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生智和南京会战,漫话《南京照相馆》留下的历史空白 原创:流浪的橡树

M
Meiyangren
楼主 (文学峸)
《南京照相馆》电影热映,造成两个现象。   一个是不成熟的骂与恨。   一个是成熟的分歧与误会。   其中,当年指挥南京会战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也为这部电影开篇叙述“逃跑”,于是被人们各种解读,成为骂与恨、分歧与误会深度纠缠的历史人物。   其实,为历史或思考、或激动,均与道德无关,纯属认知养成和历史常识的不对等的标志。   于是,我想以这篇文章,以全新视角,就网络热骂的南京会战惨败及唐生智出任卫戍司令长官、指挥无力、下令撤退等等历史,综述如下。   1931年9月和1932年1月,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事变”,空前威胁中国生存。   就此,在1934年-1936年期间,蒋介石、陈诚、蒋百里、唐生智与德国顾问冯·塞克特、法根豪森等人就日本可能发动侵华战争问题,进行多次专题研讨和推演。   他们认为日军如是发起侵华战争,可能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势:   其一,自北而南,沿平汉路、平绥路进攻华北和中原。   其二,自北而南,沿津浦线南下及配合登陆作战,攻略华东及中原。   其三,日本陆海军主力会同进攻京沪杭,夺取中国首都南京,继而沿长江溯攻武汉。   根据研讨和推演,在1936年11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制订1937年度国防纲领,确认抗日战争之主要战略思想有三。   一、依托平津及张垣防线,御敌于华北。   二、在山东半岛及华东、京沪杭地区预备反击日军登陆作战。   三、鉴于日军可能大举入侵攻击南京,中国军队需要准备在淞沪、南京等前线战场与日军会战,建设西南大后方,沿长江节节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平汉、粤汉线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线地域,进行持久抗战。   回望抗战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相比日本军政、陆海军分歧重重,缺乏对华统一和体系化的政治、外交及军事战略,中国高层能够谨慎审度中日关系日趋恶化的复杂局面,对可能爆发的中日全面战争都有较为理性、明确、充分和务实的预备。   确定战略思想,就需要有人实施。   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常委、军事参议院院长、训练总监部总监的唐生智上将,即为实施既定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这里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唐生智。   唐生智早期确属军阀、为1930年前后中原军阀大战主要参与者之一。   然而,从唐生智战败下野,息影海外,再到九一八事件爆发,唐生智呼吁一致对外,回归南京,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陆军上将、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一厅主任兼任训练总监部总监等职务,他就已经不再是地方军阀,而是成为了认同和制定国民政府政略和战略的高级官员之一。   所以,网传唐生智临危受命实为重拾兵权东山再起,实属腐儒撰稿之评书见识。   1935年夏秋,根据军委会要求,在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下,唐生智作为对日战略主要制定者,牵头与蒋百里、杨杰等人制订了《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同时督建了京沪杭地区的四道国防工事。   第一道淞沪-杭州湾防线。   第二道昆山-无锡-苏州-杭州防线。   第三道江阴-镇江防线。   第四道南京及京杭公路防线。   根据《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和四道国防防线,国民政府军委会结合当时先进战略理念,专门设定了“退却机动作战”战略,并且预设了战略、战役、战术等全面的体系化防御方案。   这个防御方案的核心,就是主动出击,在淞沪-杭州湾防线作战,战事持续一段时间,参战部队退向浙西、皖南休整补充。   此后,再由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防线的防御部队以逸待劳,依次接力,次序作战,交替掩护,完成战略撤退,直至主力转进平汉、粤汉线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线地域,再行战略决战,或将日本拖入持久战泥淖。   