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和它的兵役管理制度

b
borisg
楼主 (文学峸)

旧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和它的兵役管理制度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富国强兵”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强制普遍的兵役制度,除了身体不合格,大学生,以及公务人员,所有的20岁以上男性都要去服兵役(后来降到19岁)。在服完兵役之后,还有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后备兵,每年有一定训练时间。退伍兵仍然有所属部队待召,一直到40岁。

这个制度,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民众的支持,想办法逃兵役成了一种生意,颇有人编写教人如何逃兵役的书。

但是随着日本在几次战争中获得胜利,以及日积月累的军国主义在普及教育中的洗脑,强制兵役制度逐渐被接受而且被逐步完善。特别是对乡村穷人家的孩子,去投军成了求功名的途径。日本人把他们做事细致的这一特点用在军队的管理上,培养出素质很高的兵员。

我们下面看日本军队发给每个人入伍时的手册:

首先是填个人信息。

然后是服役记录,有何参战记录,嘉奖,射击评比,等等,一目了然。

这下面一个是对发放服装物资的例行检查记录,不同的物件有不同的检查周期,由上官盖章。

在此之外,日本并行地还有一套预备军官培养的制度,从高中到大学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的训练。成绩好的入军官培养系统,成绩差些的入士官培养系统,这样保证了不仅有低级的兵员,还有足够的预备的初级的指挥员。

日本通过这样的制度培养了远远超过常备军人数的一大批合格兵员,养兵于民。在战争爆发以后征招扩军,这样的兵员作战力自然是当时中国各种充满了文盲的军队都无法可比的,武器装备的差别,其实还不是根本的。

 

 

 

 

 

 

老生常谈12
更重要的是入侵中国是日本自1598年以来的国家生存战略,倾全国之力,而中国只是被动挨打并未认识到几百年的国家战略
方外居士
蒋介石对日本军队训练极其推崇,退守台湾后曾聘冈村宁次等日军官成立白团训练国军并帮助建立兵役动员体系。
老生常谈12
蒋介石聘用岗村宁次为顾问对付共军,这本身就说明八路军抗日
方外居士
解放战争期间冈村宁次从战犯成为了蒋的座上宾,传授对付共军的经验,被无罪释放。后入台成立白团共同对付共军。
郭大平
日本那样的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确实不错,值得学习。蒋介石聘请日本人来训练国军,说明蒋介石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技术员
如要学习日本,只施行与军官或许可以,否则按当时中国军队的人力财力恐怕承受不了。至少要有足够的人识字才行。
w
weed123
日本军队训练有素固然是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但对天皇的死忠也是他们的重要精神武器,否则很难解释“神风敢死队”这类行为。
明初
日本国民的普遍意识:地小需要为后代的生存进行地域扩张,需要靠个人的无私精神及无畏的牺牲去赢得。天皇,只是民族的象征代表。
方外居士
蒋从心眼里觉得中国不如日本,不指望自己能打败日本,所以一直不敢对日宣战,直到美国参战才看到希望而对日宣战。
方外居士
就是说日军有一个天然的政委。
郭大平
应该说,蒋介石的观察,是正确的。
老生常谈12
自从元朝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因台风失败而唤起日本自信心和野:能够打败中国。电影“啊,海军!”里海军学校校歌:驱逐元寇。。。

二战日本神风敢死队的“神风”就是两次毁坏元朝战舰的台风。

自从唐日白江口海战,大唐刘仁轨率唐水军全歼日本水军400余艘战船,彻底击败日本对百济的援助,李世民陆路北面击败高句丽,南北夹攻救活了新罗 日本从此近千年不敢觊觎中土。

方外居士
蒋没有看到把民众组织起来的力量,所以总把希望寄托在外国身上。这一点上,蒋不如毛。
w
weed123
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但植根于传统武士道精神(推崇对主君的忠诚献身)和神道教信仰(日本是“神之国”,天皇视为“现人神”)

 

 

w
weed123
从而日本的对外扩张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使其侵略行为被包装成神圣的使命
郭大平
乌克兰的泽伦斯基不把希望寄托在美欧身上,只看到把民众组织起来的力量,行吗?
w
weed123
百姓都被洗脑。有没有政委不重要
郭大平
这个观察有深度,赞一个!
方外居士
前提是必须是自己是一个大国而对手是一个小国,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老生常谈12
我写过主贴发过几次了。
郭大平
我看你这个前提还不够,还要加另一个前提:那就是美苏当时对日本占领中国,也不满意。日本的占领中国,不符合美苏利益。
方外居士
俄乌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这是局部战争,且打仗的地方其实以俄罗斯族为主,所以这些当地人偏向俄罗斯的可能性更大些。
方外居士
这个前提也对。
方外居士
这个政委之说是类比:日军士兵有一个为之而战的强大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大和魂:当今靖神社前的祭拜很大程度就是在招这个魂。
方外居士
没有这个魂,日本就不是正常国家。
w
weed123
Ai分析认为大和魂有两面,作为“传统美德”,至今让日本人引以为傲;作为右翼团体思想核心,受到日本多方势力许多普通民众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