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共军元帅、大将授衔的标准及争议

赵大夫话吧
楼主 (文学峸)

1955年授衔,是开国将帅们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但关于将帅的评定和一些主要人物的授衔,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本文试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来理解元帅授衔逻辑和相关的问题。

 

1.大元帅军衔

 

当时确实准备有授予大元帅的提议和准备。

具备大元帅资格者: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当之无愧的大元帅,当然只有毛泽东,这个毫无争议。

但是如果真的授予大元帅军衔,朱和周都有资格。

朱一直是军事系统的最高指挥官。开国的时候,朱毛的头像一直是并列在天安门城楼的。

周在毛之前,一直是党中央最高军事主官,无论是在南昌起义还是后来的中央红军和红军总部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唯一的两次三人团成员。在解放战争中,也是解放军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 解放后在主管政务的同时还主管军委日常工作的第一副主席。

1937年8月22日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

1955年,彭德怀虽也有机会竞争大元帅,但是无疑作为第一元帅更合适。

2.元帅的授予标准

元帅的授予标准是:

1)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参谋长,师长、副师长,新四军军长,副军长。

2)以1937年为基础,且政工干部一般不参与授衔。

以此为标准,朱德、彭德怀、叶剑英、贺龙、林彪、刘伯承、肖克、徐向前、聂荣臻、叶挺、陈毅可以授予元帅军衔。

其中,陈毅是新四军军委副书记,第一支队队长,后期的军长,项英以政工为主,因此以陈毅为代表。

最后结局是,大元帅未授,毛周未授衔,朱德为第一元帅,叶挺遇难,肖克被罗荣桓顶替。

十大元帅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3.叶挺和肖克的军衔

叶挺被捕其实确保了其会获得元帅军衔。因为叶的最大问题就是曾经脱党。而入狱五年其实是洗白了叶挺的历史,并重新被体系接纳。如要授衔,有人认为,叶挺的排名仅仅落后于彭德怀。

肖克的战功及资格在副职中无人能及。与其它方面军不同,红二方面军就是贺龙的红二军团和肖克的红六军团,作为副师长,肖克的影响力并不弱于贺龙,实际地位高于被贬为副职的方面军司令员徐向前,和政委出身的辅助者聂荣臻。他也是唯一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的国民革命军副师长。论出身,第六军团是中央红军派出的长征的先遣队,论战功,胜利完成了后来中央主力红军未完成的与红二军团会师的任务。论本钱,直接顶起了一个方面军的半壁江山,成为一个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这个成就就连他的原上司林彪也没做到。

4.元帅的排名

三个师长的排名,贺龙资格最高,是唯一的方面军总指挥;林彪军功最高(但是抗战参加时间很短)且是中央红军的出身,刘伯承同样。这只是排名问题。

陈毅是1941年的代军长,无论是从年头还是职务,都排名正军(师) 职务的最后。

特殊的是罗荣桓,他本来是聂荣臻的下级(聂是副师长,而后改任政委,都高于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的军事排名尚在师参谋长(周昆)之后,按照1937年的职务,是进不了元帅的级别。所以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是中央红军井冈山的班底,后期使用过程中有军功,长期代理115师这个王牌师(中央红军改编的嫡系部队)军事主官并开辟了山东根据地,成为四野核心人物,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依靠115师的以政治工作的代表列名元帅并排在第7的高位。如果不是后期提拔,做政治工作的人选还应有聂帅和陈帅。

徐向前以其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职位,只能当129师副师长。这与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表现以及实力的丧失有直接的关系。

聂荣臻是副师长,也仍然高于军参谋长。这也与叶剑英抗战期间长期未从事直接军事工作有关,而1937年的军委名单军委排名叶在徐之前,且授衔为中将也高于徐和聂。

1937年8月22日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贺龙、林彪、刘伯承、张浩、叶剑英、徐向前为委员,(任弼时是八路军政治部主任)。

5.周刘邓的元帅军衔

周的情况上面已经说明,大元帅级别,保底元帅前二。

刘虽然长期是军委副主席。按授衔时的党内和军委位置,应与彭德怀平级并排名靠后。但其真正的军事生涯很短,一年的新四军还是政委经历。即便毛周都授衔,其也无授衔的可能。

邓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跟副参谋长左权平起平坐。与罗荣桓、张浩、关向应相当。其以129师政委和后期的解放战争经历,应该可以授予元帅,1954年,邓是12名军委委员之一,排名尚在罗荣桓之前。是12名中除毛之外唯一未被授予军衔之人。

但也要看到,这个时候周和刘刚刚离开军委副主席的位置。而在此之前,邓并未列名于军委之中。这个临时性,说服力不足。另外,其资历也仅能列在元帅之末。

6.关于粟裕

粟裕以其军功和解放军时期野战军代司令兼政委的地位和战功,有机会竞争元帅。

但其资历毫无疑问是不足的。被打散的红军先遣军团的参谋长、新四军支队副司令员、师长、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功劳大不大? 大。但要看跟谁比, 只能是跟肖克和罗荣桓比。肖克功在长征,罗荣桓功在抗战(山东),粟裕功在淮海。论资历,粟裕也略略落后于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原八路军344旅副旅长)、还落后于张鼎丞。所以粟裕不当野战军司令员,不当元帅,不是高风亮节,而是本来就资历不足。

