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营造法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究竟有啥了不起?

新手庚
楼主 (文学峸)

作者:艺旅文化

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没有大型起重机的时代,建筑工程效率之高更令人瞠目结舌:

唐长安皇宫,北京故宫三倍之大,只需十月建成;
武则天时代明堂,故宫太和殿四倍之大、比应县木塔更高,不到一年建成;
唐太宗赏赐给魏征的小殿,从皇宫搬到魏征府邸到盖成,仅用5天时间...

这些『神速』背后的秘密,就隐藏在一本北宋建筑『神书』——《营造法式》里。

1925年,消失百年的《营造法式》重现江湖。同年,远在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系的梁思成,收到一本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营造法式》。

先是『一阵惊喜』,紧接着是『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本建筑专著就像『天书』一样,已经无人看得懂!

《营造法式》究竟是『天书』,还是『神书』?为什么一千年过去了,这本书还是备受当代学者推崇?这本千年建筑古籍是否过誉?

今天,我们来扒一扒这部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典籍——《营造法式》里的玄机。

 

《天书》作者,何许人也?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当时的北宋皇家土木工程部『将作监』被皇帝宋哲宗派了一活儿 —— 重修《营造法式》。

不知为何,李诫,一个靠父亲走后门买官、在部门职位倒数第二的人,竟独自挑起了这项重任。这个李诫,何许人也?

修《营造法式》这活儿,李诫却绝对是北宋朝廷里的最佳人选。他出身于有钱有权的书香门第:

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北宋朝廷的文官,是名正言顺的『四代』;偌大的李家大宅,书房面积便占了一半儿,『家藏书数万卷』、『钞便有数千卷』……

李诫大宅还原(书房占了一大部分)

他自己也非常有出息,简直是北宋的『斜杠青年』:

既懂地理,著《续山海经》十卷,又好历史人物,著《续同姓名录》二卷;既通音律,著《琵琶录》三卷,又擅绘画,所绘《五马图》曾深得宋徽宗赞赏;既研习书法,“工籀篆,草隶皆能入品”,又能把玩金石,曾帮金石学家赵明诚之父鉴定玉玺,还对博艺游戏有一定研究,著有《六博经》……

李诫 —— 玉照一张

因此在重修《营造法式》时,他能"考究经史群书,阅《考工记》《唐六典》《木经》等",讲前朝当代建筑中的体系清晰明了地梳理出来;

需要丰厚的"数理"、"美学"知识时,需要大量的建筑结构剖析和图样再现时,他都能手到擒来。

营造法式中关于九章算术的记载↓
后人根据营造法式中线稿进行色彩还原↓

除了从纸上得来的丰厚理论知识,李诫也是个能撸起膀子“做”的实干家。

他有丰富的主持国家工程修建的实战经验。据史料记载,他凭借重大工程,花了19年从基层做到部门老大,在北宋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内升了4次官。

更难能可贵的是,底层建筑工匠是为当时社会所不屑的,李诫却没有上流社会的架子,能够以匠为师、历访数百位一线工匠,将过去口耳相传的经验整理成系统的书面材料。

因此,李诫花了三年完成的《营造法式》,是一本全面总结了前人研究、并有丰厚一线实战经验的惊世巨著,堪称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

 

  反腐斗争意外成就千古『神书』

 

尽管被奉为《神书》,但颇有意味的是,《营造法式》原本是一本防腐手册。

李诫之前,《营造法式》的第一版就是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中被敕令编修的。

"法式"二字的解释为:“在宋代官方文件中用得相当普遍,有律令、条例、定式等含义同,凡事有明文规定或成法的都可称之为法式。”
变法先锋——王安石

关于宋朝"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我们都在历史课本上学过,不外乎用纳税人的钱养闲兵、散官、贵族生活过分奢华……

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多估工料, 虚报项目; 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监守自盗; 工程结束后谎报结余, 邀功请赏,房屋质量更令人忧伤…

比如,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 修建感应塔,主管官员估工34万余人,后来朝廷重估, 只需原估数的五分之一……

抓住一切机会"开源节流"的王安石自然不会遗漏"土木工程"这一项。因此,熙宁五年(1072),《营造法式》被敕令编修,一开始便定性为官家"反腐"之书。

其目标就如我们现在的"施工指南",为的是将各项工程的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都立下统一的标准,压缩"偷工减料及摸油水"的空间。

