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9 )

T
TyHongAu
楼主 (文学峸)

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9 )

 

(連載第9篇)

 

18 國集會商討緊急接收東安號難民。

 

1979-1-05

 

雖然幾天不見高委到來,但每天早午都有船隻準時送食物給我們。貨輪亦獲得補給食水。

 

白色的醫護船每日都泊靠在旁約一兩小時。身體不適的難民都可以去看病。

 

1979-1-07

 

隨同送食物的海軍船上來了一班不速之客。其中有馬尼拉市的記者團隊和一些人帶來摄影器材。

 

一個大約廿五歲左右、棕色頭髮的年輕白人男子喊我的名字過船説話。他介紹說他是聯合國難民高委的一個助理。名字叫 Peter (已忘记姓了)。他告诉我以後的日子他会天天隨同接濟食品船來探问船上难民。船上有任何需要或緊急事件的,可以向他報告,由他轉達正高委-Mr. Blatter 

 

他要我告訴貨輪全體申請難民身分的必需要先拍照 - 身份証明照片。他要我回船告訴船長或難民的代表團允許他們上貨輪做拍照的事情。

 

我便回去轉告船長和委員會。一大群記者和攝影師都上了貨船。船長叫幾個船員們在甲板上清理一處空間給難民拍身份証照片。

 

記者們在船上到處找懂說英語的人,支支吾吾和吱吱喳喳地訪問

 

Y的安排工作組宣布每個家庭照組號碼上甲板拍照。

 

大約兩三個小時後,海軍船載著他們離開。高委助理說明天再來拍身份証照片??

 

1979-1-08

 

船隻照常到貨船拍照,

。不過,記者團已不見蹤影。

 

Peter 趁拍照進行期間要我和他上指揮塔上談話。上面空氣清爽,沒有甲板上一陣陣倉底動物飼料的氣味。

 

他告訴我一個不好的消息:菲律賓政府不肯接受船上的難民上難民營。因為在蘇迫(Subic Bay)難民營已經爆滿,不能再添加難民了。菲律賓政府只允許貨船泊在港口兩星期。在這期間聯合國必須獲得有第三國家肯接受船上所有的難民。

 

獲得移民資格的難民才能上岸。他們必須逗留短暫時間就要離開菲律賓。

 

假如在兩個星期的限期內沒有國家接受船上的難民。菲國海軍將會拖船出公海。

 

他重申聯合國將會保護我們的。因為Mr. Blatter 已通知西方18個國家的使館開會討論如何接受難民移民。

 

閒談中他告訴我他和高委都是是瑞士藉公民。他是瑞士駐菲律賓大使的兒子。他對我們船上難民的遭遇很感同情。他又告訴我他在美國紐約市讀大學。曾經做過高樓大廈的洗窗工人等等

 

東安號上的難民離開越南已經約二十天了。還有親屬留下的一定十分担心我們的情況。我希望他能幫忙在他的辦事處設立一個暫時郵箱給我們通訊。

 

他立刻給我菲律賓難民營的地址。原來是菲律賓馬尼拉市的福利部。只需加上一個:c/o Tung An Boat 就可以了。

 

1979-1-09

 

接濟船和醫護船照常到來。不遠處見到另一艘船,船上許多可能是記者、西方人、天主教神父和一個身穿越南長衫 (Áo Dài)的越南婦人。送來几大籮的西瓜給難民解渴。聽過船取西瓜工作組人員說這越南女子是某大使的老婆,特地來探訪我們。見到她用手帕向我們揮手,又頻頻抹淚??

 

西瓜不夠分給全體難民。只夠船長、水手、難民委員和工作組們吃清。我也只有望瓜興嘆而已!

 

1979-1-10

 

下午一艘大型海軍船靠近。一個海軍軍官叫我過船問話。他介紹説他是海軍中校,被委派為調查難民船的保安事務。

 

知道我曾在越戰時第二軍區美國鳯凰戰役做過美軍翻譯員。他對我盤查得極為詳細。上司的名字,單位等等還問我認識一個和我同單位的美國人 (他的brother-in-law) 嗎?

 

跟著,他要我陪同上貨船各處視察了一回。

 

之後又叫船上所有以前當過越南共和國兵種的過去問話。又盤查貨船上有沒有越共的特務。很明顯,這船是菲律賓情報部派來反特的。

 

這船上也有几個記者過來訪問我們。問上船逃走的經歷。我剛說了幾句說話就被一個軍人過來推開。說是上級下令不許任何記者採訪。

 

我們離開時,那中校對我説他懷疑船上有人帶有槍械,可能要再來搜查難民的行李。

 

當天我見到Peter,告訴他那中校說會派軍人來搜行李的事。Peter 聽了不作一聲。

 

1979-1-15

 

今天那個中校的海軍船泊近東安號,一班十幾個菲律賓海軍上船見船長。要求船長宣布他們要搜查武器。要求難民們合作自願把武器和利器交出來。暫時交給海軍保管。如果誰不遵從而被搜出,將有嚴重後果等等

 

一時之間,大家都把剪刀?、果刀都取出。軍人們都全部沒收,帶過海軍船。以後就沒有歸還了。

 

結果他們並沒有搜查難民的行李。

 

1979-1-16

 

我們注意到東安號貨輪是被孤立了。船旁邊泊了一艘登陸艇。艇上有几個荷槍實彈的海軍把守著, 除了社會福利部來送飯和醫護船,其他船隻都不可以靠近。

 

