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又创新高了, 在我码这几个字的时候, 一枚比特币的市价是123,571.60美元, 现在聊一聊比特币能涨到哪儿应该是个不错的时候。
最近, 为了把文字写的“正经”一点,忍不住借助AI来修改和润色, 结果把文章搞得不伦不类,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呛人的机油味儿,连我自己都烦, 而且感觉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了, 所以决定今天这篇纯粹用手一个字一个字的码。
比特币价值几何? 它能涨到哪儿呢?
先看看几个著名的反方大咖是怎么说的:
Warren Buffett(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多次表示比特币没有任何价值,是“老鼠药”,建议投资者远离。“它不会产生任何价值。”Charlie Munger(查理·芒格): 芒格比巴菲特更为激进,称比特币本身“愚蠢而有害”,并且直言“投资比特币是在投资一场骗局”。
Paul Krugman(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长期批判加密货币,认为“加密货币本身就是一场庞氏骗局”,并预言其最终将“全面崩盘”。他强调比特币没有价值基础,仅靠吸引新的投资人来维持价格,风险巨大,影响金融稳定。
Peter Schiff(彼得·希夫,知名经济学家/黄金派掌门) Schiff多次公开抨击比特币为“庞氏骗局”。他认为早期投资者的获利源于后面买入者的亏损,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仅是靠后续接盘维系的财富转移工具,最终不可持续。
再看看几个著名的支撑者的看法:
凯西·伍德(Cathie Wood, 江湖人”称木头姐“)是知名投资管理公司方舟投资(ARK Inves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因其对创新科技和数字资产极其乐观的投资观点而闻名。伍德认为,比特币是“未来数字黄金”和机构投资的入口。她预测到2030年,比特币价格可能达到150万美元。
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是财经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广为人知的财商教育专家。他视比特币为抵御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资产避风港。清崎公开买入并持有比特币,预测其价格将在未来几年内触及百万美元级别。
迈克尔·赛勒(Michael Saylor)是科技企业MicroStrategy的首席执行官,也是比特币最著名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赛勒坚信比特币是数字时代最安全的价值储存手段,他预测比特币价格将在2025年及以后显著上涨,他认为比特币到2046年左右,有望达到约2100万美元的价格。这是他对比特币长期价值的最高公开预期。
这些名人大咖对比特币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多少看法争议这么大, 说明给比特币定价是个很棘手的事情。 本人不才, 斗胆在这篇小博文里提出给比特币定价的一个思路。
首先,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加密算法构建的去中心化、点对点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它之所以被认为有价值,完全源于人们对它的共识——是大家相信它值钱,它才具备价值。如果这种共识消失,它的价值也将归零,就像许多山寨币一样。事实上,从技术构造上看,很多山寨币并不比比特币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先进。但它们缺乏广泛的信任基础,因此无法获得比特币那样的市场认可。
那么,既然它有了共识, 它值钱了, 一枚比特币将来究竟值多少钱呢?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句:比特币的价值究竟来自哪里?它本身既不创造任何有用的产品,也不提供任何实际服务。相反,它的价值完全依赖于从现实世界——币圈之外——不断导入的资金。而为了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转,比特币每年要消耗约140亿美元的电力,接近一些中小国家的年度能源消耗。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更像是现实经济的寄生虫。它不为实体经济提供任何产品或服务,却持续不断地从现实世界吸收资源与财富,仅仅依靠共识维系其生存和长大。
喜欢也好,厌恶也罢,比特币如今已经寄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无法回避,并在不断膨胀。问题不再是它是否存在,而是它的边界在哪里——它究竟会长到什么程度,吞噬多少现实资源。
比特币之所以能够寄生于现实经济体系,根本原因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自那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转向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缺乏硬锚,不再受黄金那样的物理约束。在这种制度下,各国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抵挡不住于货币超发的诱惑。我们清楚,这正是比特币得以诞生并持续存在的制度性土壤。但在此,我们不打算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货币超发的问题,而是聚焦于另一个更具现实感的问题:这个寄生体究竟能长到多大。
我们不妨用迈克尔·赛勒(Michael Saylor)对比特币的大胆预测做个简单估算:他认为到2046年,一枚比特币将价值2100万美元。按照比特币总量2100万枚计算,总市值将达到惊人的441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经济学人智库(EIU)等机构的测算,2024年全球GDP总量约为90万亿美元。到2045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至当前的3至4倍,即约300万亿美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比特币的市值真的达到441万亿美元,它将远远超过全球GDP的总量。这意味着一个既不创造产品、也不提供服务的资产,竟然“抽取”了全球经济的主要价值。
试着想象这幅图景——一头牛身上竟然寄生着一只骆驼那么大的虫子。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可能吗?这在常识上说得过去吗?
