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度用50,100,200,400,800,...表示。相机感光度每增加一倍时,所需要的曝光量减少一档。比如说在感光度100下,相机曝光组合为光圈11,快门速度1/125秒。现在把感光度增加到400,曝光可以减少2档,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光圈11,快门速度1/500秒,或者光圈16,快门速度1/250秒,或者光圈22,快门速度1/125秒。
高感光度的好处是在同样光线下,你需要的曝光速度可以快很多,适合在暗光下使用而不会因为快门速度过低而使照片发虚。高感光度的坏处是传感器噪音增加很多,表现为照片颗粒加粗,出现很多雪花点,严重影响照片质量。低感光度正好相反,照片细腻,基本看不到雪花。
现代的数码相机在感光度200以下表现都非常好。旧一些的数码单反比如尼康D60在感光度400时质量就严重下降。新的全幅数码相机高感光度表现非常优异,甚至在感光度6400时还可以得到出版质量的照片。 所以,选择感光度的原则如下。 1. 如果在你选择的光圈下你得到的快门速度可以足够快,尽量选择低感光度。 2. 如果在暗光下你必须得到足够快的快门速度,你可以选择高感光度,但所得照片颗粒会比较粗。 3. 如果你必须用很慢的快门速度,而现有光线过亮,使你能得到的最慢快门速度还是太快,你可以设置低感光度,以得到需要的慢速快门。 4. 如果资金允许,而且你必须在室内不开闪光灯不用三脚架拍摄,选择比较新的高感光度表现优秀的全幅数码相机。
尼康D100 的最小ISO是从200 开始,是CCD芯片。佳能D60 是CMOS,最大ISO是1600,其实过400噪点就很多了
佳能相机型号,其中的数字越小越高级,R3比R5更高级(但像素只有R5的一半)
尼康则相反,Z9最高级
D610没有送去调整前拍一个鸟,居然只拍出了一个影子,根本看不出是个风筝还是个麻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on_EOS_D30
九几年刚买相机在北京参加一个佳能的讲座,一个来自某大报社的摄影师主讲,到现在就记住一句, “有人说尼康的镜头拍出来人头像刀刻的一样,那我说佳能拍的人头像长出来的”
对焦准的情况下镜头是很锐的。
R7/R10/R50只有在光线条件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自动对焦。
而且相机的点测光等于是个摆设,误差两档,根本不能用。
我用的是R6。 R6在拍摄4K视频时过热很快,但我不拍视频。
如果您拍摄视频和照片,R6 Mark II 是一款不错的相机。
我买了R8 (与 R6 Mark II 几乎相同的功能),后来卖掉了,因为R8的电池很小。 即使拍照,它的电池也很快耗尽。
如果你有钱,R5 是最好的,但等等,R5 Mark II 将于 2024 年第一季度推出。
我对比了很多次,用同样的镜头拍摄同样的物体,佳能在全画幅上与APS-C似乎使用了不同的算法,因为RAW拍摄的图像纹理完全不同,全画幅的细节要多得多。
https://www3.xitek.com/papers/fotobug/fotobug-film2.htm
感光度(Sensitivity,Speed,S)
是胶片固有的对光反应的敏感性,是与在一定显影条件下产生的一定摄影效果的曝光量成反比的值,通俗地说,就是高感光度的胶片只需较少曝光量即能达到低感光度的胶片需较多曝光量所能达到的摄影效果。
感光度,或称速度,的测定是基于特性曲线计算出来的。以黑白片为例,美国标准协会(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 ASA)是这样规定的,在求取特性曲线时,试条曝光后在指定的条件下进行精确控制显影,使得显影后获得的特性曲线满足以下条件:以曲线中灰雾+片基密度+0.1的密度为基准点,该基准点处的曝光量对数 + 1.3相对应的密度值应该等于 0.8。如果符合这个条件,那么感光度S等于0.8除以基准点的曝光量。
例如,如果某黑白片的基准点曝光量是0.004 lux-sec,那么这款胶片的速度就是0.8/0.004=200,如果是0.008 lux-sec,那么速度就是100。
德国的DIN制(Deutsche Industrial Norm,DIN,即德国工业标准)对基准点定义不一样,计算方法也不同,但反映的实质是一样的。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标准,它结合ASA和DIN,同时标注二者数值,所以表示方法是ISO100/21O。从过去大家习惯的21定、24定到现在几乎只称100或者200……可以看出历史变迁,曾经是巨人的德国在这方面的影响已经日落黄昏了,渐渐地被美国所取代,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许多人对21DIN会不知所云。
彩片因为有三条曲线,而三条曲线很做到完全重合,那么应该用哪一层乳剂作为决定感光度的基准?一般情况下,三个染料层中,感兰层对光敏感性最高,感红层最低,如果以感兰为基准,那么感红层可能会欠曝,但如果以感红层为基准,感兰层可能要过曝。最后还得回到人类对光的反应性上,人眼睛对绿色最敏感,如果胶片上感绿层得到最佳再现,那么总体再现也最好。因此彩色负片是以感绿层做基准,同时兼顾感红层的感光性。
每差三,就是ISO翻倍。所以24定就是ISO 200, 27定就是ISO 400, 18定就是ISO 50.