其中,“退却机动作战”后来多被苏军、德军、美军采用,为当时科学、有效的防御作战战略。   至今乌克兰抗战在乌东地区也是采取同样战略。   综上所述,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二点。   其一、参考《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思想,可以确认南京高层始终考虑“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战略,从来没有想过在平津地区或者淞沪战场以速战决胜日军。   其二、从1937年7月华北爆发七七事变及日军占领平津地区,控制平汉线、津浦线,至淞沪会战爆发;到我军主动出击,日本将战略重点转向淞沪战场,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日军突破中国四道防线,屠城南京;再到中国军队退向平汉、粤汉线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线地域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使得抗战转入持久战态势等时间轴线观察,可见抗战态势发展与国民政府在战前制订抗日战略及《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大致暗合。   无疑,持久战略就是中国争取抗战惨胜的根本。   其中,“退却机动作战”及“以空间换取时间”,就是持久战略的灵魂。   然而,实战千变万化,在具体战场上终究与预设战略出现极大差错。   其中,1937年11-12月,国军在京沪杭地区的四道防线的次序作战、交替掩护及战略撤退环节,屡屡失误、溃败、最终,日军速战攻陷南京,发起南京大屠杀惨剧……   这是抗战史让人痛心的一幕。   然而,这段往事诸多原因却又沉沦史河罕为人知。   至今,人们对南京保卫战这段往事,依然不甚清楚,仅凭看了几部关于南京抗战的电影,众说纷纭……   此前,我在《从《南京照相馆》说南京会战:你能想象,一个贫弱农业国家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从《南京照相馆》说南京会战:他们是战俘、罹难者、更是抗战英雄》两篇文章介绍了南京会战战略价值和大屠杀等情况,这里,如论我方在南京会战何以速败,就需要从《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及   “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及“退却机动作战”战略说起。

1935年秋,京沪杭四道国防工事峻工。

 

12月,即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总监部(总监唐生智)组织针对日军全面入侵的秋季大演习。   南京在地理上背靠长江,面向苏南平原,缺少回旋余地,天然处于被围攻态势,实属兵法之“绝境”“死地”,因而战史中鲜有据守南京而又防守成功的战例。   这些常识,如蒋介石、唐生智等人不可能不知。   故而,他们筹划这次演习核心并非为了守城,而是为了检验《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及围绕四道国防工事进行“退却机动作战”的战略防御的可行性。   就此,蒋介石不仅亲任演习总监,以唐生智为演习参谋长,还以参谋本部参谋次长杨杰、熊斌双双就任演习副参谋长。   为保证演习质量和公正,军委会明确指定由唐生智牵头主持、负责,在充分吸纳了德国军事顾问和蒋百里等军事专家的意见之后,再云集参谋本部、中央军校等军事精英,制订了《1935年秋季大演习计划》(实际演习延迟为当年冬季)。   《1935年秋季大演习计划》设定的主要内容,就是假设东军(日军)据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陆、海、空力量优势,在京沪杭战区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丘陵地带,突破“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向南京发起进攻。   这时,西军(国军)则要根据战区地理特点,发扬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步兵轻装优势,通过“退却机动作战”,凭借“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逐步抵抗,消耗日军攻势,直至退到南京城下,得到增援、发起反击,取得演习胜利。   根据演习计划,演习指挥部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为东军(日军)司令官,训练总监部副总监周亚国为东军裁判长,以第87师和教导总队为东军主力,集结宜兴附近,然后向南京进攻。   以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为西军司令官,以训练总监部副总监张华辅为西军裁判长,以第36师及中央军校学生暂编混成旅为西军主力,据守南京外围,向东防御作战。   