做完这个思想实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枚比特币值2100万美元”这种说法到底有多荒诞。另一方面,若有人声称比特币毫无价值,甚至“白送都不要”,那也未免显得过于做作甚至虚伪——毕竟,美国联邦和多个州政府如今都在将比特币纳入战略储备资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为比特币估值?它既不是纯粹的泡沫,也远未达到某些信徒口中的“数字神话”。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更理性、更符合常识的估值框架?
人们常把比特币称作“数字黄金”,我认为用黄金作为类比来估值比特币,确实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思路。两者都是风险规避型资产,价值依赖共识支撑,也都不产生利息收入。
但关键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黄金不仅拥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工业、医疗、珠宝等领域都有稳定需求,而且其作为财富载体的共识已延续数千年。而比特币的实用性几乎为零,其“财富共识”也不过十余年。
更重要的是,黄金的保管成本极低,几乎不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而比特币的存在本身就需要高强度的电力和算力支持,仅仅维持系统运行就要消耗大量现实世界的能源与财富。换句话说,即使比特币的市值不再继续膨胀,仅仅维持它的存在,也是一项昂贵的经济负担。
综合以上因素,我倾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比特币的总市值可能会达到与黄金同一数量级,但仍略逊一筹。一个合理的区间是黄金总市值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当前黄金总市值约为20万亿美元计算,若按四分之一估算,比特币的总市值将达到约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单枚比特币的价格可能翻倍至约25万美元。若按三分之一估算,则比特币可能涨至30万至35万美元之间。
我并不声称这个预测一定准确,但至少我展示了我的估值逻辑。如果你不认同,欢迎拿出你自己的估算方法——看看谁的更有说服力、更make sense。
至于长期前景,比如50年甚至100年后,我对比特币的“钱途”其实是悲观的。暂且不论量子计算这一潜在的黑天鹅威胁,更现实、更缓慢逼近的灰犀牛是:比特币的安全预算正在逐步枯竭。
随着挖矿奖励每四年减半,比特币的产出将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大量比特币被个人、公司、基金乃至政府机构作为储备资产长期持有,交易频率显著下降。这意味着系统依赖的交易手续费收入也将持续走低。
结果可能是:矿工激励不足,节点数量减少,网络安全性下降,最终甚至可能使比特币面临51%攻击的风险——一个曾被认为“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上不太可能”的威胁,或许会在遥远一些的未来变得现实。
除了前述两个外部威胁,还有一个来自内部的隐患:比特币价格之所以能持续上涨,核心驱动力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而是源于人们对其未来涨势的信仰。换句话说,是“涨得更高”的预期在支撑当前的价格。
一旦这种信念动摇——比如市场开始认为比特币已触顶,即便它稳定在一个看似高位,比如30万美元一枚——人们也未必愿意继续将财富锁定其中。毕竟,如果其他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或房地产,能稳定提供超过通胀5%的年化收益,仅仅为了“抗通胀”而持有比特币,就显得机会成本过高。
而一旦这种心理防线被突破,开始有人抛售,比特币的高位恐怕就难以维持,价格回落可能迅速而剧烈。
在我码这几个字的时候, 一枚比特币的市价是117,653.70美元。
这应该是无价的。
而且数字银行的概念也一定会实现。
非常感谢分享理性的分析和漂亮的文笔,赞!
经济金融危机的办法又只有印钱发债一条路,能成功增值保值的东西非常有限。
我们现在的数学竞赛,童子军,对老人和残疾人的照顾,都是依靠教会来展开活动。
所以从虚无中是可以建造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实体系统的。
Alden把钱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是以物换物,最后黄金白银以其稀有,容易携带切割,不会腐朽胜出其它代用品。2.现在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阶段,缺点是贬值快,各自为政,不同的货币交易困难。3.未来是在科技发明出比特币后,以比特币为基础的数字交易,特点是不贬值,交易中没有壁垒。
比特币又创新高了, 在我码这几个字的时候, 一枚比特币的市价是123,571.60美元, 现在聊一聊比特币能涨到哪儿应该是个不错的时候。
最近, 为了把文字写的“正经”一点,忍不住借助AI来修改和润色, 结果把文章搞得不伦不类,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呛人的机油味儿,连我自己都烦, 而且感觉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了, 所以决定今天这篇纯粹用手一个字一个字的码。
比特币价值几何? 它能涨到哪儿呢?
