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单亲爸爸应晓宝来说,突然失去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这无异于晴空霹雳。
应晓宝的本硕博学位都在中国获得,如今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安妮·西蒙的实验室已经工作了5年。事发突然,下一份职位在哪里?他十分茫然。
“现在,美国到处都在缩减经费,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情况很不乐观。”应晓宝近日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他打算暂时靠开网约车维持生计。
像应晓宝一样,如今许多美国“青椒”正在职业的悬崖边上摇摆,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
01
令人煎熬的“谈话”
找应晓宝谈话,告诉他要丢掉工作的坏消息,让西蒙感觉十分煎熬。
这位马里兰大学的植物学家1987年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后出站,至今已经从业38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摧毁别人生计的感觉太让人痛苦了。”她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
但她不得不做这个“坏人”。2024年,美国农业部同意为西蒙团队开展的柑橘黄龙病田间试验提供资金。他们研究的是一种对经济影响重大的作物病害。原本,佛罗里达州盛产阳光橙,其产业价值近百亿美元,年产量超过2亿箱,是该州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产业。但2005年以来,该州80%以上的柑橘树都被黄龙病毁掉,导致美国橙汁价格飙升,不得不依赖进口。
应晓宝已在西蒙的实验室工作了5年。原本,该课题组可以用美国农业部的经费继续支付他两年的薪水。但特朗普政府掌权后,这笔资金被冻结了。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单亲爸爸应晓宝头上,足以压垮他。突然失去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该怎么撑下去呢?
尽管持有绿卡,但在整体科研经费和岗位缩减的情况下,应晓宝并不确定短期内能否找到工作。
“形势逼人,我根本睡不着觉。”他说。
应晓宝正在疯狂寻找新的科研岗位。但找来找去,他发现符合条件的工作职位仅有一个。“我觉得这不会容易。”他说,“到处都资金短缺。”因此,他打算先去开Uber,勉强维持生计。
类似西蒙实验室的沮丧“谈话”,正在美国各地上演:美国联邦政府已暂停或终止了数十亿美元的拨款,并提议在下一财年将主要研究机构的经费削减40%以上,且试图削减支付给高校的间接成本(尽管目前尚未成功)。
02
悬崖边上的“青椒”们
“‘青椒’们压力山大,要么离开美国,要么离开科研。”布朗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艾米莉亚·文特里利亚说。她原本计划做博士后,现在却不确定了。“我看到这些人……他们极为出色,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美国学术科研体系整体或将面临剧烈萎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5月数据显示,若国会通过白宫提出的削减方案,其资助的早期科研人员数量可能会锐减78%——从当前财年的95700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锐减至2026年的21400人。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申请业界工作岗位的博士学位持有者激增。一家知名制药公司称,该公司相关申请量上涨20%。但业界未必能消化这些博士,尤其是考虑到还有大量被裁撤的科研人员也涌入求职市场。
很多刚入职的“青椒”同样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手,导致科研项目没法启动,难以满足后续终身职位的要求。
生物物理学研究者克里希纳·穆杜姆从2025年1月起担任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获得新资助,不得不对手头有限的启动资金精打细算。
“这种焦虑严重限制了我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研究。因为项目结束时,我要确保能有研究成果展示。”穆杜姆无奈地说。
一些“青椒”在接受《科学》采访时表示,希望高校能调整对终身教职的要求,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失业。因为他们没有足够资金来积累好看的研究资历。
“对于很多‘青椒’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糟糕时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认知科学教授芭芭拉.兰道说。
一位知名化学博主跟踪教职岗位市场已有9年,他预计未来一年美国教职岗位空缺将至少下降20%。“未来四年内,特朗普政府对高等教育、资助机构、教育部和国际学生的直接打压都不会停止。”他说。
