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钱的大学

福虎
楼主 (文学峸)

两块钱的大学

 

我父亲大约有两年时间没有打铁。一个月3块钱,确实不够到生产队买口粮。

 

1976年到1978年之间,直接去生产队做田。那个时候,我父亲年近50,又从小没有做过田,干农活外里外行的,加上个子矮小,不能挑不能担。人家一天挣10分工,最多给他算7分。

 

后来,随着我个头长高,我一天从参加生产队的分值由一开始的3分能挣到6分。而且,如果是拔秧插秧割稻翻地,都是按趟数算,我比一般人都干得快,经常短接我母亲。这样,我们家的总工分值比我父亲打铁的时候要高。

 

在1975年年底,我家把两年前新盖的三间半瓦房的一间,典租给了街上供销社在我们村子里开代销店的王爷爷。房不收租,钱不收息。房子一直典租到1981年王爷爷被调回街上供销社为止。

 

父亲用典租来的200块钱,还掉了历年积累的高利贷,余款从生产队买进了当年的农梗稻口粮。

 

当时典租的契约,是我写的。

 

1978年底,生产大队副业社那些铁匠打出来的东西质量不行,卖不出去。大队副业社以每个月6块钱的工资,又把我父亲找了回去。

 

1979年,我去成都上大学的路费,就是大队副业社父亲的各位同行和木匠们,每个人5毛钱,一共送了20块5毛,外加父亲预支了两个月的工资12块钱。

 

带着这30块钱,我的一个堂舅舅送我到南京。我们两人在南京和另外一位同学他哥哥姐夫他们三个人一起,五个人在南京玩了两天。

 

带的30块钱,在南京花了10块钱,剩下的20块钱。凭入学通知书半价16块5毛买了南京去成都的火车票。到成都学校报到后剩2块钱。

名校FAN
那时候真苦哈..
福虎
看楼下讨论孩子们大学学费,有感。这个是2020疫情期间窝在家里写的。post到这里如果有违坦规请坦主帮忙删掉
C
CatcherInTheRye
感人。那时的确清贫

但是苦或甜,是个基于价值观的主观判断。那时候10块钱玩南京两天,不见得比现在10000块玩两天的快乐少。

 

Z
ZeroSumGame
1979年就读大学?哇,大兄!

听说那时候的人能读大学的都是厉害的。现在读清华北大的也是一群废物

l
ljty1
那个时候上大学不亚于中举人!
I
IEbird
喜欢听成功的人讲故事,就像forrest gump凄苦曲折娓娓道来,音乐起听众散云淡风轻。
守月
能花钱,那时你就能花。

那十块钱--20个拮据家庭从维持艰难生活里抽凑出来的钱,我是花不出手。

自己挣的怎么花都无所谓。

l
ljty1
确实是,关键没交代哪儿来那么多粮票呢?
l
ljty1
确实是,关键没交代哪儿来那么多粮票呢?
守月
大学生国家发粮票。
老朽
挺好故事。
t
tidytiger
看样子,你本人大胆有冒险精神,那个年代就知道花钱玩了,多数人除了必需品,一分也不肯多花,难怪你能致富发财
t
tiejiangye
脑海浮现出福虎艰辛的那一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那年变态的高考化学题 :)
西
西木人
少年清贫瘦如猫,老来福至壮似虎。福虎=富户?
我爱栀子花
跟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差不多。我和我弟弟同时上大学,家里一人给10块钱,还给买了长途汽车票,一张3.9元。

我老公,因为没钱买火车票,根本不敢报外地的大学,他当年的分数可以上任何一所大学。最后连3.9元也省了,坐朋友父亲单位拖书的卡车车厢里,跟书一起去上大学的,他现在想起来,说那很危险的,书如果倒,就会压在里面。

上海大男人
记得这事,1978年化学考题太容易,满分一大把。79年给你们看看出题人的厉害。
T
Tomasli
有钱玩,不算穷人。还有大把大把比你更穷的, 全身上下都是补丁,吃不起大米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