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60年代,是文革期间吧?那时历史反革命只会被监管,不会判刑。60年代公检法都打烂了,除了现行反革命和刑事罪犯,不会有空判决历史反革命。
身着抗战戎装的陈友礼老人拿着当年的照片,右手竖起大拇指,比出一个表示“顶好”的手势
抗日时期有一支入缅远征的部队,他们为了配合大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远征之路,成为了自甲午海战以来,中国第一支出境作战的正式部队。
这支部队并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在缅甸与友军相联合,一度打得日军灰头土脸,大涨国内的抗日志气。
这支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中国远征军”,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最初组建时共计9个师10万余人,是为蒋介石精心打造的精锐武装,领军将领均是其心腹干将,他们有陈诚、杜聿明、黄琪翔、孙立人、郑洞国、戴安澜等国军中赫赫战将。
中国远征军
不过,彼时大势并不在我,中国远征军与英军在缅武装,被穷凶极恶的日军在缅甸战场上,凭借着雄兵重装打击得节节败退,英军选择了退而却之,让远征军成为了一支孤军,最终遭受到了重创,不得已只得艰难的撤回云南边境。
由于这支部队的作战,多是在境外,所以留存下来供后人考证的东西极少。2011年,章东磐等一批专门研究中国远征军历史的专家学者,通过某些渠道得知,当年美军拍下了许多中国远征军的影像资料,后来辗转被收藏在美国国家档案馆。
为此,章东磐等人在中国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取得了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许可,复制了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中以数万张当年美国士兵拍摄的照片最为珍贵。
章东磐等人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经过系列的研究与整理后,选择了与国人共享他们的成果,这就有了反映中国远征军历史的图集作品——《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中国远征军珍贵资料影像
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发生在1940年代初中期,距离2011年已经有近乎70个年头,当年活下来的远征军老兵,基本都已经离世,唯有少数一些当年比较年轻的娃娃兵,至今还活在人间,有关公益组织便把此书作为纪念品,送给了这些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2014年夏,志愿者走访贵州贵阳时,去到云岩区为一位叫陈友礼的83岁远征军老兵家,送去了此书作为纪念品。
陈友礼翻看着这本以黑白色调为主的影像集,看着那些熟悉的人物与地方,仿佛回到了那段无比峥嵘的少年时代。
陈友礼一边翻书,一边给志愿者讲着当年的经历,说当年自己过得是如何的落魄,为了吃饱饭进入部队,得到连长和大伙的照顾,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战斗,许多许多同伴都牺牲了,自己能够活下来都是托他们的福。
陈友礼
突然,陈友礼停止了翻书的动作,停在了一页讲述娃娃兵的图集中,眼睛直直的望着其中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上,有个十二三岁的娃娃兵,穿着一件满是褶皱的旧棉衣,身上挂着两个水壶、一个搪瓷缸、一个小包裹,戴着两个叠在一起的军帽,对着镜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直直的竖起了右手大拇指。
看了一阵后,老人的眼眶竟然湿润了,这让志愿者有些好奇,询问这张照片里是否有熟人?陈友礼听到志愿者的询问,这才从思绪中缓缓出来,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后,急切又激动地说道:“这照片你们在哪找到的?这是我啊!”
陈友礼的话,犹如一通重拳,砸在志愿者的头上,把他们砸得有些晕乎。志愿者很难相信,照片上那个洋溢着满满自信的娃娃兵,就是眼前陈大爷,须知在数万多张照片中,这张是特别典型的一张,还专门为其做了塑像陈设在纪念馆中呢!
眼见志愿者疑惑与震惊的神色,陈友礼说起了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与大致经过:那是1944年底,连队在云南龙陵驻扎时,两个美国人来访,是为连队做采访的,由于他个头比较小,作为连队的典型拍了数张照片,当时兴之所至学起了美国人竖起大拇指的姿势,于是乎就留下了那张照片,美国人很满意,还给了他两块饼干呢!
陈友礼如此有理有据的讲述,让志愿者又惊又喜。在他们采访老人家之前,这张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的娃娃兵照片,在所有远征军照片中,是网上访问量最多的一张,那种国难当头的满脸自信,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没人会想到,这位娃娃兵竟然还在世,并且亲眼看到了七十年前的自己。不久后,这一消息被爆出,有人为这位曾经的“国难希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人却认为陈友礼并不是照片中人,可谓在网络上掀起了一番口水大战,引经据典者有之,爱国抒怀者有之,凑热闹的更其有之……
那么,陈友礼少年时代到底有怎样的经历,为何他的所述得不到印证,本文便带你来揭开那段70年前的历史,来领略何谓真正的中国少年?