大到建筑占地面积,小到构件尺寸《营造法式》里都有明确规定↓

可惜,第一版本的《营造法式》成于元祐六年(1091年),此时距离王安石变法失败已有整整八年……该书被尘封雪藏后六年,直到前面所说的绍圣四年,才又由宋哲宗提出重修。

因为原书不再可觅,重修的原因,我们只得由李诫的口中得知——第一版《营造法式》并不能真正控制用工、用料的额度。(《营造法式》劄子)

于是,李诫才有机会闪亮登场,使《营造法式》真正成为防腐手册的同时,意外成为后世的『建筑学祖师爷』。

再次欣赏李诫卓越的画工↓

 

  《营造法式》有何过人之处?

一般人想知道《营造法式》究竟说了什么?但那厚度实在令人不明觉厉,正文达三十四卷,“计三百五十七篇,共三千五百五十五条….”

幸而梁思成已经把『天书』破译,使门外汉也得以一瞥这『中国建筑教科书』的大概。放下那三千多个条目,我们且从其目录略略剖析:

看目录,营造法式似乎并不那么飘忽。说白了就是一本官府进行工程管理预算的规范标准——一个建筑里各个硬装怎么做,需要多少人,多少料,要花多少钱。

但如果继续阅读,你依然会为《营造法式》正文里的过人之处肃然起敬、拍案称奇!由于真的蛮复杂的,以下仅略述一二 

 

(1) 解密古代房屋建造神速的原因 

开头提到,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筑营造能达到『神速』。其秘诀正隐藏在《营造法式》所总结的四字当中——『以材为祖』。

此为何意?李诫如下说到:

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并看不懂……恭喜你,感受到了梁思成当年内心的万马奔腾

换言之,中国的建筑(以殿为例),造型大同小异,但宽广不同,对应不同平民贵族皇家等级:

比如,有三开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五开间的大同善化寺三圣殿,七开间的北宋太原晋祠,九开间的辽宁奉国寺,皇权代表的故宫太和殿则达十一开间。

《营造法式》则将建筑开间规模,划分为八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尺寸的建筑『标准件』——『材』。

一旦确定了『材』的尺寸,这座建筑的所有木构配件都可以根据『材』的尺寸来定制,比如『材』的尺寸=斗拱里拱的横截面尺寸,斗拱中其他部件、柱椽梁的长宽高直径等都与『材』的尺寸有关。

这样一来,做物料预算时,建筑师有了一套清晰的换算标准:可以推算出大部分构件的材料尺寸,再根据法式中不同房屋构架所需数量估算出一套物料明细,从而得出物料价格。

生产方面,一线工匠也有了一份明确的加工指南:大部分构件都可根据图纸在别处批量制作,运至目的地后,实现一定的拼搭即可。

既避免了浪费,起到『反腐』或节省开支的作用,又能实现营造『神速』,《营造法式》之『材』实在高明!

一套斗拱里所有拱的横截面都为一材的标准

 

(2)《营造法式》里的科学光芒

如果说『材』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建筑界的『神来之笔』,那么任何所谓的『神力』都是有科学依据做支撑的——如何以最低的材料成本获得最高的建筑稳定性?

这一问题的答案,西方材料力学要到17~18世纪才获得,而11世纪的李诫就已将其记录在《营造法式》里了。

答案也在上面那张建筑等级表格里,即所有等级的『材』的广宽比都是3:2。敲黑板,以下开启现代材料力学模式:

看不懂?看似复杂,其实只有一个结论——『材』的广宽比在√2时,建筑构件的稳定性最高。而《营造法式》所记载的3:2比例,已经非常接近于√2(1.414…)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像应县木塔这样的建筑,千年之间屡遭地震,木头构件都已挤压变形了,它依然能以世界最高木构古建的姿态矗立于世。

不得不说,《营造法式》与其背后那一批默默无闻的工匠,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至高水准。

应县木塔

《营造法式》中的科学光芒可不仅限于此,

比如,为何『材』要分八等,而非九等?