03
学术研究正变成“高风险职业”
不光是“青椒”,美国的资深教授们也对未来感到焦虑。
随着经费缩减,教授们焦虑地盯着预算表,担忧自己的职业前景。今年5月,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基础研究科学家们被告知,如果3年内未能获得足够的外部经费,他们的薪水可能会被下调。“这是一种绕过终身教职制度、迫使终身教授自行辞职的巧妙方式。”该校一位教授对《科学》说。
对此,杜克大学回复称,校方正在评估各项财务方案,“以最大限度保留岗位”,教职人员减薪是一个方面,但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由于美国司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采用判例法,杜克大学这一政策能否通过,可能要取决于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教授针对该校2017年类似政策提起的诉讼结果。该案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庭。
“在美国,学术研究正在变成高风险职业选择。”堪萨斯大学经济学家唐娜·金瑟说,当前的态势使得教授们更难招募团队成员,尤其是国际人才。
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STEM领域41%的博士生和58%的博士后持有临时签证。但若经费削减和签证政策持续收紧,这部分人才流入可能枯竭。特拉华大学化学工程教授阿尔蒂·贾亚拉曼曾作为国际学生赴美,她说:“我的实验室肯定要被缩编。早知道,我可能不会选择来美国……我会把时间投入到更稳定的地方。”
很多美国科学家开始考虑到海外发展,寻找出路。加拿大一所高校启动了一项计划——吸收20名被美国研究生院取消录取资格或重新考虑去向的博士生。欧盟新设立的“选择欧洲·从事科学”项目计划更承诺,在2027年前投入5亿欧元吸引各职业阶段科研人才。
“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回忆起那场不得不进行的“谈话”,安妮·西蒙说,“我为美国科学研究的未来感到恐惧。”
形势令人窒息。每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应晓宝都在希冀能找到一份适合的科研工作。
所以学校和机构运营比较吃力。各大学正在瘦身。BU刚刚在一万多员工中减去一百多人。目前员工学生比例1:3。
博士学历20多岁就下岗,可怕
得转行了
生物类专业依靠NIH经费招了大量博士后, 这些千年博后极少有机会爬上教授职位。 要么永久拿底薪当博后, 要么转行。 既然将来必须转行, 还不如从来不当博后更人道。
领导刚给她公司介绍了两个雇员:一个是老中化学博士,一个是生物本科即将毕业。。。
前天随老板去参加学校的patient-derived organoid会议,发现我这两年作的这个项目一下子大热。校园里新建的cancer center还再找我帮忙,建立这个培养实验室;而其它实验室基本还在试探可行性,而我们已经有数据可以发表文章的。如果我想换一个工作,估计问题不大。。。
回头30年看:我加入现在这个实验室是97年。97-2001年算吃老板和其他同时的救济,他们搞经费我享福。然后就是我成了主线,先是把一个学生作的一项技术做成了High-through put screening,拿高三年经费;然后是拿到一个compound,拿到5年经费;再协同学生把我建立起来的筛药系统拿到更好的compound; 才把CRISPR技术引进到试验室,成功引进临床发现的抗药性乳腺癌的突变到癌细胞,证明我们找到的compound对抗药性乳腺癌有校,引起工业界兴趣,推进到临床,也拿到新一轮NIH/DOD funding;再用CRISPR技术设计(我设计,学生完成)找到第一个细胞内蛋白质分子在compound导致的癌细胞死亡通路上的作用,拿到新一轮NIHfunding...哈哈,看看我这个organoid培养技术,目前毫无疑问在校园里是第一,能不能给实验室带来啥好处,至少cancer center因为我教他们,老板去要了一万块劳务费,放进了实验室的小金库。。。
这个周末去看一个高尔付球场的平房。60万。中意的话,准备从退休账户里取十万当首付。。。不过,目前看领导还是不想搬,只同意去看。。。要走出这一步,我的卖房累积现金付Roth conversion税的计划就可以迈进一步。。。
挺好,我还蛮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孩子们上了曾经毕业过三个诺贝尔的大学附中,都靠我每天接送,就花了两万多的捐款。钓鱼种菜补贴家用,也挺快乐。工作就开始的几年比较stressful。老板人不错,但不是社交高人,所以,他找人不容易,我呢,做试验细致数据可重复性高。我俩配合得不错,他写我做,从2006年前后就再没有博士后了。最后那个还是因为在别的实验室因为老板没经费半年每工资,我介绍进来的。后来回国去某省农科院当付院长了。。。
混口饭吃不容易。谢谢领导来美国十年后终于拿到正式工作。和我一样,她也没往上爬的欲望,安心工作拿点死工资。不知不觉快32年了,是该退休了。。。。
鼓励你继续干,告诉你你的工作给她们带来的希望。。。跟老板直接联系的人更多,偶而还有电视台来拍视频,我当模特,装模作样作试验。。。孩子们看到老爸的照片还是蛮激动的。。。
可惜,某CEO捐了20万(一半给我们),太太估计还是没有多少改善。一直指望我们的临床结果,但公司因为毒性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公司也不愿意冒险。。。