1931年4月,陈友礼出生在贵州省赫章县的平山乡,当时云贵所在的西南边境地界,可是一点都不太平,陈父希冀着儿子人生平安美满一些,就给他起了个“小满满”的乳名。
战乱年代,人命如草芥,平安与美满,都是很大很大的奢望。陈友礼的幼年,便是一步步与这些和平年代最平常的东西擦肩而过,陈友礼刚刚满一周岁,母亲患病后缺衣少食不幸离世,那时候穷人家照不起相,陈友礼压根不知晓母亲长的是什么样子。
陈友礼自记事起,就是一直和父亲生活,那个木讷的汉子话不多,靠着给别人打零工维持一家生计,日子过得颇为贫瘠,可总算还能过活得下去。
不料,在陈友礼10岁的时候,父亲给人家干活不小心受了重伤,拖了一段时间后便病逝了,陈友礼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草草的埋葬了父亲,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没爹没妈的孤儿。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干活的陈友礼,手脚颇为勤快,脑瓜子又很聪明,十分得乡亲们的喜爱,他们指点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去乡上给人干些杂活,或者去给地主帮工,勉强维持着基本生存。
不过,随着战争不断的波及,他们家乡这片也逐渐萧条了下来,许多大人都没法维持生计了,更不用说陈友礼一个孩子。
不久后,在村里实在无法生存下去的陈友礼,便跟着一个在乡里要饭时遇到的好心老乞丐,一路走一路要饭,居无定所的来到了云南省境内,希望着能在这儿讨生活。
1942年初,陈友礼跟随老乞丐来到云南,这时正值中国远征军齐集云南边境,唯有少部杀出了国门之外,这种动静自然无法掩饰,许多边境之地的老百姓,纷纷向内地逃难。
陈友礼和老乞丐逐渐的和这些逃难的人拥到了一起,一路向比较繁华的昆明地界逃去,路上不知怎的,和老乞丐走散了,陈友礼又成了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夹在逃难的人群里十分不显眼。
某天,有个小乞丐来找陈友礼,这个小乞丐是逃难路上认识的,名叫二来,比陈友礼大个三四岁,经过了不少的世面,经常在陈友礼面前装得老气横秋的。
二来来找陈友礼,是邀请陈友礼和他一块,去永平驻军处报名,试试看能不能当兵,如果可以的话,便不用再过着这朝不保夕的苦哈哈日子了。
陈友礼以往从未想过此事,而今一经二来提起,其他的倒没什么,可唯独那不用饿肚子一条,真让这个曾经几度差点饿死的小家伙,是打心眼里动心了,便应下了小乞丐的邀请。
陈友礼和二来,一路打听着找到了永平驻军处,二来在征兵处顺利应征成功,可陈友礼却出了岔子,原来是征兵官看他个头太小,不打算要他这个拖油瓶,让他等两年再来。
二来见此,连忙替陈友礼说话:“长官,这小鬼就是看着小,实际都十四五了,手脚可勤快了,带上他吧!”其实,陈友礼才十一岁,征兵官对二来的话有所存疑,可还没有做那盖棺定论。
二来连忙给陈友礼使眼色,陈友礼乞讨了这么久,也算知晓了不少世事人情,连忙开口说道:“长官,我是个孤儿,什么都会做,我很勤快的,求你们带我一起走吧,不然我会饿死的。”
征兵官还是有所犹豫,这么小的家伙,选进部队有什么用啊,他们可是国军精锐呢,以后有的是大仗要打,带着这家伙进部队不是害了他吗?
可如果不要他,可能没有多久,他真会饿死在那个犄角旮旯里,没有遇到的话也就罢了,可而今遇到了是希望他能活下来的。
此时,从兵营里面走出来一个老兵,他瞅了瞅陈友礼,不知想到了什么,就对征兵官表示:"留下这小家伙吧,交给自己就好,他那儿正缺人手!"
