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欲望和恐惧
蒋闻铭
首先我们应该把两件事做一个明确的区分。第一件是个人的心理感受(mental feelings),第二件是制造这些感受的动物本能。下面我们姑且将这第二件视为个人的“原始本能”(raw forms)。诸如性快感、护卫亲子,远离疼痛,这些都是原始本能,都属于第二种,但是个人的心理感受,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就属于第一类。个人活动的原始设计,是通过第二类,得到第一类。
个人行为设计的根本原则,不是被动反应,而是主动追求“正面”、回避“负面”。其根本的驱策是:主动寻乐,主动避苦。前者名为欲望(Desire),后者名为恐惧(Fear)。
性快感、护卫亲子,远离疼痛这些原始本能,目的在于激励个人采取行动以维持个体的物理存在与物种的存续。但是对个人,这些原始本能,在实际并没有和这些目的直接挂钩。比如人有性交的欲望,大自然让个人有性欲,自然是要你生孩子。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性交的欲望,根本与生孩子无关。
欲望:它是无边的,以一种蛮讽刺的方式嵌入心灵。欲望的基本特征是**“得到更多”(acquire more)**。欲望的强度与已拥有之量成正比——拥有越多,欲望越炽。
满足欲望是一场无尽的追逐。欲望总指向当下尚未拥有之物;一旦某一欲望被满足,满足与快感也只能短暂停留。先前满足的强烈体验反过来诱发新的欲望,其急切程度与先前满足的强度成正比。若称满足瞬间的心理状态为**“幸福”(Happiness),而称欲望未被满足时的心理状态为“不幸福”(Unhappiness),则追求幸福不过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程:最理想的情形下,幸福也只能极其短暂**;而短暂的幸福几乎立刻回头“反噬”。
当然,现实对欲望有所钳制,因此“欲望—满足”的循环并非无限重复。总有无法实现的欲望,及其相伴的长期不幸福。随着年龄增长,未被满足的欲望增多,不幸福累积。佛陀所示的唯一疗法是:以智慧发动一场内在之战对抗欲望;其最佳结果也只是把未满足的欲望与不幸福推向潜意识。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坏事,但推至极端则愚蠢。
恐惧:它是嵌入动物本能的另一种原始情感,是对负面情境的自发心理反应。个体最根本的恐惧是死亡。恐惧驱使人远离潜在痛苦;心灵不断张望,试图识别可能的伤害以避之。然而,苦难作为生命的默认设定是必然发生的,并且始于婴幼期,常常由父母施加(有时甚至是有意的),在儿童看来似乎并无正当理由,仅是伤害。这造成一种心灵矛盾:一方面,心灵想压抑乃至遗忘这些苦难记忆(尤以糟糕者),将其推入潜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戒惧,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心灵的内在阴影,恐惧与欲望成对立:欲望指向拥有更多的可能,恐惧指向失去已有的可能。恐惧的强度与潜在损失的大小成正比;潜在损失越大,恐惧越烈,其自发动员的身体反应也就越猛烈。两者并存、交织,共同构成驱动人类活动的动力。
个人的欲望和恐惧
蒋闻铭
首先我们应该把两件事做一个明确的区分。第一件是个人的心理感受(mental feelings),第二件是制造这些感受的动物本能。下面我们姑且将这第二件视为个人的“原始本能”(raw forms)。诸如性快感、护卫亲子,远离疼痛,这些都是原始本能,都属于第二种,但是个人的心理感受,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就属于第一类。个人活动的原始设计,是通过第二类,得到第一类。
个人行为设计的根本原则,不是被动反应,而是主动追求“正面”、回避“负面”。其根本的驱策是:主动寻乐,主动避苦。前者名为欲望(Desire),后者名为恐惧(Fear)。
性快感、护卫亲子,远离疼痛这些原始本能,目的在于激励个人采取行动以维持个体的物理存在与物种的存续。但是对个人,这些原始本能,在实际并没有和这些目的直接挂钩。比如人有性交的欲望,大自然让个人有性欲,自然是要你生孩子。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性交的欲望,根本与生孩子无关。
欲望:它是无边的,以一种蛮讽刺的方式嵌入心灵。欲望的基本特征是**“得到更多”(acquire more)**。欲望的强度与已拥有之量成正比——拥有越多,欲望越炽。
满足欲望是一场无尽的追逐。欲望总指向当下尚未拥有之物;一旦某一欲望被满足,满足与快感也只能短暂停留。先前满足的强烈体验反过来诱发新的欲望,其急切程度与先前满足的强度成正比。若称满足瞬间的心理状态为**“幸福”(Happiness),而称欲望未被满足时的心理状态为“不幸福”(Unhappiness),则追求幸福不过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程:最理想的情形下,幸福也只能极其短暂**;而短暂的幸福几乎立刻回头“反噬”。
当然,现实对欲望有所钳制,因此“欲望—满足”的循环并非无限重复。总有无法实现的欲望,及其相伴的长期不幸福。随着年龄增长,未被满足的欲望增多,不幸福累积。佛陀所示的唯一疗法是:以智慧发动一场内在之战对抗欲望;其最佳结果也只是把未满足的欲望与不幸福推向潜意识。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坏事,但推至极端则愚蠢。
恐惧:它是嵌入动物本能的另一种原始情感,是对负面情境的自发心理反应。个体最根本的恐惧是死亡。恐惧驱使人远离潜在痛苦;心灵不断张望,试图识别可能的伤害以避之。然而,苦难作为生命的默认设定是必然发生的,并且始于婴幼期,常常由父母施加(有时甚至是有意的),在儿童看来似乎并无正当理由,仅是伤害。这造成一种心灵矛盾:一方面,心灵想压抑乃至遗忘这些苦难记忆(尤以糟糕者),将其推入潜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戒惧,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心灵的内在阴影,恐惧与欲望成对立:欲望指向拥有更多的可能,恐惧指向失去已有的可能。恐惧的强度与潜在损失的大小成正比;潜在损失越大,恐惧越烈,其自发动员的身体反应也就越猛烈。两者并存、交织,共同构成驱动人类活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