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录》-戏(2.1)

树枝儿
楼主 (文学峸)

(2.1)

秦腔,高亢、激昂、洪亮,唱起来满嗓子吼,男人的粗犷和女人的泼辣都实实在在,不做作。热情的时候像麦场上一串串滚烫的汗珠,悲伤的时候像腊月天刮在脸上的风,羞涩起来像远远地开在山崖上的桃花,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清楚明白。每一出戏都是重彩浓墨,拼尽全力。

 

陕西流传着一句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个“秦人”其实也包括甘肃天水、陇南等古代属于“秦国”的地区。秋林坪的秦腔是因一个陕西卖唱的傅老汉启蒙的。尽管,他,以及痴迷于秦腔的王殿清老人,在我们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传说,但他们种下的秦腔种子在我们记忆里开花结果。现在想来,如果那时就有互联网和抖音,王殿清老人投身秦腔九死无悔,以他终身痴迷钻研的劲儿,就算不能成为大角扬名立万,最不济也能会成为网红,粉丝无数。

 

高山戏,现在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大量资金挖掘、扶持、推广。但秋林坪人当初却是嫌它太简单无趣而抛弃了它,选择了更丰富、更精彩、更先进的秦腔。虽然,老爸说我唱秦腔像唱流行歌,但我还是偏爱秦腔,京剧、豫剧、川剧、越剧、黄梅戏什么的,都比不上深深印在心底的那个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感录 王在富

  秋林坪村学唱“秦腔”是一九四二年以后的事。

  秦腔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剧种之一。秦腔,又名“秦声”、“乱弹”、也叫“桄桄子”。因陕西、甘肃一带古为秦地,故名秦腔。秦腔不但广泛流行于陕、甘、宁、青、新,而且西藏台湾等省区也有秦腔社团。

  秦腔的行当有生、旦、净、丑、末,表演有唱、念、打、做、舞。秦腔的板式有六大类: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导板、垫板、滚板。除滚板外。其余板式均为“欢音”和“苦音”。再细分类,慢板类有慢三眼板、栏头板、撂板,阴司板、伤寒调,二六板类有慢二六、快二六、二六碰板,代板类有慢代板、紧代板、慢剁板、紧剁板、喝场子,二导板类有二导板、二导板序,垫板类有慢垫板、快垫板、大起板。秦腔板式的节奏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慢板类均属一板三眼,二六板类均属一板一眼,代板类和二导板类均属有板无眼,垫板类和滚板类均属无板无眼。除上述板式外,还有彩腔。彩腔是秦腔唱腔中一种特殊的拖腔,俗称二音子。慢板的苦音彩腔有苦中乐、软三滴水、哭腔子。欢音彩腔有麻鞋底、硬三滴水、十三腔。二导板的彩腔有苦音导板序,欢音导板序。代板的彩腔只有一种:喝场腔。垫板的彩腔叫大起板腔。

  行当的唱腔分七类:须生腔,小生腔,花脸腔,丑腔,正旦腔,小旦腔,老旦腔。他们的各自特点是:小生、小旦的唱腔旋律较花彩,多起伏,音区较高。须生,正旦的唱腔则平直,少花彩。花脸、老旦的唱腔音区较低,旋律更直。丑角的唱腔则诙谐、滑稽、较随便。

  唱戏少不了文武场面。文场的领衔乐器是板胡。所以有文场“一把手”之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连、垫、顿、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搂、揉、滑、泛、弹、打。基本乐器还有二胡,笛,唢呐等。

  武场面的主要乐器是板鼓。板鼓是秦腔武场打击乐器之一,也是文武场面的指挥乐器。常用许多无声的手势指挥文武场面进入各种演奏。如:指、边、扔、撇、划、扬、撤、分、领、抄等技巧,故有场面“主心骨”之称。基本乐器还有暴鼓、战鼓、堂鼓、梆子(在剧中起击节定眼作用)、牙子、大锣、手锣、铙钹、铰子、碰铃等。大型的专业秦腔剧团,文武场的乐器就更多了,这里不在赘述。

