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天这个词跟腾格里,祁连等是同源的。所以天这个词是黄帝(或是周的祖先)从草原上带来的。尤其有关上天这个宗教

曾在庄里
楼主 (文学峸)

概念,不是中原本土起源的,其实是起源于草原民族,然后由于早期获得青铜和马车技术的草原民族征服了中原农耕民族,把这个概念带到中原。其实汉语是草原语言跟百越语言混合的结果。早期中原农夫很可能说的语言跟百越语言(今天的南岛语言)相近。现在分子人类学也支持这一假说。中国人的多数属于y 染色体分类中的O系,跟东南亚及太平洋南岛语系的岛民接近。但中国人中有一部分属于N, Q和C北支的,这些类型可能是黄帝或其他草原部族的类型,带这些基因类型的人很可能征服了中原农夫,他们的语言成为优势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他们人数的劣势,阻止不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混合,结果形成了早期汉语。

其实黄帝就是匈奴。獯鬻,猃狁,荤粥,轩辕,等名称,可能都对应于Hun,汉人把人家叫做匈奴。其实人家一直自称Hun。黄帝其实也是自称Hun,后来被美化成轩辕。包括春秋战国时建立中山国的鲜虞,都是同一个名字,就是Hun。这就是为什么中山国的国君是姬。人家并没有冒姓,人家祖上本来就和黄帝是一家,都姓姬。只不过黄帝一支早就窜到中原了,成了华夏一部分。而中山国那些人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留在长城一线陕北,山西北部老家一带,半耕半牧,保持原有文化。直到春秋战国,华夏扩张,逐渐把这些人也吸收进华夏了。

曾在庄里
许多人总认为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想法。中华文明从上古时代就是多种文化来源混合而成的,而且以后的几千

年也是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的影响,不断重塑。秦汉文化实际上是先秦华夏集团,吸收了南方楚越北方氐羌胡等文化因素,跟先秦的文化已经不同了,唐代的语言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受到了鲜卑文化的影响,跟汉代不同;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大的变革,宋代跟唐代虽然中间也就隔开几十年,但这几十年活跃在中原的政治势力大部分是沙陀人,他们以及他们带来的北方文化,也是深刻影响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元朝更是,短短百年,也是留下了很多痕迹。朱重八虽然形式上是恢复汉家文化,但骨子里更是继承了蒙古人军事征服下的专制,把官僚体系中的君臣关系变成了主奴关系,朝臣在皇帝面前只能跪下了。清朝更是,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把官僚制度彻底奴化,至今仍然给中华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代的中国文化,更是一个大的变革,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且这一进程还在进行中。

M
Meiyangren
三星堆跟中原文化明显不同,现在非要拉在一起。
方外居士
有趣的溯源。郭沫若曾考证”天”的概念确实是周代才出现的!
r
rmny
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c
chufang
这个“天”不是物理上的意义,而是社会上的意义。
M
Meiyangren
那个时代巴比伦埃及都社会化了
半垧
据中科院,9000年前农业出现以来,欧洲人基因不断被近东农业和欧亚草原人群等外来群体基因所混合重构
半垧
而东亚在这段时间,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的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
半垧
现今的东亚人群,都同时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和古南方人群成分,但古北方人群成分影响更为广泛

古DNA研究确认 福建及周边古南方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祖先
曾在庄里
以R1a和R1b为代表的印欧人群的确对东亚人群的基因库贡献不大,但还是有的。东亚的混合更多的是居住在欧亚大陆东部的半干旱

地区以及草原森林带的居民和中原华北半湿润农耕地区人群的混合。居住在长城沿线以及以北的人,更早接触青铜和驯马技术,对南面的农耕居民形成了技术上的压倒性优势。虽然他们人数处于劣势,但利用技术优势可以很容易就征服农耕民族。

哪一枝杏花
按照山海经等等的说法,黄帝确实是匈奴人。但是,夏朝并不一定有文字。最早的文字很可能是商朝出现的。
哪一枝杏花
所以说,汉藏语系仍然是独立的。类似中文借用了日语对科技艺术文学和生活的翻译,但中文不是来源于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