我的一个朋友,原来用一个惨幅的相机加套头。后来他问我残幅相机用哪个镜头拍人好,我告诉他50/1.4。他还问我怎么把背景拍虚,我告诉他用光圈优先加大光圈。结果他就一直用这个设置但是不自己选对焦点,结果他的片子80%都对焦不准废了。
所以器材不重要,镜头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那个头。
感光度用50,100,200,400,800,...表示。相机感光度每增加一倍时,所需要的曝光量减少一档。比如说在感光度100下,相机曝光组合为光圈11,快门速度1/125秒。现在把感光度增加到400,曝光可以减少2档,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光圈11,快门速度1/500秒,或者光圈16,快门速度1/250秒,或者光圈22,快门速度1/125秒。
高感光度的好处是在同样光线下,你需要的曝光速度可以快很多,适合在暗光下使用而不会因为快门速度过低而使照片发虚。高感光度的坏处是传感器噪音增加很多,表现为照片颗粒加粗,出现很多雪花点,严重影响照片质量。低感光度正好相反,照片细腻,基本看不到雪花。
现代的数码相机在感光度200以下表现都非常好。旧一些的数码单反比如尼康D60在感光度400时质量就严重下降。新的全幅数码相机高感光度表现非常优异,甚至在感光度6400时还可以得到出版质量的照片。
所以,选择感光度的原则如下。
1. 如果在你选择的光圈下你得到的快门速度可以足够快,尽量选择低感光度。
2. 如果在暗光下你必须得到足够快的快门速度,你可以选择高感光度,但所得照片颗粒会比较粗。
3. 如果你必须用很慢的快门速度,而现有光线过亮,使你能得到的最慢快门速度还是太快,你可以设置低感光度,以得到需要的慢速快门。
4. 如果资金允许,而且你必须在室内不开闪光灯不用三脚架拍摄,选择比较新的高感光度表现优秀的全幅数码相机。
尼康D100 的最小ISO是从200 开始,是CCD芯片。佳能D60 是CMOS,最大ISO是1600,其实过400噪点就很多了
佳能相机型号,其中的数字越小越高级,R3比R5更高级(但像素只有R5的一半)
尼康则相反,Z9最高级
D610没有送去调整前拍一个鸟,居然只拍出了一个影子,根本看不出是个风筝还是个麻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non_EOS_D30
九几年刚买相机在北京参加一个佳能的讲座,一个来自某大报社的摄影师主讲,到现在就记住一句, “有人说尼康的镜头拍出来人头像刀刻的一样,那我说佳能拍的人头像长出来的”
对焦准的情况下镜头是很锐的。
R7/R10/R50只有在光线条件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自动对焦。
而且相机的点测光等于是个摆设,误差两档,根本不能用。
我用的是R6。 R6在拍摄4K视频时过热很快,但我不拍视频。
如果您拍摄视频和照片,R6 Mark II 是一款不错的相机。
我买了R8 (与 R6 Mark II 几乎相同的功能),后来卖掉了,因为R8的电池很小。 即使拍照,它的电池也很快耗尽。
如果你有钱,R5 是最好的,但等等,R5 Mark II 将于 2024 年第一季度推出。
我对比了很多次,用同样的镜头拍摄同样的物体,佳能在全画幅上与APS-C似乎使用了不同的算法,因为RAW拍摄的图像纹理完全不同,全画幅的细节要多得多。
https://www3.xitek.com/papers/fotobug/fotobug-film2.htm
感光度(Sensitivity,Speed,S)
是胶片固有的对光反应的敏感性,是与在一定显影条件下产生的一定摄影效果的曝光量成反比的值,通俗地说,就是高感光度的胶片只需较少曝光量即能达到低感光度的胶片需较多曝光量所能达到的摄影效果。
感光度,或称速度,的测定是基于特性曲线计算出来的。以黑白片为例,美国标准协会(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 ASA)是这样规定的,在求取特性曲线时,试条曝光后在指定的条件下进行精确控制显影,使得显影后获得的特性曲线满足以下条件:以曲线中灰雾+片基密度+0.1的密度为基准点,该基准点处的曝光量对数 + 1.3相对应的密度值应该等于 0.8。如果符合这个条件,那么感光度S等于0.8除以基准点的曝光量。
例如,如果某黑白片的基准点曝光量是0.004 lux-sec,那么这款胶片的速度就是0.8/0.004=200,如果是0.008 lux-sec,那么速度就是100。
德国的DIN制(Deutsche Industrial Norm,DIN,即德国工业标准)对基准点定义不一样,计算方法也不同,但反映的实质是一样的。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标准,它结合ASA和DIN,同时标注二者数值,所以表示方法是ISO100/21O。从过去大家习惯的21定、24定到现在几乎只称100或者200……可以看出历史变迁,曾经是巨人的德国在这方面的影响已经日落黄昏了,渐渐地被美国所取代,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许多人对21DIN会不知所云。
彩片因为有三条曲线,而三条曲线很做到完全重合,那么应该用哪一层乳剂作为决定感光度的基准?一般情况下,三个染料层中,感兰层对光敏感性最高,感红层最低,如果以感兰为基准,那么感红层可能会欠曝,但如果以感红层为基准,感兰层可能要过曝。最后还得回到人类对光的反应性上,人眼睛对绿色最敏感,如果胶片上感绿层得到最佳再现,那么总体再现也最好。因此彩色负片是以感绿层做基准,同时兼顾感红层的感光性。
每差三,就是ISO翻倍。所以24定就是ISO 200, 27定就是ISO 400, 18定就是ISO 50.
我的一个朋友,原来用一个惨幅的相机加套头。后来他问我残幅相机用哪个镜头拍人好,我告诉他50/1.4。他还问我怎么把背景拍虚,我告诉他用光圈优先加大光圈。结果他就一直用这个设置但是不自己选对焦点,结果他的片子80%都对焦不准废了。
所以器材不重要,镜头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那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