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在买到多个涨了20%,50%的股之后,怎样做能留住那几年后能涨10倍的股,而把昙花一现的及时卖掉获利。现在大家说的涨了几十倍的龙头股都是从涨20%开始的,在他们成长初期与他们同样有好表现的公司有很多,很多都似乎有美好前景,但很多先期翻倍,后面跌的惨不忍睹。如何在交易中让钻石股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不被rebalance,很希望跟大家在这方面多探讨。
只有NVDA还在挺立。
PLTR我买的非常好,几乎抄底, 5倍就卖了。
亮线的回答很全面,他只需要坚持他说的3-5年,看到收益再回来分享就可以了:)
就不灵了。成功人士走的都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持股要点
1,护城河深(淹死别人,保护自己)
2,有个好头头儿(UNH 头头被枪毙的就算了)
3,有个好发展的前景(那些不盈利的就别碰)
4,符合Rule of 40(软件股适用)
如果是8进40出,可是亏大发了!现在应该至少翻了18倍了。买了多少股是关键,500股就等于没买。
护城河越深,用户粘性越强越好.就算不大涨至少不容易亏.然后有个大概的估值模型,根据P/E,P/S或者free cash flow之类的,建仓的时候最好forward looking接下来几年的估值,在考虑到有一定偏差的情况下预留一定down side room再建仓.后面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坏或者远逊预期就可以考虑价钱合适的情况下逐步加仓.估值模型要根据季报不断更新.至于短期内突然暴涨通常不一定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市场情绪驱动.涨过头的可以再考虑减仓.最难还是估值.如果对公司业务理解准确,估值准确,那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都会心里有数.对公司估值越准确,盈利的运气成分就越少,vice versa.估值做到老巴的水平,那有多少钱都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最近几年开始花点时间研究一些公司.当初选PLTR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Peter Thiel是我比较看好的投资者.然后我主要就是浏览他们公司的网站看他们做的业务.虽然那时新闻不看好这类做公司infra的企业,但我自己的理解是这种企业做好了就是生产力提升的必选途径.那时根本没想到AI.我自己也有一点赌博成分,但公司那时没有现金压力,也能盈利,但还看不到快速增长的路径.但我觉得可以先建仓.上市那时才不到10刀.后来一度到40多,但我自己只加到20多就没追了.2022回到10刀以下,没发现公司业务有问题,虽然还是看不到快速增长,但是10刀以下可以加仓就又加了些.最近几年被当AI热门股来炒也有点超出我的意料.虽然业务潜力更清晰了,更新了估值后我还是出了大部分锁利.失败的投资也有,例如INTC,所以4月我还是建了NVDA.其它我在关注的有ABNB,ARM这种.但是感觉ARM现在太高了,能回到100以下再考虑加.
很多人就是因为估值问题犹豫不决,不敢上车,不敢重仓。我因为同在军工工作,知道这个公司不会倒闭,刚刚进了纳指,股价尚不高,就开始重仓了。关于估值,在公司发展初期估值都是很离谱的。
比如特斯拉,估值曾经上过1000多。
现在是AI时代,看看亮线的关于AI不是泡沫的帖子。所以要买芯片,电力,包括核电。总之,在这个行当里转悠,抓龙头回调。
有很多技术,可以参见我的博客文章。
牛顿师兄的,简明扼要。回放他过往视频,能学到东西。
我一般不去给公司做估值,这不是我的活儿。哈哈
他的业务我感觉自己能够理解,然后才尝试对其估值和看是否能够建仓.就算能涨10倍20倍那都是很多年后才可能的,我自己也看不到那么远.我只能先看3-5年内公司的潜力然后跟踪评估.像PLTR短期内涨10倍不是正常情况,纯粹运气,但是选公司的时候并不完全是赌博.
