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牛同学的故事:
科学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傅正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史博士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西元1644年4月25日,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这一天,闯军攻克北京,明思宗不愿受辱,自缢煤山。
……
兵荒马乱之中,一名忠心耿耿的锦衣卫义仆怀抱年仅两虚岁的小皇子朱慈炖策马而逃,他必须为皇上保留一点血脉。
值此生死难测之际,这名锦衣卫义仆没有忘记我大明王朝智慧的巅峰——《永乐大典》。
由于走得急,义仆只顺手带走了一册《永乐大典》,其中录有数理推算要诀、宇宙运行法则、万物升落之原及炼金制银秘术。
义仆希望找个安全的地方,将朱慈炖抚养成人,好好教授他这册《永乐大典》里的知识,以图学成之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我大明江山。
昏暗的灯光下,义仆心疼地抚摸着纸面发黄的《永乐大典》,这可是大明复国的希望所在啊!
例如,掌握书中的数理推算要诀、万物升落原理,即可以精确计算炮弹轨迹、子弹出膛速度等。以此制造新型枪炮,何愁满洲铁骑不灭?
又如,掌握书中的宇宙运行法则,即可以准确测算天文历法,一则用于繁荣农业生产,提供复国所需粮饷,二则用于行军打仗,为将者通晓天文时令,胜过十万雄兵!
这最重要的恐怕要数炼金制银秘术了,起兵打仗也好,安定天下也罢,没钱,什么都是白搭。掌握书中炼金制银秘术,则金银不断,财政不愁。将来复兴大明江山,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炼金制银秘术最不可或缺。
想到这里,义仆深陷的眼窝顿时散发出光芒——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秘诀,都记录在这一册薄薄的《永乐大典》里头,只要熟练掌握他们,何愁鞑虏不逐、天下不定?
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义仆为复国大计周密规划一切的时候,周边突然骚动起来——闯王部将来俊臣带兵追杀至此。
慌乱之中,双方厮打起来。义仆奋力一脚,将来俊臣蹬出数尺远,然而手中的《永乐大典》却仅剩下了半册,另外半册还在来俊臣手里。这时闯军士兵赶到,义仆担心小主人的安危,顾不上来俊臣手里那半册《永乐大典》,慌忙抱起小朱慈炖,夺路而逃。
山河破碎,到处都是兵燹之灾,哪里才是容身之所呢?
所幸老天有眼,无路可走的主仆二人碰见了外国传教士利牛痘、北怀人。当年正是皇上开恩,让利牛痘等人看了几页《永乐大典》,彼等番邦蛮夷才从中悟出拉丁字母,创设语法结构,逐渐走上文明开化的道路。彼辈焉能不思图报?
在利牛痘、北怀人的帮助下,主仆二人找到了一条当年根据《永乐大典》所载“火轮机关图”制造的蒸汽帆船,踏上了流亡海外的道路,颠沛流离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英格兰。
长大后的朱慈炖隐姓埋名,他去掉“朱”字的一撇一捺,改姓为牛。一撇一捺是为“人”,朱慈炖去掉一撇一捺,寓意劫后余生,两世为人。又因身处异国他乡,自觉愧对祖宗,故将字辈“慈”隐去,改“炖”为顿,以效法本朝哲人阳明先生龙场故事,以示顿悟。
确实,朱慈炖,也就是化名之后的牛顿,效法当年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开始了他的苹果园悟道。
某天,牛顿突然顿悟,参透了那残存半册《永乐大典》里晦涩难解的文字,复原了数理推算要诀、万物升落之原,易名微积分和经典力学,声震欧洲!
只可惜书中有关炼金制银秘术的部分基本损毁了……
但这些伟大的发现还是第一时间提振了牛顿的信心:虽然手中册余《永乐大典》已残缺不全,但我如此聪明伶俐,有朝一日复原其内容,则驱逐建奴,恢复大明宗庙,岂不近在眼前?
我们都知道,牛顿从1669年开始沉迷炼金术,也知道牛顿曾在“南海泡沫案”中亏得血本无归,但我们不知道的是,牛顿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贪财,实在是复兴大明的熊熊烈火从来没有在他心中熄灭。
无论欧洲王室给了牛顿再怎么多的荣誉,他也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大明老朱家的子孙!一旦牛顿复原《永乐大典》里所记载的炼金制银秘术,何愁建奴不逐、天下不定?