最初的幾天,一些外國記者船還可以靠近來訪問我們和拍攝電視採訪等等現在不見有任何船隻可以接近我們。

 

早上一些漁船經過我們的船,因為太接近,也被那些軍人命令駛離遠一點。

 

菲律賓的漁船和越南的完全不同。船隻又長又窄。兩旁系著兩根長竹竿,好像一對翅膀,可以防止被浪打沈。船隻看來十分輕便所以速度十分快。

 

前幾天這些漁船經過,還拋幾條魚上貨船。以後便再不見到他們的船隻經過。

 

1979-1-17

 

今天高委和Peter乘快艇到來,帶來了一份名單。名單上有百多人獲准先上岸離開菲律賓。

 

原來這批人在越南時已有親戚在外國担保移民簽證,但越共卻遲遲不批准離開,他們只好參加半公開‘’出國‘’

 

名單中有我的一個女同學。是以前同在自由太平洋英文書院 - X敏。她也是志梅船的餘生者之一。

 

十分不幸,她丈夫一年前過身。她帶著獨生女兒上「志梅」船,船還未開行就側翻,女兒被溺死,連屍體也找不到。

 

她在貨船上時常找我的妻子聊天,不時望著我們的三個孩子,眼睛含淚,喃喃自語。我真恐怕她想不開!(後來有同學告訴我,她到了法國巴黎。想不開,患上精神病過身了)。

 

這批已有入境簽證的人,不算是難民。百多人可以立刻上了菲律賓海軍船。他們都穿著整齊,還向我們揮手道別。大家都十分羨慕。

 

我怱怱地寫了一封信給我母親報平安。交給一個以前認識姓余的餅廠(LUBICO)老闆。托他一上岸就寄出去。

 

我又見到那個在貨船上指揮船長姓潘的組織人。他真的神通廣大,手上拿著一本護照,據說他報的身份是貨物押送人。有人見到在海軍船上有人保護著他!

 

(待續)

 

圖片:

 

-當年美國芝加哥報章的報導。

 

-美麗的馬尼拉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9 ) 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8 ) 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7) 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6) 東安號貨輪難民日記 (連載5)
b
borisg
这个坛子里不知道都是一堆什么人。帖主费心费力地写亲身经历写越华血泪史,居然没什么人点赞跟帖。 难道都是一堆茅坑里的石头
咲媱
共产党到哪里,哪里失去自由。就剩下灾难和死亡。解放军应该叫奴役军,因为他们的出现不是解放,而是奴役。跑掉的都是幸运儿了!
咲媱
跑掉的只是路上苦,留下来的是一辈子苦,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为奴!
精木
没错!我们这些原生活在共产统治下的华人,能逃出生天就偷着乐吧!还得感谢美西方,开了个大口子能这样大量地润!
精木
我昨天就点赞了的!今天刚上来!我昨天就给他在底下留言了!还写了很多呢!

您是越南华侨啊!对不起!让同胞受苦了!这一切,都是中共伪政权作的孽!它一直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物资给越共!   越共打下南越后,又为了救红色高棉,和越南闹翻,给越南华侨雪上加霜! 自此,东南亚从缅甸、越南到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陷入共产革命的腥风血雨,东南亚华人首当其中,成为牺牲品   这个是我写的回忆一个柬埔寨孤儿及其华人妻子的往事!你们苦海余生,但还是比柬埔寨华人华侨要幸运不少!   这个是我写的回忆一个柬埔寨孤儿及其华人妻子的往事!你们苦海余生,但还是比柬埔寨华人华侨要幸运不少! - 精木发表于 几曾回首 - 论坛 | 文学城  
精木
这一切,都是来自毛泽东自告奋勇,要求把解放全人类、红旗插遍全球的任务分一部分给他,苏联同意毛负责东南亚共产党事务
精木
自此,东南亚从缅甸、越南到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陷入共产革命的腥风血雨,东南亚华人首当其中,成为牺牲品
咲媱
冤有头,债有主,命惨必须怨政府,共产革命天下苦!
精木
还是你,有一套!快板书!你一言,我一句,咱们就来个三句半,夸夸党的政策好!
精木
搜索到一篇中共顾问团指导越共土改杀人活埋的先进事迹:1955年越南土改旧照

旧事照片:1955年越南土改旧照_地主_坏分子_大会

地主夫妇被活埋。

地主夫妇被活埋,头还留在地面。(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c
chufang
就为此,中国顾问和越南发生了冲突。反过来,波尔巴特却觉得中国太保守。
六号公路
对不了解的事情,慎用点赞。
六号公路
不过我同意,这个坛子有不少茅坑里的石头。

六号公路
顺便推荐波大的原创,我最先点赞。

《读书读得多并不能防止你加入盲从的队伍》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1181605.html

衡山老道
你们算是幸运的。越南驱赶华侨,是海外华人仅次于印尼屠杀华人的血泪史,很多人死在海上。我当年追看相关新闻,历历在目。

这是当年老邓决定教训越南的主要原因之一。

精木
最惨的是柬埔寨华人,被杀了一半多!我就遇到过一对柬埔寨孤儿夫妻,妻子是柬华,中共打越南不是为了华人,而是为了救红色高棉!
萧嵐
听柬埔寨同事说过他们的逃难,小船到了公海耗尽了食物和水。大家都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