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乌海战(1509年2月) 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 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葡萄牙是海权小国,穆斯林是陆上大国。
2、英吉利海峡海战(1588年7月) 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 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都是海权国。英国是岛国,国土更小。
3、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 作战结果:荷兰胜。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此战意义:荷兰虽然在战争中战胜了英国,但是在英法双方面的压迫下,最终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和平。历经20多年的英荷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为英国的海上强权建立打下基础。此外,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
都是海权国。荷兰比英国国土更小。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04年) 对战双方:法国VS英国(有部分荷兰和西班牙舰队) 作战结果:英国胜。法国在2年的海战中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大型舰只,而英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此战意义:法国海军此后仅仅只能保卫本土和殖民地,再也无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
英国国土更小。
5、魁贝伦湾海战(1759年11月20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 双方军力:英军38艘战舰,法军26艘战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军仅有2艘船受伤,法军则有7艘沉没。 此战意义:英军的胜利使得英国彻底控制了北美的制海权,法军在美国南部和加拿大的军队步履维艰,最终被英军赶出北美。
6、斯文斯克桑海战(1790年7月9日-10日) 对战双方:瑞典VS俄国 双方军力:瑞军195艘海岸军舰,俄军140艘军舰。 作战结果:瑞军胜。俄军攻击损失64艘军舰,伤亡7500人,瑞军仅损失4艘军舰和300人。 此战意义:俄国妄图称霸波罗的海的美梦破碎,使得俄国开始向远东扩张。瑞典虽然胜利,但是在此前的几次小战役中风帆舰队损失惨重。国力的差距使得俄国逐渐在19世纪开始统治波罗的海。
瑞典海权小国,俄国陆权大国
7、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10月2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有部分西班牙舰队) 双方军力:英法舰队各有33艘主力战列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法军损失了20艘军舰,伤亡5000余人,英军仅损失3艘军舰,伤亡600人。 此战意义:特拉法尔加海战作为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海战的失败使得拿破仑不得不颁布“大陆封锁令”,使得殖民地的物资无法进入欧洲大陆,也间接导致了法国最终的战败。
英国海权国。当时拿破仑的法国陆军更强。所以法国更接近陆权大国。英国国土小。
8、利萨海战(1886年7月20日) 对战双方:意大利VS奥地利 双方军力:意军17艘铁甲舰,奥军11艘铁甲舰 作战结果:奥军胜。意军舰队损失殆尽。 此战意义:利萨海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对战,双方舰队都没有使用风帆,而是用蒸汽作为动力。
奥地利国土更小。
9、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 对战双方:中国清朝VS日本 双方军力:清军12艘主力舰,日军10艘。 作战结果:日军胜。清军损失6艘军舰,日军仅有两艘军舰受伤。 此战意义:开启了日本称霸太平洋的大门。
日本海权小国,大清陆权大国。
10、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 对战双方:俄国VS日本 双方军力:俄军,日军各有12艘战列舰。 作战结果:日军胜。俄军损失全部战列舰。 此战意义:日本正式确立在太平洋的统治地位,俄国海军则一蹶不振。
日本海权小国,俄国陆权大国
舰队多安装远射程大炮,依靠快船和高超的操舰技术与敌周旋。德雷克的勋爵是靠自己(和手下弟兄们)打出来的,而西顿尼亚公爵出身高贵,和海盗匪贼团伙玩不熟悉的局吃亏是正常的。第3件,荷兰依靠商业立国,而战争(尤其长期化的)需要的是工业,英国的工业比荷兰强,一打仗谁还来跑生意?荷兰这个曾经闹腾过炒郁金香的国家最后打不过实实在在做工业的英国。英法的几次海战法国是天然不利:首先她要维持一支不弱的陆军,先分了一笔资源,其次法国必须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分别保持舰队,而这两支舰队不可能在战时互相支援。不过法国海军也击败过英国,北美独立战争时法国派陆海军支援独立派,德-格拉斯伯爵指挥法国舰队打赢切萨皮克湾海战,使得约克镇的英军指挥官康沃利斯最后向美法联军投降。特拉法尔加海战时法西联合舰队的司令官维尔纳夫本来了解舰队状况不愿意出战,而且接战后联合舰队战术呆板,英国人原先以为联合舰队旗舰是吨位最大的四层火炮甲板战舰“天王星号”,围欧了一阵后才发现不是旗舰,英国舰队战术娴熟,纳尔逊有德雷克的凶猛遗风,西班牙人基本上是凑数的跟班,毫无主动性。我在好几年前飞台湾的飞机上看过一个documentry ,用CGI拍的这次战役,很为维尔纳夫鸣不平。第10件对马,日本舰队以逸待劳,东乡大将判断准确,下濑火药威力大作,但是不得不佩服俄国舰队的毅力和排除万难毅然赴战的勇敢。
前两天说甲午战争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对的,虽然原因可能不止是指挥官懂不懂海军那么简单
帝国当时是陆上老三。被老4普鲁士干翻。当时威尼斯还是归奥地利,参考茜茜公主
一个联队就能分割包围英国一个师。
就像元朝一样。
和传统海军强国抗衡
英国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资源一点不弱,美国就更不用说了
实际上也是这么进行的,大东沟海战后,联合舰队是从旅顺一直追到威海卫才将北洋水师清零的。
