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欲望和恐惧

蒋闻铭
楼主 (文学峸)

个人的欲望和恐惧

蒋闻铭

首先我们应该把两件事做一个明确的区分。第一件是个人的心理感受(mental feelings),第二件是制造这些感受的动物本能。下面我们姑且将这第二件视为个人的“原始本能”(raw forms)。诸如性快感、护卫亲子,远离疼痛,这些都是原始本能,都属于第二种,但是个人的心理感受,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就属于第一类。个人活动的原始设计,是通过第二类,得到第一类。

个人行为设计的根本原则,不是被动反应,而是主动追求“正面”、回避“负面”。其根本的驱策是:主动寻乐,主动避苦。前者名为欲望(Desire),后者名为恐惧(Fear)。

性快感、护卫亲子,远离疼痛这些原始本能,目的在于激励个人采取行动以维持个体的物理存在与物种的存续。但是对个人,这些原始本能,在实际并没有和这些目的直接挂钩。比如人有性交的欲望,大自然让个人有性欲,自然是要你生孩子。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性交的欲望,根本与生孩子无关。

欲望:它是无边的,以一种蛮讽刺的方式嵌入心灵。欲望的基本特征是**“得到更多”(acquire more)**。欲望的强度与已拥有之量成正比——拥有越多,欲望越炽。

满足欲望是一场无尽的追逐。欲望总指向当下尚未拥有之物;一旦某一欲望被满足,满足与快感也只能短暂停留。先前满足的强烈体验反过来诱发新的欲望,其急切程度与先前满足的强度成正比。若称满足瞬间的心理状态为**“幸福”(Happiness),而称欲望未被满足时的心理状态为“不幸福”(Unhappiness),则追求幸福不过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进程:最理想的情形下,幸福也只能极其短暂**;而短暂的幸福几乎立刻回头“反噬”。

当然,现实对欲望有所钳制,因此“欲望—满足”的循环并非无限重复。总有无法实现的欲望,及其相伴的长期不幸福。随着年龄增长,未被满足的欲望增多,不幸福累积。佛陀所示的唯一疗法是:以智慧发动一场内在之战对抗欲望;其最佳结果也只是把未满足的欲望与不幸福推向潜意识。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坏事,但推至极端则愚蠢。

恐惧:它是嵌入动物本能的另一种原始情感,是对负面情境的自发心理反应。个体最根本的恐惧是死亡。恐惧驱使人远离潜在痛苦;心灵不断张望,试图识别可能的伤害以避之。然而,苦难作为生命的默认设定是必然发生的,并且始于婴幼期,常常由父母施加(有时甚至是有意的),在儿童看来似乎并无正当理由,仅是伤害。这造成一种心灵矛盾:一方面,心灵想压抑乃至遗忘这些苦难记忆(尤以糟糕者),将其推入潜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戒惧,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心灵的内在阴影,恐惧与欲望成对立:欲望指向拥有更多的可能,恐惧指向失去已有的可能。恐惧的强度与潜在损失的大小成正比;潜在损失越大,恐惧越烈,其自发动员的身体反应也就越猛烈。两者并存、交织,共同构成驱动人类活动的动力。

十具
基本同意。但你混淆了恐惧和焦虑,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情感。没错,发表一篇论文的欲望越强,怕被拒稿的焦虑就越重。但那不是恐惧
郭大平
欲望,它是无边的:这个断言是有问题的。那些看破红尘者,那些跳楼自杀的高官者,其欲望就已经到此为止了。他们不想再挣扎。
绝对匿名
将感受和行为的驱动加以区分是有必要。但性快感属感受,不属于文中第二种;性冲动才是第二种。“远离疼痛”则包含了两种。
郭大平
死后得解脱,就是他们的欲望之边界也。
绝对匿名
死亡也并非个体的终极恐惧。“生不如死”就折射了这种可以有比死亡更大恐惧的状态。
蒋闻铭
我这个东西是有些粗线条。
蒋闻铭
说这种原则,适用大多数应该就可以了。生不如死的,应该算是极端的例外吧。
绝对匿名
欲望的扶持并非靠不断满足,有时往往是靠压抑,这是对已经滋生的欲望而言。但同时压抑又可以防止欲望的滋生。
蒋闻铭
用死做解脱的,是例外不是一般。讲一般的原则,没法考虑例外,不然就钻牛角尖了。:)
蒋闻铭
这个您说得比我准确。
绝对匿名
大饥荒时那么多人愿意被圈住,接受饥饿致死,说明有更大的恐惧存在。这是个普遍表现。
十具
量化“极端”主观了点。现代社会里的自杀,包括安乐死,够普遍了吧。
郭大平
一般欲望其实也可能有边界的,比如,大多数北方人就觉得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满足了。豪哥,觉得当个总理,就满足了
蒋闻铭
您这个,是个人无力抗拒死亡,和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好像不矛盾。
方外居士
恐惧或者焦虑很多是来自于各种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特别巿场经济条件下,不确定性变多了而不是变少了,相应地恐惧或者焦虑变多了
蒋闻铭
安乐死,是无力抗拒死亡吧?自杀应该是极端,和常规差很远。
蒋闻铭
豪哥不满足,他是没招。没了毛泽东,您看他会不会让别人做老大。:)
蒋闻铭
您这个说法到极端,就是佛理。
十具
同意。只是这个边界的分布的方差太大,拖尾太长。普京的边界在哪,多少人为此焦虑啊。
绝对匿名
并不是无力抗拒死亡,是有选择的。比如可以反抗被圈住,农村的可以强行外出逃荒,到城镇寻找食物。
蒋闻铭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更多的机会。市场经济没有给一般的美国人带来更的多焦虑。
蒋闻铭
那个年头逃荒是要有路条的,没法子强行逃荒。
十具
有人留遗嘱,失智后,接收安乐死,即便离医学死亡还很远。
方外居士
这是因为焦虑感被一整套社会保障措施给稀释了。
蒋闻铭
对绝大多数人,恐怕还是好死不如赖活。:)
绝对匿名
这不就是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活络表现的技术细节问题嘛。被饿死的恐惧该是远盖过解决这种技术问题的麻烦带来的担忧。
蒋闻铭
不是技术细节,是客观存在。不比长春围城容易多少。
绝对匿名
所以选择不强行逃荒的原因在于外出就要违反权力命令。而通过之前的三反五反一系列运动这些人已经清楚被整治的恐怖。
绝对匿名
长春围城,对一个点可以做到水泄不通。大面积的饥饿地域,如何做到水泄不通。
蒋闻铭
您是说被共产党整治,比死亡更恐怖?
蒋闻铭
中国现在呢?
绝对匿名
以前也觉得这些人总的说来太逆来顺受,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想到这一层原因后,才觉得责任或许部分不在他们。
十具
自杀是10~39岁南韩人的最大死因。南韩男性的自杀率是万分之四,不低了。
蒋闻铭
听起来您不同意我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个人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您以为是什么?
绝对匿名
从驭人角度,老共一直在长期培育一种新的,可以说是第一的生命需求:逃避恐怖。这种恐怖可以比死亡更强烈。
蒋闻铭
我说的是个体的本能,您说的好像是社会组织的后果。听起来不是一回事
绝对匿名
社会心理学就是你谈的心理学的社会反映。有些差别但仅是一墙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