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匈奴战败后,一路向西高歌前进的时候,大月氏同时在西亚、南亚全面推进。

美国老师
楼主 (文学峸)

生民无疆:大月氏征服西亚、南亚(1-4)

 

欧亚大陆上所有的贵族,一定有中国血统。否则,一定是假冒的。

 

众所周知的,就有三次:第一次,匈奴被汉朝打败后,便向西跑,一直跑到欧洲,所到之处,皆称孤道寡。第二次,突厥被唐朝打败后,逃到西边的散兵游勇,同样干出了一番大事业。第三次,是元朝。成吉思汗在还没有足够能力战胜金国的时候,向西出击,立马获得巨大成功。(详情点击《中华文明到底有多伟大?三次直接改写欧洲历史》)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著名的成功者。比如,西辽。宋朝的时候,辽国被金国灭后,辽国皇室成员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西逃。从 1124年西奔,短短几年后的1132年,耶律大石便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很快便建立起疆域广大、称霸中亚的西辽政权,凡是位于它西边、南边的国家,统统向他称臣纳贡。西辽以汉语汉字为官方语言文字,兴科举办学校,以中国经典为教科书,完全实施中国典章制度。直到成吉思汗大军到来,于1218年灭亡。

 

和匈奴是炎黄子孙一样,大月氏,也是中国人,正宗的炎黄子孙。《后汉书·西羌传》: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危山,在今沙州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也)……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亦以父名母姓为种。”

 

大月氏,本是炎帝后裔,原本居住在南岳衡山附近。舜帝时,将他们流放到敦煌南面的地区,他们便在敦煌、祁连这一带逐水草而居。

 

按《史记》正义,“涼、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月氏长期与秦国为邻。这正是月氏人以“秦”称呼中国的原因。

 

汉朝初期,大月氏被匈奴打败,不得不留下小部分人马看守敦煌南的家园,大部往西迁徙,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东汉时,那部分没留守故土的“小月氏”,依旧生活在这一带。大月氏的服饰、饮食、语言与羌人大致相同。他们也以父亲的名、母亲的姓分别族群,这与唐代著名的南诏王族一样。

 

 关于大月氏的西迁,史书记载颇为详细。

 

《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昌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史记·张骞传》:

 

“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徒大夏地。”

 

匈奴的老上单于,主要活动在汉文帝时期。

 

当时,月氏兵强马壮,不大瞧得起匈奴。双方战争不断,月氏战败。最终,月氏王也被匈奴的老上单于杀死。月氏只好逃亡,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月氏虽然打不过匈奴,但是,当他们往西走,在收拾其他蛮族时,根本不需要费力气。他们一路西行到伊犁河流域,赶跑了统治这一地区的塞王,定居下来。塞王逃到罽宾重新建国,最终还是被一路跟来的大月氏给灭了。

 

不久,大月氏的另一个世仇乌孙王,借匈奴之兵,又追杀过来。没办法,大月氏只好将伊犁河流域让给乌孙,继续搬家。

 

这一次,他们索性走远点,远离匈奴。他们穿过大宛,来到大夏,征服并占领大夏。

 

(有专家说,这个大夏,是“古希腊”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对此,我以前曾有文章批驳。我想,还是请读者们继续往下阅读,看大夏的风俗、语言等等,各方面,有哪一点是“希腊化”的。同时,请读者思考:那些希腊化高层人士,当大月氏到来后,都到哪儿去了?)

 

至此,大月氏定居下来。

 

《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民俗钱货,与安息同。……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二曰双靡翕侯,治双靡城……三曰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四曰肸顿翕侯,治薄茅城,……五曰离附翕侯,治高附城……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

 

 在大夏的土地上,他们重建大月氏国,定都阿姆河边,建立政权,发行货币。

 

 大月氏最初的地盘,在当今的阿富汗一带,共有十万户人家。他们将这里划分为五个地区,设置五个“翕侯”进行治理。后来,当汉朝使者来到大月氏时,这五个地区的首领(“五翕侯”)也同时参加了接见。

 

 占领阿富汗地区,仅仅是一个序曲。

 

 进入西域后,几经迁徙,终于远离匈奴,再也没有谁能给他们大的威胁。

 

大月氏开始放手经营大事业。

征服大夏,并建立大月氏国的,仅是大月氏的主体部分,即大月氏王率领的那一批人马。

 

大月氏在漫长的迁徙途中,不断有人掉队,有人主动留在当地,有人脱离主体单干。

 

大月氏的这些“散兵游勇”,同样很不简单,他们取得的战绩,丝毫不亚于月氏王。东起葱岭,西至里海的广大地区,几乎全部被大月氏的散兵游勇们拿下了!