这个老兵是部队的马夫,专门负责军队的养马、放马、驯马。老兵询问陈友礼是否会放马,陈友礼没有任何犹豫,就使劲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陈友礼在征兵处粗略地进行了下登记,由于他不会写字,他口述的姓名和籍贯,征兵处具体写作了什么,陈友礼始终不清楚,这为后来的争议事件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陈友礼跟着老兵马夫进入军营,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马夫告诉陈友礼:他们的部队是国军第5军200师,春节前后入缅作战,跟日本人狠狠的打了几仗,发现小鬼子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后来情况变化才且战且退回到国内,现在在永平进行休整。
原来的师长叫做戴安澜,在抗战中英勇牺牲,而今由副师长王吉人补缺,部队回国后人员缺口严重,现正在大力补充兵员。
说到第5军200师,这是远征军9个师里,唯一对外承认的机械化步兵师,是蒋介石最宝贝的一支军队。1942年2月底,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200师在内的9个师10万多人,浩浩荡荡杀入缅甸。
其中戴安澜将军率领的200师,在同古会战中与敌血战12个昼夜,以2000人的战损,杀灭日寇多达5000多人,捷报传出轰动国内外,大涨国内抗日士气。
戴安澜将军
不过,随着英军出于某些考虑选择了退却,200师所在的第5军,在缅甸战场上成为了一支孤军,杜聿明命令第5军各部速速归国。
然而,日军在当时气焰正盛,他们调集了大量精锐兵力沿途阻截,想要把这伙胆大包天的家伙,彻底按死在缅甸战场,那么从中国西南打开战线便会轻松许多。
于是乎,戴安澜率领200师回国途中,遭遇了大批日军的重点针对,机械化和火炮损失殆尽,整个师减员达到了5000人,可谓用鲜血与尸骨,铺平了回国的道路,这里面便有一具,正是师长戴安澜的。
200师来到永平后,默默地舔舐伤口,准备休整一番再与日寇血战,以报老师长在内众多兄弟的大仇。
陈友礼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入了威名赫赫的200师,哪怕他没有经历从野人山撤回国内的艰苦大战,也不知晓师长这个官有多大、他的牺牲意味着什么,可是当他看到军营里那么多重伤员,一个个都眼神坚毅时,他意识到这些人是很不一样的。
200师在永平驻军了一段时期之后,奉命跟随第5军一起去到了昆明郊外的马街驻防,统一进行了整编,200师的规模又一度回到最初,达到了满编状态,全师上下总计12000多人。
陈友礼这些新兵,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操练,队伍中娃娃兵倒是有不少,可基本都在十四五岁以上,而陈友礼这个11岁的混在其中,显得特别的扎眼。
娃娃兵
不久后,他便引起了连长陆春奉的注意力,陆春奉毕业于黄埔军校,而今正值壮年,看着眼边这个没枪高的小家伙,心头颇为不忍。
陆春奉叫出陈友礼,询问他这个小鬼多大了,陈友礼故意把岁数夸大,按照二来的说法说自己14了。
陆春奉闻听,笑着揭穿了陈友礼的谎话,并询问是否是自愿当兵的,如果是受了强迫自己可以为陈友礼做主。
陈友礼连连摇头,紧接着据实以告:“我是撒谎了,我今年11岁,跟着同伴一起来投军的,是自愿来的,没有任何人强迫。父母都死了,是一个没人管的孤儿,为了活命只得出来要饭,而今形势更乱了,要饭的人更多,自己经常几天吃不上饭,不当兵就要饿死了。”
陆春奉看着眼边这个小鬼,幼稚的脸庞上满是忐忑,一双眼睛是那样的清澈,比那些他曾经见过的所谓大人物,可是眼神干净太多太多了,不由得起了恻隐之心。
陆春奉把陈友礼,调到了自己身边担任勤务兵。就这样,陈友礼从一名小马夫,变成了连长陆春奉的小勤务兵,负责连长生活与工作上的有关事宜,诸如端茶送饭、洗衣服、背文件等各种杂事,比他在马房养马还累。
直到很久以后,陈友礼才知晓了连长的良苦用心:连长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做勤务兵,便避免了早早上前线的可能,相对比较安全,其次也更能学到一些东西,这对于他的一生都有极大帮助。
陆春奉很是喜爱这个陈友礼这个手脚麻利、心思澄澈的娃娃兵,一有时间就教他读书写字,行军的时候为了照顾陈友礼的脚力,还会时不时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吃饭时经常把自己饭盒里的肉夹给他吃。