然而牛顿终归是高估了自己,他再怎么天赋异禀,又岂可企及大明伟大智慧之万一?于是,《永乐大典》的炼金制银秘术,终究成为了牛顿一辈子无法逾越的高峰。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可怜苍天饶过谁,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闯王大败,来俊臣因保护闯王力战而死。
来氏家人遭清廷通缉,也不得已流亡海外,来到了中欧德意志地区。来俊臣幼子来芳滋同样天资聪颖,他冠礼之后,表字布泥。芳滋、布泥,意为春暖大地、芳泽人间,实则暗指驱逐鞑虏,尽扫寒冬。
为了躲避清廷海外特务机构的追杀,来芳滋也不得不隐姓埋名。他将本姓“来”与芳草青青之“草”,合而为“莱”,又去掉“滋”“泥”的偏旁三点水,暗含灭清之意,以此化名莱布尼兹。
依据父亲留下了的半册《永乐大典》,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单子论、二进制,其声名不在牛顿之下!
世人皆知牛顿仇恨莱布尼兹,时以诋毁莱布尼兹为乐,殊不知莱氏于他有灭国毁家之恨。牛顿之恨莱布尼兹,不是出于私忿,实在是世仇所致,更是痛恨当年来家追杀,致使《永乐大典》炼金制银秘术从此失传!
愚昧无知的清王朝担心民智洞开,不利其统治,遂将整套《永乐大典》深藏府库,禁止人们阅读研究。反倒是那流亡海外的单单一册《永乐大典》,开启了西方近代科学繁荣的道路。
近代西方列强挟《永乐大典》千分之一的智慧入侵中国,不正是历史的巨大讽刺么?
为什么英法联军急不可耐地焚烧圆明园?他们不想中国人再去阅读《永乐大典》,一旦中国人把《永乐大典》搬出府库,认真研究,很快就可以碾压西方列强。
西方列强的阴险毒辣,莫过于此!
出处:科学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 知乎
说老牛同学的故事:
科学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傅正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史博士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西元1644年4月25日,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这一天,闯军攻克北京,明思宗不愿受辱,自缢煤山。
……
兵荒马乱之中,一名忠心耿耿的锦衣卫义仆怀抱年仅两虚岁的小皇子朱慈炖策马而逃,他必须为皇上保留一点血脉。
值此生死难测之际,这名锦衣卫义仆没有忘记我大明王朝智慧的巅峰——《永乐大典》。
由于走得急,义仆只顺手带走了一册《永乐大典》,其中录有数理推算要诀、宇宙运行法则、万物升落之原及炼金制银秘术。
义仆希望找个安全的地方,将朱慈炖抚养成人,好好教授他这册《永乐大典》里的知识,以图学成之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我大明江山。
昏暗的灯光下,义仆心疼地抚摸着纸面发黄的《永乐大典》,这可是大明复国的希望所在啊!
例如,掌握书中的数理推算要诀、万物升落原理,即可以精确计算炮弹轨迹、子弹出膛速度等。以此制造新型枪炮,何愁满洲铁骑不灭?
又如,掌握书中的宇宙运行法则,即可以准确测算天文历法,一则用于繁荣农业生产,提供复国所需粮饷,二则用于行军打仗,为将者通晓天文时令,胜过十万雄兵!
这最重要的恐怕要数炼金制银秘术了,起兵打仗也好,安定天下也罢,没钱,什么都是白搭。掌握书中炼金制银秘术,则金银不断,财政不愁。将来复兴大明江山,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炼金制银秘术最不可或缺。
……
想到这里,义仆深陷的眼窝顿时散发出光芒——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秘诀,都记录在这一册薄薄的《永乐大典》里头,只要熟练掌握他们,何愁鞑虏不逐、天下不定?
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义仆为复国大计周密规划一切的时候,周边突然骚动起来——闯王部将来俊臣带兵追杀至此。
慌乱之中,双方厮打起来。义仆奋力一脚,将来俊臣蹬出数尺远,然而手中的《永乐大典》却仅剩下了半册,另外半册还在来俊臣手里。这时闯军士兵赶到,义仆担心小主人的安危,顾不上来俊臣手里那半册《永乐大典》,慌忙抱起小朱慈炖,夺路而逃。
山河破碎,到处都是兵燹之灾,哪里才是容身之所呢?
