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焉不详的麦克马洪线东段与中缅边境(图)
麦线东段终止点在中(藏)印缅三国交界处,但那位置至”传统线“,是中(藏)印传统分界线,基本上和缅甸是没有什么关系。
1.英国在中缅边界地区的侵略
(1)英国军事蚕食尖高山以北未定界地区。
1894年和1897年的中英边界条约规定了尖高山以南的中缅边界,对尖高山以北边界的划分因分歧巨大,双方本决定留待将来再议,但英帝国主义不断在争议地区蚕食鲸吞。1911年1月英国占领片马,制造了“片马事件”。英国的侵略行径遭到当地傈僳族、景颇族人民的激烈反抗。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英国政府停止了与中国政府的交涉,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实现其边界要求,1927年先后武力侵占中国的古浪和岗房等地区。片马、古浪和岗房地区(简称“片马岗地区”)面积约为153平方公里。此后英国虽然不得不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仍保持对片马岗地区的占领。1914年英国在坎底设置葡萄府;1926年趁中国北伐战争,出兵强占恩梅开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江心坡地区。到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国实际上将高黎贡山变为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实际控制线。缅甸独立后把上述地区划入克钦邦,延续英缅政府时期的各项行政设施和管辖。
(2)英国武力炮制“1941年线”,侵占阿佤山大片地区。
在中缅“南段未定界”,英国侵略者于1927年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1933年英国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班洪、班老和永邦三个佤族部落共管的炉房银矿,激起佤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与班老王邀集周围部落,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最终击退入侵者,收复了失地。但英国并不死心,借中国抗日战争急需陆路对外通道之际,以封锁滇缅公路相要挟,于1941年6月18日,与中国以政府换文的方式划定阿佤山区边界,将72%的阿佤山地区,包括部分班洪和全部的班老地区划给英属缅甸,史称“1941年线”。所谓的“1941年线”将中缅边界线向中国方向东移了几十公里。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英双方都没来得及实地勘测和树立界桩。缅甸联邦独立后将班老、班洪地区划入掸邦。1952年中国军队为追击败退到缅甸的国民党军已经越过“1941年线”,并在当地驻扎下来。同时,缅军也在南北两段未定边界上向前推进,抢先占据有争议的地方[4]。
(3)英国名义上“永租”,实则“永占”中国猛卯三角地。
1894年《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签订之前,英国借口勘察两国边界,未经中国同意就修建了从八莫到勐卯三角地的公路。1897年2月,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其中第二条规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濒南莫江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从此尖高山遵岭东北至瑞丽江,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其他之权咸归英国,中国不用过问,其生年租价若干,嗣后再议。”此后,英国便以“永租”名义强行占领了中国的猛卯三角地。
2.英国在中印边界地区的侵略
(1)私划所谓“麦克马洪线”,觊觎中国藏南地区。
中印东段边界争议产生的原因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麦线)问题,这是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问题。中印边界原本是一条传统习惯线。1913年11月,英国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了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会议期间,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私自划定“麦克马洪线”作为所谓的“印藏分界线”,威胁利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于1914年3月24日签订所谓的《西拉姆条约》,并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麦克马洪线”插入到换文地图中,此线将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此历届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英国也做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地区按传统习惯线划分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
(2)私划所谓“约翰逊线”,觊觎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
19世纪,中国新疆地区逐渐成为英俄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英属印度测量局官员W·H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从其侵占的拉达克地区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约翰逊通过所谓的“勘察”,绘制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简称“约线”),此线将中印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将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版图,企图将上述地区变成英属印度克什米尔的一部分。阿克赛钦地区隶属中国新疆,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印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西藏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政府得知后,于1958年10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声索,中印西段边界争端由此产生。但是,阿克赛钦地区始终处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而巴里加斯的部分地区被印度侵占[5]。
