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他们是:
毛泽东(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 周恩来(1898~197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邓小平(1904~1997):中央军委主席。 彭德怀(1898~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刘伯承(1892~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元帅。 贺龙(1896~1969):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陈毅(1901~1972):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罗荣桓(1902~1963):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元帅。 徐向前(1901~1990):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聂荣臻(1899~1992):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元帅。 叶剑英(1897~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叶挺(1896~1946):新四军军长。 杨尚昆(1907~1998):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1992):中央军委常委,国家主席。 粟裕(1907~1984):总参谋长,大将。 徐海东(1900~1970):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陈赓(1903~1961):副总参谋长,大将。 谭政(1966~1988):总政治部主任,大将。 萧劲光(1903~1989):海军司令员,大将。 张云逸(1892~1974):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罗瑞卿(1906~1978):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王树声(1905~1974):总军械部部长,大将。 许光达(1908~1969):装甲兵司令员,大将。
许继慎(1901~1931):红一军军长,中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1931年11月在 “肃反”中被错杀。
蔡申熙(1906~1932):红十五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段德昌(1904~1933):湘鄂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红六军军长,1933年5月1日在“肃反”中被错杀。
曾中生(1900~1935):红四军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于1935年8月被杀害。
左权(1905~1942):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战斗中牺牲。
彭雪枫(1907~1944):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和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作战中牺牲。
罗炳辉(1887~1946):红九军团军团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黄公略(1898~1931):平江起义领导人,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15日作战中伤重牺牲。
方志敏(1899~1935):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义。
刘志丹(1903~1936):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6年4月14日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林彪(1907~1971):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这36位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或“中国当代军事家”。
1.“中国当代军事家”的入选标准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仅1955年至196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就有1614位开国元勋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在众多将领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只有36人,可谓凤毛麟角。那么,究竟谁有资格能成为军事家呢?这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当代军事家”的评定是以“大将资格”为基线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是当代军事家的主体。也就是说入选的任何人,不管是国家领导人、军事干部还是政工干部,至少要具备大将资格。如江泽民虽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但不具备大将资格,所以未能入选。
作为统帅和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当属元帅级人物。1955年评衔时,毛泽东任党的主席、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是全国人民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创建军队及夺取全国政权中居功至伟,是大元帅衔的唯一人选,这也是众望所归。只是由于他本人的意见,大元帅衔最终没有授。而周恩来、邓小平当时则是元帅候选人;李先念1955年评衔时曾是大将人选;杨尚昆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团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这样的资格授大将衔是不成问题的。由于周、邓、李、杨,都已在政府工作。毛泽东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评衔了,所以这几位原高级将领55年就没有参加评衔。 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11位高级将领中,叶挺将军是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新四军首任军长,仅此两条足以有资格评为元帅。另外10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是红军初创时期的军长(政委),方志敏、刘志丹、罗炳辉为土地革命中后期的军团领导,左权、彭雪枫为八路军、新四军师以上高级将领,他们对于创建和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指挥军团和兵团作战功勋卓著,比照1955年的评衔条件均具备“大将资格”。
2.“中国当代军事家”的排名
毛泽东以其无可争议的地位名列榜首;周恩来是人民军队创建人之一,战争时期任军委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因而位列次席;朱德是十大元帅之首,长期担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被列入统帅级人物,排在第三位;第四位是邓小平。1955年中央曾考虑给当时的军委委员11人均授予元帅军衔,邓小平位列第七,排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而在军事家排名中,邓以军委主席的身份列为统帅级人物,排在朱德之后,在其他9位元帅之前。 十大元帅除朱德、林彪之外的其他元帅排名是按1955年授衔时的顺序,8位元帅依次为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叶挺排在元帅之后、大将之前,显然他是被当元帅看待的。为了不打乱元帅们的顺序,叶挺排在最后一名元帅叶剑英元帅之后。 叶挺之后,是杨尚昆、李先念。李先念如果当年授了大将衔,肯定不能排在粟裕之前。但在军事家中,杨、李二人能排在十大将之前,与他俩都担任过国家主席不无关系。杨尚昆1982年后曾任10年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所以能排在曾任中央军委常委的李先念之前。 接下来是十位大将,排名也是按授衔时的顺序: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大将之后是10位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将领(叶挺已列入元帅级)。这10人又分为两部分:前7位是1989年公布的,后3位是1994年增补的。可以看出,这两部分分别按他们牺牲的前后次序排名的,即牺牲的越早排名越靠前。前7位:许继慎(1931年)、蔡申熙(1932年)、段德昌(1933年)、曾中生(1935年)、左权(1942年)、彭雪枫(1944年)、罗炳辉(1946年);后3位:黄公略(1931年)、方志敏(1935年)、刘志丹(1936年)。黄公略虽然牺牲最早,但因是1994年增补的,所以排在前7位之后。 林彪在1955年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三,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给放到最后了。