陈友礼回忆:连长曾经说过,如果把日本鬼子打跑了,战争结束后,自己没处去的话,就跟他去湖南吧,他会把自己当作亲弟弟一样,供他上学读书,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944年8月,200师参加了对日反攻作战,陈友礼所在的连队,先后参与了怒江惠通桥保卫战、松山攻克战、收复龙陵的战斗等,为收复滇西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同年11月,200师收复龙陵后就地休整。某日,有两名美国通信兵在师部翻译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陈友礼所在的八连驻地,说要为他们连拍摄一组照片,用以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
说来,远征军能有数万照片存世,这还是归功于美国通信兵团第164连,这个连队以手中的相机为武器,记录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揭示法西斯的罪恶,号召更多的个人和团体加入到反抗法西斯的正义联盟之中。
美军通信兵来到8连之后,陆春奉带着他们在战场旧地走访,美军士兵用照相机,神情郑重地拍下一张张照片,有些是被炸得不像样子的屋子,有些是被大火烧成的废墟,有些是战士们的惨淡伤势,还有中国军人的坚强笑容……都有那么一丝,默默的凝重感。
拍摄快结束的时候,陈友礼这个小鬼出现了,当时十三岁的他,担心连长口渴送水来了。美军士兵见到这个充满灵气的小家伙,沉重的心绪有所缓解,就打算为陈友礼拍摄一组照片。
陆春奉同意了此事后,陈友礼便成了美国通信兵的拍摄对象。拍摄地最初放在战壕里,可拍出的感觉并不怎么好,转而又去到了一处岔路口,准备再次拍摄。
中国远征军坦克部队
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有来来往往的人群作为背景,更能表达出中国军民的同心抗战。
陈友礼不懂英语,在师部翻译人员的翻译下,这才知晓了美国人的真实意图,想要拍出积极一点的东西。
陈友礼突然想到,在昆明驻训期间,美军“飞虎队”成员与别人交流,经常会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于是他灵犀所至,露出一脸灿烂的笑意,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幕非常难得,美国通信兵立马抓拍而下,直赞“good ,good ,very good!”事后,还专门给了他两块饼干,作为对他的感谢。
之后, 8连先后参加了南天门、遮放、畹町、大黑山等地的战斗,尤其是大黑山之战,日军被围之后发起了死命冲击,部队受创严重,连他这个勤务兵都临时成了战斗人员,及至最后连肉搏都用上了,可谓惨烈至极。
此战中,连长陆春奉与敌人拼刺刀时身受重伤,在初步打消敌人攻势后,陈友礼和另一位战友冒死将连长送下山,去到了后方战地医疗所,二人再迅速回到部队。
陈友礼与连长这一别,此后便失去了所有的联系。只因为大半年后,日军便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老连长伤愈后并没有到200师,而是去到了其他的军队。
随之,便是国共大战,陈友礼跟随第五军赶赴中原战场,在淮海大战中被解放军缴械,受解放军好政策的感召,选择了成为了一位解放军战士,跟随队伍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上海等著名大战。
新中国成立后,陈友礼又跟随部队远赴朝鲜,在异域与敌厮杀了两年多时间,回国后继续在部队服役,一直到1955年才退伍。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按照这个讲述,按理来说应该能对得上,可是为何有网友质疑呢?原来,那张娃娃兵照片出版的时候,底下附录名字为Lee Chan-Hon,音译过来为李占宏。
其二,陈友礼讲述过往的时候,说自己参加过松山战役,这与真实的战史无法对上。松山战役结束之际,陈友礼所属的200师才抵达滇西,这与陈友礼所讲不符。
面对这些质疑,志愿者采取了技术手段,将娃娃兵照片和陈友礼现在的照片,送至专业机构经过检测,给出的结论是:高度相似!
