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

绿
绿珊瑚
楼主 (文学峸)
整理相册,看到了一张香山慈幼院幼儿园毕业典礼师生合影,攝于1956年7月2日,70年前的照片了,又经过文革时期的动荡岁月,留下来实属不易。照片中的我,站在后几排(但不是毕业生了),现在也是从垂髫儿童的聚沙之年迈入了古稀的黄发之人(见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约七十年前的往事,还有些模糊记忆,因为以前会记起幼时的事情,那时还很清晰,现在却很模糊了。记得幼儿园离玉渊潭公园很近,有时老师领着我们到公园去玩儿;妈妈在通县北京军区医院住了四年医院,爸爸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当时住在疗养院,周日就接我到疗养院去,接我时,他还会给幼儿园带些花什么的,花工会把花栽在花坛里;有一次我的指甲被砸伤了,很疼,我整夜整夜的哭,(后来指甲脱落,长出新指甲)老师和阿姨就给我吃炸知了,很脆很香,以后再没吃过,但一直记得炸知了真好吃。     (爸爸在一张照片后写下的备注)     我在香山慈幼园大约也就二年,后来爸爸回到部队,舅舅舅妈为接送我方便,给我转到位于西郊的机关事务管理局幼儿园(在人大附中后面)。 我上小学时,还记得爸爸说过:你的幼儿园学费32元,巨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十多元可以是一大家子的生活费了。的确很贵,因为那时(上世纪五十年代),香山慈幼院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私立学校,已不是专收孤儿的慈善教育机构了。     立新学校(文革时香慈改名)小学部     在文学城写博后,也认识了香山慈幼院的“校友”:林海平兔。但其实我虽然早知她大名,却並未见过她。我上香慈幼儿园时,她上的科学院幼儿园(也叫端王府幼儿园,我儿子上过的寄宿幼儿园),待我上了中关村小学,平兔又上了香山慈幼院小学。(林海平兔的博文中写道:香山慈幼院,我的启蒙母校,离木墟地不远,六年住校童年,梦孩岂会梦幻)。据平兔说:在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事件中,写诗“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的天安门勇士“小平头”刘迪也是香山慈幼院小学的。*   *(林海平兔纠正:珊瑚此处有误: 扬眉剑客名王立山,我见过一面。他是四五运动通缉名单第一名。他在香慈时低我一年吧。王剑客不愧为熊师弃政从教所出硕果。。。他的干部家庭当时将他严密包装潜藏太原。。。

