杨”的论文便可永远把真相埋起来,这是误判。
 4.颜博士应该知道,在膜蛋白领域,已经有科学家证明CFTR是氯离子通道而非载体!
“杨”进一步指出:颜宁的论文结论恰好证明了“杨”的研究结果。所以,没敢告诉《自然》审稿人真相。颜宁搞的不是钠离子泵,而是葡萄糖载体,而这个机理模型已经发表过了,更颜宁的模型一致。如果不隐瞒真相,那就需要告诉审稿人:颜宁的研究只是用另一方法证明了“杨”发现的葡萄糖载体工作机理是正确的。
有推友问:当年那些论文的评审也都吃干饭的?搜一下不就搜到那师兄的论文了吗?这是一个好问题。
颜论文的审稿人应该是搞X光衍射的,否则审不了她的论文。而在X光衍射解构领域,没有科学家从事葡萄糖载体蛋白的研究,审稿人就根据投稿人给出在葡萄糖载体蛋白机理领域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判断此稿件的价值。如果颜宁提及了“杨”的论文,她自己的论文就只能是“证明”而不是“发现”了。二字之差,天上、人间.
“杨”作为一个博士,曾经的科研学者,没有功利心,一点都不在乎功名,施一公也肯定知道师兄的“志向”。当初接下导师提这个课题的心态:在当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前景的课题。他导师明确告诉他,做不做随意,让他慎重考虑。他反问导师,你想不想做?你想,就做,成不成无所谓。
大有“但做好事,莫问前程”的豪迈。跟道先生何其相像?扯远了,言归正传。就这样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做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载体的理论模型。现在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同胞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更进了一步,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验证了这个理论模型的正确,高兴之余,又沮丧地发现他的学术成果被完全抹去了……
明天继续…
早上一大早起床,看到了一条重要的新闻,数学家张益唐博士又一篇重磅的数学论文已经挂在了网上,这是数学界的大事。打开推吓了一大跳,这么个故事怎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关注者暴增,实在是出乎意料。推上道非常先生的推文才是含金量十足,值得大家关注了解。好,争取今天把我的故事讲完…
“杨”在冷静思考之后,一方面将事情的全部经过发布在网上,一方面联系了《自然》杂志的资深编辑进行了投诉,杂志编辑建议“杨”把投诉给《自然》的质疑信贴在颜宁2014和2015年两篇论文下面的评论栏,这样读者可以看到“杨”的质疑。这在当年的海外中文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为颜宁辩护者有之,更多的是支持“杨”。顺便插一句题外话,有许多读者已经看明白了谁是“杨”,我会在故事最后说明用“杨”替代真实主角的原因,言归正传。“杨”按照杂志编辑的建议把他的质疑贴在了颜宁论文的下面评论区。面对质疑,颜宁采取的方式是沉默,对如此重大的质疑选择不答疑不反驳。“杨”在质疑之余。仍然以十分客观的胸怀指出:“颜宁最大的贡献在于她在膜蛋白结晶、X射线衍射技术改进、利用方面。在X光衍射领域她是顶级大牛,实至名归”。而整个事件中,对于颜宁的论文成果是“原创还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这个问题上,大家包括“杨”自己都忘了一个除了“杨”自己外,最有发言权的重要人物—颜宁的老师和“杨”的学弟施一公博士。施一公博士作为颜宁的老师,“杨”的学弟,对于这样的争论,应该是唯一一位祥知内情的人了。外界对颜宁的辩护和对“杨”的支持,都不会比施一公的要说的话有份量。然鹅,面对自己的爱徒和自己的学长 以及他曾经感激不尽的导师,施一公也似乎同样以事不关己的态度选择了沉默。既没有为自己的学生发声,也没有为自己的学长、导师辩护。施一公似乎忘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名言。但是,如果读者仔细看看施一公和颜宁,和“杨”在时间上的交集,读者可以合理推想,施一公在读博期间,就读过他导师和学长联名的论文,完全了解这个理论模型的意义,他也完全了解颜宁取得科学突破的课题是怎么立项的。
好巧不巧的是,施一公的学长九十年代就离开了分子生物学的领域,施一公的导师2013年去世,施一公的学生颜宁2014年就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这是与10年前就存在的理论模型无关的原创性成就呢?还是以这个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技术突破和验证模型的正确呢?施一公难道不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人吗?如果颜宁对“杨”针对她的质疑保持沉默还能理解的话,施一公对整个事件的沉默实在令人有足够理由心生疑窦。就在这桩学术公案进行的过程中,迎来了新冠这一世纪疫情,想想颜宁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就在2020年的年末,“杨”因为突发性疾病离世了,“杨”对颜宁的质疑就此嘎然而止…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杨”不是因为新冠离世的。
现在是时候告诉大家谁是那个“杨”了。他就是海外网上头号博主,传奇人物阎润涛。为什么没有在一开始就披露他的真实姓名?是因为出于我个人对他的敬重,他是我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网友。用“杨”来替代他,是想让读者知道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博士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阎润涛、麦洛尼和颜宁的关系。能够让离世的阎润涛为众多的推友所了解,也算是我在润涛离世二周年之际,对他的一个追思吧。
他的网文,可以跨越时间,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生敬佩。他的个人网站,是热心的网友自发为他建立的,至今访问拜读者络绎不绝。他的老读者,还一直在讨论他的博文。在此给出链接:yanruntao.org
《完》