对于单亲爸爸应晓宝来说,突然失去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这无异于晴空霹雳。
应晓宝的本硕博学位都在中国获得,如今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安妮·西蒙的实验室已经工作了5年。事发突然,下一份职位在哪里?他十分茫然。
“现在,美国到处都在缩减经费,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情况很不乐观。”应晓宝近日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他打算暂时靠开网约车维持生计。
像应晓宝一样,如今许多美国“青椒”正在职业的悬崖边上摇摆,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
01
令人煎熬的“谈话”
找应晓宝谈话,告诉他要丢掉工作的坏消息,让西蒙感觉十分煎熬。
这位马里兰大学的植物学家1987年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后出站,至今已经从业38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摧毁别人生计的感觉太让人痛苦了。”她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说。
但她不得不做这个“坏人”。2024年,美国农业部同意为西蒙团队开展的柑橘黄龙病田间试验提供资金。他们研究的是一种对经济影响重大的作物病害。原本,佛罗里达州盛产阳光橙,其产业价值近百亿美元,年产量超过2亿箱,是该州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产业。但2005年以来,该州80%以上的柑橘树都被黄龙病毁掉,导致美国橙汁价格飙升,不得不依赖进口。
应晓宝已在西蒙的实验室工作了5年。原本,该课题组可以用美国农业部的经费继续支付他两年的薪水。但特朗普政府掌权后,这笔资金被冻结了。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单亲爸爸应晓宝头上,足以压垮他。突然失去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该怎么撑下去呢?
尽管持有绿卡,但在整体科研经费和岗位缩减的情况下,应晓宝并不确定短期内能否找到工作。
“形势逼人,我根本睡不着觉。”他说。
应晓宝正在疯狂寻找新的科研岗位。但找来找去,他发现符合条件的工作职位仅有一个。“我觉得这不会容易。”他说,“到处都资金短缺。”因此,他打算先去开Uber,勉强维持生计。
类似西蒙实验室的沮丧“谈话”,正在美国各地上演:美国联邦政府已暂停或终止了数十亿美元的拨款,并提议在下一财年将主要研究机构的经费削减40%以上,且试图削减支付给高校的间接成本(尽管目前尚未成功)。
02
悬崖边上的“青椒”们
“‘青椒’们压力山大,要么离开美国,要么离开科研。”布朗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艾米莉亚·文特里利亚说。她原本计划做博士后,现在却不确定了。“我看到这些人……他们极为出色,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美国学术科研体系整体或将面临剧烈萎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5月数据显示,若国会通过白宫提出的削减方案,其资助的早期科研人员数量可能会锐减78%——从当前财年的95700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锐减至2026年的21400人。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申请业界工作岗位的博士学位持有者激增。一家知名制药公司称,该公司相关申请量上涨20%。但业界未必能消化这些博士,尤其是考虑到还有大量被裁撤的科研人员也涌入求职市场。
很多刚入职的“青椒”同样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手,导致科研项目没法启动,难以满足后续终身职位的要求。
生物物理学研究者克里希纳·穆杜姆从2025年1月起担任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获得新资助,不得不对手头有限的启动资金精打细算。
“这种焦虑严重限制了我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研究。因为项目结束时,我要确保能有研究成果展示。”穆杜姆无奈地说。
一些“青椒”在接受《科学》采访时表示,希望高校能调整对终身教职的要求,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失业。因为他们没有足够资金来积累好看的研究资历。
“对于很多‘青椒’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糟糕时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认知科学教授芭芭拉.兰道说。
一位知名化学博主跟踪教职岗位市场已有9年,他预计未来一年美国教职岗位空缺将至少下降20%。“未来四年内,特朗普政府对高等教育、资助机构、教育部和国际学生的直接打压都不会停止。”他说。
03
学术研究正变成“高风险职业”
