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国内学校读书的时候,我一听到“道德”这两个字就犯晕。那一套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中孩子、大孩子都不喜欢,都发自内心的讨厌。有一天,我忘了究竟受了何种因素的启蒙,忽然间懂了一个道理——不是道德让人厌恶,而是我们在国内教育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它根本不是道德,而是教条和自以为是的训诫。谁会喜欢这些东西呢?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些所谓古代版“八荣八耻”:孔子的“知、仁、勇”三达德,以及“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基德或母德,以及“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说法提出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一句话:你不晕我晕!
但这些东西貌似体系,却经不得仔细观察。仔细看一看,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凡事架不住打破砂锅问到底阿。你孔同学也罢,孟同学也罢,还有后面这些喝很多墨水的同学,你们凭什么说这些就是道德?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我是没有看到这些同学提出什么有说服力的理论来(你看到的话请告诉我一声,以便学习批判)。说不出来就糊弄人,说这要靠你们自己的悟性。弄得很神秘。我知道他们的古文基础比较好,整出来的一看就是文绉绉经典的样子,但这是什么时代了,大家都爱在网上问问题了。“悟”算老几?说不出道理,那就只能说明这些同学自己还没有把问题想清楚。他们比较关心的就是无论如何先写一些个东西,留个身前身后名。至于问题本身有没有搞清楚,自古以来有几个人真的操心的?红袖添香夜读书,心思早已不在书里面了。
也是一句话:传统道德的说法,其背后缺乏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的支撑,因而只能沦于强制性的教条。
那么,传统道德沦于说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本帅锅分析下来有这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汉文化传统思维在所有的方面不能脱离情感思维的局限,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处处受其制肘。或者有同学问:思考科学问题的时候,摆脱情感思维有好处,但思考人的问题时,为何也要摆脱情感方式呢?未必人不是情感动物吗?我的回答是,人是情感动物,但不完全是情感动物。这里的“不完全”部分——理性——到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要部分。要理解人,那就不能只看人的情感一面,更要了解人的理性一面。理性让人成为人。
不看到这一点,或者只看到人的情感的一面,并认为人的情感部分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想法,使得汉语文化从先秦开始就跌入一个思维的巢臼而无法突破。不幸的是,这种状况持续至今。孔同学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情感决定道德的理论基础上的。该同学说,你良心上过得去,你就不要遵循我的教诲吧。他认为道德在于人心,这没错。问题在于,哪一颗人心?是那颗自然心?还是那颗理性之心?孔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
汉文化传统道德观应该以孔同学为代表了吧?这个道德观的本质特征,我套用一个哲学用词,就是经验主义方法建构伦理学,结果就是不能达成一个“绝对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当然不是谁说它是它就是,而是必须达致理性之心的某种认可的。我们的最高道德准则不可能建立在除了自己理性之外任何东西的基础上,否则的话“道德准则”就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依靠情感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以及依靠理性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究竟哪一个是真正属于我们人类的呢?我想谁也没有决断权来下一个最后的判断。我只能说,我们必须用判断来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判断未经我们的判断而由别人代替作出的话,我必须首先表示怀疑。我自己有判断权。
那么道德的建立应该怎么才更趋近真实呢?也就是说,如何建立一种符合人性的道德呢?答案只能从理性中去寻找。不使用理性,人无法判断。既然要判断,那就是用理性,而不要让感性混淆进来。如果这样去做了,我就是一个自由的人。我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是由自我判断和决定权的。如果我不是一个自由的人,我无法判断和做出决定。既然我认识到我的自由,我就必须以一个自由人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而一个自由人的思考以及行为,就应该是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不自由的人没有道德,就算制定了所谓的“道德”,这些道德戒律也不是真的道德。真的道德必须由自由人来为自我制定。于是,道德等同于自由人的自律。真正的自律应该是普适的、即适用于自由人自身也适用于自由的他人。
这个道理谁说的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自我心灵的认可。你是自由人吗?如果是,那么请用自由方式去思维。你的思维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应该与上面的说法相去不远吧?
