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上海老照片

毛囡
楼主 (文学峸)

一组上海老照片

   这组照片大多拍摄于30s-40s年代,大多建筑还没有过改造翻新一类的变动,虽看上去有古旧之感,但是原味。

1. 三十年代的外滩:

2. 上海大夏:

3. 外滩格林邮船大楼:

4. 战争期间外滩(这是在哪座大楼筑的工事?)

5. 老介福绸布店:

6. 四川北路桥:

7. 这是上海最大的酱油店了吧:

8. 这是哪座桥的桥堍:

9.  大光明、国际饭店:

10. 南京大戏院(上海音乐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东北战争期间三份电文原稿 一组上海老照片 七十年代退休人员待遇 南京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东北战争期间电文原稿
技术员
8. 这是四川路桥的桥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大楼,1949为军管会重工业处,1950年又新设船舶工业管理局。
c
chufang
可以看到一丝丝的黄河路。
a
akc
4. 是否交通银行大楼?
g
gc2020
远处是上海大厦在苏州河的北岸?这里是四川路苏州河南岸桥头?
g
gc2020
是的。照片中的老楼1947年拆掉了。现在的中山路14号是后来盖的
毛囡
外滩14号是交通银行大楼。
毛囡
这照片是在苏州河南岸桥南边拍的。
华府采菊人
记得小时候到这幢楼里看过一次船舶局的春节还是国庆联欢会,当时的门房石大爷上台表演拉洋片,有点荤,被轰下来了

后来石老头住我家楼下,他是一个老兵油子,认得几个字但不会写,所以文革时喊我帮他写认罪书,就那, 也不忘有时告诉我拉洋片的素段和荤段的不同唱法

信笔由墨
黄埔滩路
明初
言语不适公众场合及文化氛围,个人认为这样叙述大爷的表现比较好;仅供参考啊。不少台胞很喜欢提及这类事儿并如此荤啊素地用词。

照我个人习惯,往事中遇到这种人和事儿,以后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意义去特意提及;要提及这类人士对于往事主题的作用,也还是避免论及 ”荤素“,并从其它角度描述较好。

还是仅供参考啊。。。。。。

 

陶次瓦
仔细看图五,有个阿三巡捕。
毛囡
可能不是,阿三巡捕头上缠布,没有帽尖。

吾道悠悠
格林邮船大楼后为上海广播电台,

曾去过,大楼里面的建筑也很精美。

h
hhtt
应该还是用红布包得头?
信笔由墨
南京话有”真三“一词,用来说人看着像个样子,实际……,可能是从“阿三”来的,
c
chufang
那时候可能还有越南警察。
j
jw2009
因为上海法租界的总部在越南。
h
hhtt
对!安南人在法租界干活,英租界用印度人,都是用自己殖民地的人。
f
f2022f
大楼顶上的旗帜都是外国旗。