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去欧洲旅游,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翻译软件 Translator. 感觉很实用,可以实时翻译大多数语言,和说不同语言的人很容易交流。 刚开始不知天高地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英语怪不错的,选择英语作为 source language, 但是发现说英语时,翻译经常卡壳,软件不认。不服,认为自己发音没问题,找个本土美国人验证一下。就用“pronunciation” 这个词做测试,我先说,怎么也过不去,老美一说,软件翻译得非常流畅。 问他咱俩发音哪儿不一样?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于是就上网找到pronunciation 的音标, 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试,看问题出在哪里。发现问题出在最后这个字节-tion , n 的鼻音上,鼻音不光要发出来,还必须要发到鼻孔有气体流出的程度,才能达到软件百分之百的接受的程度。 像咱这种半路出家说英语的人,能掌握多少是多少吧,除非极具天赋,英语永远达不到本地人的水平,因为人的神经和肌肉是有记忆的,如同音乐体育一样,错过了一定年龄段,很难成才。英语单词中L和R需要抬舌和卷舌,N和M 要鼻子出气发音,而且要卷得恰到好处,气流要在鼻腔里流量合适,我们中文不用,所以到了一定年龄,你后天再努力也很难以后做到位。做得不完美,算是有口音,稍微离谱一点,很多本地美国人就听起来非常吃力,久而久之人家就不愿意和你聊天了。所以呀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外国人在美国相当于天天表演口技,只有具有登台表演天赋的口技演员的水平才能有机会登大雅之堂。再遇到有人夸自己说英语多有天赋,认识多少洋人朋友,别跟他废话,就让他读出pronunciation , 看翻译软件认不认。
说到这,我想起几年前中美在阿拉斯加外交冲突的事,国内盛赞中方翻译水平,对美方翻译不屑一顾,尤其那一头紫色的头发令人觉得不注意仪表对工作吊儿郎当。但是你细听起来,你会听出中方翻译和我们有一样的问题,涉及到卷舌和鼻音时,发音还是不到位。 而美方的翻译,你闭眼听她说中文,绝对完美的标准普通话,基本可以断定她是在说中国大陆普通话的环境下长大的, 比如父母是中国大陆过去的,小时候带她去中文学校补习。至于说她翻译时有些词不达意,应该说美国整体上对中文研究不到位,没做到英文单词和中文单词有一对一的标准答案,也没像中国国家队严苛的集训那样训炼这个女翻译。当然中方翻译还是有过人之处,面对杨洁篪突然脱稿,指着布林肯的鼻子大骂美国人:我不吃你这套!她做到滴水不漏又恰到好处的翻译,令人叫绝。换做美方那女翻译恐怕分不清杨洁篪骂的“我不吃你这套” 和煎饼摊主因为忘放鸡蛋了,被顾客指着鼻子骂“ 我不吃你这套!” 的区别。
不吃你这一套,那个女翻译用的那句英语?
我知道的寻常对话中,用的是 I don't buy it, 或更明确些,it 用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加 comment 等类似名词代替。这应该是比较客气或 “文雅” 的否决,但表达的情绪已经是很对立的了。
发音解决口音问题,除掌握以上说的,再就是要注意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了;浊辅音声带振动而清辅音非之,比如 b 和 p,d 和 t,以及 g 和 k 等,同时也叫爆破音,诸如清辅音中的 p, t, 和 k 以及相对的浊辅音 b,d,和 g。练习英语时说话遵循这类法则成了习惯,和人对话或会议发言,自然就会节奏起伏长短相宜而不多 “口音” 了。
先控制练习舌位口型,说英语时舌位口型到位,就基本能做到让别人听你说话不会感觉吃力。这些都是我以前参加单位里开办的辅导班时重新温习时教员强调的,并由此忆及小学英语老师教导,就觉得小学老师是很有水平的但我没好好照着学。
美帝现任国务卿,和几个前任国务卿相较来说,还是个比较明智的人。
如果这两个更接近native speaker人家也能明白你说什么
你只要遵守英语的一般语法和用词规律,其他人都能听得懂。大胆开口说就是了。
是pronouns--Asian