(3)不断武力蚕食中印边界中段的藏民村庄和牧场。
中印边界中段中国边界以南地区,原属尼泊尔管辖。英国以武力割占尼泊尔与克什米尔之间的大片地区后,英属印度才在这一地区与中国西藏接壤。得寸进尺的英印殖民当局把喜马拉雅山山脊视为此段中印边界的“理想界线”。一些山口西面或南面的藏族村庄和藏族牧民的传统牧场,被不断向前推进的英国殖民者蚕食,单方面划归英属印度。中段边界争议地区中的桑、葱莎地区较早为英国侵占。印度独立后派兵进驻上述地区,又陆续蚕食乌热、然冲、香札、拉不底、波林三多、巨哇、曲惹等地。
杨勉、张乐:中印、中缅边界问题截然不同处置结果的背景与原因分析_周边_钝角网
这个是中缅争议地区的历史和经过
作为中共首个的中缅边界条约及其争议(读史札记016) - 知乎
1894年3月1日,薛福成与英国外交部长劳偲伯利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
因为中国不承认麦线,要求和印度按分水岭原则也就是麦线同样的原则签订划界条约,但印度认为中印边界已经有麦线划定,不需要再签划界条约,这就是中印矛盾的根源。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过以所谓传统习惯线来划界,从来只是要求按合理的原则(分水岭原则)划界,许多中国网民既不了解印度正式立场也不了解中国正式立场,把一些对内煽动性宣传当中国政府正式立场。
类似的还有之前的中俄边界争议。一些中国媒体,有意或者无意,故意忽悠什么平等不平等条约,无视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过要废除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忽悠人以为中俄边界争议在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不是俄罗斯领土还是中国被占领土,无视所谓中俄边界争议实际上仅仅是双方争议如何理解执行上述条约的具体划界方法而已,具体来说,以黑龙江为界,是以黑龙江的那一部分为界,是江中心还是江岸,江中的陆地怎么分,而已。
中国语焉不详的麦克马洪线东段与中缅边境(图)
麦线东段终止点在中(藏)印缅三国交界处,但那位置至”传统线“,是中(藏)印传统分界线,基本上和缅甸是没有什么关系。
1.英国在中缅边界地区的侵略
(1)英国军事蚕食尖高山以北未定界地区。
1894年和1897年的中英边界条约规定了尖高山以南的中缅边界,对尖高山以北边界的划分因分歧巨大,双方本决定留待将来再议,但英帝国主义不断在争议地区蚕食鲸吞。1911年1月英国占领片马,制造了“片马事件”。英国的侵略行径遭到当地傈僳族、景颇族人民的激烈反抗。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英国政府停止了与中国政府的交涉,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实现其边界要求,1927年先后武力侵占中国的古浪和岗房等地区。片马、古浪和岗房地区(简称“片马岗地区”)面积约为153平方公里。此后英国虽然不得不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仍保持对片马岗地区的占领。1914年英国在坎底设置葡萄府;1926年趁中国北伐战争,出兵强占恩梅开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江心坡地区。到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国实际上将高黎贡山变为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实际控制线。缅甸独立后把上述地区划入克钦邦,延续英缅政府时期的各项行政设施和管辖。
(2)英国武力炮制“1941年线”,侵占阿佤山大片地区。
在中缅“南段未定界”,英国侵略者于1927年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1933年英国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班洪、班老和永邦三个佤族部落共管的炉房银矿,激起佤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与班老王邀集周围部落,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最终击退入侵者,收复了失地。但英国并不死心,借中国抗日战争急需陆路对外通道之际,以封锁滇缅公路相要挟,于1941年6月18日,与中国以政府换文的方式划定阿佤山区边界,将72%的阿佤山地区,包括部分班洪和全部的班老地区划给英属缅甸,史称“1941年线”。所谓的“1941年线”将中缅边界线向中国方向东移了几十公里。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英双方都没来得及实地勘测和树立界桩。缅甸联邦独立后将班老、班洪地区划入掸邦。1952年中国军队为追击败退到缅甸的国民党军已经越过“1941年线”,并在当地驻扎下来。同时,缅军也在南北两段未定边界上向前推进,抢先占据有争议的地方[4]。
(3)英国名义上“永租”,实则“永占”中国猛卯三角地。
1894年《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签订之前,英国借口勘察两国边界,未经中国同意就修建了从八莫到勐卯三角地的公路。1897年2月,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其中第二条规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濒南莫江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从此尖高山遵岭东北至瑞丽江,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其他之权咸归英国,中国不用过问,其生年租价若干,嗣后再议。”此后,英国便以“永租”名义强行占领了中国的猛卯三角地。
2.英国在中印边界地区的侵略