3.中共36位军事家出生地的分布特点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统一战争,大多是北方统一南方,国共这次大战也不例外。但仔细研究国共两党的众多军事将领的出生地,却发现南方人占据优势,尤其是中共的军队。
如果以传统的秦岭、淮河位分界线,划分中国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方,那么36位军事家有33位都是南方人,占比91.7%;而秦岭、淮河以北的仅有3人:占比仅有8.3%。
湖南15位,高居榜首:包括毛泽东;3位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6位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5位先烈:蔡申熙、曾中生、左权、段德昌、黄公略等人。
四川7位,名列第二:包括邓小平、杨尚昆;4位元帅: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1位大将:罗瑞卿。
湖北4位:李先念、林彪、徐海东、王树声。
广东3位:叶剑英、叶挺、张云逸。
另外,罗炳辉是云南人,方志敏是江西人,是100%的南方人;而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在淮河以南),彭雪枫是河南镇平人(在淮河以南),也都属于地理意义上的南方。
36位军事家出自北方的仅有3位:第一位是出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祖籍是浙江绍兴),第二位是山西五台的“布衣元帅”徐向前,第三位就是陕西保安的刘志丹。
这和当时革命形势“南热北冷”的大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红军的发展趋势来看也是相符的。
土地革命时期10年间,红军一度发展到十几个根据地30多万人。在红军发展史上,先后成立过一、二、四3大方面军、10个军团,以及35个军的番号,总计60多个军。
这60多个军绝大多数活跃于南方,包括番号红1到红18的37个军。此外,南方还有闽西红19、20、21军,赣西南红20军,赣南红21、22、22军、23军,以及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27、28、30、31、33、34、35军等部。
诞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仅有12个军,这其中还有长征后合编而来的,像陕北红军和红25军等部合编而来的红27、28、29军;还有一支诞生于东北抗联的李红光红32军。
诞生在北方地区的其余8个军,或者没有召集起来番号就撤销了,或者成立不久队伍就被打散了。比如诞生于河北地区的几支队伍,冀中红19军、冀东红19军,冀南红20军、红21军、红26军,以及山西平定起义军组成的红24军。
刘志丹和陕北红26、27军,是北方12个军中硕果仅存的。
鉴于36位军事家严苛的入选标准,以及南北方军事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等特点,本朝军事家,不同于以往,著名军事家以南方人为主也就不奇怪了;加之中国近现代,湖南、四川等地民众异常活跃、英才辈出,这两个地方的人引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高津是南平生南平长大,苗华是福州生福州长大的。
山河四省,孔孟故乡,喜和懂为官之道的人相对多,这很正常。
一些。
20世纪80年代末,在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过程中,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有关部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多年来众多高级将领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正式确认了33位军事家。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他们是:
毛泽东(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
周恩来(1898~197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邓小平(1904~1997):中央军委主席。
彭德怀(1898~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刘伯承(1892~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元帅。
贺龙(1896~1969):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陈毅(1901~1972):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罗荣桓(1902~1963):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元帅。
徐向前(1901~1990):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聂荣臻(1899~1992):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元帅。
叶剑英(1897~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叶挺(1896~1946):新四军军长。
杨尚昆(1907~1998):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1992):中央军委常委,国家主席。
粟裕(1907~1984):总参谋长,大将。
徐海东(1900~1970):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陈赓(1903~1961):副总参谋长,大将。
谭政(1966~1988):总政治部主任,大将。
萧劲光(1903~1989):海军司令员,大将。
张云逸(1892~1974):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罗瑞卿(1906~1978):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王树声(1905~1974):总军械部部长,大将。
许光达(1908~1969):装甲兵司令员,大将。
许继慎(1901~1931):红一军军长,中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1931年11月在 “肃反”中被错杀。
蔡申熙(1906~1932):红十五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段德昌(1904~1933):湘鄂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红六军军长,1933年5月1日在“肃反”中被错杀。
曾中生(1900~1935):红四军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于1935年8月被杀害。
左权(1905~1942):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战斗中牺牲。
彭雪枫(1907~1944):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和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作战中牺牲。
罗炳辉(1887~1946):红九军团军团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黄公略(1898~1931):平江起义领导人,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15日作战中伤重牺牲。
方志敏(1899~1935):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义。