因为要去欧洲旅游,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翻译软件 Translator. 感觉很实用,可以实时翻译大多数语言,和说不同语言的人很容易交流。 刚开始不知天高地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英语怪不错的,选择英语作为 source language, 但是发现说英语时,翻译经常卡壳,软件不认。不服,认为自己发音没问题,找个本土美国人验证一下。就用“pronunciation” 这个词做测试,我先说,怎么也过不去,老美一说,软件翻译得非常流畅。 问他咱俩发音哪儿不一样?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于是就上网找到pronunciation 的音标, 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试,看问题出在哪里。发现问题出在最后这个字节-tion , n 的鼻音上,鼻音不光要发出来,还必须要发到鼻孔有气体流出的程度,才能达到软件百分之百的接受的程度。
像咱这种半路出家说英语的人,能掌握多少是多少吧,除非极具天赋,英语永远达不到本地人的水平,因为人的神经和肌肉是有记忆的,如同音乐体育一样,错过了一定年龄段,很难成才。英语单词中L和R需要抬舌和卷舌,N和M 要鼻子出气发音,而且要卷得恰到好处,气流要在鼻腔里流量合适,我们中文不用,所以到了一定年龄,你后天再努力也很难以后做到位。做得不完美,算是有口音,稍微离谱一点,很多本地美国人就听起来非常吃力,久而久之人家就不愿意和你聊天了。所以呀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外国人在美国相当于天天表演口技,只有具有登台表演天赋的口技演员的水平才能有机会登大雅之堂。再遇到有人夸自己说英语多有天赋,认识多少洋人朋友,别跟他废话,就让他读出pronunciation , 看翻译软件认不认。
说到这,我想起几年前中美在阿拉斯加外交冲突的事,国内盛赞中方翻译水平,对美方翻译不屑一顾,尤其那一头紫色的头发令人觉得不注意仪表对工作吊儿郎当。但是你细听起来,你会听出中方翻译和我们有一样的问题,涉及到卷舌和鼻音时,发音还是不到位。 而美方的翻译,你闭眼听她说中文,绝对完美的标准普通话,基本可以断定她是在说中国大陆普通话的环境下长大的, 比如父母是中国大陆过去的,小时候带她去中文学校补习。至于说她翻译时有些词不达意,应该说美国整体上对中文研究不到位,没做到英文单词和中文单词有一对一的标准答案,也没像中国国家队严苛的集训那样训炼这个女翻译。当然中方翻译还是有过人之处,面对杨洁篪突然脱稿,指着布林肯的鼻子大骂美国人:我不吃你这套!她做到滴水不漏又恰到好处的翻译,令人叫绝。换做美方那女翻译恐怕分不清杨洁篪骂的“我不吃你这套” 和煎饼摊主因为忘放鸡蛋了,被顾客指着鼻子骂“ 我不吃你这套!” 的区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英语的困扰 北京的回忆 江西丰城 梦中的你我 朝鲜停战纪念
不吃你这一套,那个女翻译用的那句英语?
我知道的寻常对话中,用的是 I don't buy it, 或更明确些,it 用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加 comment 等类似名词代替。这应该是比较客气或 “文雅” 的否决,但表达的情绪已经是很对立的了。
发音解决口音问题,除掌握以上说的,再就是要注意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了;浊辅音声带振动而清辅音非之,比如 b 和 p,d 和 t,以及 g 和 k 等,同时也叫爆破音,诸如清辅音中的 p, t, 和 k 以及相对的浊辅音 b,d,和 g。练习英语时说话遵循这类法则成了习惯,和人对话或会议发言,自然就会节奏起伏长短相宜而不多 “口音” 了。
先控制练习舌位口型,说英语时舌位口型到位,就基本能做到让别人听你说话不会感觉吃力。这些都是我以前参加单位里开办的辅导班时重新温习时教员强调的,并由此忆及小学英语老师教导,就觉得小学老师是很有水平的但我没好好照着学。
美帝现任国务卿,和几个前任国务卿相较来说,还是个比较明智的人。
如果这两个更接近native speaker人家也能明白你说什么
你只要遵守英语的一般语法和用词规律,其他人都能听得懂。大胆开口说就是了。
是pronouns--As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