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矗立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这座名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赴九江出差,因庐山机场规模所限,只能先飞抵南昌。为此,我特意在南昌多停留一日,只为瞻仰这座心仪已久的千古名楼。
滕王阁之名,源于其缔造者——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他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封于山东滕州,史载其“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却“精通音律,善书画,颇具艺术才情”。他在封地“宏建衙宇行宫,并以其封号命名为滕王阁”,并营造园林,使滕城成为“莲花城”。
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驾崩。《旧唐书》载:“太宗崩,集宦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罝,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 继位的高宗李治对此极为不满,以书切责曰:“至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对其弹弓戏弄路人之事亦耿耿于怀。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婴被迁苏州刺史,次年(公元653年)贬为洪州(今南昌)都督。他仍不改本色,带着一班幕僚及歌伎终日饮酒作乐,并于章江、广润门间丘冈之上筑阁,既可饱览山川之秀,又可欣赏歌舞之乐,此即后来的滕王阁。高宗对其厌恶更深,一次赏赐诸王时,赏给各位亲王的都是彩绸五百匹,唯独赏给滕王两车麻绳,并调侃道:“滕王钱帛已很多,不需要赏赐,两车麻绳让他做穿钱的绳子。”
其在洪州的荒唐事更甚。《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载:“官属妻美者,绐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旬不视事。” 唐人张鷟的《耳目记》记载更详:“唐滕王极淫,诸官妻美无不尝偏。诈言妃唤,即行无礼。...郑氏取一只履,击王头破,抓面血流...王大惭。旬曰不视事。” 此事令其声名狼藉。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再将其贬为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在偏远之地,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即第三座滕王阁。在此,他潜心画蝶,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终有《滕王蛱蝶图》传世,被尊为“滕派蝶画”鼻祖。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及:“滕王元婴...惟《名画录》略言其善画,亦不云其工蛱蝶也。又《画断》云:‘工于蛱蝶。’” 宋人陈师道《题明发高轩过图》赞曰:“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李元婴去世。他历经四朝皇权更迭而得以善终,其放浪形骸或为一种“韬晦之计”。
滕王阁初建时声名不显,其真正名扬天下,始于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惊世之作。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于重阳节在重修后的滕王阁大宴宾客,欲使其婿吴子章作序扬名。吴子章先期撰好序文,以便当众夸耀。孰料在众人假意谦让间,王勃却提笔而作,一蹴而就。 阎公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觉亦是老生常谈;至“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则沉吟不言;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出,阎公乃拍案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并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这篇《滕王阁序》被誉为中国骈文史上最后一座高峰,滕王阁自此光耀千秋。世人皆知王子安之《滕王阁序》而不知有其它者也。王勃当时正赴交趾(今越南)探望因己获罪被贬的父亲,不幸在归途“渡海溺水,浮而卒,年二十有六”。
此后,滕王阁成为文脉所系。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阁新修成,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与王勃序并称,惜赋、记已散佚。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第四次重修时,时任袁州刺史的韩愈写下《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文中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江之美,而滕王阁独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往吾忧。” 虽终未登临,此文亦为名阁增辉。
滕王阁这座历史名楼命运多舛,历史上屡毁屡建达二十九次之多。
宋大观二年(1108年),知府范坦重建,丞相范致虚《重建滕王阁记》载: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重修,“阁高五丈六尺”。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吏部尚书罗钦顺《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
清代更是火灾频仍:康熙十八年(1679年)毁于火,安世鼎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焚,宋荦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再遭大火,巡抚张志栋重建。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围南昌,滕王阁被烧成一片灰烬。
光绪末年(约1908年)再遭火焚,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
最后一次损毁在1926年,北洋军阀邓如琢为阻革命军,用大火将城楼给烧了,大火连绵三日。处在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也终焚化为灰烬。
滕王阁的重生在新中国。1942年,建筑大师梁思成与助手莫宗江考察时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1957年,江西省确定以此为基础重建。现今的滕王阁于1985年落成,主阁高57.5米,采取“明三暗七”格式,巍然屹立于赣江之滨。
登楼远眺,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豁然眼前:西山横翠,南浦云飞,鸥鹭翱翔,江流浩渺,城郭万家。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交融,遂成此诗以记登临:
《五律》秋日登洪都滕王阁 平水韵 飞甍透碧嶂,斗拱接苍穹。 孤鹜裁波绿,斜阳入水红。 窗开澎泽阔,帘卷楚天空。 槛外涛声远,江天万里风。
滕王阁的传奇,起于一位荒唐亲王的逸乐之筑,成于一位天才诗人的不朽绝唱,历经千年烽火洗礼而涅槃重生。每一次重建,都是对那份穿透时空的文心与壮美江天的深切致敬。
我也去过,坦白讲是三大复古名楼中最失败的一个。突兀的高台与周边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张扬的饱和色,大红大绿的北方秧歌风,没有一丝丝江南的秀灵。
飞阁流丹际,层峦出九穹
寒潭收暮紫,孤鹜掠霞红
极目关山渺,长悲客意空
渔唱秋水阔,楼高自清风