同时,军委会还以当时负责草拟对日作战计划的杨杰担任演习总裁判长。   演习发起,根据军委会的“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及“退却机动作战”战略,按照演习指挥部设定,东军(日军)在遍布稻田、河川、丘陵和缺少坚固桥梁的京沪杭战区,沿寥寥数条公路、铁路向南京发起机械化攻势。   这时,西军(国军)依托吴福线、锡澄线国防工事线,展开兵力,以少量永备性支撑点结合步兵堑壕体系,阻击东军(日军)进攻,同时集结精锐机动兵力,以汽车运输机动应急作战,并且选在东军(日军)正面攻击受阻,被迫分兵和绕过太湖,实施反击,在东军(日军)之后,再交替掩护实施退却机动作战”,直至南京外围山地阵地,继续进行新一轮消耗战。   最后,在东军(日军)进攻受挫,惨重伤亡,攻至南京外围。   这时,西军(国军)以中央军校学生暂编混成旅由汽车抢运战场,发起反击,一举击溃东军(日军),取得演习胜利。   1935年冬季的这次演习,中国军队出动了飞机、炮兵、工兵、装甲兵、化学兵、通讯兵及后勤辎重等等特种部队,参演兵力超过5万人,演习地域超过5000平方公里,演习涉及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化学战及机动、进攻、防御、后勤保障等多种军事行动,实为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事演习。   这也是民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军事演习。   从内容、质量和结果来看,这次演习无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事实上在1936年11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制订1937年度国防纲领,即大量依据了这次实兵演习资料和经验。   然而,演习毕竟不是实战。   从演兵练兵的军事视角去看,这场演习固然是中国军队的一次大进步。   但是这场演习在实战上,既无法准确比较中日军力、战力;也无法评估和预判现代战争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变数。   其中,这次演习全无战时疏散非军事人口项目,更是为后来日军俘获我国军民、炮制屠杀惨案等等,埋下了前因。   可见,演习与实战存在差错,使得1937年12月南京会战之我方遭遇了空前战略危机。   淞沪会战之后,日军悍然越过“制令线”,快速突破江阴防线,向南京推进。   截止12月1日,日军已经快速打穿国军四道防线,“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形同虚设,装备、指挥、战略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两个主因。   这也是我在网络抗战文章从来没看到的二点分析。   其一、当时我军中下层军官缺乏现代军事养成,普遍不懂运用现代化防御体系,最终难以抵挡日军陆海空强大攻势,酿成速败。   “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为德国军事顾问和军委会督建,包括明暗各类步枪、机枪、炮火等掩体、观测所、通讯所、指挥部、后勤仓库、预设雷场等。   然而,这些构建按照国际标准及保密要求,并非完全成型,仅是按照战场和相关参数预设主体阵地,以及用凉亭、民房等伪装建筑,诸多地下掩体出口以土掩埋或者植物掩藏,预设雷场更是不可能提前埋设地雷……   这样,防御部队进入现场,就需要在军官指挥下按照防御地图和实际战况,指挥部队抢挖堑壕,挖开地下工事入口,布置火力,掩埋地雷等等。 然而,部队抵达、军情万急,大家站在工事面前,却又不会,不懂使用。 历史性悲剧。   于是,很多部队按照防御图部署兵力,却又不能进入预设现代化阵地,而是按照内战经验仓促挖掘简易工事,却又将地图标注雷场视作已经埋设地雷,导致防线漏洞等等。   甚至于一些伪装建筑的掩体交接钥匙匆忙,纯属正常,无论炸开砸开,打开即可。   然而,当时底层官兵谨小慎微,顾忌破坏公物,一再犹豫,最终耽误战机,酿成大错。   诸多乱象,无论当时现在,都有很多不懂历史和军事的腐儒,总喜好阔论“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为腐败工程,钥匙交接失误为官僚主义等等,实际“掩埋了”这段历史。 其二、我方进驻“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及南京外围阵地的部队,大多为新抵达战区的地方部队和新兵,他们缺乏军训和装备,满怀激情上阵,很多部队却在日军陆海狂轰滥炸之下惶恐四散,甚至不惜丢弃长官。   当时黄埔嫡系中央军与地方部队的纪律、军训、装备等悬殊极大,按照南京国防部推演,以川军与黄埔嫡系中央军对抗,大约川军一个步兵师勉强与黄埔嫡系一个步兵团对抗。   然而,黄埔嫡系一个步兵师综合战力甚至不低日军一个精锐联队。   这样,地方部队与日军战力悬殊太大,官兵恐惧敌人炮火发生溃散,人性使然,无可厚非。   “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快速失守,使得南京1937年度国防纲领预设的机动防御、消耗日军、在南京城下防守反击的战略成为泡影,如此要单纯守住南京更是万难,战场态势陡然变得非常险恶。   然而,就中日大战略而言,战场态势即便险恶,整体战略走势大体还在1935年的《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冬季演习和1937年度国防纲领等战略框架之内。   既然在1937年度国防纲领及发起淞沪会战制订了“以长江为主要战略防御方向”,“逐次抵抗,逐次退却”的抗日作战总战略,于是,为继续贯彻这个战略体系,在当时情况下,国民政府军委会也就只能选择以南京为中心,在南京及京杭公路防线,继续实施“退却机动作战”。   如此部署虽然利于抗战大局,却又使得南京面临一场浩劫。   可以说,抗战早期,南京浩劫和花园口决堤,都是中国作为一个贫弱农业国家为抗战求存的努力和牺牲。   现在,网络和很多电影也有一类观点,即当年蒋介石和军委会高层在是否坚守南京的决策问题上,一度举棋不定,各种阴谋夺权,腹诽权益,以致严重影响南京防守和军民撤退,以致酿成造成重大伤亡。   唐生智尤其背了“黑锅”。   在2020年之前,我写作南京抗战这段战史,因为资料单薄、情绪上头、也曾迁怒认为唐生智作为主战将领,指挥混乱、号令不明、只身撤退,应为南京会战失败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随着更多资料解密,转在中国抗战的既定战略框架,参考《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冬季演习和1937年度国防纲领等等资料几度复盘思考,也就认为唐生智背的“黑锅”,确实万分沉重。   至于2025年8月的电影《南京照相馆》,遗憾地套用更多老旧的网络段子作为开篇,煽情讲述唐生智决定秘密撤退,密令销毁武器弹药、通信设备,以及毁掉撤退路线上的道路和桥梁,调走长江大小船只等等……   实际上,唐生智诸多釜底抽薪和背水一战的命令,都是在外围战阶段下达,为正常军事命令。   等到日军快速击破“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占领芜湖和当涂,截断我军民退路之后,南京再无坚守可能,唐生智也就再无下达类似命令。   可见,文艺“创作历史”确实与实际战况不同。   史料面前,抛开“阴谋”论观点,抛开唐生智的资历声望职务等八卦,这里,仅从国民政府军委会抗战战略体系去看,唐生智为中国抗日战略的参与者和决策者之一,尤其亲手督建了京沪杭地区国防工事,主持制订《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主持1935年南京军事演习,实为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最佳人选。   无疑,唐生智临危受命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实属情理之中。   后人为此狐疑猜测“阴谋论”,实属缺乏历史及军政常识而已。   不过,1937年冬季,我军从淞沪会战惨败至南京外围,伤亡惨重、物资匮缺、亟待休整补充,这样,唐生智指挥的南京会战,已经无力发起类似1935年冬季演习的防守反击、外围决战。   这时,我方坚持南京保卫战,主要作战目的,实为云集京沪杭地区的近百万军队、机关、工厂、学校等实施战略转移争取时间。 战场还是那个战场,实战却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演习。   无论谁去就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注定成为一个历史悲剧角色。   1937年12月,日军以上海派遣军、第10集团军约10余万兵力,协同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及航空兵、通信、铁道、工兵、辎重等部队兵分十余路,从东、东南和南方,向南京发起进攻。   日军兵力、火力之强大,推进之迅猛,情报之准确,远超我方预期。   此前,南京城防依靠明城墙和外廓及之间有利地形形成“复廓阵地”,再由复廓阵地、外围阵地和吴福线、锡澄线体系配合,形成国军在南京会战的主要依托阵地。   战至12月10日,因为南京外围部分阵地尚在建设, 甚至枪炮声临近,民工还在挥汗苦干;也因为绝大多数参战国军没有经历1935年演习,缺乏军事常识,无法应急启用南京城外诸多现代化阵地,当然无法抵挡日军陆海空强大火力的狂轰滥炸。   结果毫无悬念。   如快速失守“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一样,我军数天就失守了南京外围阵地。   此前,军委会1937年度国防纲领及战略规划,我军实施机动防御,至少可以守住“京沪杭地区四道国防工事和南京外围阵地2周至1月。   如今,南京外围数日“闪败”,蒋介石、何应钦、唐生智、白崇禧等人闻讯,无不震惊、失望。 现代战争,炮火优先。   这样,日军在南京外围速胜、迫近城防,也就可以凭借炮火优势抵近轰炸国军阵地及重要目标。   