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极大变化。
在上海居住,而且在上海出生的人,即所谓有些人口中的“上海人”,在上海常住人口中,比例不断大幅下降。在地铁,购物中心等公共场合,可以明显感觉得出。非上海出生长居上海的,被称为“新上海人”,年龄结构普遍较低。上海放松户口限制在上海工作,不过是20年的时间,当年来上海闯荡的打工者,到60岁的大概一半。后来的,基本是青壮年,而且是前仆后继,上海的人口红利还有一段时间。
上海的排外已是过去的事。今日上海已是普通话的天下,北京人还是讲北京话,不讲普通话。广州人讲普通话的比例更低。全国几个特大一线城市,上海最不排外,至少表面是这样。
上海很大,但大多数上海人讲上海,只是指过去市区。外地来的上海人,也慢慢懂得这个道理。浦东新区只是某些地区接近浦西的人文历史传统,总体还有较大差距。南京东路步行街和世纪大道,问任何一个上海人喜欢哪个,得到的答案是明确的。
上海买房,最好在黄浦,静安,徐汇4号地铁环线之内,但不要把浦东算进,那是为了发展浦东把4号线地铁修过去的。其它区差一点,但比广阔的浦东还是要好。
浦东的新房密度,到浦东机场的路上就可看到,全世界没有这样密集的高楼群。我估计上海现在常住人口,每户一套都会多。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是有话直说,如得罪其它地方的人,抱歉,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切勿误解。
最后,不怕得罪自己的老乡,问一下上海有什么好?上海确实不够好.。但上海买房确实要考虑地段。30年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咒语,至今还在。
现在同样的地面上人口三倍了,绝大部份都是后来外来的。因为一胎化倍减,那八百万人大概只有四百万后代。
低生育的结果就是这样,大城市人口还能维持,但是几十年换一拨人。小地方就空了。
现在我哥家有3,4套,都是侄女的。
近20年,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极大变化。
在上海居住,而且在上海出生的人,即所谓有些人口中的“上海人”,在上海常住人口中,比例不断大幅下降。在地铁,购物中心等公共场合,可以明显感觉得出。非上海出生长居上海的,被称为“新上海人”,年龄结构普遍较低。上海放松户口限制在上海工作,不过是20年的时间,当年来上海闯荡的打工者,到60岁的大概一半。后来的,基本是青壮年,而且是前仆后继,上海的人口红利还有一段时间。
上海的排外已是过去的事。今日上海已是普通话的天下,北京人还是讲北京话,不讲普通话。广州人讲普通话的比例更低。全国几个特大一线城市,上海最不排外,至少表面是这样。
上海很大,但大多数上海人讲上海,只是指过去市区。外地来的上海人,也慢慢懂得这个道理。浦东新区只是某些地区接近浦西的人文历史传统,总体还有较大差距。南京东路步行街和世纪大道,问任何一个上海人喜欢哪个,得到的答案是明确的。
上海买房,最好在黄浦,静安,徐汇4号地铁环线之内,但不要把浦东算进,那是为了发展浦东把4号线地铁修过去的。其它区差一点,但比广阔的浦东还是要好。
浦东的新房密度,到浦东机场的路上就可看到,全世界没有这样密集的高楼群。我估计上海现在常住人口,每户一套都会多。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是有话直说,如得罪其它地方的人,抱歉,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切勿误解。
最后,不怕得罪自己的老乡,问一下上海有什么好?上海确实不够好.。但上海买房确实要考虑地段。30年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咒语,至今还在。
现在同样的地面上人口三倍了,绝大部份都是后来外来的。因为一胎化倍减,那八百万人大概只有四百万后代。
低生育的结果就是这样,大城市人口还能维持,但是几十年换一拨人。小地方就空了。
现在我哥家有3,4套,都是侄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