志愿者闻听颇为兴奋,再次拜访了老爷子,从他口中听到了诸多细节:
其一,身上的两个水壶,一个是装水的,另一个是装盐的;
其二,娃娃兵的两层帽子,是部队刚刚发了新的,自己便把他们缝在了一起,这样戴在一起就不会被风吹掉;
其三,美国人关于自己的身份,当时并没有通过师部翻译来询问自己,那么可能是后来,通过师部的资料做的附录,这里面可能会出差错。
关于网友的两大质疑,所谓的Lee Chan-Hon,其实按照中英文人名翻译过来,便是Chan Hon Lee,按照民国时期的拼法,Chan是陈,Lee是礼,中间的宏,大概是当时方言或者翻译所导致。
其二,据200师600团几位老兵回忆,当时600团确实参与了松山之战,是在松山之战的后期,大抵是因为600团入场较晚,便不愿意把这份小功劳写进200师的战史,这才有了战史资料的对不上。
如此一来,所有的历史资料都能够跟陈友礼老英雄说得对得上了,在经过细致的对比和查验之下,人们终于打消了质疑,当年的娃娃兵照片,毫无疑问,就是陈友礼老英雄。
从头到尾没一个是真实的。太有文学色彩,特别像国民党三青团文宣风格。
所谓60年代,是文革期间吧?那时历史反革命只会被监管,不会判刑。60年代公检法都打烂了,除了现行反革命和刑事罪犯,不会有空判决历史反革命。
陈友礼:11岁赴缅甸抗日,归国后入朝作战,晚年因一张照片受质疑 2024-09-26 11:55:41 来源: 老范谈史
身着抗战戎装的陈友礼老人拿着当年的照片,右手竖起大拇指,比出一个表示“顶好”的手势
抗日时期有一支入缅远征的部队,他们为了配合大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远征之路,成为了自甲午海战以来,中国第一支出境作战的正式部队。
这支部队并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在缅甸与友军相联合,一度打得日军灰头土脸,大涨国内的抗日志气。
这支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中国远征军”,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最初组建时共计9个师10万余人,是为蒋介石精心打造的精锐武装,领军将领均是其心腹干将,他们有陈诚、杜聿明、黄琪翔、孙立人、郑洞国、戴安澜等国军中赫赫战将。
中国远征军
不过,彼时大势并不在我,中国远征军与英军在缅武装,被穷凶极恶的日军在缅甸战场上,凭借着雄兵重装打击得节节败退,英军选择了退而却之,让远征军成为了一支孤军,最终遭受到了重创,不得已只得艰难的撤回云南边境。
由于这支部队的作战,多是在境外,所以留存下来供后人考证的东西极少。2011年,章东磐等一批专门研究中国远征军历史的专家学者,通过某些渠道得知,当年美军拍下了许多中国远征军的影像资料,后来辗转被收藏在美国国家档案馆。
为此,章东磐等人在中国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取得了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许可,复制了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中以数万张当年美国士兵拍摄的照片最为珍贵。
章东磐等人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经过系列的研究与整理后,选择了与国人共享他们的成果,这就有了反映中国远征军历史的图集作品——《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中国远征军珍贵资料影像
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发生在1940年代初中期,距离2011年已经有近乎70个年头,当年活下来的远征军老兵,基本都已经离世,唯有少数一些当年比较年轻的娃娃兵,至今还活在人间,有关公益组织便把此书作为纪念品,送给了这些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2014年夏,志愿者走访贵州贵阳时,去到云岩区为一位叫陈友礼的83岁远征军老兵家,送去了此书作为纪念品。
陈友礼翻看着这本以黑白色调为主的影像集,看着那些熟悉的人物与地方,仿佛回到了那段无比峥嵘的少年时代。
陈友礼一边翻书,一边给志愿者讲着当年的经历,说当年自己过得是如何的落魄,为了吃饱饭进入部队,得到连长和大伙的照顾,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战斗,许多许多同伴都牺牲了,自己能够活下来都是托他们的福。
陈友礼
突然,陈友礼停止了翻书的动作,停在了一页讲述娃娃兵的图集中,眼睛直直的望着其中一张照片:
看了一阵后,老人的眼眶竟然湿润了,这让志愿者有些好奇,询问这张照片里是否有熟人?陈友礼听到志愿者的询问,这才从思绪中缓缓出来,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后,急切又激动地说道:“这照片你们在哪找到的?这是我啊!”
陈友礼的话,犹如一通重拳,砸在志愿者的头上,把他们砸得有些晕乎。志愿者很难相信,照片上那个洋溢着满满自信的娃娃兵,就是眼前陈大爷,须知在数万多张照片中,这张是特别典型的一张,还专门为其做了塑像陈设在纪念馆中呢!
陈友礼如此有理有据的讲述,让志愿者又惊又喜。在他们采访老人家之前,这张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的娃娃兵照片,在所有远征军照片中,是网上访问量最多的一张,那种国难当头的满脸自信,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没人会想到,这位娃娃兵竟然还在世,并且亲眼看到了七十年前的自己。不久后,这一消息被爆出,有人为这位曾经的“国难希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人却认为陈友礼并不是照片中人,可谓在网络上掀起了一番口水大战,引经据典者有之,爱国抒怀者有之,凑热闹的更其有之……
陈友礼
那么,陈友礼少年时代到底有怎样的经历,为何他的所述得不到印证,本文便带你来揭开那段70年前的历史,来领略何谓真正的中国少年?