1、第乌海战(1509年2月)
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
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葡萄牙是海权小国,穆斯林是陆上大国。
2、英吉利海峡海战(1588年7月)
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
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都是海权国。英国是岛国,国土更小。
3、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
作战结果:荷兰胜。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此战意义:荷兰虽然在战争中战胜了英国,但是在英法双方面的压迫下,最终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和平。历经20多年的英荷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为英国的海上强权建立打下基础。此外,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
都是海权国。荷兰比英国国土更小。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04年)
对战双方:法国VS英国(有部分荷兰和西班牙舰队)
作战结果:英国胜。法国在2年的海战中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大型舰只,而英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此战意义:法国海军此后仅仅只能保卫本土和殖民地,再也无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
英国国土更小。
5、魁贝伦湾海战(1759年11月20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
双方军力:英军38艘战舰,法军26艘战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军仅有2艘船受伤,法军则有7艘沉没。
此战意义:英军的胜利使得英国彻底控制了北美的制海权,法军在美国南部和加拿大的军队步履维艰,最终被英军赶出北美。
英国国土更小。
6、斯文斯克桑海战(1790年7月9日-10日)
对战双方:瑞典VS俄国
双方军力:瑞军195艘海岸军舰,俄军140艘军舰。
作战结果:瑞军胜。俄军攻击损失64艘军舰,伤亡7500人,瑞军仅损失4艘军舰和300人。
此战意义:俄国妄图称霸波罗的海的美梦破碎,使得俄国开始向远东扩张。瑞典虽然胜利,但是在此前的几次小战役中风帆舰队损失惨重。国力的差距使得俄国逐渐在19世纪开始统治波罗的海。
瑞典海权小国,俄国陆权大国
7、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10月2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有部分西班牙舰队)
双方军力:英法舰队各有33艘主力战列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法军损失了20艘军舰,伤亡5000余人,英军仅损失3艘军舰,伤亡600人。
此战意义:特拉法尔加海战作为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海战的失败使得拿破仑不得不颁布“大陆封锁令”,使得殖民地的物资无法进入欧洲大陆,也间接导致了法国最终的战败。
英国海权国。当时拿破仑的法国陆军更强。所以法国更接近陆权大国。英国国土小。
8、利萨海战(1886年7月20日)
对战双方:意大利VS奥地利
双方军力:意军17艘铁甲舰,奥军11艘铁甲舰
作战结果:奥军胜。意军舰队损失殆尽。
此战意义:利萨海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对战,双方舰队都没有使用风帆,而是用蒸汽作为动力。
奥地利国土更小。
9、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
对战双方:中国清朝VS日本
双方军力:清军12艘主力舰,日军10艘。
作战结果:日军胜。清军损失6艘军舰,日军仅有两艘军舰受伤。
此战意义:开启了日本称霸太平洋的大门。
日本海权小国,大清陆权大国。
10、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
对战双方:俄国VS日本
双方军力:俄军,日军各有12艘战列舰。
作战结果:日军胜。俄军损失全部战列舰。
此战意义:日本正式确立在太平洋的统治地位,俄国海军则一蹶不振。
日本海权小国,俄国陆权大国
舰队多安装远射程大炮,依靠快船和高超的操舰技术与敌周旋。德雷克的勋爵是靠自己(和手下弟兄们)打出来的,而西顿尼亚公爵出身高贵,和海盗匪贼团伙玩不熟悉的局吃亏是正常的。第3件,荷兰依靠商业立国,而战争(尤其长期化的)需要的是工业,英国的工业比荷兰强,一打仗谁还来跑生意?荷兰这个曾经闹腾过炒郁金香的国家最后打不过实实在在做工业的英国。英法的几次海战法国是天然不利:首先她要维持一支不弱的陆军,先分了一笔资源,其次法国必须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分别保持舰队,而这两支舰队不可能在战时互相支援。不过法国海军也击败过英国,北美独立战争时法国派陆海军支援独立派,德-格拉斯伯爵指挥法国舰队打赢切萨皮克湾海战,使得约克镇的英军指挥官康沃利斯最后向美法联军投降。特拉法尔加海战时法西联合舰队的司令官维尔纳夫本来了解舰队状况不愿意出战,而且接战后联合舰队战术呆板,英国人原先以为联合舰队旗舰是吨位最大的四层火炮甲板战舰“天王星号”,围欧了一阵后才发现不是旗舰,英国舰队战术娴熟,纳尔逊有德雷克的凶猛遗风,西班牙人基本上是凑数的跟班,毫无主动性。我在好几年前飞台湾的飞机上看过一个documentry ,用CGI拍的这次战役,很为维尔纳夫鸣不平。第10件对马,日本舰队以逸待劳,东乡大将判断准确,下濑火药威力大作,但是不得不佩服俄国舰队的毅力和排除万难毅然赴战的勇敢。
前两天说甲午战争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对的,虽然原因可能不止是指挥官懂不懂海军那么简单
帝国当时是陆上老三。被老4普鲁士干翻。当时威尼斯还是归奥地利,参考茜茜公主
一个联队就能分割包围英国一个师。
就像元朝一样。
和传统海军强国抗衡
英国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资源一点不弱,美国就更不用说了
实际上也是这么进行的,大东沟海战后,联合舰队是从旅顺一直追到威海卫才将北洋水师清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