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价值观,财产,生命

h
hobo-hobo
楼主 (文学峸)

 

 

(一)

 

相似的成长环境会造就相似的价值观,环境的压力和舒适度,像园丁的手多少左右了生命的形状和过程。

 

当然种子本身也是主要力量之一。

 

(二)

 

两个孩子目前收入差不多,一个在欧洲读书,一个在美国谋生。在我们看来,美国这孩子,几乎只能算解决了自己的温饱,离贫困线不远,而欧洲那孩子,那简直是搭上了人生的顺风车,除了养自己,还能养一个正常的小家。

 

相同的收入,可以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心境中。

 

(三)

 

朋友圈里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北京读美国国际学校,每每看到她展示的学校照片,豪华的校舍,极度清洁的环境,我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我的两个孩子也算是在美国的国际学校长大的,相比之下,美国这所学校的校舍实在是拥挤、寒酸。

 

孩子们毕业后,我才听说,他们课间活动时,那个只比一个篮球场大一点儿的活动场地上,总是同时进行着三场球赛,足球、手球、和篮球。三组人立体交叉地共用一个场地,不仅能分清谁是队友谁是对手,还能瞬间判别出谁是异类,准确躲开第三方的干扰。

 

生命力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强大,只要你肯挖掘,它就有可能绽放。

 

金钱常常束缚了人挖掘的欲望。

 

(四)

 

转眼到了退休的季节,周围的人都在讨论退休的话题。

 

我有点儿惶恐,曾经提前退休过数年,当时没心没肺地说走就走,简直就是个不经意的决定。

 

机缘巧合,从退休的状态回到工作岗位后,突然有了得失心。最近意识到这肯定是此生最后一份技术工作了,诚惶诚恐起来。

 

2023年,学会了喝咖啡,像一个开始品尝生活的高中生。原来咖啡真的能帮你在工作中励志,或者说坚持一个工作日。

 

(五)

 

以前,我也同意他们说的,年纪大了,要买一个平层的房子,年纪大了爬楼梯困难。

 

曾经去看一个城里的open house,卖家是一个93岁的老太太。那房子一开门就是一个通天的云梯,大概要爬30多极台阶,才能到达主要生活区。

 

老太太在这儿住到了93岁。好几年后,我突然想,如果不是那通天的楼梯,老太太是否会在7、80岁时就已经不能上任何一个楼梯了?

 

(六)

 

我那时候也觉得老了之后要住在医院旁边。

 

有一天,我发现父母似乎把住在医院附近看成了自己一生的最高成就,我挺难过。人随时随地可以束缚自己,用各种各样的道理和方式。老,是一门功课,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不断地突破。

 

陈文茜在一期节目中讲到,自己的母亲和一帮同龄的伙伴,每天吃了午饭就去“逛医院”,查查这,查查那,因为台湾是全民健保,不查白不查。她说台湾的健保系统,迟早被妈妈及朋友这样的人给“逛”垮。

 

还有一个插曲,有一天一个朋友午饭后没有参加逛医院的活动,因为那个朋友真的病了。

 

(七)

 

老的过程,不仅仅是腿脚不便利了,起身、转弯儿都要悠着点儿,思维也在一点儿点儿地僵化。

 

有些情况下,僵化的时间点会暗中提前。海外华人的生活环境相对平缓、简单,可能得更用力地与僵化作斗争。

 

(八)

 

十年前,一个亲戚肝癌去世,大约75岁左右。

 

他曾经是个医生,但不是医学院科班出生的医生,也不是赤脚医生或者传统中医世家出来的郎中。他只是在比较小的地方,勤学善练,闯荡出来的医生。因此对生老病死有些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去世前五年,他被诊断出肝癌。跟他同时被诊断出来的一个小伙子十分沮丧,毕竟还很年轻,打击更大。

 

亲戚的观点是,这个病你得熬,而不是去做放化疗。从他的经验和统计来看,一旦进入放化疗,两年之内人就完了。小伙子当然不会放弃治疗,他有着很强的求生欲。

 