(1)私划所谓“麦克马洪线”,觊觎中国藏南地区。
中印东段边界争议产生的原因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麦线)问题,这是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问题。中印边界原本是一条传统习惯线。1913年11月,英国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了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会议期间,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私自划定“麦克马洪线”作为所谓的“印藏分界线”,威胁利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于1914年3月24日签订所谓的《西拉姆条约》,并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麦克马洪线”插入到换文地图中,此线将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此历届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英国也做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地区按传统习惯线划分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
(2)私划所谓“约翰逊线”,觊觎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
19世纪,中国新疆地区逐渐成为英俄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英属印度测量局官员W·H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从其侵占的拉达克地区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约翰逊通过所谓的“勘察”,绘制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简称“约线”),此线将中印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将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版图,企图将上述地区变成英属印度克什米尔的一部分。阿克赛钦地区隶属中国新疆,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印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西藏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政府得知后,于1958年10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声索,中印西段边界争端由此产生。但是,阿克赛钦地区始终处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而巴里加斯的部分地区被印度侵占[5]。
(3)不断武力蚕食中印边界中段的藏民村庄和牧场。
中印边界中段中国边界以南地区,原属尼泊尔管辖。英国以武力割占尼泊尔与克什米尔之间的大片地区后,英属印度才在这一地区与中国西藏接壤。得寸进尺的英印殖民当局把喜马拉雅山山脊视为此段中印边界的“理想界线”。一些山口西面或南面的藏族村庄和藏族牧民的传统牧场,被不断向前推进的英国殖民者蚕食,单方面划归英属印度。中段边界争议地区中的桑、葱莎地区较早为英国侵占。印度独立后派兵进驻上述地区,又陆续蚕食乌热、然冲、香札、拉不底、波林三多、巨哇、曲惹等地。
杨勉、张乐:中印、中缅边界问题截然不同处置结果的背景与原因分析_周边_钝角网
这个是中缅争议地区的历史和经过
作为中共首个的中缅边界条约及其争议(读史札记016) - 知乎
1894年3月1日,薛福成与英国外交部长劳偲伯利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
1.英国在中缅边界地区的侵略
(1)英国军事蚕食尖高山以北未定界地区。
1894年和1897年的中英边界条约规定了尖高山以南的中缅边界,对尖高山以北边界的划分因分歧巨大,双方本决定留待将来再议,但英帝国主义不断在争议地区蚕食鲸吞。1911年1月英国占领片马,制造了“片马事件”。英国的侵略行径遭到当地傈僳族、景颇族人民的激烈反抗。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英国政府停止了与中国政府的交涉,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实现其边界要求,1927年先后武力侵占中国的古浪和岗房等地区。片马、古浪和岗房地区(简称“片马岗地区”)面积约为153平方公里。此后英国虽然不得不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中国,但仍保持对片马岗地区的占领。1914年英国在坎底设置葡萄府;1926年趁中国北伐战争,出兵强占恩梅开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江心坡地区。到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英国实际上将高黎贡山变为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实际控制线。缅甸独立后把上述地区划入克钦邦,延续英缅政府时期的各项行政设施和管辖。
(2)英国武力炮制“1941年线”,侵占阿佤山大片地区。
在中缅“南段未定界”,英国侵略者于1927年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1933年英国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班洪、班老和永邦三个佤族部落共管的炉房银矿,激起佤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与班老王邀集周围部落,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最终击退入侵者,收复了失地。但英国并不死心,借中国抗日战争急需陆路对外通道之际,以封锁滇缅公路相要挟,于1941年6月18日,与中国以政府换文的方式划定阿佤山区边界,将72%的阿佤山地区,包括部分班洪和全部的班老地区划给英属缅甸,史称“1941年线”。所谓的“1941年线”将中缅边界线向中国方向东移了几十公里。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英双方都没来得及实地勘测和树立界桩。缅甸联邦独立后将班老、班洪地区划入掸邦。1952年中国军队为追击败退到缅甸的国民党军已经越过“1941年线”,并在当地驻扎下来。同时,缅军也在南北两段未定边界上向前推进,抢先占据有争议的地方[4]。