不光是“青椒”,美国的资深教授们也对未来感到焦虑。
随着经费缩减,教授们焦虑地盯着预算表,担忧自己的职业前景。今年5月,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基础研究科学家们被告知,如果3年内未能获得足够的外部经费,他们的薪水可能会被下调。“这是一种绕过终身教职制度、迫使终身教授自行辞职的巧妙方式。”该校一位教授对《科学》说。
对此,杜克大学回复称,校方正在评估各项财务方案,“以最大限度保留岗位”,教职人员减薪是一个方面,但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由于美国司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采用判例法,杜克大学这一政策能否通过,可能要取决于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教授针对该校2017年类似政策提起的诉讼结果。该案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庭。
“在美国,学术研究正在变成高风险职业选择。”堪萨斯大学经济学家唐娜·金瑟说,当前的态势使得教授们更难招募团队成员,尤其是国际人才。
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STEM领域41%的博士生和58%的博士后持有临时签证。但若经费削减和签证政策持续收紧,这部分人才流入可能枯竭。特拉华大学化学工程教授阿尔蒂·贾亚拉曼曾作为国际学生赴美,她说:“我的实验室肯定要被缩编。早知道,我可能不会选择来美国……我会把时间投入到更稳定的地方。”
很多美国科学家开始考虑到海外发展,寻找出路。加拿大一所高校启动了一项计划——吸收20名被美国研究生院取消录取资格或重新考虑去向的博士生。欧盟新设立的“选择欧洲·从事科学”项目计划更承诺,在2027年前投入5亿欧元吸引各职业阶段科研人才。
“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回忆起那场不得不进行的“谈话”,安妮·西蒙说,“我为美国科学研究的未来感到恐惧。”
形势令人窒息。每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应晓宝都在希冀能找到一份适合的科研工作。
所以学校和机构运营比较吃力。各大学正在瘦身。BU刚刚在一万多员工中减去一百多人。目前员工学生比例1:3。
博士学历20多岁就下岗,可怕
得转行了
生物类专业依靠NIH经费招了大量博士后, 这些千年博后极少有机会爬上教授职位。 要么永久拿底薪当博后, 要么转行。 既然将来必须转行, 还不如从来不当博后更人道。
领导刚给她公司介绍了两个雇员:一个是老中化学博士,一个是生物本科即将毕业。。。
前天随老板去参加学校的patient-derived organoid会议,发现我这两年作的这个项目一下子大热。校园里新建的cancer center还再找我帮忙,建立这个培养实验室;而其它实验室基本还在试探可行性,而我们已经有数据可以发表文章的。如果我想换一个工作,估计问题不大。。。
回头30年看:我加入现在这个实验室是97年。97-2001年算吃老板和其他同时的救济,他们搞经费我享福。然后就是我成了主线,先是把一个学生作的一项技术做成了High-through put screening,拿高三年经费;然后是拿到一个compound,拿到5年经费;再协同学生把我建立起来的筛药系统拿到更好的compound; 才把CRISPR技术引进到试验室,成功引进临床发现的抗药性乳腺癌的突变到癌细胞,证明我们找到的compound对抗药性乳腺癌有校,引起工业界兴趣,推进到临床,也拿到新一轮NIH/DOD funding;再用CRISPR技术设计(我设计,学生完成)找到第一个细胞内蛋白质分子在compound导致的癌细胞死亡通路上的作用,拿到新一轮NIHfunding...哈哈,看看我这个organoid培养技术,目前毫无疑问在校园里是第一,能不能给实验室带来啥好处,至少cancer center因为我教他们,老板去要了一万块劳务费,放进了实验室的小金库。。。
这个周末去看一个高尔付球场的平房。60万。中意的话,准备从退休账户里取十万当首付。。。不过,目前看领导还是不想搬,只同意去看。。。要走出这一步,我的卖房累积现金付Roth conversion税的计划就可以迈进一步。。。
挺好,我还蛮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孩子们上了曾经毕业过三个诺贝尔的大学附中,都靠我每天接送,就花了两万多的捐款。钓鱼种菜补贴家用,也挺快乐。工作就开始的几年比较stressful。老板人不错,但不是社交高人,所以,他找人不容易,我呢,做试验细致数据可重复性高。我俩配合得不错,他写我做,从2006年前后就再没有博士后了。最后那个还是因为在别的实验室因为老板没经费半年每工资,我介绍进来的。后来回国去某省农科院当付院长了。。。
混口饭吃不容易。谢谢领导来美国十年后终于拿到正式工作。和我一样,她也没往上爬的欲望,安心工作拿点死工资。不知不觉快32年了,是该退休了。。。。
鼓励你继续干,告诉你你的工作给她们带来的希望。。。跟老板直接联系的人更多,偶而还有电视台来拍视频,我当模特,装模作样作试验。。。孩子们看到老爸的照片还是蛮激动的。。。
可惜,某CEO捐了20万(一半给我们),太太估计还是没有多少改善。一直指望我们的临床结果,但公司因为毒性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公司也不愿意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