现在我们知道,传统汉文化道德观的问题就出在这个文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自由观这一点上面。因为汉文化没有从理性产生的自由概念,于是汉文化中的人不懂得自由,于是不能自由地摆脱感官印象的牵制,由此而不能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的分别,那就更不能以理性自我的姿态来认识和建立道德了。
以前在国内学校读书的时候,我一听到“道德”这两个字就犯晕。那一套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中孩子、大孩子都不喜欢,都发自内心的讨厌。有一天,我忘了究竟受了何种因素的启蒙,忽然间懂了一个道理——不是道德让人厌恶,而是我们在国内教育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它根本不是道德,而是教条和自以为是的训诫。谁会喜欢这些东西呢?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些所谓古代版“八荣八耻”:孔子的“知、仁、勇”三达德,以及“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基德或母德,以及“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说法提出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一句话:你不晕我晕!
但这些东西貌似体系,却经不得仔细观察。仔细看一看,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凡事架不住打破砂锅问到底阿。你孔同学也罢,孟同学也罢,还有后面这些喝很多墨水的同学,你们凭什么说这些就是道德?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我是没有看到这些同学提出什么有说服力的理论来(你看到的话请告诉我一声,以便学习批判)。说不出来就糊弄人,说这要靠你们自己的悟性。弄得很神秘。我知道他们的古文基础比较好,整出来的一看就是文绉绉经典的样子,但这是什么时代了,大家都爱在网上问问题了。“悟”算老几?说不出道理,那就只能说明这些同学自己还没有把问题想清楚。他们比较关心的就是无论如何先写一些个东西,留个身前身后名。至于问题本身有没有搞清楚,自古以来有几个人真的操心的?红袖添香夜读书,心思早已不在书里面了。
也是一句话:传统道德的说法,其背后缺乏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的支撑,因而只能沦于强制性的教条。
那么,传统道德沦于说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本帅锅分析下来有这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汉文化传统思维在所有的方面不能脱离情感思维的局限,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处处受其制肘。或者有同学问:思考科学问题的时候,摆脱情感思维有好处,但思考人的问题时,为何也要摆脱情感方式呢?未必人不是情感动物吗?我的回答是,人是情感动物,但不完全是情感动物。这里的“不完全”部分——理性——到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要部分。要理解人,那就不能只看人的情感一面,更要了解人的理性一面。理性让人成为人。
不看到这一点,或者只看到人的情感的一面,并认为人的情感部分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想法,使得汉语文化从先秦开始就跌入一个思维的巢臼而无法突破。不幸的是,这种状况持续至今。孔同学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情感决定道德的理论基础上的。该同学说,你良心上过得去,你就不要遵循我的教诲吧。他认为道德在于人心,这没错。问题在于,哪一颗人心?是那颗自然心?还是那颗理性之心?孔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
汉文化传统道德观应该以孔同学为代表了吧?这个道德观的本质特征,我套用一个哲学用词,就是经验主义方法建构伦理学,结果就是不能达成一个“绝对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当然不是谁说它是它就是,而是必须达致理性之心的某种认可的。我们的最高道德准则不可能建立在除了自己理性之外任何东西的基础上,否则的话“道德准则”就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依靠情感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以及依靠理性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究竟哪一个是真正属于我们人类的呢?我想谁也没有决断权来下一个最后的判断。我只能说,我们必须用判断来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判断未经我们的判断而由别人代替作出的话,我必须首先表示怀疑。我自己有判断权。
那么道德的建立应该怎么才更趋近真实呢?也就是说,如何建立一种符合人性的道德呢?答案只能从理性中去寻找。不使用理性,人无法判断。既然要判断,那就是用理性,而不要让感性混淆进来。如果这样去做了,我就是一个自由的人。我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是由自我判断和决定权的。如果我不是一个自由的人,我无法判断和做出决定。既然我认识到我的自由,我就必须以一个自由人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而一个自由人的思考以及行为,就应该是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不自由的人没有道德,就算制定了所谓的“道德”,这些道德戒律也不是真的道德。真的道德必须由自由人来为自我制定。于是,道德等同于自由人的自律。真正的自律应该是普适的、即适用于自由人自身也适用于自由的他人。
这个道理谁说的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自我心灵的认可。你是自由人吗?如果是,那么请用自由方式去思维。你的思维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应该与上面的说法相去不远吧?