 

 

 

 

 

 

p
playForever
曾经是 海外网上的传奇大博主,阎润涛 跟颜宁有瓜葛。
U
Uusequery
还记得当年网上的大论战. 感谢楼主详细讲了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U
Uusequery
Google的AI是否敲了颜宁的饭碗?
c
ca2004
怎么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工具而已。以后做结构更容易了。
U
Uusequery
NIH的grant会减少,因为AI又快又好.
c
ca2004
我知道的做蛋白质结构的人,并不是只做结构,很多时候是为了设计新药物,还有各种生物机理...
红辣椒66
那颜闫的争议除了施一公就没人有发言权了吗?如果施一公是唯一的最高的权威,他不说话谁有啥门儿?
c
ca2004
AI的原理是机器学习.学习就要有数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才有今天的AI机器学习.
c
ca2004
同样的,世界变化很快,总有新的出来,如果从来没有数据的话,机器也无从学习的.还是先要有实验数据的.
p
playForever
如闫和他的导师多年前出版文章的确提到这个想法,觉得施一公不说话也不是很重要。
c
ca2004
AI 只会加快科学家的研究进程.
c
ca2004
NIH的grant很少会有要一个结构的,一般是治疗哪个疾病, 结构只是辅助的.
红辣椒66
既然如此,为啥这么久了还是没人出来替闫涛瑞说句公道话?即使没别人在相关领域做科研,至少应该有人在相近领域干

这些教授专家学者们对自己领域之外的科研成果都一无所知?

希望将来有一天,会有权威人士出来说句公道话,

监考老师
有闫论文链接吗?
5
547788
读完这个外传,觉得学术界除了闫,颜,施,别人都是外行一样,唯一的一个内行,施的导师还死了
退
退隐老妖
闫过世了。按照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过世了的人,谁会替他主持公道?反正他也没法念你好了,白费人情啊。
退
退隐老妖
这件事情给颜宁的负面影响是永远抹不去的了。正是因为当初没有说清楚。

可能她觉得那样掩盖起来更好。但是不然。没有拿出真凭实据说明人家的质疑是不对的,那个质疑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以后永远说不清了。而且还说前辈碰瓷。相当地吃相难看。

久经沙场的枪
觉得老阎在碰瓷。从颜宁返聘终身教授来看,普大好像并不在乎。普大生物系那些大佬好像都不是吃素的,,,
久经沙场的枪
说实话,挺烦这种窝里斗的。
p
psp2000
闫是阎的简体字?
7
72122