刘志丹(1903~1936):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6年4月14日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林彪(1907~1971):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这36位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或“中国当代军事家”。
1.“中国当代军事家”的入选标准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军以来,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仅1955年至196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就有1614位开国元勋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在众多将领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只有36人,可谓凤毛麟角。那么,究竟谁有资格能成为军事家呢?这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当代军事家”的评定是以“大将资格”为基线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是当代军事家的主体。也就是说入选的任何人,不管是国家领导人、军事干部还是政工干部,至少要具备大将资格。如江泽民虽当时任中央军委主席,但不具备大将资格,所以未能入选。
作为统帅和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当属元帅级人物。1955年评衔时,毛泽东任党的主席、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是全国人民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创建军队及夺取全国政权中居功至伟,是大元帅衔的唯一人选,这也是众望所归。只是由于他本人的意见,大元帅衔最终没有授。而周恩来、邓小平当时则是元帅候选人;李先念1955年评衔时曾是大将人选;杨尚昆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团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这样的资格授大将衔是不成问题的。由于周、邓、李、杨,都已在政府工作。毛泽东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评衔了,所以这几位原高级将领55年就没有参加评衔。
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11位高级将领中,叶挺将军是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新四军首任军长,仅此两条足以有资格评为元帅。另外10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是红军初创时期的军长(政委),方志敏、刘志丹、罗炳辉为土地革命中后期的军团领导,左权、彭雪枫为八路军、新四军师以上高级将领,他们对于创建和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指挥军团和兵团作战功勋卓著,比照1955年的评衔条件均具备“大将资格”。
2.“中国当代军事家”的排名
毛泽东以其无可争议的地位名列榜首;周恩来是人民军队创建人之一,战争时期任军委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因而位列次席;朱德是十大元帅之首,长期担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被列入统帅级人物,排在第三位;第四位是邓小平。1955年中央曾考虑给当时的军委委员11人均授予元帅军衔,邓小平位列第七,排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而在军事家排名中,邓以军委主席的身份列为统帅级人物,排在朱德之后,在其他9位元帅之前。
十大元帅除朱德、林彪之外的其他元帅排名是按1955年授衔时的顺序,8位元帅依次为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叶挺排在元帅之后、大将之前,显然他是被当元帅看待的。为了不打乱元帅们的顺序,叶挺排在最后一名元帅叶剑英元帅之后。
叶挺之后,是杨尚昆、李先念。李先念如果当年授了大将衔,肯定不能排在粟裕之前。但在军事家中,杨、李二人能排在十大将之前,与他俩都担任过国家主席不无关系。杨尚昆1982年后曾任10年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所以能排在曾任中央军委常委的李先念之前。
接下来是十位大将,排名也是按授衔时的顺序: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大将之后是10位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将领(叶挺已列入元帅级)。这10人又分为两部分:前7位是1989年公布的,后3位是1994年增补的。可以看出,这两部分分别按他们牺牲的前后次序排名的,即牺牲的越早排名越靠前。前7位:许继慎(1931年)、蔡申熙(1932年)、段德昌(1933年)、曾中生(1935年)、左权(1942年)、彭雪枫(1944年)、罗炳辉(1946年);后3位:黄公略(1931年)、方志敏(1935年)、刘志丹(1936年)。黄公略虽然牺牲最早,但因是1994年增补的,所以排在前7位之后。
林彪在1955年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三,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给放到最后了。
3.中共36位军事家出生地的分布特点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统一战争,大多是北方统一南方,国共这次大战也不例外。但仔细研究国共两党的众多军事将领的出生地,却发现南方人占据优势,尤其是中共的军队。
如果以传统的秦岭、淮河位分界线,划分中国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方,那么36位军事家有33位都是南方人,占比91.7%;而秦岭、淮河以北的仅有3人:占比仅有8.3%。
湖南15位,高居榜首:包括毛泽东;3位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6位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5位先烈:蔡申熙、曾中生、左权、段德昌、黄公略等人。
四川7位,名列第二:包括邓小平、杨尚昆;4位元帅: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1位大将:罗瑞卿。
湖北4位:李先念、林彪、徐海东、王树声。
广东3位:叶剑英、叶挺、张云逸。
另外,罗炳辉是云南人,方志敏是江西人,是100%的南方人;而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在淮河以南),彭雪枫是河南镇平人(在淮河以南),也都属于地理意义上的南方。
36位军事家出自北方的仅有3位:第一位是出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祖籍是浙江绍兴),第二位是山西五台的“布衣元帅”徐向前,第三位就是陕西保安的刘志丹。
这和当时革命形势“南热北冷”的大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红军的发展趋势来看也是相符的。
土地革命时期10年间,红军一度发展到十几个根据地30多万人。在红军发展史上,先后成立过一、二、四3大方面军、10个军团,以及35个军的番号,总计60多个军。
这60多个军绝大多数活跃于南方,包括番号红1到红18的37个军。此外,南方还有闽西红19、20、21军,赣西南红20军,赣南红21、22、22军、23军,以及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27、28、30、31、33、34、35军等部。
诞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仅有12个军,这其中还有长征后合编而来的,像陕北红军和红25军等部合编而来的红27、28、29军;还有一支诞生于东北抗联的李红光红32军。
诞生在北方地区的其余8个军,或者没有召集起来番号就撤销了,或者成立不久队伍就被打散了。比如诞生于河北地区的几支队伍,冀中红19军、冀东红19军,冀南红20军、红21军、红26军,以及山西平定起义军组成的红24军。
刘志丹和陕北红26、27军,是北方12个军中硕果仅存的。
鉴于36位军事家严苛的入选标准,以及南北方军事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等特点,本朝军事家,不同于以往,著名军事家以南方人为主也就不奇怪了;加之中国近现代,湖南、四川等地民众异常活跃、英才辈出,这两个地方的人引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高津是南平生南平长大,苗华是福州生福州长大的。
山河四省,孔孟故乡,喜和懂为官之道的人相对多,这很正常。
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