如此敌强我弱,日军几轮空袭、几轮炮火,唐生智及南京卫戍司令部、南京城内外大多作战部队的战时通讯几乎应声瘫痪。   多处阵地,唯有依靠信鸽和通讯员传达。   如此战至12月12日,日军大量狙杀我方信鸽和通讯员,我军除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地下指挥部及紫金山主阵地尚有预埋线路维持局部通讯,其余从唐生智指挥部及国军南京卫戍部队的通讯已经完全瘫痪。   失去通讯,也就失去指挥和控制。   这时,无法指挥作战,无法指挥撤退,唐生智唯有仰天长叹。   就此,11日中午,鉴于南京外围阵地破防、战区通讯瘫痪、日军战略芜湖当涂及截断退路等情况,蒋介石下令南京总撤退。   唐生智奉命指挥总撤退。   然而,通讯瘫痪,我军想要撤退,也是极为艰难。   11日下午,唐生智并非秘密下令,而是在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同时派出众多通讯人员徒步传达撤退命令。   然而,人员徒步通讯效率太低,最终难以传达每个作战部队,也就为南京守备部队的大混乱、大溃散埋下了前因。   其中,第36师师长宋希廉传令失责,以致南京大撤退之时,所部守备挹江门及下关江防,悍然向撤退军民开枪,酿成惨案,实属乱军溃散、通讯瘫痪的典型苦果……   如此历史,苦涩叠加苦涩,悲剧重影悲剧,尤其让人读史感伤。   11日当夜,唐生智抛弃乱军,率随身扈从渡江逃生。   这是唐生智最受人诟病的一节。   然而,在我军从淞沪会战一路惨败至南京城下,主帅无论战死、被俘,必然重创中国形象、抗战信心及民心士气,实属难以弥补的损失。   如此,我以我心猜度唐生智面临生死关键时刻,如何选择?   一死固然青史流芳,一了百了。   然而作为防守首都南京的国军统帅,还面临一个责任的选择。   军人不是平民,特殊时候,责任所在,或生或死,不由自己。   唐生智如此。   当时,被后人诟病的四散逃生的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72军军长孙元良、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人,也是如此。   高级将领失去通讯,无法掌握部队,只人手枪,危局之下,唯有仓惶逃生,以免被俘,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草率阵亡,遗尸为敌人之战绩,这才是现代职业军人的基本操守。   如此,人生自古谁无死,换我是唐生智,40岁之前血气方刚,或者不会多想,只为千古名节,必然选择与南京共存亡。   然而,如是以我对抗战历史和战争的理解,我如是了近50岁的唐生智,必然更多考虑责任,更多顾忌抗战战略、国家和军队形象,必然选择牺牲小我名节,必须和只能逃生。   逃出南京,唐生智的政治和军事生命戛然而止。   他也是那段历史的牺牲者之一。
蒋闻铭
大家都读一下这个文章。
c
chufang
因此说,历史任人涂改,就看你信谁的。
c
coach1960
仔细阅读了,用心之作。谢谢分享
方外居士
没有必要去指责当年的唐生智。中国当时作为农业国,刚刚名义上统一不久,整个军事体系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明白仁儿
换傅作义或张自忠守南京会是什么结果?我想不会有大屠杀。傅张两将会打光最后一个守兵,不会大面积溃逃。
c
chufang
那时候指责他是因为他请命防守南京。如果他不出头,南京很可能不设防。
j
jin_yin_hua
不管唐生智怎么努力,他只是蒋的一个装饰品,蒋的军队根本指挥不了. 别人的军队他也指挥不了

至于演习,哪有负责防御使用守卫工事的军队不参加演习,参加的不负责防御?再说这么重要的工事没军队专门看管,还要临时找钥匙. 设计战略规划要根据军队具体情况来制定的,怎么怪士兵素质不够?

只能说高层天马行空,根本没做好战略部署,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唐自然不用背锅,他只是装饰品,错在不该为了捞政治资本跳出来主张死守,个人能力也有限

哪一枝杏花
参照他守北京?
明白仁儿
傅作义守太原,情形与南京类似。忻口败退,收拢残兵,守太原。
哪一枝杏花
讲历史,纯粹看PG坐在哪边。讲的人的信用,决定了他的内容是否可信。
哪一枝杏花
用这里类似的叙事,不是先逃跑?
哪一枝杏花
听信一贯说谎,无谎不成书的一类人讲历史,是狠难受的
s
supercs88
没看过《南京照相馆》就洗地?里面关于唐生智就一句台词:我们是奉唐司令的命令撤退的。
s
supercs88
还真有人自己没看过,就相信了,跟着瞎J*扯。关于这篇文章,就一句话评价:不是我们笨,是共军太狡猾。
老生常谈12
你的主贴被删了,蒋老师同类主贴还在。
s
supercs88
是的,老生哥。这里一群傻叉,真的不好玩,待在这里只能侮辱自己的智商,走了。
方外居士
守南京还是有必要的。以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若不战而退必极大影响民心士气。这与西欧人的心理还是不一样的。
s
supercs88
换个评价就是:就算没有虎将,起码也派只狗啊,结果派了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