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基辛格: 美国人不爱听的话 zt

d
dfh
楼主 (文学峸)

 

( 转自北美中文军事论坛: 网际谈兵 )

 


   随着各国的崛起,国际局势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一超多强迈进。而美国就是那个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美国就稳坐了“世界霸主”的位置,在国际上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和优越感,为了保持这份优越感,美国总是肆无忌惮的打压别国,将世界老二牢牢的压在脚下,干涉别国内政,将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如今国际局势的改变,也没能点醒美国,美政府依旧在追求绝对的霸主地位。

 

 

尤其是特朗普上任后,行事更是毫无准则,不仅“退群”成瘾,甚至直接将中国定位“霸主地位”的威胁者,视中国为“竞争对手”,从各方面来打压中国发展,企图延缓中国的进步,遏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甚,不仅不顾及自己国内局势,将疫情原因频频甩锅,导致中美关系越发紧张。

 

 

在这个非常时期,美国前国务卿、现年97岁的基辛格却罕见发声说了句大实话。据媒体消息,此前基辛格公开表示:“中美两国必须为两国日趋激烈的竞争关系建立‘交战规则’,否则国际将会重新上演全球政治不确定的局面。”所谓“交战规则”,就是指军队在作战时需要遵循的战术和行为规范,是一个军事术语。很明显,基辛格如此解释,明显是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有着清晰的认知。

 

 

除此之外,基辛格还讲了一句美国人都不敢讲的话,他表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享受在战略和经济上都不受其他国家威胁的单方面优势”。也就是说,基辛格明白,作为超级大国,美国不可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权,随着各国的崛起,美国早已没有了绝对的优势权,美国上下不愿意相信这件事,依旧沉浸在“美国利益最大化”的谎言中,挑衅别国权威,明显就是错误的。

 

 

而且,中国绝非苏联。美国当初靠着经济制裁等手段拖垮了苏联,如今故伎重施,希望借此方法搞垮中国,但是中国不是苏联,中国历经五千年历史,见证了风风雨雨,不是别国轻易能够打倒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就曾联合西方国家对中方实施了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然而中国还是顽强地站了起来,如今也发展起来,更加不会被打倒。

 

竞选
基辛格、尼克松很蠢:当初苏联通知美国,要核打击中国,美国如果聪明的话应该坐山观虎斗,而不是阻止苏联动武。
d
dfh
非也,中国宣告要采取核捆绑策略,就是受苏核攻击时把核弹全打到美国的基地去,逼迫美国不得不阻止苏联动核武
h
hkzs
做梦。那时中国根本没有能力把什么东西打到美国去。
U
Uusequery
当时中国有什么样的运载工具可以把核弹打到日本或关岛?
d
dfh
两弹一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已发射成功。能载卫星的火箭也能载弹头。导弹更早就有了
U
Uusequery
核弹小型化是好几年以后的事.
i
iCall
诸位在讨论自己为什么没成灰吗?
a
akc
不是的...

基尼没你聪明?你想到的,他们没考虑?苏联没有向中国动武不是纯因为美国反对而作罢。美国反对苏联入侵捷克,阿富汗,苏联听了?只是因全国动员起來防止苏入侵。中国又进行二次(天上,地下)秘而不宣的核试验起了阻嚇作用。苏总理柯西金到北京机场会见周恩來缓和二国关系。为什么?

p
pegasus0
没有知识也要有常识,就算是现在的中国,在美俄的第一波核打击下,也只有潜射和少量机动路基核弹可以幸存。

七十年代初就只有挨打的份。美俄的地理优势也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导解禁之后,中国将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实现预警,而美俄只需要廉价的中远程导弹就可以覆盖整个中国。

 

h
hkzs
火箭已经送卫星上天了,没有送导弹的了。而且还不谈精度和发射前那么长的暴露时间,早被对方干掉了。

那时中国的核武器导弹连苏联都不怕,比苏联更远的美国就更没啥值得担心的了。

n
nqos8051
基辛格利用中国整垮当时的敌人的战略没有错,错的是克林顿把原本分散的外包产业全包给了中国

强迫中国入世贸,硬是个自己养大了另一个对手。

5
547788
如果克林顿不那样做,中国一样的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而且,美国人还赚不到钱.任何事有利则也有弊
h
hkzs
当年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就像现在中国是美国的首要敌人一样,美国当年可以联中抗苏,现在也该联俄抗中了。

这就是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灵活之处,认清主要对手,和次要对手妥协来集中力量对付主要对手。美国最近撤军阿富汗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x
xsz
是在讨论他们的爸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们为啥没被原子弹烧成灰。
5
547788
瞎扯,撤军阿富汗是美国给俄国的礼物吗?你可以估计一下,美国要花多少钱才能把俄国拉过去?不能空手套白狼吧
绿
绿卡能
还没有兄弟姐妹呢,只有爷爷奶奶叔叔大爷爸爸妈妈,恨他们为什么没成灰,不然,他就不用生在中国,成为中国裔了。
研究研究
中国有多少核武器都不知道,就胡说乱评。现在中国的卫星和洲际导弹的发射能力就是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