7.大将问题

大将的评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很难服众。

参照元帅的授予,粟裕、徐海东、陈赓没有大的问题。这几个八路军的旅长的资历肯定够了, 王树声,以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其弟王宏坤的385旅旅长两个位置的加持,也还算是可以的。

其它的人,则更多是政工干部。

张云逸的副旅长(没政委,后改任政委),后面改任了新四军副军长。

黄克诚,红军军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拿到了新四军师长兼政委的位置。

新四军1941年的七大师长,除粟裕和张云逸外,都是师长兼政委。1955年也都给出了大将的授衔建议。

谭政,八路军总政治部副部长(邓小平调师政委后)。

罗瑞卿,红军军政委,方面军保卫局长,公安部长。

萧劲光以1931年的军团政委,1937年的留守处长。

许光达…1932年去苏联养病的红军师长。

肖克(上将第一)授予第一大将,绝对够格,至少前三。

其它能够竞争大将位置的人,也基本上出自红二方面军、120师。

红6军团政委,359旅旅长的王震(上将第五),358旅旅长张宗逊(上将第三)都是极有竞争力的人物。南昌起义的师长,120师参谋长周士第的资历也是首屈一指。上将第二的李达也正是他的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前任。

 

7.其它问题

当年许世友争大将,凭啥本钱? 解放战争时山东兵团司令员(华野东线兵团,拟独立建立野战军),与粟裕曾经并列,以此资历,当大将并非完全没有资格。只是跟肖克比较为逊色。

 

左权未死,也只能是大将军衔。粟裕不能顶替陈毅,左权也不能顶替叶剑英。

 

历史不能改写。公道自在人心。

 

 

 

 

 

 

r
rmny
和平时期主要是管理军队了,有时候政工干部更能干这个
蒋闻铭
有没有人知道后来周昆怎么样了?
r
rmny
估计是碰上了劫匪
蒋闻铭
带着那么多钱,起码应该有个警卫班吧,一个人就去了?
华府采菊人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是伟大领袖的态度,比如许光达的大将,证明了这一点
老生常谈12
八路军344旅副旅长不是张云逸,是黄克诚。程子华谭震林李先念周保中有大将资格。
方外居士
主席对人名有点迷信:看到许光达,就想起了徐达大将军。另外徐海东因为名字里的东字而成为大将。
r
rmny
周报中有什么大将资格,也没什么贡献
清源白水
有大将资格的还有张鼎丞、邓子恢、肖克
老生常谈12
坚持抗战14年的人并不多。东北内战,指挥大小800余战,第一次独自解放长春,2个纵队15万人,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副总司令

南昌八一起义建军前的民国将军贺龙中将军长,朱德少将旅长,周保中少将副师长。周保中2在北伐战争中率一个团攻破城池。

满洲省委军委主席,东满军区司令,吉林军区司令,招募训练朝鲜组4新兵15万人。第二次解放长春,周保中6个独立师参加,占围城兵力19万人的的一半。劝说滇军晚辈曾泽生起义,劝说第一兵团滇军卢汉起义。

华府采菊人
周保中难,前抗联的人以及抗战开始前后在东北做过地下党的,很多人中间有段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证明人

申干时要求很严, 知道抗战初期在哈尔滨做过地下党的人,资格很老, 后来去了延安, 1945年又到哈尔滨,因为懂俄语,很管用, 张闻天调任驻苏大使时带去了当参赞,后因在哈尔滨有一段时间找不到证明人,而且又懂俄语还懂些日语,因说不清楚,不适合做外事工作,调回国降了几级,到某(大)厂当第七还是第八副厂长,文革后所有历史问题一风吹,恢复副部级待遇,离休时给了个正部级待遇。

估计那阵在哈尔滨, 必须游走中共, 苏共, 日共, 也许还有和中共部分重叠的“满共”之间,为需要甚至可能像潘汉年那样与关东军特高课等交往交往,这哪说得清哟!

外交系统里的地下党, 大多数临解放参加的大学生,家境很好,参加革命也没真正干过多少危险工作, 更没有打入敌方搞情报等,很快就解放了,老区来的人没几个懂英语呀,延安只有一个俄语学校培养了一些外语(没有其他外语)人员,1945年去了哈尔滨,但一解放, 外事工作突然需要懂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人员,虽然成分都不会好但个人历史不复杂(这非常重要),就进入了外事系统,有的到驻外使馆当低级外交官,这批人在文革开始前,大多是处级干部,七十年代初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后的外交大发展,以前的二秘就可以当参赞了,部里的处长就升做司长副司长,改开后外放当大使好些都是这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