 

张骞出使西域时,见到了一个“康居国”。这个国家,大致位于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其版图,应该不小于大月氏国。

 

康居的统治者,就是大月氏人,但他们与月氏王不是一伙的。

 

这一支月氏人在占领康居后,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国家。《汉书·西域传》:

 

“康居国,……与大月氏同俗。……康居有小王五……凡五王,属康居。”

 

康居将领土分为五个区域,由五个诸侯进行治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大月氏国,将领土分为五个区域,由五个诸侯进行治理。《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二曰双靡翕侯……三曰贵霜翕侯……四曰肸顿翕侯……五曰离附翕侯……”

 

大月氏进入印度后,印度也出现了东、南、西、北、中为“五天竺”。《新唐书·西域传》:

 

 “天竺国,汉身毒国也……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数百。”

 

大月氏所到之处,领土均分为五个区域。

 

这不是巧合,而是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前面说过,月氏本是炎帝后裔,原居住在南岳衡山附近。舜帝时,被流放到敦煌一带三危。他们迁徙到三危,本质上是发配“充军”,《史记·五帝本纪》:

 

“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这就是说,月氏在“三危”,承担着两大任务:一是同化西部边陲的“西戎”,二是给天子看守西大门,抵御一切侵略者的任务。他们干得不错,天子的西大门确实很安全了。

 

无疑,承担如此重任的他们,必然始终接受者中央政府领导。事实上,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来到了他们这里。

 

《史记·夏本纪》:

 

“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关于“大禹治水”的内涵和意义,一些专家一直在误传。其实,所谓的“大禹治水”,实际是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资源普查、赋税标准确定,并实现了对地方管理的规范化。

 

大禹一行来到“三危”后,考察了这里的土壤质量,确定了相应的赋税标准,兴修了黑水流域的水利工程,同时,还规范了这里的统治秩序,《史记·夏本纪》:

 

“咸建五长……”

 

对此,孔安国曰:“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意思是说,每五个小诸侯,归属于一个大诸侯领导,大诸侯对中央负责。

 

那么,自那时候起,月氏便是下属五个小诸侯的模式。事实上,将天下按方位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这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作为中国早期的方国之一的月氏,将中国传统带到了他们的新家。

 

《新唐书·西域传》:

 

“(康国等昭武九姓)以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乐。”

 

这些,与国内“羌人”即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一致的。以十二月为岁首,是商朝的历法。很可能,在西周建立后,他们拒绝接受朝廷的领导了。

 

我们继续说康居。

 

封建制的必然结果,就是分裂、细胞裂变。到了中国南北朝的时候,“昭武九姓”代替了康居。当然,他们的人马不断发展壮大,地盘也扩大了许多。

 

以康居为基础,发展演变为以康国为首的一个国家集团。他们自称是从祁连山北“昭武城”迁徙出来的大月氏人后裔。为了教育子孙不忘本,他们以“昭武”为姓。

 

康国,源于汉朝时的康居,它在中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魏书·西域传》: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

自中国南北朝起,著名的“昭武九姓”,即以“昭武”为姓的九个国家,出现在中国史册。在隋唐时期,他们甚为活跃。

 

《新唐书·西域传》:

 

“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对于“枝庶分王”,在《隋书·西域传》有更明确的描述,如:

 

“(米国)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何国)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乌那曷国)王姓昭武,亦康国种类,……(穆国)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也……”

 

可见,这些国家的国君,出自于大月氏的同一个家族,其源头是在汉朝时建立康居国的那个家族。

 

“昭武九姓”,只是一个称呼,其含义是以“昭武”为姓那些西域国家。它包含以下内容:

 

1、这些国家的王族,均为大月氏人。

2、他们的王室,与康国国王同属一个血脉。其它八国,是从康国中分离出来的。

3、他们以“昭武”为本族的姓氏、血统标识。

牢记祖宗之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国人便将祖宗之地放在姓氏之前,如琅琊王、太原王,清河崔、博陵崔。由此可知,这一支大月氏以“昭武”为姓,在不忘祖宗之地的同时,也明确了与其它的大月氏人的区别。

 

也就是说,他们与建立大月氏国的那些人,不是同一个家族。

 

关于“昭武”,《汉书·地理志》:

 

 “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县十:……昭武,莽曰渠武。”

 