1931年4月,陈友礼出生在贵州省赫章县的平山乡,当时云贵所在的西南边境地界,可是一点都不太平,陈父希冀着儿子人生平安美满一些,就给他起了个“小满满”的乳名。
战乱年代,人命如草芥,平安与美满,都是很大很大的奢望。陈友礼的幼年,便是一步步与这些和平年代最平常的东西擦肩而过,陈友礼刚刚满一周岁,母亲患病后缺衣少食不幸离世,那时候穷人家照不起相,陈友礼压根不知晓母亲长的是什么样子。
中国远征军
陈友礼自记事起,就是一直和父亲生活,那个木讷的汉子话不多,靠着给别人打零工维持一家生计,日子过得颇为贫瘠,可总算还能过活得下去。
不料,在陈友礼10岁的时候,父亲给人家干活不小心受了重伤,拖了一段时间后便病逝了,陈友礼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草草的埋葬了父亲,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没爹没妈的孤儿。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干活的陈友礼,手脚颇为勤快,脑瓜子又很聪明,十分得乡亲们的喜爱,他们指点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去乡上给人干些杂活,或者去给地主帮工,勉强维持着基本生存。
不过,随着战争不断的波及,他们家乡这片也逐渐萧条了下来,许多大人都没法维持生计了,更不用说陈友礼一个孩子。
中国远征军
不久后,在村里实在无法生存下去的陈友礼,便跟着一个在乡里要饭时遇到的好心老乞丐,一路走一路要饭,居无定所的来到了云南省境内,希望着能在这儿讨生活。
1942年初,陈友礼跟随老乞丐来到云南,这时正值中国远征军齐集云南边境,唯有少部杀出了国门之外,这种动静自然无法掩饰,许多边境之地的老百姓,纷纷向内地逃难。
陈友礼和老乞丐逐渐的和这些逃难的人拥到了一起,一路向比较繁华的昆明地界逃去,路上不知怎的,和老乞丐走散了,陈友礼又成了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夹在逃难的人群里十分不显眼。
某天,有个小乞丐来找陈友礼,这个小乞丐是逃难路上认识的,名叫二来,比陈友礼大个三四岁,经过了不少的世面,经常在陈友礼面前装得老气横秋的。
二来来找陈友礼,是邀请陈友礼和他一块,去永平驻军处报名,试试看能不能当兵,如果可以的话,便不用再过着这朝不保夕的苦哈哈日子了。
陈友礼
陈友礼以往从未想过此事,而今一经二来提起,其他的倒没什么,可唯独那不用饿肚子一条,真让这个曾经几度差点饿死的小家伙,是打心眼里动心了,便应下了小乞丐的邀请。
陈友礼和二来,一路打听着找到了永平驻军处,二来在征兵处顺利应征成功,可陈友礼却出了岔子,原来是征兵官看他个头太小,不打算要他这个拖油瓶,让他等两年再来。
二来见此,连忙替陈友礼说话:“长官,这小鬼就是看着小,实际都十四五了,手脚可勤快了,带上他吧!”其实,陈友礼才十一岁,征兵官对二来的话有所存疑,可还没有做那盖棺定论。
二来连忙给陈友礼使眼色,陈友礼乞讨了这么久,也算知晓了不少世事人情,连忙开口说道:“长官,我是个孤儿,什么都会做,我很勤快的,求你们带我一起走吧,不然我会饿死的。”
陈友礼
征兵官还是有所犹豫,这么小的家伙,选进部队有什么用啊,他们可是国军精锐呢,以后有的是大仗要打,带着这家伙进部队不是害了他吗?
可如果不要他,可能没有多久,他真会饿死在那个犄角旮旯里,没有遇到的话也就罢了,可而今遇到了是希望他能活下来的。
此时,从兵营里面走出来一个老兵,他瞅了瞅陈友礼,不知想到了什么,就对征兵官表示:"留下这小家伙吧,交给自己就好,他那儿正缺人手!"