喜欢你的分享。实惠接地气
这样在买到多个涨了20%,50%的股之后,怎样做能留住那几年后能涨10倍的股,而把昙花一现的及时卖掉获利。现在大家说的涨了几十倍的龙头股都是从涨20%开始的,在他们成长初期与他们同样有好表现的公司有很多,很多都似乎有美好前景,但很多先期翻倍,后面跌的惨不忍睹。如何在交易中让钻石股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不被rebalance,很希望跟大家在这方面多探讨。
只有NVDA还在挺立。
PLTR我买的非常好,几乎抄底, 5倍就卖了。
亮线的回答很全面,他只需要坚持他说的3-5年,看到收益再回来分享就可以了:)
就不灵了。成功人士走的都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持股要点
1,护城河深(淹死别人,保护自己)
2,有个好头头儿(UNH 头头被枪毙的就算了)
3,有个好发展的前景(那些不盈利的就别碰)
4,符合Rule of 40(软件股适用)
如果是8进40出,可是亏大发了!现在应该至少翻了18倍了。买了多少股是关键,500股就等于没买。
Rule of 40(40 法则)是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行业的一条经验法则,用来快速衡量一家公司的运营健康度,由 Techstars 创始人 Brad Feld 于 2015 年提出。 定义与计算 Rule of 40 的核心公式非常简单: Rule of 40 = 收入增长率(%)+ 利润率(%)≥ 40% 收入增长率:通常指年度经常性收入(ARR)的同比增长率。 利润率:常用 EBITDA 利润率(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 收入),也可使用净利润率或自由现金流利润率。 只要两项之和≥40%,就被视为“通过”Rule of 40。 举例 公司 A:收入增长 35%,EBITDA 利润率 10% → 35 + 10 = 45%,通过。 公司 B:收入增长 -5%,EBITDA 利润率 45% → -5 + 45 = 40%,同样通过。 意义 平衡增长与盈利:SaaS 公司往往需要在高速增长和低利润之间权衡,Rule of 40 提供了一条“效率边界”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 生命周期视角:早期公司优先追求增长,Rule of 40 可能偏低;成熟公司则可通过提高利润率来达标。 投资筛选:VC/PE 常用作快速筛项目的“信封背”指标,但并不能替代深度估值。 加权版本 部分投资人采用 加权 Rule of 40:
1.33 × 收入增长率 + 0.67 × 利润率 ≥ 40%
给予增长更高权重,尤其适合规模较小、尚未盈利的公司。 小结 Rule of 40 把“成长速度”和“赚钱能力”合二为一,≥40% 即被视为 SaaS 公司运营高效、值得进一步关注。
护城河越深,用户粘性越强越好.就算不大涨至少不容易亏.然后有个大概的估值模型,根据P/E,P/S或者free cash flow之类的,建仓的时候最好forward looking接下来几年的估值,在考虑到有一定偏差的情况下预留一定down side room再建仓.后面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坏或者远逊预期就可以考虑价钱合适的情况下逐步加仓.估值模型要根据季报不断更新.至于短期内突然暴涨通常不一定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市场情绪驱动.涨过头的可以再考虑减仓.最难还是估值.如果对公司业务理解准确,估值准确,那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都会心里有数.对公司估值越准确,盈利的运气成分就越少,vice versa.估值做到老巴的水平,那有多少钱都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最近几年开始花点时间研究一些公司.当初选PLTR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Peter Thiel是我比较看好的投资者.然后我主要就是浏览他们公司的网站看他们做的业务.虽然那时新闻不看好这类做公司infra的企业,但我自己的理解是这种企业做好了就是生产力提升的必选途径.那时根本没想到AI.我自己也有一点赌博成分,但公司那时没有现金压力,也能盈利,但还看不到快速增长的路径.但我觉得可以先建仓.上市那时才不到10刀.后来一度到40多,但我自己只加到20多就没追了.2022回到10刀以下,没发现公司业务有问题,虽然还是看不到快速增长,但是10刀以下可以加仓就又加了些.最近几年被当AI热门股来炒也有点超出我的意料.虽然业务潜力更清晰了,更新了估值后我还是出了大部分锁利.失败的投资也有,例如INTC,所以4月我还是建了NVDA.其它我在关注的有ABNB,ARM这种.但是感觉ARM现在太高了,能回到100以下再考虑加.
很多人就是因为估值问题犹豫不决,不敢上车,不敢重仓。我因为同在军工工作,知道这个公司不会倒闭,刚刚进了纳指,股价尚不高,就开始重仓了。关于估值,在公司发展初期估值都是很离谱的。
比如特斯拉,估值曾经上过1000多。
现在是AI时代,看看亮线的关于AI不是泡沫的帖子。所以要买芯片,电力,包括核电。总之,在这个行当里转悠,抓龙头回调。
有很多技术,可以参见我的博客文章。
牛顿师兄的,简明扼要。回放他过往视频,能学到东西。
我一般不去给公司做估值,这不是我的活儿。哈哈
他的业务我感觉自己能够理解,然后才尝试对其估值和看是否能够建仓.就算能涨10倍20倍那都是很多年后才可能的,我自己也看不到那么远.我只能先看3-5年内公司的潜力然后跟踪评估.像PLTR短期内涨10倍不是正常情况,纯粹运气,但是选公司的时候并不完全是赌博.
喜欢你的分享。实惠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