所幸老天有眼,无路可走的主仆二人碰见了外国传教士利牛痘、北怀人。当年正是皇上开恩,让利牛痘等人看了几页《永乐大典》,彼等番邦蛮夷才从中悟出拉丁字母,创设语法结构,逐渐走上文明开化的道路。彼辈焉能不思图报?
在利牛痘、北怀人的帮助下,主仆二人找到了一条当年根据《永乐大典》所载“火轮机关图”制造的蒸汽帆船,踏上了流亡海外的道路,颠沛流离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英格兰。
长大后的朱慈炖隐姓埋名,他去掉“朱”字的一撇一捺,改姓为牛。一撇一捺是为“人”,朱慈炖去掉一撇一捺,寓意劫后余生,两世为人。又因身处异国他乡,自觉愧对祖宗,故将字辈“慈”隐去,改“炖”为顿,以效法本朝哲人阳明先生龙场故事,以示顿悟。
确实,朱慈炖,也就是化名之后的牛顿,效法当年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开始了他的苹果园悟道。
某天,牛顿突然顿悟,参透了那残存半册《永乐大典》里晦涩难解的文字,复原了数理推算要诀、万物升落之原,易名微积分和经典力学,声震欧洲!
只可惜书中有关炼金制银秘术的部分基本损毁了……
但这些伟大的发现还是第一时间提振了牛顿的信心:虽然手中册余《永乐大典》已残缺不全,但我如此聪明伶俐,有朝一日复原其内容,则驱逐建奴,恢复大明宗庙,岂不近在眼前?
我们都知道,牛顿从1669年开始沉迷炼金术,也知道牛顿曾在“南海泡沫案”中亏得血本无归,但我们不知道的是,牛顿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贪财,实在是复兴大明的熊熊烈火从来没有在他心中熄灭。
无论欧洲王室给了牛顿再怎么多的荣誉,他也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大明老朱家的子孙!一旦牛顿复原《永乐大典》里所记载的炼金制银秘术,何愁建奴不逐、天下不定?
然而牛顿终归是高估了自己,他再怎么天赋异禀,又岂可企及大明伟大智慧之万一?于是,《永乐大典》的炼金制银秘术,终究成为了牛顿一辈子无法逾越的高峰。
……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可怜苍天饶过谁,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闯王大败,来俊臣因保护闯王力战而死。
来氏家人遭清廷通缉,也不得已流亡海外,来到了中欧德意志地区。来俊臣幼子来芳滋同样天资聪颖,他冠礼之后,表字布泥。芳滋、布泥,意为春暖大地、芳泽人间,实则暗指驱逐鞑虏,尽扫寒冬。
为了躲避清廷海外特务机构的追杀,来芳滋也不得不隐姓埋名。他将本姓“来”与芳草青青之“草”,合而为“莱”,又去掉“滋”“泥”的偏旁三点水,暗含灭清之意,以此化名莱布尼兹。
依据父亲留下了的半册《永乐大典》,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单子论、二进制,其声名不在牛顿之下!
世人皆知牛顿仇恨莱布尼兹,时以诋毁莱布尼兹为乐,殊不知莱氏于他有灭国毁家之恨。牛顿之恨莱布尼兹,不是出于私忿,实在是世仇所致,更是痛恨当年来家追杀,致使《永乐大典》炼金制银秘术从此失传!
愚昧无知的清王朝担心民智洞开,不利其统治,遂将整套《永乐大典》深藏府库,禁止人们阅读研究。反倒是那流亡海外的单单一册《永乐大典》,开启了西方近代科学繁荣的道路。
近代西方列强挟《永乐大典》千分之一的智慧入侵中国,不正是历史的巨大讽刺么?
为什么英法联军急不可耐地焚烧圆明园?他们不想中国人再去阅读《永乐大典》,一旦中国人把《永乐大典》搬出府库,认真研究,很快就可以碾压西方列强。
西方列强的阴险毒辣,莫过于此!
出处:科学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