现在我们知道,传统汉文化道德观的问题就出在这个文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自由观这一点上面。因为汉文化没有从理性产生的自由概念,于是汉文化中的人不懂得自由,于是不能自由地摆脱感官印象的牵制,由此而不能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的分别,那就更不能以理性自我的姿态来认识和建立道德了。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道德没有真正和宗教结合起来,汉文化形成之初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另外,许多提出道德说教的人自己却凌驾于道德之上……
光题目--我就问自己: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汉”?什么是“文化”?--怎样才是“出问题”?--当然,问题在我身上---常兄,是个敢于探讨、追求真理的正直青年----这个,要支持!
中了别忘记我:))))
我有两个问题:
1)道德应为人的自律。宗教的神似乎拿走了人的自由,人的自由从自主变为接受。这样一来,如何理解道德呢?也就是说:道德不再发自人的自由;
2)现代哲学取消了神,得出一个荒诞的世界。那么,你宁可面对一个荒诞但是真实的世界,还是一个神的世界呢?
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也是对之有感情才去批判它。
我认为自己并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主要为了理清思路。
“大”在于自己的出发点和视野,人的思维可以是无限的:-)
我的左眼皮老跳,跳多了,现在不跳了,改成你跳了:)
批汉文化--不是忌讳--而是究竟有纯的“汉”文化吗?
--文化,是杂、广、众、久的积累--汉文化?--元、清---如何算?---请指教:)
我文中后来用了“汉语文化”就是因为这个“汉文化”界限不清。不过即便用“汉语文化”还是有问题。
我认为这是存在本身的特征,不是语言的局限。所以思考问题也只能有所注重,而难以面面俱到了。
无奈~~~
佩服帅锅一直这么理性、冷静。累不?
还是喝杯茶放松一下吧:)
利用组织的名义迫害你时,你将束手无策,因为你的一切都属于组织了。你唯一的反抗是:“我不反对组织”
但这种迫害未必由于你的忠诚而停止,道德在这里便成了集体主义的附庸。而有权的个体便利用组织的名义迫害另一个体。
当个人自由臣服于集体道德后,个体对个体事实上是强者对弱者的迫害也就有了道德上的支撑了。
1、儒家道德起源于周礼,为周公姬旦所创。孔子宣传的主要是周公的思想(参考李劼的商周研究)。
2、儒家道德的问题不是缺乏理性,而是否定许多自然的人性,并以此压抑人性,达到剥夺大多数人的思想自由,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
3、儒家道德并没有沦于说教,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没有多少改变。尽管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说教,但没有几个会真正否定它,因为一方面这种道德观早已深入人们骨髓,另一方面人们承受不起否定它的代价。
4、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汉文化的人同样懂得自由,只是由于智商差异,以及环境的熏陶,每个人认识的水平不同。如果不是这样,我想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了。呵呵。
只不过高高在上的不是神,而是掌握了人们思想统治权的那些所谓的圣人。
没有一个统治阶级愿意改变维护自己利益的理论。虽然明知不对。 正如上面一位大侠所说,没人能承受否定的代价!而且对己有利干嘛要否定?
其实这也是儒教思想最害人最可恨之处。儒教象是一种technique不是一种idea或者theory。technique的存在不需要correct只需要works。 It works. That's enough.
以上纯属个人瞎说八道。不过确实我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