吃软饭,没有什么成果,靠夫人wsz教授在自己的实验室给他安排一个年薪6.5万美金的工作。

他和颜宁怎么会是一个数量级的?他通过碰瓷把自己和颜宁挂上了钩。阎仅仅是一个网红。

阎还说自己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查证是假的,小麦育种是张锦熙研究员一辈子的累积的成果,早在1979年就已经在北京实验推广。阎1979年考上张的研究生,然后到南京农学院上基础课一年。1980年回到张的身边学习,后来在张的指导下参入对张的成果在全国推广工作。然后阎就来美国和已经出国的他夫人团聚。经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上查证,获奖名单没有阎的名字。

阎就是一个网红忽悠崩瓷。

久经沙场的枪
那倒不然,人各有志吗。老阎民间演绎写的不错,有很浓的乡下半仙味道
笑薇.
这就是润涛严的写作风格,你无法从第二个source 进行认证。都是些

查无实据,无从考证的信息。把正史写成野史,把野史当作正史杜撰。

密码忘记了
阎的原始文章读过,个人意见如下

阎文章有独创性。颜不引用,不提及,是不合适的。但也不能算是抄袭。颜做的结构研究与阎做的是不一样的工作。

阎,施师出同门。阎文章发表在多年以前,颜结构研究发表在后,阎的文章为颜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简单地说“不知道,没读过,没参考”是说不过去的。科研领域,立项之前就要检索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问题所在。

但阎毕竟是小人物,从未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加上已经早逝,更加不可能赢这场争论。

7
72122
不这么看

一个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不必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和一个网红打嘴仗上去。大科学家每天朝着自己的目标奔去,无所事事的网红心急如焚想蹭热度,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你,急死你!先胖不叫胖。

网红2500多万点击点量,读者也就几万人,粉丝几千人,铁杆粉丝百人。每一篇博客只要能引起争论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击点量。

 

密码忘记了
阎有几篇相关文章。其中之二见内

https://doi.org/10.1073/pnas.92.13.5973

https://doi.org/10.1016/S0092-8674(05)80082-0

用的细菌为模型。因为葡萄糖是进化史上最原始的化学能原物质,其转运蛋白模型机理是高度保守(进化过程中变化不大)。

p
psp2000
真人真名,他们不愿意出来说而已。
密码忘记了
站这。不是每人都想着出人头地,一辈子为浮名活着的。

阎是个聪明人无疑。他没走学术爬梯子这路也许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早年科研达到高度,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他如果走“天牛”track,应该也是大有机会的。

p
psp2000
你有根据?全是老生那个人的说法。
密码忘记了
不需要做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专家来判断

搞生物学的,花点时间读读几篇相关文献,就能判断出事情的大概。但说服别人就难了。

反正也没必要搞太清楚了。学术界也就那么回事。有时糊涂点更好。

红辣椒66
和网红不网红没有关系。这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态度的问题和有无诚信的问题。
歪理壹箩筐
神回复!

这文章不是为阎润涛增辉,是给他损与誉,因为更让人觉得他在碰瓷。

如果真如文章所言,给予颜宁的众多荣誉,首先应当授予给阎润涛才对呀。

密码忘记了
这样说是非常侮辱自己的

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红辣椒66
你这个说法没有说服力。要想揭示真相,就去认真读他俩的论文。不想费功夫就没有发言权。
红辣椒66
我以前也这样认为,现在觉得没那么复杂,不需要用成见去给这件事下结论。只要有专业基础的人认真去读他俩的相关论文就能看出来

他俩是谁不诚信。

7
72122
就这个跟帖的几行

你去农科院网站去查,看他是否获奖。

去UAB网站去查,看他是否在夫人实验室工作,去Alabama 州政府网站去查,看是否65000美金。

7
72122
你有根据拿出来反驳。

和谁说的无关,关键是说的有没有根据和事实。

7
72122
你换话题

你证明不了他比夫人有成就。

7
72122
那么

他说他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事实上他没获得,这算有诚信吗?