先看看几个著名的反方大咖是怎么说的:
Warren Buffett(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多次表示比特币没有任何价值,是“老鼠药”,建议投资者远离。“它不会产生任何价值。”Charlie Munger(查理·芒格): 芒格比巴菲特更为激进,称比特币本身“愚蠢而有害”,并且直言“投资比特币是在投资一场骗局”。
Paul Krugman(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长期批判加密货币,认为“加密货币本身就是一场庞氏骗局”,并预言其最终将“全面崩盘”。他强调比特币没有价值基础,仅靠吸引新的投资人来维持价格,风险巨大,影响金融稳定。
Peter Schiff(彼得·希夫,知名经济学家/黄金派掌门) Schiff多次公开抨击比特币为“庞氏骗局”。他认为早期投资者的获利源于后面买入者的亏损,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仅是靠后续接盘维系的财富转移工具,最终不可持续。
再看看几个著名的支撑者的看法:
凯西·伍德(Cathie Wood, 江湖人”称木头姐“)是知名投资管理公司方舟投资(ARK Inves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因其对创新科技和数字资产极其乐观的投资观点而闻名。伍德认为,比特币是“未来数字黄金”和机构投资的入口。她预测到2030年,比特币价格可能达到150万美元。
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是财经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广为人知的财商教育专家。他视比特币为抵御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资产避风港。清崎公开买入并持有比特币,预测其价格将在未来几年内触及百万美元级别。
迈克尔·赛勒(Michael Saylor)是科技企业MicroStrategy的首席执行官,也是比特币最著名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赛勒坚信比特币是数字时代最安全的价值储存手段,他预测比特币价格将在2025年及以后显著上涨,他认为比特币到2046年左右,有望达到约2100万美元的价格。这是他对比特币长期价值的最高公开预期。
这些名人大咖对比特币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多少看法争议这么大, 说明给比特币定价是个很棘手的事情。 本人不才, 斗胆在这篇小博文里提出给比特币定价的一个思路。
首先,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加密算法构建的去中心化、点对点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它之所以被认为有价值,完全源于人们对它的共识——是大家相信它值钱,它才具备价值。如果这种共识消失,它的价值也将归零,就像许多山寨币一样。事实上,从技术构造上看,很多山寨币并不比比特币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先进。但它们缺乏广泛的信任基础,因此无法获得比特币那样的市场认可。
那么,既然它有了共识, 它值钱了, 一枚比特币将来究竟值多少钱呢?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句:比特币的价值究竟来自哪里?它本身既不创造任何有用的产品,也不提供任何实际服务。相反,它的价值完全依赖于从现实世界——币圈之外——不断导入的资金。而为了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转,比特币每年要消耗约140亿美元的电力,接近一些中小国家的年度能源消耗。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更像是现实经济的寄生虫。它不为实体经济提供任何产品或服务,却持续不断地从现实世界吸收资源与财富,仅仅依靠共识维系其生存和长大。
喜欢也好,厌恶也罢,比特币如今已经寄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无法回避,并在不断膨胀。问题不再是它是否存在,而是它的边界在哪里——它究竟会长到什么程度,吞噬多少现实资源。
比特币之所以能够寄生于现实经济体系,根本原因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自那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转向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缺乏硬锚,不再受黄金那样的物理约束。在这种制度下,各国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抵挡不住于货币超发的诱惑。我们清楚,这正是比特币得以诞生并持续存在的制度性土壤。但在此,我们不打算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货币超发的问题,而是聚焦于另一个更具现实感的问题:这个寄生体究竟能长到多大。
我们不妨用迈克尔·赛勒(Michael Saylor)对比特币的大胆预测做个简单估算:他认为到2046年,一枚比特币将价值2100万美元。按照比特币总量2100万枚计算,总市值将达到惊人的441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经济学人智库(EIU)等机构的测算,2024年全球GDP总量约为90万亿美元。到2045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至当前的3至4倍,即约300万亿美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比特币的市值真的达到441万亿美元,它将远远超过全球GDP的总量。这意味着一个既不创造产品、也不提供服务的资产,竟然“抽取”了全球经济的主要价值。
试着想象这幅图景——一头牛身上竟然寄生着一只骆驼那么大的虫子。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可能吗?这在常识上说得过去吗?