这个老兵是部队的马夫,专门负责军队的养马、放马、驯马。老兵询问陈友礼是否会放马,陈友礼没有任何犹豫,就使劲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陈友礼在征兵处粗略地进行了下登记,由于他不会写字,他口述的姓名和籍贯,征兵处具体写作了什么,陈友礼始终不清楚,这为后来的争议事件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中国远征军
陈友礼跟着老兵马夫进入军营,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马夫告诉陈友礼:他们的部队是国军第5军200师,春节前后入缅作战,跟日本人狠狠的打了几仗,发现小鬼子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后来情况变化才且战且退回到国内,现在在永平进行休整。
原来的师长叫做戴安澜,在抗战中英勇牺牲,而今由副师长王吉人补缺,部队回国后人员缺口严重,现正在大力补充兵员。
说到第5军200师,这是远征军9个师里,唯一对外承认的机械化步兵师,是蒋介石最宝贝的一支军队。1942年2月底,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200师在内的9个师10万多人,浩浩荡荡杀入缅甸。
其中戴安澜将军率领的200师,在同古会战中与敌血战12个昼夜,以2000人的战损,杀灭日寇多达5000多人,捷报传出轰动国内外,大涨国内抗日士气。
戴安澜将军
不过,随着英军出于某些考虑选择了退却,200师所在的第5军,在缅甸战场上成为了一支孤军,杜聿明命令第5军各部速速归国。
然而,日军在当时气焰正盛,他们调集了大量精锐兵力沿途阻截,想要把这伙胆大包天的家伙,彻底按死在缅甸战场,那么从中国西南打开战线便会轻松许多。
于是乎,戴安澜率领200师回国途中,遭遇了大批日军的重点针对,机械化和火炮损失殆尽,整个师减员达到了5000人,可谓用鲜血与尸骨,铺平了回国的道路,这里面便有一具,正是师长戴安澜的。
戴安澜将军
200师来到永平后,默默地舔舐伤口,准备休整一番再与日寇血战,以报老师长在内众多兄弟的大仇。
陈友礼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入了威名赫赫的200师,哪怕他没有经历从野人山撤回国内的艰苦大战,也不知晓师长这个官有多大、他的牺牲意味着什么,可是当他看到军营里那么多重伤员,一个个都眼神坚毅时,他意识到这些人是很不一样的。
200师在永平驻军了一段时期之后,奉命跟随第5军一起去到了昆明郊外的马街驻防,统一进行了整编,200师的规模又一度回到最初,达到了满编状态,全师上下总计12000多人。
陈友礼这些新兵,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操练,队伍中娃娃兵倒是有不少,可基本都在十四五岁以上,而陈友礼这个11岁的混在其中,显得特别的扎眼。
娃娃兵
不久后,他便引起了连长陆春奉的注意力,陆春奉毕业于黄埔军校,而今正值壮年,看着眼边这个没枪高的小家伙,心头颇为不忍。
陆春奉叫出陈友礼,询问他这个小鬼多大了,陈友礼故意把岁数夸大,按照二来的说法说自己14了。
陆春奉闻听,笑着揭穿了陈友礼的谎话,并询问是否是自愿当兵的,如果是受了强迫自己可以为陈友礼做主。
陈友礼连连摇头,紧接着据实以告:“我是撒谎了,我今年11岁,跟着同伴一起来投军的,是自愿来的,没有任何人强迫。父母都死了,是一个没人管的孤儿,为了活命只得出来要饭,而今形势更乱了,要饭的人更多,自己经常几天吃不上饭,不当兵就要饿死了。”
娃娃兵
陆春奉看着眼边这个小鬼,幼稚的脸庞上满是忐忑,一双眼睛是那样的清澈,比那些他曾经见过的所谓大人物,可是眼神干净太多太多了,不由得起了恻隐之心。
陆春奉把陈友礼,调到了自己身边担任勤务兵。就这样,陈友礼从一名小马夫,变成了连长陆春奉的小勤务兵,负责连长生活与工作上的有关事宜,诸如端茶送饭、洗衣服、背文件等各种杂事,比他在马房养马还累。
直到很久以后,陈友礼才知晓了连长的良苦用心:连长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做勤务兵,便避免了早早上前线的可能,相对比较安全,其次也更能学到一些东西,这对于他的一生都有极大帮助。
陆春奉很是喜爱这个陈友礼这个手脚麻利、心思澄澈的娃娃兵,一有时间就教他读书写字,行军的时候为了照顾陈友礼的脚力,还会时不时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吃饭时经常把自己饭盒里的肉夹给他吃。
中国远征军