滕王阁,矗立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这座名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赴九江出差,因庐山机场规模所限,只能先飞抵南昌。为此,我特意在南昌多停留一日,只为瞻仰这座心仪已久的千古名楼。
滕王阁之名,源于其缔造者——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他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封于山东滕州,史载其“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却“精通音律,善书画,颇具艺术才情”。他在封地“宏建衙宇行宫,并以其封号命名为滕王阁”,并营造园林,使滕城成为“莲花城”。
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驾崩。《旧唐书》载:“太宗崩,集宦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罝,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 继位的高宗李治对此极为不满,以书切责曰:“至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对其弹弓戏弄路人之事亦耿耿于怀。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婴被迁苏州刺史,次年(公元653年)贬为洪州(今南昌)都督。他仍不改本色,带着一班幕僚及歌伎终日饮酒作乐,并于章江、广润门间丘冈之上筑阁,既可饱览山川之秀,又可欣赏歌舞之乐,此即后来的滕王阁。高宗对其厌恶更深,一次赏赐诸王时,赏给各位亲王的都是彩绸五百匹,唯独赏给滕王两车麻绳,并调侃道:“滕王钱帛已很多,不需要赏赐,两车麻绳让他做穿钱的绳子。”
其在洪州的荒唐事更甚。《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载:“官属妻美者,绐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旬不视事。” 唐人张鷟的《耳目记》记载更详:“唐滕王极淫,诸官妻美无不尝偏。诈言妃唤,即行无礼。...郑氏取一只履,击王头破,抓面血流...王大惭。旬曰不视事。” 此事令其声名狼藉。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再将其贬为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在偏远之地,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即第三座滕王阁。在此,他潜心画蝶,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终有《滕王蛱蝶图》传世,被尊为“滕派蝶画”鼻祖。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及:“滕王元婴...惟《名画录》略言其善画,亦不云其工蛱蝶也。又《画断》云:‘工于蛱蝶。’” 宋人陈师道《题明发高轩过图》赞曰:“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李元婴去世。他历经四朝皇权更迭而得以善终,其放浪形骸或为一种“韬晦之计”。
滕王阁初建时声名不显,其真正名扬天下,始于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惊世之作。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于重阳节在重修后的滕王阁大宴宾客,欲使其婿吴子章作序扬名。吴子章先期撰好序文,以便当众夸耀。孰料在众人假意谦让间,王勃却提笔而作,一蹴而就。 阎公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觉亦是老生常谈;至“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则沉吟不言;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出,阎公乃拍案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并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这篇《滕王阁序》被誉为中国骈文史上最后一座高峰,滕王阁自此光耀千秋。世人皆知王子安之《滕王阁序》而不知有其它者也。王勃当时正赴交趾(今越南)探望因己获罪被贬的父亲,不幸在归途“渡海溺水,浮而卒,年二十有六”。
此后,滕王阁成为文脉所系。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阁新修成,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与王勃序并称,惜赋、记已散佚。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第四次重修时,时任袁州刺史的韩愈写下《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文中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江之美,而滕王阁独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往吾忧。” 虽终未登临,此文亦为名阁增辉。
滕王阁这座历史名楼命运多舛,历史上屡毁屡建达二十九次之多。
宋大观二年(1108年),知府范坦重建,丞相范致虚《重建滕王阁记》载: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重修,“阁高五丈六尺”。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吏部尚书罗钦顺《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
清代更是火灾频仍:康熙十八年(1679年)毁于火,安世鼎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焚,宋荦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再遭大火,巡抚张志栋重建。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围南昌,滕王阁被烧成一片灰烬。
光绪末年(约1908年)再遭火焚,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
最后一次损毁在1926年,北洋军阀邓如琢为阻革命军,用大火将城楼给烧了,大火连绵三日。处在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也终焚化为灰烬。
滕王阁的重生在新中国。1942年,建筑大师梁思成与助手莫宗江考察时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1957年,江西省确定以此为基础重建。现今的滕王阁于1985年落成,主阁高57.5米,采取“明三暗七”格式,巍然屹立于赣江之滨。
登楼远眺,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豁然眼前:西山横翠,南浦云飞,鸥鹭翱翔,江流浩渺,城郭万家。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交融,遂成此诗以记登临:
《五律》秋日登洪都滕王阁 平水韵
飞甍透碧嶂,斗拱接苍穹。
孤鹜裁波绿,斜阳入水红。
窗开澎泽阔,帘卷楚天空。
槛外涛声远,江天万里风。
滕王阁的传奇,起于一位荒唐亲王的逸乐之筑,成于一位天才诗人的不朽绝唱,历经千年烽火洗礼而涅槃重生。每一次重建,都是对那份穿透时空的文心与壮美江天的深切致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往事回首之秋日登洪都滕王阁 《五绝》 山芋吟 《五律 》秋日登洪都滕王阁 《五律》初夏忆当年天街事有怀 《五律》 端午贺星坛换班
我也去过,坦白讲是三大复古名楼中最失败的一个。突兀的高台与周边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张扬的饱和色,大红大绿的北方秧歌风,没有一丝丝江南的秀灵。
飞阁流丹际,层峦出九穹
寒潭收暮紫,孤鹜掠霞红
极目关山渺,长悲客意空
渔唱秋水阔,楼高自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