汉武帝击败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在张掖郡下设有一个昭武县(现甘肃临泽县一带)。也许,这就是大月氏人的祖居地。

 

不知什么时候,位于克什米尔的罽宾国,也成了昭武家族的地盘。《隋书·西域传》:

 

 “漕国,在葱岭之北,汉时罽宾国也。其王姓昭武,字顺达,康国王之宗族。”

 

隋朝的时候,罽宾更名为漕国,国王改姓昭武,由康国王之宗族世袭了。进入唐朝后,又改回原名罽宾。

 

这个家族,可谓枝繁叶茂。在东起克什米尔,西至里海的广大区域,都是他们的生存空间。

 

唐朝时,“昭武九姓”诸国,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各国的国君,均由朝廷任命;各国的军队,均服从安西都护府的调遣;各国君主的公子,都在长安读书;各国的储君,都在长安担任皇帝的卫士。当然,不少“昭武九姓”的贵族,入朝为官。

 

 

1

 

也是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大名鼎鼎的安息国开始进入中国史册。

 

汉武帝时,安息国的疆域,已经是东起大月氏国,西达西海即地中海,成为西域版图最大的国家。

 

《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安息国的王室,是大月氏人,而且是“昭武九姓”。

 

《后汉书·西域传》:

 

“安息国……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

 

《北史·西域传》:

 

“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妻,康国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平头。王坐金驼座……风俗同于康居……”

 

《新唐书·西域传》:

 

“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上述二段话,包含以下信息:

 

1、南北朝时期,安息衰落,退回到“号为小安息”起家之地木鹿城一带,沦为“安国”;

2、安息国国王,也姓昭武,与康国王同一家族;安国,是正宗的“昭武九姓”之一。

3、虽然已经衰落,但是安国国王依然摆着大安息国国王的架势,王城、王宫、王座均极度奢华。

我们再来看史书对安息的记载。

 

关于安息的风土人情,《汉书·西域传》:

 

“大宛国,……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同。”

 

“大月氏国,……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由此可知:

 

1、安息的民俗,与大月氏是一样的;

2、安息的语言,与大月氏是相通的;

3、大月氏、安息的货币,也是一样的。

这,正是汉武帝不断遣使西域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记·张骞传》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

 

张骞告诉汉武帝,在西域有安息、大宛、大夏这样的大国,它们的文化,与中国相近相通。汉武帝得知后,大大地激发起了不断探索西域,“威德加于四海”的热情。

 

2

 

除了在语言、民俗等方面与大月氏相同,安息人的民族记忆或者说宗教信仰,也是高度的中国化的。

 

《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又,《汉书·西域传》:

 

“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安息的“长老”,即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说:在安息西边的属国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但是他们没有见到过;自条支入海,乘船西行约百余日,便可到达太阳落山之处,在那里,就能见到弱水、西王母了。

 

这是一个铁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弱水、西王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据十分古老的奇书《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一直往西走,抵达西海,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山;过了山下的弱水,上了昆仑山,就能见到西王母,得道成仙,进入应有尽有的天堂。

 

弱水、西王母,在极西之地、日落之处----这是来自中国远古、随着血脉而世代传承的记忆。这些记忆,大多保存到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之中。

 

随着对条支的深入了解,“安息长老”的传闻,又转向了更西边的大秦国。因为,大秦位于“西海之南”,且有“流沙”、有河流,地理特征与《山海经》记载的有相近之处。

 

《后汉书·大秦传》:

 

“或云其国(大秦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魏书·大秦传》:

 

“大秦国……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云。”

 

这个“传闻”,不仅被持续载入中国史册,记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与《山海经》和道教典籍接近,而且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真的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前往安息,寻访弱水、西王母。

 

无疑,这些内容均来自“安息长老”。

 

和中国人一样,这个记忆,安息人也是代代相传,因此,他们也世世代代在追寻这个地方。

 

无疑,安息人就是月氏人,来自中国的大月氏人。

 

正因为如此,安息国王才对中国表示了足够的兴趣、热情、尊重。《史记·大宛列传》: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

 

汉武帝曾派遣使臣出访安息。安息王闻讯后,激动不已,高度重视,专门派出二万骑兵到东部边界,迎接汉朝的使臣,将他们一直护送到自己的都城。

 

关于安息的历史,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测:汉朝初期,作为昭武九姓之一,安国的开创者被分封在“小安息”。“小安息”的君主不断对外开疆拓土,很快便打出了一个“安息王国”。

 

南北朝时期,大月氏的另一支创建的波斯,击败安息,取而代之。

 