更是有一串“微积分方程式”可以说明……

东大殿柱头铺作

你是不是更觉得是『天书』,更加晕乎了?幸而——

中国大地上,仍然有多处与《营造法式》相近的古建筑,能让我们用实物与『天书』对照起来,能让我们在建筑文化断层时,继续瞻仰中国古代的工匠的智慧、欣赏中国古建结构之美;
梁思成及之后的一批批中国建筑学者,能够在西方构建的建筑学体系下挺直腰板儿发声:中国有自己的一套建筑体系和科学构架,中国建筑完全可以跟西方建筑抗衡!

这样一本书,你如何能不去了解它?

 

新手庚
大家都不是学建筑的,但此文通俗易懂,简略地介绍了这本书。梁在美学建筑时,写信给父亲说中国没有这方面的书,老梁于是推荐了。
A
Amita
说实话,第一段就是毫无实据的假设,你信就好,我是不信什么古代宫殿比故宫三倍大这一说的
新手庚
那个只是个引子,本文作者加的,和书中的内容没啥关联。真正要看的是书中古人的智慧。
r
rulvbobing
十几年前到处都吵吵要复原郑和的宝船,后来没动静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新手庚
这个你可以去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去看看。那里有一艘复原的。我去年大概这个时候刚看过。
美国老师
需要承认西方的先进

https://www.ae911truth.org/wtc7

 

r
rulvbobing
明代太和殿是现在的一倍半,应该是这种木制建筑的极限了。
r
rulvbobing
是原尺寸吗?
新手庚
应该是吧。可以去查查。
r
rulvbobing
网上怎么说只有3米长的模型?
f
f2022f
13世纪西欧很落后。

1241 年拔都打到匈牙利平原时,派了支小队往德国方向探路,回来的人说:“过了多瑙河全是沼泽,马走三步陷一步,草长得比狗还矮。村里的农民穿的不是布,是麻和羊毛混的破片,瞅着跟麻袋片似的。问他们有啥存粮,掀开地窖就看见半袋发霉的黑面包,连咱们随军带的炒米都比这强。”

这不是夸张。中世纪西欧的农业水平放在欧亚大陆就是 “垫底选手”。

中国华北已经用曲辕犁深耕,波斯农民会修灌溉渠,而西欧农民还在用 “二圃制”—— 把地分成两块,一块种一块荒,一年就收一季。

加上西欧多丘陵沼泽,能种的地本来就少,13 世纪的法国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到中国北宋农民的三分之一。

这种生产力水平,别说攒金银,能不饿死就不错了。

蒙古人是现实主义者,他们知道抢劫这行当 “选对目标比跑得快重要”。

你让他们去抢花剌子模,等于去海湖庄园抢川普;让他们去抢西欧,等于去贫民窟翻垃圾桶 —— 不是抢不到,是性价比太低。

r
rulvbobing
这不是美国老师刚写的帖子吗?你们到底谁抄谁,还是同一个人?这些记载有个出处没有?
f
f2022f
我抄他。我觉得蒙古人写的很可能是真的。你要是有证据说这不是事实请贴出来。
新手庚
光一个帆就得6,7米吧。
走资派还在走
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筑营造能达到『神速』。原因就一个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中国建筑

r
rulvbobing
没有出处你怎么知道这是蒙古人写的?你有证据请贴出来。
r
rulvbobing
130米长50米宽?如果不是原尺寸并能在海中航行就不是有意义的原版复制品。
f
f2022f
我没有证据。我贴在这里就是看看有没有人有证据来反驳。如果没有我就会有点相信这个说法。
r
rulvbobing
没有出处怎么知道这不是美国老师自己写的。
r
rulvbobing
我说的是曾经要复制一比一的宝船在海中航行验证郑和的记载,后来发现不可行就建了一个一半大小的靠在河边做旅游景点。
f
f2022f
美国老师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都是引经据典的,引的文章都很有说服力。
最接近太阳的人
这是他写得吗?
r
rulvbobing
他引的很可能是某个伪史论大咖写的,那些人就没有他这么认真了。
新手庚
这个如何?网上找到的,在南京。

r
rulvbobing
这个就是我上面说的一半大小放在河边做景点的那个。
美国老师
如果平原公子是最强嘴替,萌音酋长是宝藏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