(3)英国名义上“永租”,实则“永占”中国猛卯三角地。
1894年《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签订之前,英国借口勘察两国边界,未经中国同意就修建了从八莫到勐卯三角地的公路。1897年2月,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其中第二条规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濒南莫江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从此尖高山遵岭东北至瑞丽江,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其他之权咸归英国,中国不用过问,其生年租价若干,嗣后再议。”此后,英国便以“永租”名义强行占领了中国的猛卯三角地。
2.英国在中印边界地区的侵略
(1)私划所谓“麦克马洪线”,觊觎中国藏南地区。
中印东段边界争议产生的原因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麦线)问题,这是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问题。中印边界原本是一条传统习惯线。1913年11月,英国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了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会议期间,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私自划定“麦克马洪线”作为所谓的“印藏分界线”,威胁利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于1914年3月24日签订所谓的《西拉姆条约》,并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麦克马洪线”插入到换文地图中,此线将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此历届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英国也做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地区按传统习惯线划分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
(2)私划所谓“约翰逊线”,觊觎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
19世纪,中国新疆地区逐渐成为英俄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英属印度测量局官员W·H约翰逊潜入南疆地区,从其侵占的拉达克地区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约翰逊通过所谓的“勘察”,绘制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简称“约线”),此线将中印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将中国阿克赛钦和巴里加斯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版图,企图将上述地区变成英属印度克什米尔的一部分。阿克赛钦地区隶属中国新疆,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印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惯线中国西藏一侧,包括基古纳鲁河、乌木隆、碟木绰克(典角)、果洛4块地方,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清政府。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政府得知后,于1958年10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声索,中印西段边界争端由此产生。但是,阿克赛钦地区始终处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而巴里加斯的部分地区被印度侵占[5]。
(3)不断武力蚕食中印边界中段的藏民村庄和牧场。
中印边界中段中国边界以南地区,原属尼泊尔管辖。英国以武力割占尼泊尔与克什米尔之间的大片地区后,英属印度才在这一地区与中国西藏接壤。得寸进尺的英印殖民当局把喜马拉雅山山脊视为此段中印边界的“理想界线”。一些山口西面或南面的藏族村庄和藏族牧民的传统牧场,被不断向前推进的英国殖民者蚕食,单方面划归英属印度。中段边界争议地区中的桑、葱莎地区较早为英国侵占。印度独立后派兵进驻上述地区,又陆续蚕食乌热、然冲、香札、拉不底、波林三多、巨哇、曲惹等地。
杨勉、张乐:中印、中缅边界问题截然不同处置结果的背景与原因分析_周边_钝角网
因为中国不承认麦线,要求和印度按分水岭原则也就是麦线同样的原则签订划界条约,但印度认为中印边界已经有麦线划定,不需要再签划界条约,这就是中印矛盾的根源。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过以所谓传统习惯线来划界,从来只是要求按合理的原则(分水岭原则)划界,许多中国网民既不了解印度正式立场也不了解中国正式立场,把一些对内煽动性宣传当中国政府正式立场。
类似的还有之前的中俄边界争议。一些中国媒体,有意或者无意,故意忽悠什么平等不平等条约,无视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过要废除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忽悠人以为中俄边界争议在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不是俄罗斯领土还是中国被占领土,无视所谓中俄边界争议实际上仅仅是双方争议如何理解执行上述条约的具体划界方法而已,具体来说,以黑龙江为界,是以黑龙江的那一部分为界,是江中心还是江岸,江中的陆地怎么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