  唱戏更少不了服饰、盔帽、道具。服装主要有男女各种颜色的莽、帔、靠、甲、袍、衣、褶、裙、斗篷、滚身子、团龙马褂等。盔帽有王帽、纱帽、罗帽、草帽、太监帽,也有帅盔、鸡盔、蝴蝶盔、夫子盔、凤冠、相巾、将巾、员外巾、软扎巾,还有翎子、靴子、鞋子等等。主要道具有马鞭、船板、刀、枪、剑、棍、锤、鞭、弓、桌裙、椅帔等等。

  当然,戏台、幕帐、灯光、音响等都是少不了的。基本具备以上所述,才能演唱一出较完整的戏剧。在乡村,还可以再简单些。但最基本的东西是应有的,如:板胡、板鼓、梆子、铙钹等。否则,就唱不成戏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因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乡商品的交流,秋林坪村有些人也做生意。他们走天水、汉中、宝鸡,甚至去西安、成都。他们在做生意的闲暇时间,在当地的戏班看戏。他们看了秦腔的演唱觉得比自己“做过场”唱“个板”(高山戏)好听好看。回村后常在一起议论,都有学唱秦腔的愿望。

  为秋林坪村引进秦腔和学唱秦腔最早的是王殿清老人,乳名五十子,他父亲五十岁时生的。是个殷实人家。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做农活。少年时读过私塾,长相俊俏,人很机灵。每年村上办灯,耍社火,做过场,他都是扮旦的主角。也跟村里的人出门做过生意。十七、八岁娶了个俊俏老婆。可他父亲去世后,没人束管他,又染上了抽大烟的坏毛病,只有对演戏却矢志不移。

  一九四二年春,他去武都区甘泉镇赶集,碰上一个拉着板胡唱着秦腔的卖唱老汉。他蹲在旁边听得入迷。快散集时,他问老人贵姓,哪里人,为啥一人出门卖唱?这老汉说他姓傅,西安人,因日本人轰炸,房子被炸毁,家人都被炸死,那天他不在家才留了条命。但生活无着落,就以卖唱度日。王殿清老人说:我家在秋林坪离这里二十里路,我想跟你学唱秦腔,你住在我家里跟我一起吃喝,你看行不行?老人觉得他一人常年在外流浪,吃住困难,冬天更难熬,不如跟上他去,暂且栖身,边走边看。这样,傅老汉便同王殿清老人一同来到秋林坪。那时王殿清老人才二十几岁。

  自从傅老汉住在王殿清老人家后,王殿清老人什么都不管,白天晚上都跟傅老汉学唱秦腔。麦黄了他也不去割,还在家中跟傅老汉学唱腔,学步伐。农活就落在母亲和老婆身上了。老婆看他如痴如迷地学戏,不像个办家务过日子的人,就偷着跑了。王殿清老人也不去找她,仍然在学戏。以后再也没娶过老婆,独身到老。后来与侄儿王文富家一起生活。

  村上和王殿清老人一样爱好演戏的同龄人,在闲暇时也去王殿清老人家听戏。他们是我四叔王锡邦,我大哥王在明,我堂兄王在荣,还有浩生禄、王在俊等人。王殿清老人主要是学旦角。傅老汉说,唱戏生旦净丑都要有,一个人唱不了一台戏。大家一起学,你们想学啥角子,我给你们就教啥角子。这就形成了秋林坪第一批唱秦腔的戏班子。其实他们也都是唱高山戏的一班子人。

  由于这些人的参加,傅老汉虽住在王殿清老人家。但吃饭,王殿清老人就陪着傅老汉轮流到各家去吃。在谁家吃饭,就在谁家学戏。特别在冬闲时,听戏的人就更多了。于是傅老汉就在这年冬天,给他们排了《三娘教子》《断桥》两出秦腔折子戏,在一九四三年元宵演出。《三娘教子》王殿清饰王春娥,浩生禄饰老薛宝,王在忠饰薛乙哥。《断桥》中王殿清饰白娘子,王锡邦饰青儿,王在明饰许官人。

