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海市区的学生,估计都听说过“前进夜校”。“前进夜校”,全称“前进业余进修学校”,简称“前进”,主要是补习英语。由蔡光天创办于1983年,据说当时他已62岁,是一位退休教师。
“前进”在上海设有多个教学点,多是借用中学的教室。有些繁华路段的教学点往往人满为患,一座难求。记得每学期开学前,报名的人排起长队,个个手里攥着报名单,挤在窄小的报名处窗口前,争先恐后地往里面塞钱。
“前进”当时开设了好些课程,主要有“新概念”、“许国璋英语”、 TOEFL等。师资是大中学里的英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听说给的报酬很好。
我所在的中学是“前进”的一个教学点,学校也鼓励我们去补习。于是我去读了 “新概念”第三册,一周两个晚上,每次两节课。后来发现自己对英语兴趣不大,晚上听课也没有精神,听了两学期后就不去了。
见到过一次蔡光天本尊。他个子不高,当时穿着一件偏大的风衣,脖子缩在风衣领口里。他到每个教室走一圈,说几句鼓励的话,崇明口音,发音含混。然后大家就鼓掌。
后来为了考TOEFL,我又去“前进”上课。暑期报了“TOEFL预备班”,一周四天,用的是一本红色封面的教材,扉页上有蔡光天题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几个字。里面有演讲名篇,小说节选,新闻稿,科普文章等内容。
课程进度很快,差不多一、两天就要完成一篇精读文章。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在家查字典背单词,反复诵读。记得有篇“I Have a Dream”——是相对比较浅显的文章。我当时着实感动了一番,还背下来几句。一个暑假过后,我就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纸,也不再怵大段的英文文本了。
开学后上的TOEFL班,主要是讲一些考试技巧和刷题,完全是针对考试的。后来我考得不错,在那批“前进”考生里排名二十左右,考分最高的学生考了650多分。当时“前进”对超过600分的考生有奖励,好像是几十块钱,外加一本英语实用口语的小册子。刚出国的时候,这本小册子我随身带着,出门办事前先翻看一下相关的用语,挺实用的。
刚出国时,听、读、写都没问题,几个月后才能比较自信地说上几句。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有presentation,没觉得困难。对我而言,英语只是工具,谈不上热爱,更没啥兴趣要融入。
有同学大学去了上外,大一时就去“前进”当教师“扒分”。据她讲,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比她年长。另一同学,学的是商科,工作后经常与外商打交道。她们两个后来也都出了国,英语非常流利,且听不出任何口音。我的中学同学,有不少出国的,平时大家用英语,基本只是为了工作需要,谈不上要融入的意思,呵呵。
我们这些人的英语底子,大多得益于“前进”。
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又跟教我们研究生英语的老师合写一本托福作文指南,我承销不多一点书权充稿费。
全部委托上外托福考点那边的门房老先生们出售,一星期就抢光了。
那是我唯一一次成功地搞书籍策划和销售,LOL
如果以前没有注重过听力训练只是临时突击那听力会是短项
他们是用了各种统计方法,但本质上也没那么大的区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海市区的学生,估计都听说过“前进夜校”。“前进夜校”,全称“前进业余进修学校”,简称“前进”,主要是补习英语。由蔡光天创办于1983年,据说当时他已62岁,是一位退休教师。
“前进”在上海设有多个教学点,多是借用中学的教室。有些繁华路段的教学点往往人满为患,一座难求。记得每学期开学前,报名的人排起长队,个个手里攥着报名单,挤在窄小的报名处窗口前,争先恐后地往里面塞钱。
“前进”当时开设了好些课程,主要有“新概念”、“许国璋英语”、 TOEFL等。师资是大中学里的英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听说给的报酬很好。
我所在的中学是“前进”的一个教学点,学校也鼓励我们去补习。于是我去读了 “新概念”第三册,一周两个晚上,每次两节课。后来发现自己对英语兴趣不大,晚上听课也没有精神,听了两学期后就不去了。
见到过一次蔡光天本尊。他个子不高,当时穿着一件偏大的风衣,脖子缩在风衣领口里。他到每个教室走一圈,说几句鼓励的话,崇明口音,发音含混。然后大家就鼓掌。
后来为了考TOEFL,我又去“前进”上课。暑期报了“TOEFL预备班”,一周四天,用的是一本红色封面的教材,扉页上有蔡光天题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几个字。里面有演讲名篇,小说节选,新闻稿,科普文章等内容。
课程进度很快,差不多一、两天就要完成一篇精读文章。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在家查字典背单词,反复诵读。记得有篇“I Have a Dream”——是相对比较浅显的文章。我当时着实感动了一番,还背下来几句。一个暑假过后,我就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纸,也不再怵大段的英文文本了。
开学后上的TOEFL班,主要是讲一些考试技巧和刷题,完全是针对考试的。后来我考得不错,在那批“前进”考生里排名二十左右,考分最高的学生考了650多分。当时“前进”对超过600分的考生有奖励,好像是几十块钱,外加一本英语实用口语的小册子。刚出国的时候,这本小册子我随身带着,出门办事前先翻看一下相关的用语,挺实用的。
刚出国时,听、读、写都没问题,几个月后才能比较自信地说上几句。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有presentation,没觉得困难。对我而言,英语只是工具,谈不上热爱,更没啥兴趣要融入。
有同学大学去了上外,大一时就去“前进”当教师“扒分”。据她讲,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比她年长。另一同学,学的是商科,工作后经常与外商打交道。她们两个后来也都出了国,英语非常流利,且听不出任何口音。我的中学同学,有不少出国的,平时大家用英语,基本只是为了工作需要,谈不上要融入的意思,呵呵。
我们这些人的英语底子,大多得益于“前进”。
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又跟教我们研究生英语的老师合写一本托福作文指南,我承销不多一点书权充稿费。
全部委托上外托福考点那边的门房老先生们出售,一星期就抢光了。
那是我唯一一次成功地搞书籍策划和销售,LOL
如果以前没有注重过听力训练只是临时突击那听力会是短项
他们是用了各种统计方法,但本质上也没那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