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2)

蒋闻铭
楼主 (文学峸)

儿时的记忆(2)

蒋闻铭

 

六十,七十年代,苏北城镇的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早中晚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晚是稀粥,中饭是干饭。喝稀粥就的是自家腌的咸菜瓜子,这个咸菜,过冬前每家买上百斤的白菜,自己腌制。瓜子不是西瓜子南瓜子,而是自家腌制的黄瓜。因为成本高的缘故,好像没有人家自己腌萝卜干。偶尔到酱园里买些酱菜萝卜干,是改善伙食。皮蛋咸鸭蛋,是奢侈品,至少在袁磊这样的人家,与日常关系不大。

早饭不全是稀粥,也有些干货。比方过年,每家都划几十斤的米糕,蒸些包子。那个时候没有冰箱,不过冬天零下的温度,米糕包子,风干了,可以存留蛮长时间。风干了的米糕,硬得像石头,头天晚上用水泡软了,早上和在稀饭里。泡软了的米糕,也可以用少许的油在锅里煎一下。油煎的米糕,再沾些白糖,是美食。不怎么穷的人家,早饭隔三岔五也买些烧饼油饼。袁磊家没有这样的条件,买烧饼油饼是例外不是常规。晚饭也不全是稀的,是稀粥加中午剩下的饭菜。在稀粥之上的改善,小孩子优先。夏天天气热,头一天的剩饭,留到第二天早上,就会犯馊。馊味大了,袁磊爸妈就会倒掉,奶奶姑奶奶舍不得,会抢着自己吃。这种情况,就调和折中,馊饭和在玉米粉里烙饼。袁磊妈烙的玉米饼,在袁磊的记忆里,也算美食。

一日三顿,中午一顿是正餐。这个事是有道理的。早上干了半天苦力,饿了,下午还有半天,中午必须吃饱。饭是干米饭,有下饭的菜。菜一般是炒蔬菜,青菜豆腐韭菜冬瓜之类。每周有一两次改善,用几两肉切成肉丝炒青菜韭菜。因为是水乡,水里来的螺丝蛤蜊蚬子,是肉丝的替代品。袁磊小时候最想吃的,自然是红烧肉红烧丸子红烧鱼。不过这些大肉大鱼,过年过节才有。袁磊后来,在美国娶妻生子,请爸妈过来帮忙。他们到来前的一段,跟老婆一通吹,说我妈做饭的那个手艺,在洛杉矶的中国餐馆都吃不着,这一回可是有口福了。来了一做,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就吃而言,这样的穷日子,不是完全没有好吃的,但是好吃的东西,只能偶尔吃到。在这些一年吃不到几顿,却让人口齿留香,一辈子忘不了却怎么也没法再品尝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之外,到现在袁磊还爱吃的两道家乡菜,是韭菜炒蚬子和嘬螺丝。菜做起来很麻烦。就说这个嘬螺丝,要用剪子,一个一个剪去螺丝的尾部,用酱油辣椒水煮。吃螺丝肉,不用针挑用嘴嘬。这两道家常菜,做起来麻烦,吃起来不雅相,所以上不了台面。不要说袁磊在美国吃不着,即使是现在,在家乡县城的饭馆里也没有。不过他记得的小时候的美味,现在还觉着不错的,也就这两道了。可怜小袁磊当年,每天中午吃得多的,不是韭菜炒肉丝,韭菜炒蚬子,而是纯炒韭菜没有肉丝蚬子。喝的不是冬瓜蛤蜊汤,而是没有蛤蜊的纯冬瓜汤。那个时候的袁磊,一见饭桌上的炒韭菜冬瓜汤,头就犯大。

好东西吃不着,自然是因为没钱。袁磊一家,爷爷去世前七口人,爷爷挣多少,袁磊不知道,但好像他也就是自己够自己,余下的六口人,每月的收入,死死的是他爸三十九块,他妈三十一块,一共七十。这个月收入,从袁磊记事,到上大学,一直没变过。现在说起来,那年头计划供应,什么都要票,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听起来好像如果没有这些票,老百姓的日子,会好很多。其实要票不要票,对袁磊这样的人家,是不相干的。每月一人二十八斤米,每斤一毛九,这样的月收入,光买米,就去掉了一半。一家老小,大大小小的开支,油盐酱醋,买菜穿衣服抽烟送人情,都在余下的一半里,想想看能有多少,可以拿去买七毛九一斤的肉。穷人的日子,缺钱不缺票。

不过人还真是有趣,袁磊脑子里,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都是在那些穷日子里得来的。 他小时候记忆里的美食,还有饼干,一分钱一块的糖,中秋节吃的比石头差不多硬的月饼,橘子灌头和云片糕。不过这些东西,当年做得质量就很差,虽然觉得好,但都成不了想象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袁磊是与众不同的大馋猫。这个事他弟妹加入到他们家几个月后,就有了总结。她说想要别人叛变,要么美色诱惑,要么严刑拷打,但是对袁磊用不着,先饿他两天,再给点好吃的,就叛变了。这么个馋猫,从小家里穷吃不着好东西,后来不穷了,又得了糖尿病,还是吃不着,也是悲催的。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全书目录链接)