做完这个思想实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枚比特币值2100万美元”这种说法到底有多荒诞。另一方面,若有人声称比特币毫无价值,甚至“白送都不要”,那也未免显得过于做作甚至虚伪——毕竟,美国联邦和多个州政府如今都在将比特币纳入战略储备资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为比特币估值?它既不是纯粹的泡沫,也远未达到某些信徒口中的“数字神话”。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更理性、更符合常识的估值框架?
人们常把比特币称作“数字黄金”,我认为用黄金作为类比来估值比特币,确实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思路。两者都是风险规避型资产,价值依赖共识支撑,也都不产生利息收入。
但关键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黄金不仅拥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工业、医疗、珠宝等领域都有稳定需求,而且其作为财富载体的共识已延续数千年。而比特币的实用性几乎为零,其“财富共识”也不过十余年。
更重要的是,黄金的保管成本极低,几乎不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而比特币的存在本身就需要高强度的电力和算力支持,仅仅维持系统运行就要消耗大量现实世界的能源与财富。换句话说,即使比特币的市值不再继续膨胀,仅仅维持它的存在,也是一项昂贵的经济负担。
综合以上因素,我倾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比特币的总市值可能会达到与黄金同一数量级,但仍略逊一筹。一个合理的区间是黄金总市值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当前黄金总市值约为20万亿美元计算,若按四分之一估算,比特币的总市值将达到约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单枚比特币的价格可能翻倍至约25万美元。若按三分之一估算,则比特币可能涨至30万至35万美元之间。
我并不声称这个预测一定准确,但至少我展示了我的估值逻辑。如果你不认同,欢迎拿出你自己的估算方法——看看谁的更有说服力、更make sense。
至于长期前景,比如50年甚至100年后,我对比特币的“钱途”其实是悲观的。暂且不论量子计算这一潜在的黑天鹅威胁,更现实、更缓慢逼近的灰犀牛是:比特币的安全预算正在逐步枯竭。
随着挖矿奖励每四年减半,比特币的产出将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大量比特币被个人、公司、基金乃至政府机构作为储备资产长期持有,交易频率显著下降。这意味着系统依赖的交易手续费收入也将持续走低。
结果可能是:矿工激励不足,节点数量减少,网络安全性下降,最终甚至可能使比特币面临51%攻击的风险——一个曾被认为“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上不太可能”的威胁,或许会在遥远一些的未来变得现实。
除了前述两个外部威胁,还有一个来自内部的隐患:比特币价格之所以能持续上涨,核心驱动力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而是源于人们对其未来涨势的信仰。换句话说,是“涨得更高”的预期在支撑当前的价格。
一旦这种信念动摇——比如市场开始认为比特币已触顶,即便它稳定在一个看似高位,比如30万美元一枚——人们也未必愿意继续将财富锁定其中。毕竟,如果其他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或房地产,能稳定提供超过通胀5%的年化收益,仅仅为了“抗通胀”而持有比特币,就显得机会成本过高。
而一旦这种心理防线被突破,开始有人抛售,比特币的高位恐怕就难以维持,价格回落可能迅速而剧烈。
在我码这几个字的时候, 一枚比特币的市价是117,653.70美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来, 咱们也给比特币估一估价 从“海湖庄园协议”到“宾夕法尼亚计划”看美元霸权的亢龙有悔时刻 海湖庄园协议:美元霸权的博弈与当下的困局 断层时代的文明重构:当人类命运遭遇人工智能的冲击 比特币的“灰犀牛”:当算力集中让安全亮起红灯
这应该是无价的。
而且数字银行的概念也一定会实现。
非常感谢分享理性的分析和漂亮的文笔,赞!
经济金融危机的办法又只有印钱发债一条路,能成功增值保值的东西非常有限。
我们现在的数学竞赛,童子军,对老人和残疾人的照顾,都是依靠教会来展开活动。
所以从虚无中是可以建造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实体系统的。
Alden把钱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是以物换物,最后黄金白银以其稀有,容易携带切割,不会腐朽胜出其它代用品。2.现在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阶段,缺点是贬值快,各自为政,不同的货币交易困难。3.未来是在科技发明出比特币后,以比特币为基础的数字交易,特点是不贬值,交易中没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