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出生在北京,但从我记事起就在上海长大。八十年代初,国内尚未开展旅游,但那时趁着学校放暑假,那一年我就跟几个亲戚朋友一同结伴去北京游玩,住在高校和国家机关宿舍里。十多天的时间里,反正该去的地方都去了。当时北京的夏天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不热。或者说,只要你不是直接站在日头底下,基本上是凉快的。北京人买来西瓜就放在水池里用水龙头一直冲着,反正也没看到他们用水紧张(但上海当时,特别是夏天,还是要节约用水的)。
反正该去的著名景点都去了,如故宫,八达岭,颐和园,紫竹院,天安门,煤山歪脖树,烈士纪念碑,天坛,军博等等。那时候毛儿席纪念堂正在建设阶段。去拜毛(实际上见的是假毛遗体),那是后来的事情。
说完了好的,现在说说那最令我感觉不适,但也非常奇异的现象吧。
那就是在北京大街上行走的马车。
在上海,农民送菜和农产品进市区都是用板车拉的。上海的农民真的很幸苦,尤其是菜农,往往一个人在前面双手拉,一个人在后面徒手推。但在北京,这活是农民驾着马车,拉货进城的。但那马呢,走着走着毫无预警就突然停下来,也不管是在长安街,还是府佑街(中南海),拉下一大坨屎。目测直径在一英尺,高半英尺,中间尖尖突起,土壤色,还冒热气呢。一般大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一两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坨。
更恶心的是,一大群苍蝇围着它飞舞。然后,在烈日的暴晒下,没一日就干燥分解尘埃化了。风一刮,它们就化为尘埃满天飞扬。打在脸上,吸入肺中。唉,咳咳。
想起来就感觉要窒息了。真不知道当年北京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此现象到九零年代似有所改善。好像一是在马匹的屁股下装了一个兜,另外一个就是驾大车的马夫要自带一根竹竿前面套着一个兜,眼看马要下蛋了,赶紧将杆往前一伸,哈哈,接个正着。好像是在两千年后吧,市政府才行文禁止马车进城。
这也算是当年京城一景。
广东有牛,只在农村里,不会进城。城镇的道路没见过粪便。
北京的路上走的是马、还是骡或者驴,我分不清楚,因为以前都没见过。
是郊区部队营区的马车,此后好像就没有了。
民间谚语说不能想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到这儿就是不能想马儿跑,又不让马拉屎。马付出劳动也有大小便的自由。当时估计京郊或河北的农民还很少有车的,驾个马车进程也很正常。需要搞环卫的勤快一些。
我是在北京海淀长大的。你说的年代我还小,会看见农民赶着马车和骡车进城到我们小区附近卖菜卖西瓜。偶见马粪,也没有你所述说的很厌恶。动物比不了人,控制不住。后来也确实都在屁股后面带了个粪兜。
不过大家在开会时都说”没有大粪臭,哪来大米香“!
