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认识到有些传统文化教育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那个最著名的“下天下之忧而忧”,现在看来就不如佛教的”先天下之乐而乐“科学。如果我们放眼看去,会发愁的人到处都是,但是活得快乐的人十分稀少、罕见、难见。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活才能快乐的。因为发愁很容易,真正快乐很难。看看历史上,只有佛和庄子之类的人才是知道怎么活得快乐的人。
佛有极乐世界、极乐境界。
庄子御风而行,逍遥而游。
相对于宇宙的几百亿年的时间来说,一万年算什么呢?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太久。
人如果找到了永生,为什么还要发愁呢?
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呢?边生活边欣赏不好么?来得惊奇,去得从容,不是很好么?
追求知识,或者财富,其实不都是象大胃王的比赛一样,过分贪多难道不是愚昧么?
无论财富,知识,还是食物,吃饱就好,为什么一定要比吃得多呢?
贪多嚼不烂,有什么意识呢?
知道怎么获取知识和食物是实用知识,知道什么是满足是智慧。
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元知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句话是关于人生的定理,这个定力是人生普适的限制,应该从小就学习领会。
就像初中必须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样,我们就不费心去做无用功了。 这样人生就会轻松、理行很多。
大部分人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不会认为这是个消极的定律,但是在学习庄子时反而会认为庄子是消极的。
人生到底是用来欣赏的,还是用来折腾的?
如果不愿意用庄子的眼光来科学看待人生的局限,人生就变成了折腾,而不是欣赏。
=======
再加上一个场景,假设有一天你、我到了天堂,能想象我战天斗地建设天堂?还是在阿弥陀佛或者耶稣的引导下,在天堂里的一个地方生活。能设想自己一定要管理天堂,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不是把老天爷看的太低了?想想整个宇宙,都在转着呢。我们也没有贡献什么力量。站在太平洋边都显得人生渺小,不要说站在天堂、无尽的宇宙中间了。
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不是为了承担改造宇宙的责任,而是认识、欣赏这个世界。
人们习惯了两个同时发生。所以就成了“忧虑”。好像不忧,就没法虑,就不是人生了。
其实佛教和儒教都有“静虑”,不需要伴随忧。
解脱者。
有些解脱者,外表行为或者表现的和普通人一样。
我这些年还是在试图清晰化“那条路最后要认识什么”。。。:)
极乐大概是底色,忧,或许有。不过或许要区分各种不同的心理色彩。。。否则单独一个字,没有确定含义。。。
或者说,可以有忧,但是绝对不会有恐惧(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这是世间即使是大英雄也难以做到的。。
慢慢理解,从那个角度看世界,就类似科学家看原始人。。。:)
然后发现,如果一门心事想追究“决定人们行为的机制”,最后发现那个“探寻方法”就在佛教里。。。
佛教是深度心理学,彻底心理学,需要搭建精密的观察实验平台和试验方案,才能认识人的心理,而实验平台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自心
或者说,一个理想的生活,比较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这些年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认识到有些传统文化教育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那个最著名的“下天下之忧而忧”,现在看来就不如佛教的”先天下之乐而乐“科学。如果我们放眼看去,会发愁的人到处都是,但是活得快乐的人十分稀少、罕见、难见。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活才能快乐的。因为发愁很容易,真正快乐很难。看看历史上,只有佛和庄子之类的人才是知道怎么活得快乐的人。
佛有极乐世界、极乐境界。
庄子御风而行,逍遥而游。
相对于宇宙的几百亿年的时间来说,一万年算什么呢?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太久。
人如果找到了永生,为什么还要发愁呢?
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呢?边生活边欣赏不好么?来得惊奇,去得从容,不是很好么?
追求知识,或者财富,其实不都是象大胃王的比赛一样,过分贪多难道不是愚昧么?
无论财富,知识,还是食物,吃饱就好,为什么一定要比吃得多呢?
贪多嚼不烂,有什么意识呢?
知道怎么获取知识和食物是实用知识,知道什么是满足是智慧。
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元知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句话是关于人生的定理,这个定力是人生普适的限制,应该从小就学习领会。
就像初中必须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样,我们就不费心去做无用功了。
这样人生就会轻松、理行很多。
大部分人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不会认为这是个消极的定律,但是在学习庄子时反而会认为庄子是消极的。
人生到底是用来欣赏的,还是用来折腾的?
如果不愿意用庄子的眼光来科学看待人生的局限,人生就变成了折腾,而不是欣赏。
=======
再加上一个场景,假设有一天你、我到了天堂,能想象我战天斗地建设天堂?还是在阿弥陀佛或者耶稣的引导下,在天堂里的一个地方生活。能设想自己一定要管理天堂,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不是把老天爷看的太低了?想想整个宇宙,都在转着呢。我们也没有贡献什么力量。站在太平洋边都显得人生渺小,不要说站在天堂、无尽的宇宙中间了。
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不是为了承担改造宇宙的责任,而是认识、欣赏这个世界。
人们习惯了两个同时发生。所以就成了“忧虑”。好像不忧,就没法虑,就不是人生了。
其实佛教和儒教都有“静虑”,不需要伴随忧。
解脱者。
有些解脱者,外表行为或者表现的和普通人一样。
我这些年还是在试图清晰化“那条路最后要认识什么”。。。:)
极乐大概是底色,忧,或许有。不过或许要区分各种不同的心理色彩。。。否则单独一个字,没有确定含义。。。
或者说,可以有忧,但是绝对不会有恐惧(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这是世间即使是大英雄也难以做到的。。
慢慢理解,从那个角度看世界,就类似科学家看原始人。。。:)
然后发现,如果一门心事想追究“决定人们行为的机制”,最后发现那个“探寻方法”就在佛教里。。。
佛教是深度心理学,彻底心理学,需要搭建精密的观察实验平台和试验方案,才能认识人的心理,而实验平台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自心
或者说,一个理想的生活,比较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1. 必定是有忧的?还是 2. 可以考虑、安排生活,但是没有忧愁 3. 当然,还不是傻快活。而是真的清明而无忧 4. 仅仅清明而无忧还不够,而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49年后,很多文艺人士相信从此没有问题了,大家过上了永远幸福的日子。但是后来不少人自杀了。那么当时他们的无忧,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