3

 

有趣而且值得思考的是,安息国与大秦国为邻,而安息称自己的这个邻国为“大秦”。

 

在西域,但凡有着浓重的中国风味的国家或者人群,皆被称作大秦。《魏书·大秦传》:

 

“大秦国……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

 

 “大秦”国名,并不是中国人起的,是来自“外域”。也就是说,是从“外域”翻译过来的。

 

汉朝是通过安息而得知了解大秦的。基本可以肯定,“大秦”之名,也是来自安息。

 

也就是说,安息认为,“大秦”这个国家,比自己还要“中国化”,甚至认定:“大秦”就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

 

春秋战国以来,月氏人一直与秦国为邻,时间长达数百年。月氏人认定“大秦”是中国人的国家,应该不会有错。事实上,“大秦”在诸多方面确实很“中国”。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大秦”,很可能是秦朝遗民创建的国家。秦朝灭亡后,其皇室成员,或者驻守边关的军队,往西边逃亡,抵达西亚后停留下来,就地建立新的国家。鉴于汉军攻占咸阳后,秦朝驻守边关的数十万大军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

 

中国西汉汉文帝在位期间(前179—前157年),大月氏王带领人马,从祁连山出发,几经周折,终于在阿富汗一带的地区站稳脚跟,重建了一个拥有10万户人家、总人口40万的大月氏国。

 

一、征服印度次大陆

 

一百多年后,大约在西汉晚期,大月氏国改朝换代了。大月氏国五大诸侯之一的贵霜翎侯丘就却,自立为王,灭掉了其它四个诸侯,建立了贵霜王国。

 

新成立的贵霜王国朝气蓬勃,丘就却和他的儿子阎膏珍,率兵东征西讨,在夺回了安息侵占的土地之后,以主要精力向东扩张。经过两代国王的努力,夺回高附,征服濮达、罽宾,占领天竺,建立起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

 

这个时间点,我们不妨把它确定为公元元年。

 

《后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国……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余万人。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凡五部翎侯。后百余岁,贵霜翎侯丘就却攻灭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贵霜王国在其巅峰时期,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后汉书·西域传》:

 

“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越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

 

贵霜王国的疆域是:北起帕米尔高原,南至大海;西与安息接壤,东与盘越国为邻。

 

北、南、西这三面都是比较清楚的。只要弄清楚了东面的盘越国,就能知道贵霜王国的版图了。

 

《魏书·西戎传》:

 

“盘越国一名汉越,正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其人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

 

盘越国,又名汉越国,位于天竺的东南,与汉朝时的益州刺史部相近;盘越国的人与中国人差不多。中国蜀地商人可能到过这里。

 

盘越国,就是中国人所建立的国家。他们的后裔,将这里发展为“大秦婆罗门”。(详情点击《古代印度的“大秦国”:中国移民创建的国家》)

 

盘越国人,和大月氏一样,都是神农后裔,正宗的炎黄子孙。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根据法显《佛国记》和有关记载,我们推测,贵霜王国与盘越国之间,大致以恒河为界。

 

由《后汉书·西域传》可知:

 

1、以前,印度、巴斯基坦这一带地区,有数百城、数十国,是一个碎片化的地方。

2、大月氏在阿富汗地区建国后不久,便让这些小国统统臣服于大月氏,即成为了大月氏的附属国。

3、贵霜王国建立后,杀掉了这一个个小头目,实行一元化领导。

4、大月氏征服了除印度东部部分地区之外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整个印度次大陆。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来自中国西北的大月氏的地盘,与来自中国西南的中国人建立的盘越国,无缝对接了。

 

简明而通俗地说,自公元元年起,整个印度次大陆,便被来自中国的人统治着。

 

(专家们所宣称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在哪儿呢?莫非就是指上述这些人?)

 

从此,天竺地区动态,开始进入中国的史书。

 

从此,天竺地区,诞生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史书记载和中国文人的游记。

 

二、汉唐时期,天竺与中国的关系

 

大月氏征服印度后,在中国史书里,“身毒”更名了,改叫“天竺”。

 

西汉及以前,中国史书称这里为身毒,或者与之音近的名字。但是,因为山高路远,中国使臣并未到过这里。

 

自从大月氏被征服后,由于月氏人的中国情结,开始源源不断地把这里的信息传回祖国。

 

“天竺”开始了与中国的密切往来。首先,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一般来说,我们都以汉明帝夜梦金人为佛教传入的时间点,而在《魏书·西戎传》说:

 

“临儿国,浮屠经云: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到中国来传教的,不是土著的“印度人”,而是大月氏人,而且是受大月氏王派遣。

 

当年来华传教的僧人,均为广义的月氏人。他们和他们的中国弟子,为了强调自己的族属和师承关系,还创立了“教”姓。统一以释为教姓,那是道安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自称来自月支(月氏)的,以“支”为姓,比如月支人支谶。

自称来自天竺的,以“竺”为姓,比如来自中天竺的竺法兰。

自称来自安国的,以“安”为姓,比如安息国王子安世高。

自称来自康国的,以“康”为姓,比如祖籍康居的康僧会。

总之,无论来自何方的西域佛僧,皆不出大月氏的势力范围。

 

经过二三百年的孕育,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南北朝时期,随着来华的月氏“僧人”越来越多,内地出现了“西天取经”的热潮。

 

到了唐朝,随着安西都护府的建立,万里西域,安宁祥和。又因为天竺对大唐的臣服,中国人进入天竺,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无数中国僧人西天取经,无数“天竺”人等来华谋生、求学、做官,使节商旅之往来更是络绎不绝,中国与天竺的交流,进入高峰。

 

说到如此热闹的“国际交流”,某些人马上开始琢磨了:“西方”传给中国什么宝贝?那些科技文化是月氏“僧人”带到中国的?

 

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汉朝时,在西域都护辖区里,以几百上千名汉军官兵,就能够牢牢控制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汉朝官员只要带上几十名汉军士兵,就敢于而且能够成功地摧毁一个西域国家。

 

唐代时,情况大同小异。

 

以中国之压倒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优势,竟然不是中国影响外国,反倒是西方影响了中国?

 

唐朝时,中国对天竺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史书记载,我只罗列四个现象,大家自己思考去:

 

1、东、南、西、北、中这五个天竺国的国王,是大唐朝廷封的,他们的后人要想继承王位,必须上报朝廷,并获得批准;

2、五个天竺国的国王,正式场合,穿着朝廷官员的官服;他们权力的象征,是朝廷颁发的官印;

3、五个天竺国国王一旦接到朝廷的命令,一定会按时抵达长安或者洛阳,亲自向朝廷汇报工作。

4、五个天竺国国王定期给朝廷报告工作,他们的儿子,在长安城给皇帝当卫士。

(详情请参阅《唐朝的附属国:印度----五天竺》)

蒋闻铭
没脸没皮的无赖,越做越来劲哈。丢人现眼。
老生常谈12
大月氏是今日的阿富汗,被匈奴打得从中国跑到了阿富汗,当汉使节联系他们反匈奴时,他们随遇而安了,已失去了斗志不想与匈奴为敌
s
supercs88
匈牙利的总理欧尔班对中国很亲近,说祖先也是东方来的。老师加油!
s
supercs88
为什么被大汉打残的匈奴,到了欧洲就成了上帝之鞭?是匈奴太厉害?还是罗马帝国太矬了?
f
f2022f
应该是罗马帝国太矬了。那时黄色文明远胜蓝色文明。
f
f2022f
三次都是黄色文明打败蓝色文明。河殇连这些都不知道,所以河殇很愚蠢。

第一次,匈奴被汉朝打败后,便向西跑,一直跑到欧洲,所到之处,皆称孤道寡。第二次,突厥被唐朝打败后,逃到西边的散兵游勇,同样干出了一番大事业。第三次,是元朝。成吉思汗在还没有足够能力战胜金国的时候,向西出击,立马获得巨大成功。

有言
在这里就算了,你怎么跑到茶坛去丢脸呢?-:(
s
supercs88
跪着的看不了那么远。
风铃99
滚!
蒋闻铭
这些人以为这是在国内。真是小看了文学城的编辑和读者群。让他们彻底把自己搞成笑料就是了。
蒋闻铭
都在这里聚齐了最好。:)
有言
你哪根弦也被拨打了?-:)
s
supercs88
档次哥认为国内的言论比文学城还自由?呵呵。
有言
档次哥来看一下,跟贴非骂即赶,档次上不去。哈哈。-:)
h
hkzs
正好相反,黄色文明并没有能征服这些蛮族让其接受自己的文明。蒙古-匈奴最后还是被蓝色文明所征服—那就是沙俄。
h
hkzs
因为那时欧洲处于中世界黑暗时代,没有坚持蓝色文明的科学与民主传统。蓝色文明黄色文明不是依靠肤色而是基于其特性来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