  当时,武都农村没有演秦腔的。秋林坪人一九四三年演了两出秦腔折子戏便轰动一时。说秋林坪人演大戏了(不知道这戏叫啥名字),是陕西人教的。

  傅老汉在一九四三夏初离开秋林坪回家,从此杳无音信。他在秋林坪整整教了一年秦腔,给秋林坪播下了秦腔的种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随感录》-戏(2.1) 《随感录》-戏(1.3) 《随感录》-戏(1.2) 2021/10/18 时髦的老师 《随感录》-戏(1.1)
唐歌
秦腔啊,原来这里只听红石榴花唱过~~待会听
青松站
西安古城的味道-__-
7
76_juliarudd
这个推地道了,为这么好的东西得不到流传和保留而感到遗憾。冒泡顶。楼主记录这些一定会有福报
树枝儿
我基本不会唱,但心底里是喜欢的。
树枝儿
秦腔曲牌一响就神魂激荡,太熟悉了~~
树枝儿
谢谢您喜欢。问安好:)
j
jzhou8968
太喜欢了,谢谢分享
树枝儿
谢谢喜欢,请喝茶:)
山丘-
喜欢秦腔 苍凉感很原生态的震撼~
树枝儿
对,那种拼尽全力的呐喊直击人心:)
唐歌
嗯,欣赏“拼尽全力” 这个词儿
藕花深处95
握个手!太专业的介绍了!秦腔是百戏之母。手头还唱了两段秦腔, 改天发来献丑!(当然不是苍劲类型的哈)可能谭维维的“华阴老腔”最接

最接近原生态!可惜俺气势嗓子跟不上哈!

风华
谢谢树枝儿分享,秦腔听的不多~~
树枝儿
期待哟~~~
树枝儿
不习惯的人可能会怕吵。推荐《拾玉镯》折子戏,唱的少做的多,表演很细腻:)
北青
谢谢介绍!豪爽、高亢又不失婉转细腻,顶赞西北风~~~
阶若
我唱过秦腔,真的是满嗓子吼,特别释放情绪!!女儿为爸爸发声,多么令人感动的纪念!
藕花深处95
电影“三滴血”也不错。
雪飞花
涨姿势了,谢谢分享!
偶尔掉链子
光看这些名词就很过瘾,赞分享!
树枝儿
经典剧目,看过很多遍!
树枝儿
说细腻,秦腔的哭腔真能把人听哭,那种哭要么涕泪俱下,要么隐忍不发,心都揪在一起。。。
树枝儿
哪天唱来听听:)
树枝儿
谢谢聆听:)
树枝儿
好些我都不懂。。。
树枝儿
嗯嗯,我唱不好就是因为放不开,不能满嗓子吼:)
h
hophop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戏曲也和民风相符。谢谢分享!
无问东西
令尊应该是花了很多心血做调研整理,否则不会写的这么详尽,真是太有心了!楼主也是孝顺有心!双赞!
才歌
这个电影小时候看过!是很不错!
M
Maddux
开眼界!!!!。。。。。好珍贵的!!。。。
沿
沿途美景
令人感动的文字,非常真诚的分享。这是楼主自己的声音吧?专业!
树枝儿
是呢,江南柔美,西北彪悍:)
树枝儿
他喜欢秦腔,如数家珍
树枝儿
谢谢,有时间去试着听听秦腔,不一定合你的兴趣
树枝儿
嗯,我老爸写的,我自己录的。
雪晶
非常好的朗诵,非常有文化的文字~~~
树枝儿
谢谢喜欢,周末快乐!
e
e梦圆
听树枝儿的朗读有种小时候听收音机的感觉,专业!
树枝儿
谢谢。我努力一下做个自己的电台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