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四川武斗奇闻——国军打败共军

信笔由墨
楼主 (文学峸)

读巴郎《拾旧沙河梦》139:火种不灭,想起一则旧闻。

71年,哨所分来几个四川兵。闲聊时,一个四川兵说了个奇闻。

四川某市两派武斗,初时势均力敌,后来一派与市武装部搭上关系,成为拥军派。于是市武装部长,49年攻占该市的共军指挥官之一,亲自出马指挥拥军派排兵布阵,打得另一派屡战屡败。惶急中,屡败的一派得知在自己残存的地盘上有一位打过仗的高人隐居,不过,是个国军军官,……。闻言,输红眼的帮派头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登门拜访求见。

高人见来的人一个个荷枪实弹,好似当年山匪架式,显得好似大祸临头一般,战战兢兢。帮派头头说明来意后,高人换了副神态。

原来高人当年曾在率部与市武装部长作战时吃过败战,后来随上司起义,退伍来到该市工作,遇上市武装部长,想起战败之事,心中很有不服。

从两派争斗开始,高人就一直关注双方的情况,搜集资料,推演战事,一如当年统兵打仗时。

高人没有答应出山参与武斗,只同意在必要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要求是——不得泄露他的情况。

果然,原来屡战屡败的一派在高人的指点下,反败为胜,把市武装部长指挥的拥军派打败。

直到武斗被制止后,市武装部长才知道自己败给了当年的手下败将,但为时已晚,该市大权多被曾经屡战屡败的一派掌握。而他本人因为参与派性武斗而受到处理,被调离该市。

时不利兮骓不逝。

国共逐鹿三年,历经大小战役、战斗,终以国军失大陆而告停。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国军的失败是由于作战指挥无能,并以此评判具体的国军军官的作战能力。

大势所趋时,决策层尚且无计翻盘,更何况在前线实战的指挥人员。上面传说中的高人和市武装部长,即是一个例子。

 

华府采菊人
不能用党校教材来解释,无论是哪一年的版本,否则就是立场问题(?)
明初
华朋友太极端了、我看信中校的发言,不过就是所谓试图游离于国共阶级斗争之外的“中立态度“而为的故作姿态而已 :-)
明初
战场胜败,除了硬件、天气、及人力,再就是现场的敌情掌握和迅速判断能力之下果断的调兵遣将了。听起来那国军败将真的是运筹帷幄

听起来那国军败将真的是遥控指挥、运筹帷幄,和咱毛主席、毛大仙相媲美,不相上下啊

 

华府采菊人
试着想用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写点评论, 发现横竖获左右都不会有好结果。
信笔由墨
此文字只是所闻。结语不过是就个人所知的长辈们的事的一点感想,与党校教材毫无关系。
信笔由墨
文中所论是指一线作战的军人。他们的才能往往会受到上级的限制。
h
hkzs
就是编着玩的。

不要当真,虽然可读性不错,按说应该发在故事会而不是这里。

f
f2022f
大概是林彪碰上了陈明仁。或者是 叶飞遇到了胡琏。
明初
所谓中立在阶级社会,不太可能。
大号蚂蚁
内战共军有满洲苏联的支持,四野然后是其他三野的装备是强过国军尤其是地方部队的。而武斗的装备差要小得多。

四野从兵到械到后勤指挥都是日军乙级部队水准。抗战末,日军丙级部队还打得国军八路军满地找牙呢。小米加步枪的神话纯属神话。

L
Lisland_2013
主要是士气、情报、地方、后勤方面的差距。装备得看哪一年的四野。
飞来寺
不是成渝两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