那时农村农家肥是宝贵的,尤其京郊菜农在没有充分化肥供应的情况下,是舍不得随便把马粪扔了的。而车把式在农村是肥差,他们不捡粪,才给了当时时兴的学农项目,给了小学生和勤俭人机会:拾粪助农。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学农捡粪,在京郊大马路边以及边上的小路上走啊老远才能拾得一小筐马粪,一路打闹玩耍,又给北京的蔬菜事业做了贡献,心里是很兴奋的。现在在美国种菜,一年也得拉一车牛粪不是。当然买到的美国牛粪是发过酵的,北京路边的马粪是新鲜的等待发酵的,更容易看到生活的原本。
您几位一看都是小时候就条件很好,不知道人间疾苦啊。单说自来水冲西瓜这事,那是你们住在机关宿舍,房钱水电只象征性的几毛钱甚至不需要交,才有长流水这样的奢侈浪费。而普通市民,最大的奢侈是井水湃西瓜而已。别说那个时候,就是现在我回国住家里,也是不能长流水的,洗个手要又开又关的,不然要被家里人说。
虽然我出生在北京,但从我记事起就在上海长大。八十年代初,国内尚未开展旅游,但那时趁着学校放暑假,那一年我就跟几个亲戚朋友一同结伴去北京游玩,住在高校和国家机关宿舍里。十多天的时间里,反正该去的地方都去了。当时北京的夏天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不热。或者说,只要你不是直接站在日头底下,基本上是凉快的。北京人买来西瓜就放在水池里用水龙头一直冲着,反正也没看到他们用水紧张(但上海当时,特别是夏天,还是要节约用水的)。
反正该去的著名景点都去了,如故宫,八达岭,颐和园,紫竹院,天安门,煤山歪脖树,烈士纪念碑,天坛,军博等等。那时候毛儿席纪念堂正在建设阶段。去拜毛(实际上见的是假毛遗体),那是后来的事情。
说完了好的,现在说说那最令我感觉不适,但也非常奇异的现象吧。
那就是在北京大街上行走的马车。
在上海,农民送菜和农产品进市区都是用板车拉的。上海的农民真的很幸苦,尤其是菜农,往往一个人在前面双手拉,一个人在后面徒手推。但在北京,这活是农民驾着马车,拉货进城的。但那马呢,走着走着毫无预警就突然停下来,也不管是在长安街,还是府佑街(中南海),拉下一大坨屎。目测直径在一英尺,高半英尺,中间尖尖突起,土壤色,还冒热气呢。一般大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一两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坨。
更恶心的是,一大群苍蝇围着它飞舞。然后,在烈日的暴晒下,没一日就干燥分解尘埃化了。风一刮,它们就化为尘埃满天飞扬。打在脸上,吸入肺中。唉,咳咳。
想起来就感觉要窒息了。真不知道当年北京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此现象到九零年代似有所改善。好像一是在马匹的屁股下装了一个兜,另外一个就是驾大车的马夫要自带一根竹竿前面套着一个兜,眼看马要下蛋了,赶紧将杆往前一伸,哈哈,接个正着。好像是在两千年后吧,市政府才行文禁止马车进城。
这也算是当年京城一景。
广东有牛,只在农村里,不会进城。城镇的道路没见过粪便。
北京的路上走的是马、还是骡或者驴,我分不清楚,因为以前都没见过。
是郊区部队营区的马车,此后好像就没有了。
民间谚语说不能想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到这儿就是不能想马儿跑,又不让马拉屎。马付出劳动也有大小便的自由。当时估计京郊或河北的农民还很少有车的,驾个马车进程也很正常。需要搞环卫的勤快一些。
我是在北京海淀长大的。你说的年代我还小,会看见农民赶着马车和骡车进城到我们小区附近卖菜卖西瓜。偶见马粪,也没有你所述说的很厌恶。动物比不了人,控制不住。后来也确实都在屁股后面带了个粪兜。
不过大家在开会时都说”没有大粪臭,哪来大米香“!
那时农村农家肥是宝贵的,尤其京郊菜农在没有充分化肥供应的情况下,是舍不得随便把马粪扔了的。而车把式在农村是肥差,他们不捡粪,才给了当时时兴的学农项目,给了小学生和勤俭人机会:拾粪助农。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学农捡粪,在京郊大马路边以及边上的小路上走啊老远才能拾得一小筐马粪,一路打闹玩耍,又给北京的蔬菜事业做了贡献,心里是很兴奋的。现在在美国种菜,一年也得拉一车牛粪不是。当然买到的美国牛粪是发过酵的,北京路边的马粪是新鲜的等待发酵的,更容易看到生活的原本。
您几位一看都是小时候就条件很好,不知道人间疾苦啊。单说自来水冲西瓜这事,那是你们住在机关宿舍,房钱水电只象征性的几毛钱甚至不需要交,才有长流水这样的奢侈浪费。而普通市民,最大的奢侈是井水湃西瓜而已。别说那个时候,就是现在我回国住家里,也是不能长流水的,洗个手要又开又关的,不然要被家里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