 

h
happylittlewoman
我也的确觉得这是她人生很大污点,影响力越大,做人应该越有诚信
红辣椒66
不用查无关紧要的,就直接读他俩的相关文章就行了。如果不想费劲读他们的文章在这个话题上就闭嘴。

按政治立场来讨论科研问题是流氓作风。

红辣椒66
即使他那件事上没有诚信也不能说明他在颜阎之争上也没诚信。你想搞清这事就去认真读他俩相关的论文

然后和上面的“密码忘记了”就具体问题经行讨论。

p
panlm_
阎润涛,Dr RUN TAO YAN,向NATURE 杂志陈述自己的成果没有被颜宁 - NING YAN 在NATURE

发表的论文中提及,而阎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是颜论文的基础,颜用实验观测并拍了结构照片说明阎的结构模型是正确的。

颜论文未引用阎论文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毫无疑问,颜阅读过阎论文,只是不愿意引用阎的原创性成果而已。

可惜,阎润涛博士过世了。颜和她的导师施还活着呢。令人无语!

一问三知
阎的理论模型也是从其他跨膜转运模型搬来的,与杨-李和吴建雄的关系完全不能比。阎甚至一直都没能找到独立的职位。颜太张扬,也不是能静
一问三知
也不是能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人。
7
72122
其实

我不care 他,他不是我的网红。

7
72122


是流氓作风?

世界上那些大科学家跟风质疑了吗?

这几个顶级杂志撤销颜宁的论文了吗?

他们都不如你的水平高,因为你读了论文?

7
72122
你是说,阎一提完质疑就立马过世了?
红辣椒66
我没读他们的论文,也不打算读,所以我不对他们的争议下结论。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你要讨论一件事就需要知道真相

需要认真读双方的论文,看他们做了啥贡献,他们的争议是啥,你才能做判断。和你这样的垃圾没必要浪费时间。再不回复你任何留言。滚远点。

7
72122
你没读,你说的就是真相?

你先滚一下我看一看 

7
72122
真人真名并不说明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红辣椒66
我哪里提到真相了,我不知道真相,也不对他们的争议下结论。只希望围观那些认真读他们论文的人的专业性讨论。

反对不愿意花功夫寻求真相的人搅浑水。

监考老师
我倒觉得阎的方法对颜来说不是一路,没有参考价值。

除非是写综述一类的文章。

7
72122
赞同。
密码忘记了
你又在侮辱逻辑学。
密码忘记了
真正的科研,方法只是工具

科研,最重要的是增加新的知识,建立新的方法和得到新的结论。

阎的方法,限于当时的科技及实验条件,但已经通过当时的实验数据,推导建立了机理模型,即提供了新的知识。

颜的工作是用当时的新的但已经成熟的方法,取得了直接证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模型的正确性。新方法代表的是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建立新方法,逻辑推理,建立新的学说,提供新知识才是科研的核心。只会用成熟的方法工具千篇一律地做重复性工作,是匠人的事,不是科学家的事。比如DNA测序,PCR等方法,最初的发明人是天才,现在天天在做的是技术员。

密码忘记了
颜其实没什么大错,原文提及并引用阎的机理模型即可,不大影响她的工作的价值

出现质疑后,也可出个两行字更正,说一下不小心漏了。一般也是科研圈里都能接受的。

问题就出在颜,施都不回应。既不道歉更正,也不反驳。这不符合规范。

p
peacemind2
如果不提是有私心的,就没法吹自己了。毕竟阎已经建立了模型。
7
72122
当网红就是为了浮名。
p
psp2000
别扯了,你查了,知道能查到那年的吗?
监考老师
只是成熟方法的应用上不了nature吧。我没看颜的全文但应该有方法上的突破,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