两年后,小伙子走了。亲戚活到第五年,最后一两个月非常痛苦,疼痛不堪时去医院住了几天,也走了。

 

(九)

 

最近看到安乐死的信息时,我都会眼前一亮,感觉有了盼望似的。死,比生难太多了,怎么准备都不过分。

 

 

 

 

l
ljty1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我在美国没听说过有国际学校,而且美国学校最不缺的就是地方,一个学校没有单独的篮球场没听说过
l
ljty1
而且送孩子去住宿学校,竟然没参观过,操场这么小还是多年之后才知道,不可思议,太矫情,要不是人在美国我差点儿就信了
有风景的房间
老了,只住平层。父亲从楼梯上摔下来,头缝了13针,骨头都看得见。不多久,母亲摔断二根肋骨。
s
smlandlord
事实上退休是个挺无奈也是挺无聊的事情。

人一生其实花不了几个钱,  旅游工作其实就是想找有人的地方,最怕孤独, 我现在是再不言退。

喜喜哈哈
人各有志, 人各有志:-)

比如现在我的目标就是要把楼下的乒乓room

整理出来, 然后邀请朋友来一起打球.

Action!

h
hobo-hobo
美国很大,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只是一小点儿
h
hobo-hobo
抱抱,太可怜了,人老了真难
土妞2021
不上班有時間,可以和孫子玩,種地及養狗,不亦樂乎
h
hobo-hobo
不是寄宿学校,我当然也看到过那个小操场,但是没想到孩子们是这么利用的
h
hobo-hobo
要是突然有孙子了,估计我也马上凑上去
西
西木人
人生思路越来越明晰了,咖啡之功莫大善焉,再来一杯吧
g
greenfinger
we are all floating around just like on a breeze
G
GA_home01
刚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访谈,里面讲,一个一生不考虑退休问题的学者是幸运的

有的人,要不就是再也提不出对社会有用的见解,要不就是自己厌倦了做的事情,提前退出了舞台

挨踢
文笔流畅,同一家庭,下一代差别不小,同感。
h
hz82000
逛医院,笑的肚皮痛,小操场简直就是播放 3D 电影,文笔了得
如山
这个很有同感。几年前曾经想着完全“退休”,就是什么也不管。我也请了两个物业管理公司

管理手上的出租房。同时部分卖出长期持有的物业,包括地与出租房。但这两年来慢慢又改变想法了。每天有事出门,各个工地转转其实才是充实、健康的生活。但保持每天工作不会超过4个小时,每天运动累计包括快步行走不少于两个小时、每年出游两次到三次。这构成自己例行的生活内容。

雨女
是那个写《工作着是美丽的》作者吗?
如山
建新房还是我的一个爱好,开发就淡出了,太多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
雨女
同时进行三种不同的运动。有意思。我想象了一下。说不定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三维训练。
麦粒
喜欢你叙述散文一样的文笔。
G
GA_home01
不是的。《工作着是美丽的》作者陈学昭生于1906年。这个许知远是七零后
守月
有句很有意思的话:人老,就是知道自己身体器官都长在哪儿了(这儿那儿疼或出毛病)。
古树羽音
作者明确地写出是在北京的国际学校的,可能你没有看到。
古树羽音
同感,读来很是享受的平实流畅,让你自然地读完。
古树羽音
咖啡啊咖啡!我在IT为了对付电脑周扒皮,一天到晚三杯咖啡,为了不矫枉过正,克制不要四杯五杯。
w
windyLL
美国的大城市都有的,法国学校,德国学校,等等,都是私立学校。
守月
我现在恨不得抛却所有房子琐事,天天啥也不用干就跟在乌龟后边爬。哈哈。这两年安排得太满,需要再尝试和找到更好的平衡。
d
dakinglaile
台湾的健保系统,迟早被妈妈及朋友这样的人给“逛”垮。- 同意,这种不赚白不赚的心态就是共产主义不可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