 

 

r
rmny
中餐吃螺蛳但好象不吃蜗牛
蒋闻铭
我没说吃蜗牛哈。:)
r
rmny
以前批邓的时候批邓出口石油到日本是买办,亲邓的家长说是出口石油了就可以少出口点田骡咱们也可以多吃邓小平更关心群众生活

以前批邓的时候批邓出口石油到日本是买办,亲邓的家长说是出口石油了就可以少出口点田骡咱们也可以多吃

邓小平更关心群众生活

咲媱
几十年前没污染,吃螺丝没啥问题,那些东西都是生长在臭水沟里面,如果有污染是第一个吸收的,人再吃就很快癌症。
蒋闻铭
螺丝必须买活的,没来了在清水里半天。我们那里叫着让螺丝爬半天。这是必须的程序。
咲媱
如果有污染,是进入肉里面了,不在螺丝的消化道,在清水里面养是没法搞干净的。
c
chufang
水上面还得加几滴油。
r
rmny
张春桥批判邓小平出口石油时这么说

。如果不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上,样样靠引进,为了引进,甚至把发展经济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的社会主义原则丢在一边,无原则地以出口换进口,势必造成那么一种状况:自己能生产的无限制地进口;国内很需要的又无限制地出口;买人家先进的,自己造落后的,甚至把矿山资源的开采主权也让给人家。这样下去,岂不是要把我国变成帝国主义国家倾销商品的市场、原料基地、修配车间和投资场所吗?那里还有什么工业化的速度,那里还谈得上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只能作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经济上丧失独立,政治上也就不可能自主。

咲媱
据说还要加花椒,让螺丝吃了受不了,上吐下泄,但是进入肉里面的污染是没法吐出来的。
无名-1963
我见过的中国的蜗牛很小、不中吃,不像洋蜗牛这么大
蒋闻铭
有一段我们家后院里老大的蜗牛,这是在美国,没敢吃过。:)
萧嵐
下放在附近的水乡兴化农村

生活了几年,基本情况差不多。

 

在农村生产队更加艰苦一些。69年冬天,过年之后就青黄不接,没有米下锅,生产队向父母借了一百块钱,外出买了一木船的带缨子小胡萝卜,每家分一些,掺在米里一起烧饭煮粥,一直熬到麦子上场。壮劳力每天十个工分4毛钱。

 

当时的兴化是个大县,人口百万,全国粮食产量第二,第一是东北的榆树。

冯墟
这个跟我小时候差不多,吃不饱饭,中午放学饿得发慌。
r
rmny
据说穆斯林可以吃螺蛳但能吃蜗牛,犹太教两者都不吃
蒋闻铭
农村自然比城里要苦不少,除非你是生产队大队的干部。到了大队长这个级别,就远不是城里普通市民比得了的了。
蒋闻铭
是。
r
rmny
文革时期,生产大队的头叫大队长还是生产大队革委会主任?
老生常谈12
我没挨过饿,管够吃吃出个身高体壮来,但是没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我们农村基本不吃稀饭,吃的是非常粘稠的不是流体的高粱米粥和
蒋闻铭
每天吃4.5斤?
蒋闻铭
大队长。公社叫主任。
老生常谈12
1986年在北大未名湖里捡了一盆蜗牛煮着吃了,那是不懂蜗牛有寄生虫。
华府采菊人
一月革命以后, 正式“官称”是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因为公章是“XX大队革命委员会”, 习惯称为还是大队长
r
rmny
公社主任是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还是就叫公社主任?文革前公社的行政首脑叫什么?
老生常谈12
是的,当年新鲜玉米面饼子,又香又甜, 有三分之一男知青是这个饭量。18岁正能吃,没有油水,甚至没什么菜,干重体力活。
萧嵐
我们那里生产大队的头是支部书记,姓胡。

胡支书是大队的总管。

 

 

蒋闻铭
一把手自然是大队支书。公社也是书记为大。
蒋闻铭
这是城里四个人的口粮。
蒋闻铭
公社主任。没有人在称呼里加革委会。
蒋闻铭
按您说当年全中国城里十八岁的,就都半饿着?
b
borisg
Yes.
蒋闻铭
我不觉得这是老生网友想表达的意思。
老生常谈12
干重体力活和不干活还是有差别的。城里主要是副食品缺乏,如果鱼肉类豆腐蔬菜水果零食跟上,当时的定量也够了。
老生常谈12
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挨饿的不多。苏北盐碱地粮食生产有困难,现在盐碱地改造成效卓越,江苏9千万人产粮大户自给率110%
萧嵐
吉林榆树和苏北兴化产粮全国第一第二,但是农民的口粮差别很大。苏北农民吃不饱是因为国家的征粮太多。苏北盐碱地只在沿海。

吉林榆树和苏北兴化产粮全国第一第二,但是农民的口粮差别很大。苏北农民吃不饱是因为国家的征粮太多。苏北盐碱地只在沿海。兴化所在的苏中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一年稻麦两季,比北方农民辛苦多了,亩产量也高,但是在那时候却吃不饱肚子。

衡山老道
你这生活,远比农家子弟强。
蒋闻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