陈友礼回忆:连长曾经说过,如果把日本鬼子打跑了,战争结束后,自己没处去的话,就跟他去湖南吧,他会把自己当作亲弟弟一样,供他上学读书,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944年8月,200师参加了对日反攻作战,陈友礼所在的连队,先后参与了怒江惠通桥保卫战、松山攻克战、收复龙陵的战斗等,为收复滇西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同年11月,200师收复龙陵后就地休整。某日,有两名美国通信兵在师部翻译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陈友礼所在的八连驻地,说要为他们连拍摄一组照片,用以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
说来,远征军能有数万照片存世,这还是归功于美国通信兵团第164连,这个连队以手中的相机为武器,记录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揭示法西斯的罪恶,号召更多的个人和团体加入到反抗法西斯的正义联盟之中。
美军通信兵来到8连之后,陆春奉带着他们在战场旧地走访,美军士兵用照相机,神情郑重地拍下一张张照片,有些是被炸得不像样子的屋子,有些是被大火烧成的废墟,有些是战士们的惨淡伤势,还有中国军人的坚强笑容……都有那么一丝,默默的凝重感。
拍摄快结束的时候,陈友礼这个小鬼出现了,当时十三岁的他,担心连长口渴送水来了。美军士兵见到这个充满灵气的小家伙,沉重的心绪有所缓解,就打算为陈友礼拍摄一组照片。
陆春奉同意了此事后,陈友礼便成了美国通信兵的拍摄对象。拍摄地最初放在战壕里,可拍出的感觉并不怎么好,转而又去到了一处岔路口,准备再次拍摄。
中国远征军坦克部队
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有来来往往的人群作为背景,更能表达出中国军民的同心抗战。
陈友礼不懂英语,在师部翻译人员的翻译下,这才知晓了美国人的真实意图,想要拍出积极一点的东西。
陈友礼突然想到,在昆明驻训期间,美军“飞虎队”成员与别人交流,经常会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于是他灵犀所至,露出一脸灿烂的笑意,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幕非常难得,美国通信兵立马抓拍而下,直赞“good ,good ,very good!”事后,还专门给了他两块饼干,作为对他的感谢。
之后, 8连先后参加了南天门、遮放、畹町、大黑山等地的战斗,尤其是大黑山之战,日军被围之后发起了死命冲击,部队受创严重,连他这个勤务兵都临时成了战斗人员,及至最后连肉搏都用上了,可谓惨烈至极。
此战中,连长陆春奉与敌人拼刺刀时身受重伤,在初步打消敌人攻势后,陈友礼和另一位战友冒死将连长送下山,去到了后方战地医疗所,二人再迅速回到部队。
陈友礼与连长这一别,此后便失去了所有的联系。只因为大半年后,日军便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老连长伤愈后并没有到200师,而是去到了其他的军队。
随之,便是国共大战,陈友礼跟随第五军赶赴中原战场,在淮海大战中被解放军缴械,受解放军好政策的感召,选择了成为了一位解放军战士,跟随队伍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上海等著名大战。
新中国成立后,陈友礼又跟随部队远赴朝鲜,在异域与敌厮杀了两年多时间,回国后继续在部队服役,一直到1955年才退伍。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按照这个讲述,按理来说应该能对得上,可是为何有网友质疑呢?原来,那张娃娃兵照片出版的时候,底下附录名字为Lee Chan-Hon,音译过来为李占宏。
其二,陈友礼讲述过往的时候,说自己参加过松山战役,这与真实的战史无法对上。松山战役结束之际,陈友礼所属的200师才抵达滇西,这与陈友礼所讲不符。
面对这些质疑,志愿者采取了技术手段,将娃娃兵照片和陈友礼现在的照片,送至专业机构经过检测,给出的结论是:高度相似!
志愿者闻听颇为兴奋,再次拜访了老爷子,从他口中听到了诸多细节:
其一,身上的两个水壶,一个是装水的,另一个是装盐的;
其二,娃娃兵的两层帽子,是部队刚刚发了新的,自己便把他们缝在了一起,这样戴在一起就不会被风吹掉;
其三,美国人关于自己的身份,当时并没有通过师部翻译来询问自己,那么可能是后来,通过师部的资料做的附录,这里面可能会出差错。
关于网友的两大质疑,所谓的Lee Chan-Hon,其实按照中英文人名翻译过来,便是Chan Hon Lee,按照民国时期的拼法,Chan是陈,Lee是礼,中间的宏,大概是当时方言或者翻译所导致。
其二,据200师600团几位老兵回忆,当时600团确实参与了松山之战,是在松山之战的后期,大抵是因为600团入场较晚,便不愿意把这份小功劳写进200师的战史,这才有了战史资料的对不上。
如此一来,所有的历史资料都能够跟陈友礼老英雄说得对得上了,在经过细致的对比和查验之下,人们终于打消了质疑,当年的娃娃兵照片,毫无疑问,就是陈友礼老英雄。
从头到尾没一个是真实的。太有文学色彩,特别像国民党三青团文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