刘迪大我一年,通缉名单第二名。刘迪是实验小学的。。。刘迪的高知家庭可惜没经验,不幸于泰山脚下被捕。。。刘迪刚刚从插队晋北八年病退回京,徐晓文章有详述。。。刘迪为救生人一辈子都搭进去了,他于2011 年远逝。。。)   算起来香山慈幼院已有百年之久,这是牵强附会之说。因为自1966年文革以后,已经没有香山慈幼院了。 它见证了老北京的这段历史(1919年至1966年),香山慈幼院已经随着岁月流逝而湮没了。现在的北京实验学校建在香慈的校舍旧址上。   香山慈幼院于1920年由民国慈善家熊希龄先生创办。熊希龄曾任北洋政府总理,他在香山静宜院创办了慈幼院后,收养灾童及贫苦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教育,并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是一所从婴儿教保到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学制衔接完整的慈善学校。 1917年,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发。京津冀一带灾民超过600万人。彼时,曾经官拜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熊希龄已经隐居天津,他目睹灾民惨状,立即赴京,得到捐款万余元用于赈灾。           水患造成上千难童无家可归,熊希龄上下游走,收养了这些孩子。水患已平之后,还有两百多儿童无人认领,如此一来,熊希龄不得不考虑建一所永久性机构,最终,熊希龄捐出大洋27万,白银6万两建立了永久性机构,收留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机构取名为香山慈幼院。在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交涉下,清皇室内务府把已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让出。香山慈幼院便创建于此,熊希龄出任院长。     慈幼院收养儿童“专以孤贫为限”,熊希龄确定了“教养孤贫失学之男女儿童,使有适当之智能、道德,俾可谋生与社会”的办学宗旨。为实现这一目标,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三合一”教育体制,办学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在慈幼院职教员俸给表上,院长熊希龄的项目下写的是“义务职”,也就是不拿薪俸。   当时的报纸报道说:“最著名的慈善教育机构是熊希龄所创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该院各类教育齐全,有图书馆、理化馆、音乐馆、球场和游泳池等。院内分设男、女两校,还有家庭总部,建立起婴儿园、幼稚园、初小、高小、普通中学、中等师范、幼稚师范、中等专门职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该院办学方法独特,学科设置合理,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很注重职业训练。凡入院的儿童,如不能继续升学,将要学习一门技能,以便日后走上社会能自谋生计”。例如纺织界的张仲实先生(1897~1991)即是香慈的第一批毕业生。 当时的中国内战频繁,慈幼院便会组织高年级学生去救护军人和救济贫民。   当时办这样的慈善教育是轰动世界的。因为在1929年,就有来自美国的记者到北京香山慈幼院参观,在当时的各大报刊上有报道,赞许它“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1930年国民政府也派员视察香山慈幼院,称“这样伟大的规模和这样完美的组织,在中国教育界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别的地方是不能再得到的,就是在全世界里,也不见得很多”。这所慈善教育机构属于民办,全靠熊希龄募捐维持其存在和发展。但因为办理得出色,后来政府也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的一所慈善教育机构,在民国时期办了近30年之久,当时舆论界都普遍称赞它为中国慈善教育事业之最有成绩者。”     “勤、谦、俭、恕、仁、义、公、平”是香山慈幼院的校训。香山慈幼院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一切免费教育社会孤儿的综合性学校,熊希龄还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慈幼院的日常管理,制定了[香山慈幼院组织大纲],将其办学宗旨、方法和特色公布于众。先进的教育理念,离不开那些闪耀的推行者。他们是: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蔡元培、陶行知、张雪门…,一连串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姓名的文化人,运用他们的才智托起了香慈。     香山慈幼院院歌 熊希龄先生作词的《香山慈幼院院歌》,语言质朴,教导剀切,关爱弥笃: 好好读书,好好劳动,好好图自立。 大哉本院香山之下,规模真无比! 重职业,自食自力,进取莫荒嬉。 好兄弟,好姐妹,少年须爱惜!   香山慈幼院成为了当时优异的名校,仅1920~1930年间,就收养孤贫儿童1600余人,其中前清文人、革命志士、殉难军人子弟数十名。李大钊遇害后,他的俩个儿子李光华和李欣华也由熊希龄送入香山慈幼院撫养和教育,生活学习全免费。 许多达官贵人和驻华使馆人员也幕名而来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香山慈幼院。因为不是孤儿,他们要缴纳高额的费用,并捐赠一笔善款。学生有正生(完全免费)和附生(完全自费)。当时,一些留学生和名人如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都曾受聘为评议委员会。   1949年后,学校也接受自费的非孤贫的孩子进入学校与孤贫儿童一视同仁共同寄宿学习。当时香山慈幼院的理事会成员有康克清、李德全、史良、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由雷洁琼担任理事长。   香山慈幼院最初选址在香山静宜园。熊希龄为收养的孤儿成立了慈幼局后,再三考量,选定了北京西山的香山静宜园。这里是前清行宫(松坞山庄旧址),辛亥革命之后,清帝逊位,虽然末代皇帝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但静宜园是归逊位的皇宫所有。是乾隆御题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在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交涉下,清皇室内务府把已经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让出,于此便创建了香山慈幼院。 这时的静宜园已破败不堪,到处是军阀私自修建的私人宅邸,熊希龄当了院长后,制止了对古树的乱砍滥伐,每年组织师生补植树木并加强管理,还在松坞山庄旧址上依山而建,重修了一座三进庭院,园名借用乾隆御题的“双清”二字,取名“双清别墅”,熊希龄晩年是以“双清居士”为号。   双清别墅   1937年,熊希龄正在香港,为伤兵难民募捐,为香山慈幼院筹款,突发脑溢血,客死异乡,享年68岁。熊希龄病逝后,由他的妻子毛彦文女士出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她将丈夫未竟的事业延续了下去。     到了1948年,中共中央军代表以劳动大学的名义找香山慈幼院“借”香山校舍办公,副院长雷洁琼同意了。香山慈幼院搬离了香山静宜园,为中共中央腾了3000多间房。1949年毛泽东等领导人与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毛泽东住进了双清别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也在香山等地居住办公。而把香山慈幼院迁至北京西安门大街。       到了1954年,经周恩来批准,北京市政府拨地100余亩,在阜成门外的阜成路白堆子一带 (甘家口西侧)按照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学校建设规模和配备,建设了香山慈幼院校址。当时入校生约800人左右。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香山慈幼院是北京市仅有的一所私立学校,隶属北京市民政局。 由于生源的变化,香山慈幼院成为了一个婴儿幼儿小学三部综合的干部子弟教养单位,经常保持在1300~1400儿童在校,工作人员130人左右。       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解密了一批香山慈幼院相关的档案,揭示了文革中以及最后由政府接管的一系列不为人知的请示、批复决定的过程。 1965年香山慈幼院提交了申请政府接管的报告,反映经费短缺。1966年12月,在文革中,北京市教育局发出了通知,全国唯一的一所私立学校香山慈幼院被国有化了。给出了两个理由:1、私有化,政治影响不好。2、学校无钱经营,开不出工资。 文革中,香山慈幼院也陷入混乱。香慈被当作“培养资产阶级的黑据点”“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安乐窝”看待。院长副院长被批斗,老师和职工被劳动改造,小学的设备被毁,珍贵的院史资料被焚毁,香山慈幼院的校牌被取下。 这所成立于民国时期,由冯玉祥将军资助,一些官员及商人解囊捐助的慈善教育学校“香山慈幼院”演变成了“北京市立新学校”,又成立了中学部,也是海淀区唯一一所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校,到2015年,又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也是一所幼、小、初、高十五年一体化学校     著名的香慈幼院消失了,而北京实验学校呢,查了一下海淀区的中学排名,在以录取率为标准的教育体系下,目前它只排在第五档,排尾了。     香山慈幼院並没有被世人所遗忘。由作家张之路著的小说“香山慈幼院”于2020年问世。这个作品以香山慈幼院为历史背景,结合虚构叙事与真实校史,以纪念香慈百年。张之路曾在北京实验学校任教,是基于文献考据与个人经历完成的这部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秋光是熊希龄研究者,著有“熊希龄传”“熊希龄集”“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中国慈善通史”“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等书  

 

“从从政到从善、从立宪到共和,熊希龄是一个与时俱进、从不停滞不前的人。特别是当他的愿望和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也没有选择隐逸,没有颓废,而是尽自己的一己之力进行补救。” 周秋光语

    熊希龄墓园 (熊希龄逝世后,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1992年由香山慈幼院老校友派出代表赴香港将骨灰捧回北京,归葬于香山脚下的熊希龄墓园。)   在熊希龄的带领下,香山慈幼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章。 香山慈幼院饮水思源,酬报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直到今天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应该被遗忘。   https://m.krzzjn.com/show-945-134737.html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448398 香山慈幼院百年校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不应被遗忘的“香山慈幼院” 于向真:B将军与我姐妹的友谊 财宝的惬意时光 于向真:游览柔佛古来,邂逅海南会馆 Happy Independence Day
最接近太阳的人
好像你们那时候,学生都穿戴整齐,都不像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h
hongshankou
珊瑚姐珍贵的片儿,珍贵的回忆!俺的学校那么棒?!:)))
风铃99
记得香山慈幼院在白堆子,上学坐35路必经之处,很漂亮的校舍。后去凤凰城参观熊希龄故居,才知熊先生是香慈的创始人。
精木
所以说,北洋政府大部分是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孙中山勾结苏联搞“北伐”,引狼入室,中了苏联让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奸计
走资派还在走
我记得那首欲悲闻鬼叫的作者叫王立山,山西的插队知青
茵芯
学习了!!
j
julie116
最初不就类似加拿大的residentialschool 吗。政府又赔款又道歉的
j
julie116
后边有几个南阳和黑人样貌的
绿
绿珊瑚
有洋人相貌的,大约是驻华使馆官员的小孩。
绿
绿珊瑚
红红也是香慈的?
绿
绿珊瑚
对。在白堆子。对面是八一湖。在香山的校址就不提了
绿
绿珊瑚
民国政府是资助了香慈的。慈善和教育的结合。
绿
绿珊瑚
平兔已纠正了我文中错误。王立山是香慈校友
绿
绿珊瑚
应该还有不同。香慈建立初衷是慈善和教育
绿
绿珊瑚
民国政府有拨款,但主要是靠捐款
h
hongshankou
不是,哪会儿那有俺?:))俺是指您那王者级(第三),嘻嘻
衡山老道
很珍贵的照片和记忆。
绿
绿珊瑚
十一的。文革前的副校长(姓张)也是我家朋友。
衡山老道
做人要有基本道德,不要到处丢垃圾。
w
weed123
好文。解放前民这所民办私立学校让人钦叹!
绿
绿珊瑚
所以我不想提某些文专门说有十几位学生当了部长之类的。香慈从建校来的宗旨就是培养自食其立的人材来反馈社会。
华府采菊人
东南亚比如马共的领导人很多是把子女放到北京的部队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
绿
绿珊瑚
这些孩子是在公立的,如育英育才或八一十一之类的,不会在香慈的
三河匹夫
好文章,历史不应忘记。熊的贡献也不应忘记。
c
chufang
真敢说的,譬如“西方伪史”。
c
coach1960
绿珊瑚见证历史,承上启下。感叹北京高级中学就分了五个等级,俺81年在清华附中实习一个多月,也算教过中学
绿
绿珊瑚
教练应该见过马约翰吧
c
coach1960
没有,马老1966年就去世了。他儿子当过我们校长,孙子娶了我们同学

都在北京体育大学工作

月城
教练兄应该是见过夏翔
c
coach1960
见过
m
manyworlds
还真是,北洋军阀大战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中国的垃圾时间了..
走资派还在走
教练兄认得余维力(立?)吧,跑出过10秒四。教练兄还认得谢宝江和霍连珠吗?
走资派还在走
星耀级有101双榆树,是双榆树东里的那个101中分校吗
绿
绿珊瑚
不清楚。现在许多名校都收了以前的差校作分校,成为趋势。即叫

101双榆树,猜是以前的西颐中学。

有言
部长要有人当啊。而且不是对立的关系。-:)
k
kingfish2010
熊希龄的字

k
kingfish2010
教练兄教过北京最高级中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